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10.90 MB
- 文档页数:24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导入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是大气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陆分布、海洋流、气候带等。
本节课将重点探讨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二、知识梳理1. 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不息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白天太阳照射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能量,气温升高;夜晚太阳照射消失,地表散发热量,气温降低。
因此,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呈现昼夜变化。
2. 气温的分布特点气温在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特点。
赤道附近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呈现出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规律。
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巨大,海洋气温变化较缓和,陆地气温变化较激烈。
三、案例分析1. 亚马逊雨林地区气温分布亚马逊雨林位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且变化不大。
由于受到热带雨林的影响,亚马逊雨林地区气温在一年四季中差别不大,多数时间处于高温状态。
2. 北极地区气温分布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内,气温极低且变化较大。
冬季极地地区气温极低,夏季虽有融冰现象,但气温仍然较低,呈现极端寒冷的特点。
四、实践探究1. 观察家附近气温的变化规律,记录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2. 制作气温分布图,标注赤道、北极、南极等地区的气温情况,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气温是地球上重要的气候因素之一,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关注气温变化,增强环保认识,共同珍爱地球故里。
六、拓展延伸1. 了解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探讨举世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 钻研不同地区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珍爱和调适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增强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地球环境的持续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气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气象因素之一,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都非常重要。
本次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钻研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设计目标1.了解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2.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三、设计内容1.调查气温变化: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地点,每天记录当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并绘制成气温变化曲线图。
2.分析气温分布: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制作气温分布图,并分析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规律。
3.模拟气温变化:利用实验装置模拟不同气温条件下的物体变化情况,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一份关于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四、实施步骤1.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气温观测。
2.实地观测:学生每天守时测量当天的气温,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数据分析: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制作气温分布图。
4.实验模拟:学生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气温变化的模拟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撰写报告: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评判方式1.实验报告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结论的科学性等。
2.实地观测记录:评分标准包括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记录的完备性等。
3.小组合作评判:评分标准包括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水平、责任心和积极性等。
六、延伸拓展1.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介绍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仪器和气象预报的工作原理。
3.开展气候变化调查活动,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七、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培养其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其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苏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句容市第二中学梁霞一、教材分析本节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大部分。
前者涉及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气温变化曲线图;后者包括等温线图、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但内在脉络清晰明了:观测气温,能够猎取到一定量的气温数据,能够对气温数据进行一定的运算和整理。
比如能够绘制出不同时刻尺度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不同空间尺度的等温线分布图。
通过对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能够总结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通过对等温线的判读,能够总结出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学习爱好的持久能力都略显不足,专门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读气温分布图时,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觉,规律不行总结,要及时指导。
然而正因为年龄小,他们对新奇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吸引他们;用小组合作来调动他们;用谜语等来吸引他们;用读图绘图来引导他们,从而克服了困难,使他们猎取得了地理知识和把握了一定的差不多技能。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运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把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运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运算气温的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归纳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气温观测,培养气象观测爱好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图表和数据,包括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2. 准备相关地理现象的资料,如气候对农业、工业、海洋捕捞、旅游等的影响。
3.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气温变化和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展示。
4.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初中地理课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点,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绘制气温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包括气温的观点、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分布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温度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观点。
通过讲解气温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基本观点。
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如年较差、日较差等。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一、导入引导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回想一下,我们每天都会感受到不同的气温,无意候很热,无意候很冷。
你知道这种气温的变化是怎么引起的吗?2. 提出问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有什么规律?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是怎样的?二、观点讲解1. 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地形、海洋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规律。
2. 气温的分布特点:气温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出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分布特点,同时受海陆分布、海洋暖流、地形高下等因素影响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分布情况。
三、案例分析1. 请同砚们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并诠释其原因。
2. 以中国为例,探讨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
四、知识拓展1. 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习惯等。
2. 探讨气候变化对举世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五、实践运用1. 设计气温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变化。
2. 通过气温分布图的分析,让学生预计未来某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六、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 让学生思考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举世环境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对环境珍爱的认识,为建设美丽故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同砚们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不息探索、进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一、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
4、通过用气温曲线图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5、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6、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相反)。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7、气温的观测仪器有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都放置在百叶箱(离地面1.5米高)中。
自动气象观测每逢整点记录一次,人工时8、14、20、2各记录一次。
8、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在等温线图上,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9、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来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如等温线沿东西方面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10、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简称温差)的大小:如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而相反,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新疆有说法:早穿皮袄午穿纱)。
11、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如:等温线呈闭合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12、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可以发现: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也就是说: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气温降低)。
13、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也就是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气温的垂直变化]如江西庐山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原因就是因为地势高,所以气温低。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1. 掌握气温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2. 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3. 学会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相关内容,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测量单位及方法。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庭所在地或学校附近选择一个观测点,利用气温计在一天内不同时间点测量气温,并记录下每次测量的时间和气温数值。
观察并记录当地气温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情况。
3. 分析与总结根据观测记录,分析当地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包括但不限于太阳辐射、地形、植被覆盖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总结气温变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如对农业、交通、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4. 理论学习学生需阅读教材中关于气温分布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差异。
5. 作品制作将观测记录、分析总结及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整理成一份PPT或Word文档,以“XX地区气温变化与分布”为题进行汇报。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与记录要准确、详细,时间点应尽可能全面覆盖一天内的各个时段;2. 分析总结应具有逻辑性,能清晰地表达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 理论学习要深入,结合地图、图表等资料进行说明;4. 作品制作要规范,格式正确,内容条理清晰。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分析总结的逻辑性、理论学习的深入程度以及作品制作的规范性;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并结合课堂汇报的表现进行评价;3. 评价反馈: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需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反馈;2. 对于优秀作业,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3. 根据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 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4. 结合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种太阳”,思考火火兔为什么种太阳?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P54“气温的观测”进行思考回答。
提问:(1)气象观测中的气温是离地面多高处的气温?(2)气象观测用到哪些工具?(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4)人工观测一般在什么时间进行?(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任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师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导学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8+16+12+4)÷4=10℃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任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师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