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宇宙与行星地质学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15
第二章宇宙中的行星内容提要一、太阳系的特征1.太阳系组成的特点太阳系(solar system)是由太阳、8颗大行星、卫星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
据估计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99.85%,而行星的总质量只占0.15%。
由于太阳引力的作用,每个行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动轨道,它们具有相同的运动方向。
最靠近太阳的水星有最快的轨道运动速度(48公里/每秒),最短的运动周期(88天)。
离太阳最远的冥王星(己被开除)轨道运动速度5公里/每秒,周期248年。
(1)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特征类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离太阳较近。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具有固体外壳。
类木行星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远。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其密度小(平均密度相当于1.5倍水的密度),而且类木行星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
二大类行星最明显的区别是它们的大小,最大的类地行星(地球)的直径只有最小的类木行星(海王星)直径的1/4,而地球的质量仅为海王星的1/17,因此类木行星也常称为巨星。
(2)组成二大类行星的物质特点组成二大类行星的物质依据它们的熔点可分为三种:气体、岩石、冰。
①气体主要是氢、氦,它们的熔点接近绝对零度(-273ºC)或可能更低的温度。
②岩石主要是硅酸盐矿物和金属铁,熔点超过700ºC。
③冰还包括NH3、CH4、CO2、H2O,熔点居中(如水的熔点为0ºC)。
类地行星主要组成有岩石、金属物质和少量的气体。
类木行星含有大量的气体(主要是氢和氦)及数量变化的冰(主要是水、氨、甲烷),这些特点使类木行星具有较低的密度。
(3)宇宙速度的几个概念和意义①第一宇宙速度(V)1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两个别称为航天器最小发射速度和航天器最大运行速度。
地球科学导论笔记摘要第一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名词解释宇宙:广阔空间和其中所存在的各种天体及其弥漫物质的总称。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双星:1、光学双星:只是方位角非常近,但实际距离很远的两颗星;2、联星:又称为“物理双星”,由两颗绕着共同的重心旋转的恒星组成;对于其中一颗而言,另一颗称为其伴星。
脉冲星:具有强磁场的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不断发射短周期脉冲辐射是其基本特征。
超新星: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
超新星爆发事件就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暴死”。
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一般最多是两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
演化后期,星壳和星核彻底分离。
球状星团:由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颗恒星组成,外貌呈球形,越往中心恒星越密集。
疏散星团:是指由数百颗至上千颗由较弱引力联系的恒星所组成的天体,直径一般不过数十光年。
星云: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天轴:将地轴无限延长。
黄道:太阳一年在天球上的视路径。
天顶:观察者正上方的天球点与观察者的直线。
赤经:通过天球两极与赤道垂直的坐标。
潮汐:日月引力的作用是地球上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分别发生周期性运动和变化的总称。
固体潮汐:固体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弹性塑性形变。
海洋潮汐: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引起的海绵周期性升降、涨落、进退等。
地轴转动:地球像陀螺一样做锥式运动,周期2万6千年,使得地轴所指方向发生变动,从而引起地极的移动和北极星的更替。
●太阳黑子活动低迷时,地球上冷暖空气交汇频繁,降水增多,导致温度降低;太阳黑子活动活跃时,地球上冷暖空气交汇不频繁,降水减少,导致温度升高。
●成为行星的三个条件:①围绕恒星转动②质量足够大③运行轨道附近无其他天体冥王星被剔除出九大行星而成为矮行星是因为不符合条件②③。
第二章.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名词解释红移:天体光谱向长波(红)端位移,天体光谱显示的红移越大,天体距比距离越远,退行速度越大;蓝移:与红移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