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歌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汉族民歌小调歌曲大全介绍汉族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民族情感。
汉族民歌小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情感吸引着听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汉族民歌小调歌曲,以及它们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
爱情小调1.《窗外的姑娘》•歌曲简介:这首歌曲以淡淡的忧伤表达了一段恋人分离后相思之情。
•特点:歌曲的旋律轻柔悠扬,伴奏简单而扣人心弦。
•背后故事:这首歌曲源自中国北方的民谣,一对恋人因战乱被迫分别,彼此相思却无法相见。
2.《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曲简介:这是一首描述少女心中想念远方恋人的歌曲。
•特点:歌曲的旋律明快欢快,朗朗上口。
•背后故事:这首歌曲出自中国南方农村,少女们常常在唱歌中表达对远方恋人的思念。
劳动小调1.《茉莉花》•歌曲简介:这首歌曲以茉莉花为象征,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特点:歌曲的旋律坚定有力,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背后故事:这首歌曲出自中国江南地区,茉莉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友爱和纯洁。
2.《春天的故事》•歌曲简介:这首歌曲通过描绘春耕农民的场景,表达了对黄土地的深厚情感。
•特点:歌曲的旋律欢快有活力,节奏明快。
•背后故事:这首歌曲源自中国黄土高原的农村,春耕是农民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歌曲传达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付出。
爱国小调1.《我的祖国》•歌曲简介:这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热爱的歌曲。
•特点:歌曲的旋律庄重肃穆,展现了庄严的气氛。
•背后故事:这首歌曲出自中国西南地区,歌颂了中国的壮丽山河和伟大历史。
2.《红旗颂》•歌曲简介:这首歌曲以红旗为象征,歌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特点:歌曲的旋律慷慨激昂,充满了豪情。
•背后故事:这首歌曲出自中国东北地区,红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歌曲以对党的忠诚和对新中国的热爱表达情感。
总结汉族民歌小调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情感深深打动人心。
爱情小调、劳动小调以及爱国小调,是汉族民歌小调中常见的几类。
它们以不同的主题和风格,赋予了华族民歌不同的深意。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欣赏。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脚夫调》、《弥渡山歌》、《姑苏风光》、《孟姜女》和《幸福歌》。
《澧水船夫号子》是流行于湖南澧水一带的船夫号子,是船工们行船时演唱的歌曲。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
歌曲开头为平水号子,通过由弱及强的劳动节奏衬词,展现了船工们摇船自远而近、徐徐而来的情景。
欣赏时注意体会民歌与地理环境、方言之间的关系。
《脚夫调》是一首陕西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
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起题。
既可以两句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
表达了脚夫赶脚时的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弥渡山歌》采用比兴手法,前三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一句才切入主题,具有南方的含蓄色彩。
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云南山歌的独特风格。
《姑苏风光》是一首表现对家乡热爱的江苏小调,是由[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鲜花调][湘江浪]等几个独立的曲调连缀而成的一首较为大型的叙事性歌曲。
教材节选的是[码头调]。
此曲在旋律音调方面具有典型的江南小调特点。
《孟姜女》是在江苏民歌《孟姜女》曲调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幸福歌》》是根据一首湖北天门的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歌曲。
歌曲采用了领唱、齐唱的演唱形式。
前半部分的和腔用重复的手法巩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和腔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
通过作品欣赏,对汉族民歌的类别与特征初步了解。
第二部分,讲解音乐知识——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讲解汉族民歌的起源、地位、体裁分类(号子、山歌、小调等)及其特征。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聆听汉族民歌,感受并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并理解音乐风格及体裁形式。
2.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如号子、山歌、小调等。
3.了解汉族民歌的现状及发展。
(二)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六首音乐作品鉴赏,使学生明白汉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征,培育在听觉机制作用下对音乐音响的综合体验、感知和评鉴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对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与塑造能力。
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民歌风韵》中的第五节《汉族民歌》。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汉族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以及艺术特色等。
重点介绍山歌、小调、号子等汉族民歌的代表作品,通过分析这些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汉族民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汉族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汉族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族民歌的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难点:对汉族民歌的鉴赏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钢琴。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汉族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优美旋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知识讲解:(1)介绍汉族民歌的起源、发展及种类。
(2)分析山歌、小调、号子等汉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山歌《青藏高原》,让学生感受山歌的高亢激昂。
(2)播放小调《康定情歌》,让学生体验小调的优美抒情。
(3)播放号子《黄河大合唱》,让学生领略号子的雄壮激昂。
4. 例题讲解:以山歌《青藏高原》为例,分析其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歌词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调《康定情歌》和号子《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点。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汉族民歌的艺术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汉族民歌的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2. 山歌、小调、号子代表作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汉族民歌的起源、发展及种类。
(2)分析山歌、小调、号子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2. 答案:(1)汉族民歌起源于远古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山歌、小调、号子等多种类型。
(2)山歌:旋律高亢激昂,节奏自由,歌词具有地方特色;小调: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规整,歌词内容丰富;号子:旋律雄壮激昂,节奏强烈,歌词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民歌风韵》中的第三节《汉族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对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音乐特点等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赏析《茉莉花》、《康定情歌》等经典汉族民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族民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音乐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通过对经典汉族民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其地域特色。
2. 教学重点:对经典汉族民歌的赏析,使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音响设备。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茉莉花》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汉族民歌的魅力,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
(2)分析《茉莉花》、《康定情歌》等经典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3. 实践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所学歌曲的音乐特点,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2)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茉莉花》、《康定情歌》等歌曲,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汉族民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板书设计1. 《汉族民歌》2. 内容:(1)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2)音乐特点: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结构简洁(3)经典汉族民歌:《茉莉花》、《康定情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汉族民歌,写一篇鉴赏文章。
2. 答案示例:(1)歌曲名称:《小河淌水》(2)歌曲背景:源于云南,流传广泛(3)音乐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富有民族特色(4)个人感悟:歌曲展现了云南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汉族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一、劳动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二、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神歌]三、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2. 地方性小调。
3. 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汉族民歌的基本特征:一、劳动号子的特征1.音乐性格.表现方法:坚实有力、粗扩豪迈的.自然朴实的。
2.歌词:实词,领唱者。
虚词,帮腔。
3.节奏:固定的,周期反复。
4.歌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也有独唱、对唱、齐唱。
5.曲式结构:短小简朴,重复性。
二、山歌的特征山歌歌词: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兴创作,歌词以七字句为主,较多使用衬词,山歌中最多使用语气衬词,语气衬词与自由延长音或拖腔的结合,形成山歌独有的特征。
山歌音乐:奔放、嘹亮。
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
自由延长音与曲首、曲尾的呼唤性衬词结合形成前腔或后腔,为山歌所独有的特征。
歌唱形式:独唱居多,另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一领众和等。
曲式结构:大部分短小单纯、多样化。
密集性与抒情性相结合。
南方的山歌中四乐句单乐段较多。
三、小调的特点1,结构较为严谨、即兴性少。
转向定型化,艺术上较成熟。
2,旋律性强、曲调流畅而优美。
有着曲折、多样的旋法。
3,节奏、节拍多规整、均衡。
南方小调节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
歌词比较固定,4,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
常有乐器伴奏。
5,常见的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汉族民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能简述中国民歌的发展概况。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3、表演《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二、教学重点:
对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的辨别。
三、教学难点:
表演《过滩号子》师生合作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国汉族民歌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瑰丽的珍宝。
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远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诗经》;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等,他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放射着永远不灭的光芒。
民歌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反映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反映生产劳动的;反映爱情、婚姻的,如《小河淌水》;反映日常生活的;逗趣、启智的;歌唱历史传说故事、景物古迹的等。
(师):由于各地区不同的具体生活方式及编唱条件和思想内容的表现要求,使各类民歌具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音乐性格特征,从而形成了各类民歌的体裁,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二)、欣赏号子音乐:
(多媒体播放音乐并展示画面)
(要求听赏、体验,讨论交流,归纳号子的音乐特点)
1、《黄河船工号子》
(1)音乐特点:音调粗犷急促,节奏紧张有力,短小精悍的北方“吆号子”。
(2)音乐主题:生动地展现了黄河船工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2、《澧水船夫号子》
(1)音乐特点:曲调复杂多变、富有气势,悠扬
(2)音乐主题:生动地反映了澧水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3、《黄河船夫曲》[补充欣赏]
4、《靖江打麦号子》[补充欣赏]
5、归纳:
(多媒体展示)
[号子]:
(1)概念:是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2)特点: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
(3)作用: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
(4)演唱形式: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
6、表演《过滩号子》:
(要求合作表演,亲身体验,提升学生对号子的认识层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欣赏山歌音乐:
(多媒体播放音乐并展示画面)
(要求听赏、体验,讨论交流,归纳山歌的音乐特点)
1、《赶牲灵》
(1)音乐特点:具有浓郁陕北风味的高腔山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旋律高亢而又细腻、质朴而又风趣
(2)音乐主题: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归来的心理活动,描述得惟妙惟肖。
2、《下四川》
(1)音乐特点: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花儿”,
(2)音乐主题:表现了脚夫们在高原上奔波行走时的深刻感受和万千思绪。
3、《小河淌水》
(1)音乐特点:
这是一首云南弥渡山歌( 当地称" 调子", 属平腔山歌) 。
歌词质朴自然, 富于想像。
节奏自由、旋律回环起伏、清新优美(2)音乐主题:
全曲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 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幽远意境: 银色的月光
下, 四周一片宁静, 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聪慧美丽的阿妹, 见景生情, 望月抒怀, 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 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柔婉的歌声, 深厚的情意, 随着小河的流水, 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
4、归纳:
(多媒体展示)
[山歌]:
(1)概念: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牧场劳动、休息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2)特点:旋律高亢、悠扬、爽朗、质朴、节奏自由
(3)作用: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感情的抒情小曲。
(4)演唱形式:独唱、对唱、合唱、领唱
(四)、欣赏小调音乐:
(多媒体播放音乐并展示画面)
(要求学生听赏、体验,讨论交流,归纳小调的音乐特点)
1、《无锡景》
(1)音乐特点:旋律细腻优美、语调温柔亲切、富有江南特色,
(2)音乐主题:
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茶亭里, 游客面对着万顷碧波, 休憨品
茶, 一位少女在一把二胡的伴奏下唱着" 我有一段情, 唱拨拉诸公听……" 幽雅清脆的歌声为游客们助长了兴趣, 也为迷人的太湖胜景增添了美色。
这就是传统民歌《无锡景》演唱时的情景。
全曲生动地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 旋律细腻优美, 富有江南特色。
这首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 每段四句,每句顿逗处都
有" 呀" 、" 么" 等衬字, 表现出江浙一带亲切、温柔的语调。
曲调在我国流传甚广, 有多种变体, 所唱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
2、《铜钱歌》
(1)音乐特点:这是一首湖南益阳的民间小调,旋律跌起伏,具有叙事特点及幽默感。
(2)音乐主题:借铜钱来讽喻金钱造就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丑恶的一面。
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疾恶如仇的高尚情操和品格。
3、《拔根芦柴棒》(江苏民歌)[补充欣赏]
4、归纳:
(多媒体展示)
[小调]:
(1)概念: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故被称为“里巷之曲”。
又称“时调”、“俗曲”、“小令”。
(2)特点:曲调明丽婉转、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委婉。
(3)作用:咏唱历史传说故事、描写自然风光、抒发离情别绪等。
五、结束语: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许多优秀的民歌,这些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产生最早,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也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还是人们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真实的反映与表露。
大多数民歌的音乐形式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