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三章(最新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147.01 KB
- 文档页数:1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特点。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酸雨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大气污染?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展示图片和数据: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典型的大气污染事件及其影响。
小组讨论: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具体影响是什么?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描述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填空题:学生能够填写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问题解答:学生能够解释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2.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途径。
掌握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
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如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业活动等)。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如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等)。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及其影响。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范围。
2.3 教学活动展示图片和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量。
实验演示: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
小组讨论: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模拟游戏: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控制。
2.4 教学评估填空题:学生能够填写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问题解答:学生能够解释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
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大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估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指标。
掌握大气污染评估的原理和技术。
理解大气污染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如采样、分析、监测仪器等)。
大气污染指标(如PM2.5、NOx、SO2等)及其意义。
大气污染评估的原理和技术(如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等级划分等)。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会分析大气污染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污染工程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主要污染物: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讲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如除尘、脱硫、脱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介绍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及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大气污染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探讨治理措施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进度,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第三章大气扩散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第一节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层的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
平均厚度为12公里。
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其中从地面到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探的影响,所以称为自由大气。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儿乃至几十度。
出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
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60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分类1.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1.3 大气污染的危害1.4 大气污染控制的意义与目标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2.1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2.2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过程2.3 大气污染物的衰减与扩散2.4 大气污染物的受体分布第三章: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3.1 大气污染物采样方法3.2 分析仪器与设备3.3 监测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3.4 大气污染物监测案例分析第四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4.1 静电除尘技术4.2 布袋除尘技术4.3 湿式除尘技术4.4 活性炭吸附技术第五章: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与应用5.1 常用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介绍5.2 设备选型与设计原则5.3 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5.4 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应用实例第六章:大气污染化学与反应工程6.1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反应机制6.2 气溶胶化学6.3 光化学烟雾与臭氧6.4 酸雨成因与控制第七章:大气污染数值模拟与模型7.1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7.2 空气质量模型7.3 大气污染控制模型7.4 数值模拟软件与应用第八章:区域大气污染控制策略8.1 区域大气污染现状与问题8.2 区域大气污染控制规划8.3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8.4 案例分析: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实践第九章:大气污染法律法规与标准9.1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9.2 国际大气污染控制政策与协议9.3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标准与规范9.4 企业大气污染排放管理与合规第十章: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案例分析10.1 案例一: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控制10.2 案例二:电力行业大气污染控制10.3 案例三:交通领域大气污染控制10.4 案例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补充和说明: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大气污染过程控制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
这包括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排放方式,掌握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以及了解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影响。
3. 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治理政策。
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2.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影响3.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治理政策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实例,了解治理政策及效果。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污染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
2. 通过PPT展示大气污染的分类及主要来源。
3. 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了解治理政策及实施效果。
作业与评估:2. 课堂讨论: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2.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
3. 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2. 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3.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2. 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话题。
2. 通过PPT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
3. 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4. 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评估:2. 课堂讨论: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课堂讨论。
第六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污染监测的重要性。
2. 掌握大气污染物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了解大气污染监测设备的应用及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监测的重要性2. 大气污染物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大气污染监测设备的应用及数据处理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一、教学目的
本教学计划旨在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方法,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种类: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
•大气污染危害:影响健康、破坏环境、引发气候变化等。
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其方法
•控制工程:烟囱高度、烟气的净化、氮氧化物还原、脱硝、脱硫、废气回收等;
•控制方法: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行业管理等。
3. 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
•美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管理法、清洁空气法等;
•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十条、VOCs技术指南等。
三、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教学PPT、视频等材料讲授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和控制方法;
•手动实验:利用实验室设备模拟大气污染控制的过程,学生亲手体验并掌握污染物减排的技术;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探讨、分享实践心得,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估
•课堂测试:出题方式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考察学生对大气污染的掌握情况;
•学生报告:由学生围绕控制案例进行课堂报告,考察其研究掌握案例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的调研报告或现场观察报告,考察其孔亟性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参考资料
1.《大气污染防治法》;
2.《VOCs技术指南》;
3.《空气质量管理法》;
4.《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
5.《清洁空气法》。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学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任课教师:任爱玲赵文霞授课专业:环境工程课程学分: 4课程总学时:60课程周学时: 42008年9月1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进程第 1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2日(星期二)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 2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4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9月9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 4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第(1-2)节 地点:中区一教405第 5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16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 6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7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23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9月30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0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2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1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7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3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14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4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0月21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6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7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28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8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9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4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0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1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11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2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3 次课 2 学时第24 次课 2 学时第25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25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2月2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8 次课 2 学时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9 次课 2 学时2008年12月9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30 次课 2 学时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4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301813学分:3总课时: 48 h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或化工原理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有关设计方法问题,较全面掌握基本的除尘技术、有害气体净化技术、通风除尘系统设计计算方法等,培养学生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工程问题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论要求掌握大气污染的有关基本概念;熟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了解大气污染的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的基本情况、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重点内容:大气污染的有关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有关基本概念等。
难点内容:一次大气污染物、二次大气污染物。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要求掌握燃烧的有关基本概念、煤的表示方法;熟悉燃料燃烧过程、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计算;了解煤燃烧过程污染物的形成过程。
重点内容:燃烧过程3T条件、烟气体积计算、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计算等。
难点内容:烟气体积计算、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基础要求掌握大气圈结构与气象要素的概念;熟悉大气的热力过程;了解大气的运动和风。
重点内容:气温的垂直变化、大气稳定度及判别、逆温等。
难点内容: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第四章污染物扩散模型要求掌握高斯扩散模式;熟悉污染物浓度估算公式;了解污染物浓度估算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
重点内容:高斯扩散模式、污染物浓度估算公式等。
难点内容:烟气抬升、扩散参数确定。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要求掌握颗粒的粒径与粒径分布的有关概念;熟悉粉尘的物理性质、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净化装置技术性能。
火电厂烟气净化系统设计系别: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本1315姓名:刘超指导老师:郝艳红设计日期2016 年12 月26 日至2016 年12 月31 日目录前言 (1)课程设计任务书 (3)第一章原始设计资料计算 (8)1. 锅炉排烟量的计算 (1)2 . 烟尘,NOx和SO2浓度及去除效率. (1)3. 烟气净化系统的总体设置方案. (2)第二章脱硝系统1. 脱销工艺说明 (3)35第三章除尘系统 (6)1. 除尘工艺 (6)2. 烟气量计算 (11)3. 电除尘器计算 (14)4. 布袋除尘部分 (16)第四章脱硫系统 (19)1. 脱硫系统工艺流程说明 (19)2. 脱硫剂耗量 (19)3. 相应工艺水耗量及氧化空气量 (20)4. 吸收塔本体尺寸计算 (20)5. 浆液池计算 (20)6. 喷淋系统设计 (20)7. 吸收区高度 (20)8. 除雾区高度 (20)9. 石膏脱水系统 (20)10. 风机选型 (20)11. 泵的选型 (20)第五章烟囱的计算 (2)第六章阻力计算 (26)第七章小结 (27)主要参考文献. (27)前言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1SO)作出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非常多,根据其存在状态,可将其概括为两大类:气镕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种类极多,主要有五个方面: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台氮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关于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在这里主要介绍粉尘和二氧化硫的危害。
粉尘的危害:粉尘的危害,不仅取决于它的暴露浓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粒径和生物活性等。
粉尘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对人体危害的主要因素。
有毒的金属粉尘和非金属粉尘(铬、锰、镐、铅、汞、砷等)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中毒以至死亡。
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重点: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指数.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学要求:掌握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发生和发展过程,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空气污染指数;了解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现状。
教学内容:人是完全靠空气生存的,成年人平均每天约需1Kg粮食和2Kg水,但对空气的需求就大得多,每天约13。
6Kg(合10m3)。
若三者都断绝供应,引起死亡的首先是空气,要是空气中混进有毒害的物质,则毒物随空气不断地被吸入肺部,通过血液遍布全身,对人体健康直接产生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土壤和水的污染,它不仅时间长且范围广(较多是地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
地球上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五起是因大气污染造成的。
当然,空气污染的原因不只是人类的活动,还有像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一类的天然事件。
不过后者通常在空气污染中起次要作用。
§1。
1 大气与大气污染一、大气的结构和组成1、大气圈随地球引力而转的大气层叫大气圈。
大气圈的最外层的界限是很难确切划分的,但大气也不能认为是无限的.在地球场内受引力而旋转的气层高度可达10¸000Km。
有的学者就以10¸000Km作为大气圈的最外层。
一般情况下认为,从地球表面到1¸000~1¸400Km的气层作为大气圈的厚度,超出1¸400Km以外气体非常稀薄,就是宇宙空间了。
大气圈中的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空气最稠密。
在近地层的大气层里,气体的密度随高度的上升而迅速的变稀。
但是在400~1¸400Km大气层里空气是渐渐变稀薄的。
大气圈的总质量约为6000万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的构造: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划分大气圈层的结构如下图:从地球表面向上,大约到90Km高度,大气的主要成分氧和氮的组成比例几乎无什么变化,具有这样特性的大气层叫均质大气层(简称均质层).在均质层以上和外围空间的大气层,其气体的组成随高度升高有很大变化,这个圈层叫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根据气体的温度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的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各层特点:—-对流层:1)相对于整个大气圈厚度而言很薄,按最厚处计,占总厚度的6-9%,占总质量的75%。
大气污染控制教案(大全)第一篇:大气污染控制教案(大全)大气污染控制教案 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一章大气污染控制基本知识§1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一、大气污染1、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干燥清洁的空气、水汽和悬浮微粒。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体积);氖、氦、氪甲烷等次要成分只占0.004%左右。
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以及分子扩散,使得干洁空气的组成比例直到90—100km的高度还基本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在人类经常活在人类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任何地方干洁空气的物理性质是基本相同的。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其变化范围可达0.02%—6%。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虽然很少,但却导致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天气现象:云、雾、雨、雪、霜、露等。
这些现象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而且还能引起热量的转化。
同时,水汽又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长的能力,对地面的保温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中的悬浮微粒,除由水汽变成的水滴,冰晶外(云、雾即是由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主要是大气尘埃和悬浮在空气中的其他杂质。
它们有的来自流星在大气中燃烧后产生的宇宙灰尘;有的是地面上燃料产生的烟尘,或被风卷起的尘土;有的是海洋中浪花溅起在空中蒸发留下的盐粒;有的是火山喷发后留在空中的火山灰;有的是由细菌、动物呼出的病毒、植物花粉等组成的有机灰尘等。
悬浮微粒对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削弱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形成各种光学现象,影响大气能见度等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所谓人类活动不仅包括生产活动,而且包括生活活动,如做饭、取暖、交通等。
自然过程,包括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及大气圈中空气运动等。
第三章大气扩散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
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层的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
平均厚度为12 公里。
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 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
(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其中从地面到100m 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
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探的影响,所以称为自由大气。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儿乃至几十度。
出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
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60km 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
主要特点是:(1)从对流层项到35—40km 左右的一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称为同温层;从这以上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高,称为逆温层。
(2)几乎没有空气对流运动,空气垂直混合微弱。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 高度的一层称为中间层。
这一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因之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垂直混合明显。
4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 高度为暖层。
其特点是,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再度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存在着大量的离了和电子.故又称电离层。
5散逸层暖层以上的大气层统称为散逸层。
它是大气的外层,气温很高,空气极为稀薄,空气粒子酌运动速度很高,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到太空中。
二、主要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等。
1.气温气象上讲的地面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 高处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2.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
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单位是百帕hPa,它与其它气压单位的关系1atm=101326Pa=1013.26hPa=760mmHg3 气湿空气的湿度简称气湿,反映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和空气的潮湿程度。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气压、相对湿度、含湿量、水汽体积分数及露点等。
(1)绝对湿度:在1m3 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kg),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
(2)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之百分比。
(3)含湿量:湿空气中1kg 干空气所包含的水汽质量(kg)称为含湿量,气象中也称为比湿。
(4)水气体积分数: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混合气体中某一气体的体积分数等于其摩尔分数。
(5)露点:在一定气压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湿度。
4 风向和风速气象上把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称为风。
风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例如,风从东方来称东风。
风向可用8 个方位或16 个方位表示。
也可用角度表示,如图3—2 所示。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单位用m/s 或km/s 表示,通常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风向、风速,都是指一定时间(如 2min 或 10min)的平均值。
若粗赂估计风速.可依自然现象——风力大小来表示。
根据自然现象将风力分 为 13 个等级(0—12 级),则风速 υ(单位 km/s)为υ≈3.02 5.云云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它是由飘浮在空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或两者 的混合物构成的。
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状态,而且预示着天气演变的趋势。
云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起反射作用,反射的强弱视云的厚度而定。
云层存在的效果是使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减小。
从污染物扩散的观点看,主要关心的是云量和云高。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
我国将天空分为 10 等分,云遮蔽了几分,云量就是几。
例如碧空无云,云量为零;阴天云量为 10。
国外将天空分为 8 等分,云遮蔽几分云量就是几。
两者的换算关系为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高度,根据云底高度可将云分为:高云:云底高度一般在 5000m 以上,它由冰晶组成,云体呈白色,有蚕丝般光泽,薄而透明。
中云:云底高度一般在 2500~5000m 之间,由过冷的微小水滴几冰晶构成,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云体稠密。
低云:云底高度一般在 2500m 以下,不稳定气层中的低云常分散为孤立的大块, 稳定气层中低云云层低而黑,结构稀松。
6 能见度能见度是在当时的大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下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 m 或 km 表示。
能见度的大小反映大气透明或混浊的程度。
三、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1. 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每上升单位距离(通常取 100m )的湿度变化称为干空气的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
以 γd 表示,定义式为:γ =-⎛ dT i ⎫ d dZ ⎪ ⎝ ⎭di —表示空气块d —表示干空气F3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推导出:γ =-⎛dT i ⎫≈g/C =0.98k/100m≈1k/100mddZ⎪p ⎝⎭d因此干空气在作绝热上升或下降运动时,每升高(或下降)100m,温度约降低或升高1k。
2.位温一干空气块绝热升降到标准气压(1000hPa)处所具有的温度称为它的位温,以θ 表示。
⎛1000 ⎫R / Cp ⎛1000 ⎫0.288Θ=T0 ⎪⎝P0⎭ 3.气温的垂直分布=T⎪⎝P0⎭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可以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来表示,简称气温直减率。
它指单位高度(通常取 100m)气温的变化值。
若气温随高度增加时递减的,γ为正值,反之,γ为负值。
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可以在一张坐标图上用一条曲线表示出来,如图3-4 所示。
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即γ>γd,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2)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即γ=γd,称为中性层结;(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γ=0,称为等温层结;(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γ<0,称为气温逆转,简称逆温。
4. 大气的垂直稳定度(1)定义: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对于大气稳定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如果一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上升或下降运动后,可能发生三种情况:(I)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就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则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2)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的;(3)当外力去除后,气块被外力推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或作等速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的。
(2) 大气稳定度的判别那么,大气是否稳定如何判断呢?根据气块的受力分析,可推导出气块运动时的加速度为:由上式可知:当γ-γd >0 时,a>0,气块加速运动,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γ-γd <0时,a<0,气块减速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当 γ-γd =0 时,a=0,大气处于中性状态。
因此,γγd 可作为大气稳定度的判据。
5. 逆温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向空中辐射能量,这种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而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却极强。
因此,在大气边界层内特别是近地层内,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
近地层空气温度,随着地面温度的增高而增高,而且是自下而上的增高;即气温随高度是垂直递减的,也就是 γ>0,但在特定情况下, 也会出现 γ=0 或 γ<0 的情况。
一般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所以也将逆温层称为阻挡层。
由于受污染的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累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事实表明,有许多大气污染事件多发生在有逆温及静风的气象条件下,所以在研究污染物的大气扩散时必须对逆温给予足够的重视。
逆温可以发生在近地层中,也可能发生在较高气层(自由大气)中。
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及湍流逆温等五种。
(1).辐射逆温这种逆温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3m /s)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图 3—6 示出辐射逆温在—昼夜间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a=g - d图中(a)是下午时递减温度层结;(b)是路落前1 小时逆温开始生成的情况;随着地面辐别的增强,地面迅速冷却,逆温逐渐向上发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中的(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逐渐增温,空气也随之自下而上的增温、逆温便自下而上的逐渐消失(图中(d));大约在上午10 点钟左右逆温层完全消失(图中的(e))。
辐射逆温在陆地上常年可见,但以冬季最强。
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层厚度可达200 一300m,有时可达400m 左右。
冬季晴朗无云和微风的白天,由于地面辐射超过太阳辐射,也会形成逆温层。
再有云层遮盖时,辐射逆温强度将减少,这是因为云层吸收了地面辐射射来的能量,重新辐射到地面上的缘故。
另外,强烈的压力梯度所引起的风使湍流增加,因而使逆温强度减弱。
6~9m/s 的风速,可以完全制止逆温的出现。
(2)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