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死亡教育研究及启示
- 格式:pptx
- 大小:82.86 KB
- 文档页数:13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概述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状态、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教育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美国作为生命教育研究的先驱国家之一,其在中小学阶段推行的生命教育理念和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美国的生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同理心以及面对生命挑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结合日常生活情境,美国的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念、内容、实施策略及其成效,同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分析美国生命教育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美国生命教育的全面研究,旨在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
1. 生命教育的背景和重要性生命教育作为全球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特别是在美国,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生命教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教育的背景源于美国社会对青少年问题的日益关注。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美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动荡,包括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毒品滥用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暴力行为增加等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教育界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
从个体层面来看,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生命教育课程,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会尊重和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从社会层面来看,生命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生命教育可以减少社会中的暴力、犯罪和自杀等问题,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健康的社会。
美国儿童死亡教育及其启示
美国儿童死亡率居国外儿童之上,各类死亡原因形成了让人无奈的现状,因此,开展教育和宣传工作是国家必须重视和重视的。
美国教育机构在开展儿童死亡教育方面,提出了宣传和照料的两个层面。
首先,宣传和宣传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强调注意交通安全,减少儿童的意外伤害,还可以预防各类意外行为。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孩子们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生活选择,避免和预防儿童死亡的发生,同时也督促孩子们要勤俭节约,学会正确处理和正确对待儿童死亡。
其次,教育机构在照顾孩子方面,要求家长关注孩子的生活情况,尤其是活动安全情况,如学习复习、生活习惯、运动情况等,给孩子及时的安全知识,解释什么叫安全、什么叫不安全,及时提醒儿童尊重安全。
同时,还要提醒大家,在推动社区发展方面,关注儿童安全问题,改善街道周边环境、社区安全建设等,以改善儿童安全状况,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教育是加强儿童安全的有效途径,让孩子能够从小尊重生命、保护安全,不被自己的无知所暗中伤害,有效地防止儿童死亡的出现。
因此,强化儿童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推动儿童死亡教育的关键在于落实和持续,要以宣传和照顾孩子的目的,增强儿童安全意识,改善孩子死亡状况。
美国临终关怀教育协会计划现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林婕,纪忠红,赵晓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215000)Status quo on curriculum led by American End⁃of⁃Life⁃Nursing Education Consortiun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ChinaLIN Jie,JI Zhonghong,Zhao Xiaohua(Suzhou Vocational Health College,Jiangsu215000China)摘要:介绍了美国临终关怀教育协会(ELNEC)计划,该计划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课程体系、完备的教学模块及内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美国临终关怀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应多方面加强对临终关怀教育的支持,完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育的延展性,形成全社会对临终关怀教育重要性的共识,以促进临终关怀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临终关怀教育协会(ELNEC)计划;临终关怀;护理教育中图分类号:R48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19.19.027美国的临终关怀运动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旨在为病人提供人道的终末护理,其临终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特色是以各种社会组织及机构的参与与推动,其中,以临终关怀教育协会(The End⁃of⁃Life Nursing Education Consortium,ELNEC)计划最具有代表性及普及性。
ELNEC是由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ACN)与美国希望之城医疗中心(City of Hope Medical Center)合作,共同设计及开展的一项全美临终关怀护理继续教育计划。
该计划旨在提高护士照护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素质,目的是为了帮助护理教育者和临床工作者达到AACN在“平静死亡:临终关怀护理的能力要求和课程指南”中所提出的要求[1]。
在美国肯恩大学,学生无比热衷于报名参加诺尔玛·鲍开设的“正确对待死亡”课程,有时等待上这门课的学生名单已经排到了三年以后。
在一次实地考察中,鲍的学生去了当地一个验尸房,工作人员展示给他们看的是金属台上三具赤裸的尸体,其中一人死于枪击,一人死于自杀,另一人则是溺水而亡。
最后一具尸体看上去体型很胖,但是其实不然;他像一个灌了水的气球被充胀了。
死者是一桩肇事逃逸案的嫌疑人,他从案发现场逃离,在警察追捕过程中弃车跳进了帕塞伊克河。
在尸体解剖台上,他表情惊讶,嘴巴大张,仿佛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就在全班同学聚拢过来的时候,验尸员启刀切开他的躯干。
有些学生反胃作呕或者匆匆跑了出去,他们无法忍受眼前的景象或现场的气味。
这次令人毛骨悚然的参观只是鲍班上的学生外出考察活动之一。
他们的作业也与众不同:学生们要给他们去世的亲人写一封告别信,并为自己写下悼词和遗嘱。
这样做当然很恐怖。
但是学完鲍的死亡课程以及全美其他类似课程的人都学会了一项重要的技能:坦诚谈论死亡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人士就开始主张,死亡话题应该在校园里进行讨论。
根据《死亡与临终手册》一书的叙述,到70年代末期,美国各地开设了600多门与死亡相关的课程。
今天,数以千计的这类课程可以在不同学科里找到——从健康学、哲学到医学。
当人类发展学教授伊莱娜·丘皮特1984年首先提议开设死亡课程的时候,她的系主任问道:“谁会学那样一门课呀?”这门课旋即人满为患,学校被迫将报名人数限定为50人。
鲍在到肯恩大学之前曾经在急诊室、重症监护室和精神病房做过护士。
她在肯恩大学教死亡课程已有14年时间。
她知道她这门课学起来可能非常难受,所以把校园心理治疗室的电话设置成快速拨号,经常把学生送到那里进行单独治疗。
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了死亡的困扰——应对家庭成员的自杀、亲人的暴亡或个人患上癌症的可怕遭遇。
这门课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严谨的、得到精心指导的机会,去进行很多人只是到了老年或在接到了晚期病症诊断结果之后才会开始的思考。
美国儿童死亡启蒙教育美国是一个儿童死亡率较高的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儿童因各种原因丧生。
为了降低儿童死亡率,启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死亡启蒙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让儿童了解并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减少意外伤害和疾病对儿童的危害。
本文将从儿童死亡原因、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启蒙教育的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美国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意外伤害、癌症、心脏病等。
其中,意外伤害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如车祸、溺水、火灾等。
这些意外伤害往往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儿童死亡启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启蒙教育对于降低儿童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启蒙教育,儿童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各种危险情况,比如如何安全过马路、如何避免触电、如何避免溺水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儿童在面对危险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降低儿童死亡率。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实施儿童死亡启蒙教育的方法。
首先,家庭是儿童启蒙教育的第一道防线,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儿童正确的安全教育,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
其次,学校也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安全教育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儿童启蒙教育的支持,比如举办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
综上所述,美国儿童死亡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正确的启蒙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学会保护自己的能力,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儿童死亡率。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的安全保驾护航。
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儿童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 美国的生命教育的发展较为成熟,研究总结其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具体来说,一要重视生命教育,制定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二要将单一的生命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渗透相结合;三要丰富和拓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四要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启示美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取得很大的成效。
西方各国也纷纷效仿美国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同。
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总结一些启示,对我国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美国生命教育的目标20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也面临着很多精神危机,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美国的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暴力袭击、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问题。
生命意识的缺失,引起了美国各方的关注。
面对青少年生命意识的缺失,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education)的问题。
在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 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
“教育并不只是要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且要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1]。
美国生命教育的目标,第一,使学生关注每个生命, 认识生命的可贵,树立生命意识,从而能学会尊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第二,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关心和责任,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的心态,提高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第四,学会生存,理解自身的生命价值,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使学生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美国生命教育的内容美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内容丰富而又多样,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家长的“死亡教育”作者:林静来源:《中华家教》2012年第08期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少和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
而美国的家长和教师,却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是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早已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一词。
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
他们或许还会若有所思地向大人们提出许多相关的问题:难道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吗?我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死行吗?不过孩子一般要长到10岁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复活)这样深奥、抽象的道理。
而在此之前,他们往往不会如成人那样,为亲人的死亡带来的哀伤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
他们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已。
對于儿童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作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
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作出解释。
因为他们认定,尽管作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
当然美国家长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传授给天真的孩子。
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只会增加孩子做恶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等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
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
当碰到死亡事件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国家长还认为,待孩子长大到有足够的领悟能力时,向其传授某些积极的“生死观”,也许还能帮助他塑造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摘要:生命教育源自美国,其后又在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家传播并逐步地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不全面,不深入,但通过对国外生命教育发展与实践的考察,可总结出对我国的生命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生命教育;启示一、国外的生命教育(一) 美国的生命教育美国的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来教育人们珍爱生命。
1968年,在人本主义影响下,世界级大师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只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于是在美国加州创建柯南达村、柯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
美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涉及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步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1](二)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1974年,澳大利亚的rve.tednosff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且许多青少年死于吸毒这一现状,提出了hefdeucation(生命教育);并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第一所也是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中心,它后来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一员,宗旨是“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
其生命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学校及社区的合作,帮助年青人消除不合法的药物使用,促使他们避开或延迟使用酒精;同时以最新的研究为根基,提供高品质的药物教育。
(三) 英国的生命教育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是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
[2]这是英国生命教育的一个特色。
同时它十分关注学生生活,把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
(四) 日本的“余裕教育”“余裕教育”,亦即“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它是针对日本青年日益衰落的心理以及自杀事件提出的。
美国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此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对小孩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
然而,相比之下,美国人在这方面却开通专门多。
作为家长或教师,他们乐于在小孩3~4岁时就向他们做关于“死亡”的诠释,因此这种诠释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发觉,由于传媒的兴盛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此词。
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奇异又惧怕。
他们或许还会若有所思地向大人们提出许多相关的具体问题,如:难道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吗?我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死行吗?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吗?只是小孩一样要长到10岁左右才能明白得“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复活)如此深奥、抽象的道理。
而在此之前,他们往往可不能如成人那样,为亲人的死亡带来的哀伤背上繁重的情感包袱。
他们只是想明白死亡怎么说是如何回事,如此而已。
关于小孩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幸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
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奇来对死亡做出说明。
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如此的说明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小孩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定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
因此,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如此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确实小孩。
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画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如此的“说明”除了可能误导小孩外,无疑还会增加小孩做噩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小孩的惧怕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当家里确实死了人时,惊恐的小孩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哀悼会。
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小孩的“知识库”的。
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确实归西时,小孩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明白得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怎么说是如何回事了。
美国为啥热衷“死亡教育”?作者:江意来源:《世界博览》2014年第09期7岁的蒂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拉着他的手,对他笑了笑,他回了我一个笑容,过了一会儿,他闭上了眼睛,看上去像睡着了,老师说他死了,再也不会回来……爸爸说我是个勇敢的男子汉。
”蒂米确实很勇敢,许多成年人未必有他应对的好。
就在这一天的下午,蒂米和他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梅奥医院,在那里他们第一次体验了一节独特的“死亡情感教育课”,他们将花瓣撒在临终者的床上,并勇敢地握住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的手,向他送上祝福的话,然后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这种类似临终关怀服务的体验,实际上是美国“死亡教育”课程的一种,在许多美国的中小学校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大人们希望借此让孩子们能正确的毫无阴影的看待死亡。
面对死亡更快乐死亡教育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正式兴起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赫蒙·费弗尔在1959年发表了第一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
1963年罗伯特·富尔顿在美国明尼苏达洲大学首次开设了美国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
其后它的影响不断扩大,受到了各级学校、社会及有关专业领域的接受和重视,现在,“死亡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已在全美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遍实施。
美国人认为,孩子一般从四五岁开始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如果得不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教导,无法获知真相,极容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受到夸大事实、扭曲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或片面的死亡认知。
所以对幼儿来说,死亡教育的意义非常深远。
美国人希望以温和浅显、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孩子们做出关于“死亡”的解释,并把这种“死亡教育”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
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去世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一个名叫戴尼尔的普通美国老师发现全班同学集体喂养的小狗“球球”死了之后,孩子们都很悲痛,情绪波动很大。
死亡实验美国版观后感《死亡实验美国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实验。
电影中的主人公们被卷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实验中,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影片通过对实验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描绘,引发了观众对生命意义和伦理道德的思考。
电影的故事围绕一个匿名的实验展开,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执行一项任务,但具体内容只有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揭示。
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紧张氛围,这让观众对实验的真实目的产生了好奇。
实验的过程中,参与者被迫面临生死抉择。
每个参与者都面临着自己的人生困境和内心矛盾,有的人因为恐惧而选择放弃,有的人则选择了奋力抗争。
这些选择背后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未知的恐惧。
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也被引导着思考:我们真正对生命有多少的认识和理解?当生命面临威胁时,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影片中的实验场景给人一种压抑和恐怖的感觉。
实验参与者被置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他们与外界隔绝,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和勇气来应对挑战。
这使得整个实验更具有紧迫感和真实感,也让观众更容易投入到电影的情节中。
在实验中,参与者们不仅仅要面对自身的困境,还需要考虑他们的选择对其他人的生死有何影响。
这种道德伦理的考量让观众更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
人类是否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而选择放弃他人?还是我们可以在危机中展现出善良和勇敢的一面?实验背后的幕后推手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控和操控,以此来追求某种结果。
这种实验者与实验对象之间的对立和操控关系,让人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和组织,他们是否也在以某种方式进行着类似的实验?《死亡实验美国版》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电影的结尾留下了许多悬念和解读的空间,反思人类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让观众在观影之后可以继续深思和讨论,推动对自身与生命的思考与探索。
总的来说,《死亡实验美国版》是一部极具挑战性和思考性的电影。
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及启示作者:牛楠楠李森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第03期[摘要] 死亡教育起源于美国,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已达到较高水平。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状况,以期对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生命教育[中图分类号] G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3-0045-03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常常被认为“不吉利”,而成为国人言谈中的忌讳,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量少和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
相比之下,美国人在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方面却实在、开通得多。
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质上则是通过死亡教育帮助孩子应对生活中的死亡等不幸事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惜生命,避免轻生和自杀。
本文对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状况作简要介绍,希望能引起重视,对我国中小学进行生命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发展概况死亡教育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
从20世纪60年代起,死亡教育逐渐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实施死亡教育课程,在1976~1985年这段时间,由于相关学会、期刊杂志的推动,死亡教育已初具规模,有更多重要的教科书及相关书籍出版。
美国当代死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已从过去的兴起、盛行过渡到现在的稳定发展。
各中小学均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设置死亡教育课程。
二、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实施1.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米尔斯等人(1976)的研究中指出,在中小学实施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儿童的心理健康有赖于他们对悲剧事件的了解;(2)死亡教育可以帮助降低已经习得的恐惧和错误的概念;(3)先前对死亡的教育和讨论有助于提高儿童应对未来死亡事件的能力。
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及其启示许冬雪【摘要】死亡教育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迫切,它最早起源于美国。
美国关于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和成熟,而且在中小学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
本文通过对死亡教育的定义、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状况,以引起我国教育界同仁对国内开展中小学的死亡教育的关注。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启示死亡教育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正是兴起则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在我国社会中,“死亡”一直是避二不谈的禁忌之一。
相反,美国人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方面,他们会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向孩子解释死亡。
美国人把“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 [1]。
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状况做简要介绍,希望引起我国教育界同仁的重视,对我国中小学死亡教育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死亡教育的定义关于死亡教育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Corretal(1997).死亡教育是有关死亡、濒死与丧的教育。
但我个人比较认同Fruchling(1982)的解释。
他认为死亡教育从不同层面,如心理学、精神、经济、法律等增进了人们对死亡的意识。
死亡教育也是预防教育,以减少各式各样因死亡而引发的问题,并进一步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
[2]二、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概况(一) 死亡教育的目标对死亡教育的目标不同学者作了不同的阐述,其中最为详细的要属学者Corr 的阐述。
他把死亡教育的目标分为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和价值的四个层面,并指出根据不同的情况侧重点有所不同。
1. 认知层面上的目标: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有关死亡的信息,并帮助其体验这些信息,通过提供实例以及案例谈论,帮助学生了解并能整合这些信息。
2. 情感层面目标:使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情感与情绪,重点在于教导他们正确处理自己在面对丧恸时的哀伤情绪。
分享并讨论哀伤的情绪体验是重要的方法。
此外对没有丧恸经历的人,可以教会他们正确运用同理心技术帮助丧恸者缓解情绪。
美国孩子的死亡教育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就等于让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
孩子问起去世的奶奶去了哪里,你将如何回答?也许你从未想过让孩子直面这个事实,但太多例子告诉我们:让孩子们自幼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不仅能让他们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实现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提升生命质量,也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死亡率。
在美国,“死亡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如今已在全美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遍实施。
而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也会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复。
让孩子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请别漏掉“死亡教育”这重要的一环。
孩子们,正确认识死亡吧幼儿园里,一个叫蒂米的男孩患脑癌去世了。
是说蒂米转学或者出远门了,使孩子们平静地淡忘蒂米的消失,还是告诉孩子们这个不幸的事实?美国老师黛尼尔选择了让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轻轻地告诉他们:“脑瘤使蒂米的大脑停止了工作,使他的身体停止了工作。
就这样,蒂米死了。
”之后当她分发学习用品或组织幼儿游戏时,总有孩子说:“老师,您忘了蒂米的那一份。
”她也总是回答:“蒂米还在这儿吗?他还能回来吗?”孩子们终于知道:蒂米死了,不会再回来了。
想过把蒂米生前使用的小桌子搬走的黛尼尔,最后还是组织孩子们讨论如何使用蒂米的桌子。
于是孩子们将蒂米的桌子抬到活动室的一角,摆上他生前最喜欢的恐龙玩具和与恐龙有关的书。
并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写道:“送给特别喜欢恐龙的我们的朋友——蒂米。
”这使孩子们明白:蒂米死了,不会再回来了,大家很悲伤,但蒂米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永远难忘。
黛尼尔的做法,代表着美国人对儿童“死亡教育”两大基本目标:一是坦诚面对死亡事实,正确认识死亡;二是同时把它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必要的情感教育另一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发现全班同学集体喂养的小白兔“玫瑰”死了之后,孩子们都很悲痛,情绪波动很大。
于是这位老师立刻计划开展一次与家长协同的死亡情感教育课,帮助孩子们度过失掉“伙伴”的悲痛。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的知识
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
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性。
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死亡。
下面是5068儿童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亲子成长的知识,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他们很早就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专业的死亡教育组织。
--自杀防御课程--
老师们会给孩子介绍每年有多少人自杀,给他们分析自杀前的一些特征,告诉孩子们当朋友或自己的状态很不对劲时,就应该马上告诉大人。
有的老师会让孩子们写一封信,劝说自己一个要自杀的朋友。
--殡仪馆工作人员授课--
受过过专门训练的殡仪馆工作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
--探望绝症患者--
孩子们还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疗养院,向临终的老人或病人献花,鼓励他们勇敢地握住老人的双手,向他送上祝福,目送他告别人世。
--体验死亡课程--
学生会实际模拟写遗嘱、入棺、封棺、被掩埋等死亡历程,不少学生在入棺前读到自己的遗书时,忍不住落下眼泪。
让体验过的人对于生命有更深刻的警醒。
如果孩子问你:死亡是什么?
不要忌讳,更不能惧怕,因为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给予真实的答案,用自然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才会自然地接受,正视生命,直面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