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土地基的种类与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软土地基几种常用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指出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换填、深层水泥搅拌桩等方法在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质量检验标准。
关键词:房建;软土地基;处理方法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some commonly used treatment method to give explan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and pad and sand pad to fill in, deep cement mixing pile and metho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ttention and quality inspection standard.Keywords: fittest;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Processing method一些房建工程对地基的强度及沉降要求较高,特别是软土地基,如施工方法不当或未按规定和操作规程进行,会对房建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软土工程性质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饱和黏土,多分布在沿海、内陆、平原、山区的湖泊河滩周边等地区。
软土天然含水量高,一般液限WL值较高;天然孔隙比e>1.0。
当软土天然孔隙比e>1.5时为淤泥,天然孔隙比1.0<e<1.5时为淤泥质土;软土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系数小。
软土的工程性质有:(1)触变性。
软土在未破坏时,具固态特征,一经扰动或破坏,即转变为稀释流动状态;(2)高压缩性。
压缩系数大,大部分压缩变形发生在垂直压力为0.1MPa时,造成建筑物沉降量大;(3)低透水性。
软土的透水性很低,可认为是不透水的,因此软土的排水固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反映在建筑物的沉降延续时间长,常在十年以上;(4)不均匀性。
沈阳市区相对软弱土地基分布及特征摘要:沈阳地区为浑河冲洪积扇地貌,第四系冲洪积物厚度巨大,一种是砂砾土分布非常广泛,是中硬地基土,是很好的建筑物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另一种是以一般粘性土为主,相对砂砾土是软弱地基土,分布也非常广泛。
我们经收集相关资料,再把实际工作中的成果,对沈阳地区软弱土地基土的分布规律及特征总结,这将对今后建筑项目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软土、软弱土、相对软弱土地基,软弱土地基分布,软弱土地基特征。
一、前言沈阳市区工程地质条件:东部是稳定的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地貌),西部是差异沉降明显的沉积区(浑河冲洪积扇地貌)。
市中心区内有浑河通过,市区北部有浦河通过,西北部为下辽河、巨流河等,这些河流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积物,有粗粒土(圆砾、砾砂、中粗砂)和细粒土(粉细砂、粉土、粘性土)。
粗粒土分布在浑河冲洪积扇的中心地带或河谷阶地,一般为中硬土,是建筑物很好的地基持力层和建筑材料。
细粒土主要分布在浑河冲洪积扇的边缘及浑河流域的高漫滩处和浦河流域及下辽河流域或靠近东部的山前斜坡坡洪积裙地带,细粒土一般为中软土或软弱土,地基强度较低,只可做低层建筑物的地基持力层,总结出软土地基特征及分布规律,从而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二、相对软弱地基土的定义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对软土定义如下:天然孔隙比大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如淤泥、淤泥质土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软弱土定义如下:土层剪切波速值范围υse≤150 m/s的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黏性土、填土、流愬黄土等。
2、本文软弱地基土定义:沈阳市区以河流冲洪积物为主,淤积成因土很少(只个别处分布),根据沈阳地区岩土条件特征和建筑荷载特征,本文将沈阳市区软弱土定义延伸如下:地基强度比粗粒土(中硬土)低较多的,天然地基一般不能满足荷载较大的构筑物(高层建筑物7层以上)基础设计要求的冲洪坡积成因的细粒土,如粉质黏土、粉细砂、淤泥质土等。
软弱土地基的种类与性质第一篇:软弱土地基的种类与性质软弱土地基的种类与性质大家都知道建房子第一层是要打地基的,这地基对土地有很高的要求,恰恰打地基是建房子的首先重任,因此,在打地基时需要对建房子所在处的土地的分析与处理。
而从事这工作的人员就要掌握一定知识的软弱土地基的种类与性质。
什么是软弱土软弱土一般是指抗剪强度低、压缩性较高、渗透性较小、且具有高灵敏度和流变性的淤泥及淤泥质土,某些冲填土和杂填土以及其它高压缩性土层。
工程建设上常把淤泥和淤泥质土简称为软土,把主要受力层由软弱土组成的地基称为软弱土地基,工程建设需要以软土地做处理,软土地基处理就是指对不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软土地基进行人工处理。
软弱土的种常见的软弱土一般指软土即淤泥和淤泥质土、杂填土和冲填土。
软土的性质:(1)含水量高,孔隙比大。
软土主要内粘粒及粉粒组成,常呈絮状结构,并含有机质,因而其天然含水量一般高于液限,有的可高达200%。
孔隙比大于1,一般在1.0~2.0之间,少数可达5.8。
2)压缩性高。
压缩系数通常在0.5~2.0MPa-1间变化,个别可高达4.2 MPa-1。
其压缩性随液限的增大而增高。
建造在这种软土上的建筑物将发生较大的沉降,尤其是沉降的不均匀性,会造成建筑物的开裂和损坏。
(3)抗剪强度低。
软土通常呈软塑~流塑状态,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抗剪性能极差,抗剪强度与加荷速度及排水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土工试验的结果,我国软土的天然不排水抗剪强度一般小于20 KPa,其变化范围在5~25 KPa之间,软土无侧限抗剪强度一般小于30KN/m2,不排水剪时,其内摩擦角几乎为零,抗剪强度仅取决于凝聚力C,一般C<30KN/m2;固结快剪时,内摩擦角=5°~15°。
(4)渗透性差。
软弱土尽管其含水量大,透水性却很小,其渗透系数一般为i×10-6~i×10-8cm/s。
因此,土体受到荷载作用后,呈现很高的孔隙水压,固结速率很慢,影响地基的压密固结。
软土具有的性质
软土具有的性质:天然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系数高、强度低,并具有蠕变性、触变性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软弱土指淤泥、淤泥质土和部分冲填土、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
由软弱土组成的地基称为软弱土地基。
淤泥、淤泥质土在工程上统称为软土,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从而导致了其特有的工程性质。
软弱土的特性是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系数高、渗透系数小。
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地基承载力低、地基变形大,不均匀变形也大,且变形稳定历时较长。
因为软土的成份主要是由粘土粒组和粉土粒组组成,并含少量的有机质。
粘粒的矿物成份为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
这些矿物晶粒很细,呈薄片状,表面带负电荷,它与周围介质的水和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偶极水分子,并吸附于表面形成水膜。
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沉积形成各种絮状结构。
因此,这类土的含水量和孔隙比都比较高。
根据统计,一般含水量为35~80%,孔隙比为1~2。
软土的高含水量和大孔隙比不但反映土中的矿物成份与介质相互作用的性质,同时也反映软土的抗剪强度和压缩性的大小。
含水量愈大,土的抗剪强度愈小,压缩性愈大。
反之,强度愈大,压缩性愈小。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利用这一特性按含水量确定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基本值。
许多学者把软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土的压缩指数建立相关关系,推算土的压缩指数。
由此可见:从软土的天然含水量可以略知其强度和压缩性的大小,欲要改善地基软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那么首先应考虑采用何种地基处理的方法,降低软土的含水量。
软弱地基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一、软弱地基形成的原因1、软弱地基是由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冲填土或者其它高压缩性土层形成的地基,这些地基基本上很少受到地质变动或者地形的影响,也从没有受到过地震、荷载等物理作用的影响,更没有受到土颗粒间化学作用的影响。
2、软弱地基是一种不良的地基,其稳定性非常的差、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容易出现液化,沉降量也很大。
因此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基的变形和稳定等问题。
在软弱地基上建设的工程,由于其地基强度不够和变形,往往不能满足工程的质量,所以要采用一定的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地基的沉降和不均匀下降。
二、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软弱地基的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为:换填垫层法、预压法、挤密法、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灌浆法、强夯法、加筋法等。
①换填垫层法该方法是用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的岩土材料置换天然地基中的部分或全部软土层,并分层夯实成低压缩性的地基持力层,地基持力层有利于防止地基的冻胀,有利于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也有利于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地基的沉降量。
②预压法预压法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堆载预压法,另外一种是砂井预压法。
此种方法有利于利用外载作用,提高软土的排水固结,增强它的抗剪强度和能力。
由于预压目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预压方式。
如果利用预先荷载加压,能够减少建筑物的沉降量;如果利用建筑物本身的荷载分级加荷进行预压,能够增加地基强度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砂井预压法是在软土层中按一定距离设置砂井来改变软土层的排水边界条件,该方法可以加速软土的固结,缩短预压时间。
该方法是在通过在软土层中按一定的距离设置砂井,通过设置的砂井来改变软土层的排水条件,排水条件的提高有利于加速软土的固结,有利于减少预压的时间。
③挤密法该方法是通过望土中打入桩管成孔,并把填入孔中的砾石等材料捣实。
此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含砂粒、瓦屑的杂填土等较多的松散土地基,对于粘性大的饱和软土地基不太合适。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概述1 软土及软土地基1.1 软土软土是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
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
1.2 软土地基我国公路行业规范对软土地基未作定义。
日本高等级公路设计规范将其定义为:主要由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孔隙大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层构成。
地下水位高,其上的填方及构造物稳定性差且发生沉降的地基。
日本规范还对软土地基做了分类,提出了类型概略判断标准。
在给出软土地基定义时指出:软土地基不能简单地只按地基条件确定,因填方形状及施工状况而异,有必要在充分研究填方及构造物的种类、形式、规模、地基特性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应按软土地基处理。
2 软土地基在公路工程中造成的危害(1)勘察设计不详细或不准确,导致对应该做软基处理的地段未做处理设计。
(2)已知是软土地基,但是未做好软土地基处理,造成路堤失稳或危及线外建筑物。
(3)虽然做了软土地基处理,但是措施不力,施工不当造成路堤失稳。
(4)堆料不当,未按规定分层填筑,填土过快,碾压不当,造成路堤失稳。
(5)扰动“硬壳层”或填筑不当,使“硬壳层”遭受破坏,导致路堤失稳。
3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与其它如房建等地基处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般处理路基的地质稳定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改善剪切特性路基的剪切破坏以及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取决于路基土的抗剪强度。
因为了防止剪切破坏以及减轻土压力,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以增加路基土的抗剪度。
(2)改善压缩特性需采取措施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以减少地基土的沉降。
(3)改善透水特性由于是在地下水的运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或减轻其水压力。
浅谈软土地基对建筑工程的危害及处理软弱土地地基是一种不良的地基,其稳定性非常的差、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容易出现液化,沉降量也大。
其处理的好坏与否,不仅影响到工程建设的速度,更影响到工程建設的质量,因此提高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软土地基的特征及其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危害1.1 软土地基的特征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7.1.1规定,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这些地基基本上很少受到地质变动或者地形的影响,也从没有受到过地震、荷载等物理作用的影响,更没有受到土颗粒间化学作用的影响。
由于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较低,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在软弱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往往会出现地基强度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因而常常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地基处理。
1.2 软土地基对建筑物的危害软土含有大量的水分,固结程度很低,并具有明显的触变性。
这些不良的特性导致软弱地基自身的承载功能比较差,强度也比较低。
在其上面的建筑物很多时候会因为地基的强度不高,而出现圆弧滑动。
当其上面具有很大的负荷的时候,它会出现沉降。
向一旦这一沉降的程度超过了建筑物可以接受的程度,这必然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建筑物的地基土承载能力不足还对临近的建筑物有很大的影响,在它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土层,由于受到基础压力扩散的影响也将产生压缩变形,当两建筑物之间距离较近时,这类附加不均匀压缩变形甚大,常造成邻近建筑物的倾斜或损坏,若被影响建筑物的刚度强度较差时,危害主要表现为产生裂缝;当刚度强度较好时则表现为建筑物的倾斜。
2、软土地基处理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依据以上的详细分析,想要建筑工程实施得以安全,就必须对软地基进行相应的处理。
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是软地基处理设计考虑的必要因素。
2.1 基础设计建筑设计包括基础与上部设计两部分。
如果在设计基础时,设计得坚固些,相应的安全性也就得到保证。
一.软土的定义所谓软土,从广义上讲就是强度低、压缩性高的软弱土层。
二.软土的类型:按孔隙比及有机质含量为主划分为:软粘性土、淤泥质土、淤泥,称软土;泥炭质土、泥炭,称为泥沼。
三.软土的特性a.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
含水量在34%~72%之间,孔隙比在1.0~1.9之间,饱和度一般大于95%,液限一般为35%~60%,塑性指数一般为13~30,天然容积密度为15~19KN/m3b.透水性差。
大部分软土的渗透系数为10-8~10-7cm/sc.压缩性高。
压缩系数为0.3~0.5,属于高压缩性土。
d.抗剪强度低。
其快剪粘聚力在10KPa左右,快剪内摩擦角在0~5oe.具有触变性。
一旦受到扰动,土的强度明显下降,甚至成流动状态。
f.流变性显著。
其长期抗剪强度只有一般抗剪强度的0.4~0.8倍。
四.软土地基的处理原则主要原则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满足工期要求。
五.软土地基的加固方法1.垫层与浅层处治。
设置于路堤与软基之间的透水性垫层是地基中的孔隙水排出的通道,软土地基上修筑的路堤,其下均宜设置透水性垫层。
浅层处治适用于表层软土厚度小于3m的软土路段的处理。
2、辗压实法——挖制最佳含水量,对土基分层压实,以提高强度和降低压缩性。
强夯法是以8—12t(甚至20t)的重锤,8-20m落距(最高达40m),土基进行强力夯击,利用冲击波和动应力达到加固土基的目的。
3、排水固结法——饱和软土在荷载作用下,排水固结后,抗剪强度可得到提高,则达到加固的目的。
4、挤密法——土基成孔后,在孔中灌以砂、石、灰土石灰等材料,捣实成直径较大的桩体,孔隙减少,提高承载力和加固的目的。
砂井——是利用各种打桩机具击入钢管或高压射水,爆破等方法在地基中获得一定规律排列的孔眼并灌入中、粗砂形成砂柱。
A.外砂井顶面应铺设砂垫层,以构成完整的地基排水系统;B.砂井直径一般为20~30cm,软土厚大于5m;C.砂井施工方法——打入空心管法、射水法。
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1、软弱地基的特征及危害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高、孔隙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
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商、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扰动性大、透水性差等特点。
软土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
软土地基是指由软土、冲填土、杂填土、松散砂土及其他具有高压缩性的土层构成的地基。
这些地基的共同特点是模量低、承载力小,未经人工加固处理是不能在上面修筑基础和建筑物的。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常见的软土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泥炭土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沉积时间短,含水量高,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
在软弱土层上建造建(构)筑物时,采用天然地基其强度往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遇到诸如土体稳定、变形等一系列问题。
于是,需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地基处理,以满足设计的要求,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地基处理的对象包括:软弱地基与不良地基。
建设工程越来越多地遇到不良地基。
因此,软弱地基处理问题也就显得更为常见和更加重要。
现就常用的软弱地基处理方法谈点看法与同行作一些探讨。
希望在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中得以借鉴,确保工程质量。
2、常用的软弱地基处理方法一、置换法(1)换填法就是将表层不良地基土挖除,然后回填有较好压密特性的土进行压实或夯实,形成良好的持力层。
从而改变地基的承载力特性,提高抗变形和稳定能力。
施工要点:将要转换的土层挖尽、注意坑边稳定;保证填料的质量;填料应分层夯实。
(2)振冲置换法利用专门的振冲机具,在高压水射流下边振边冲,在地基中成孔,再在孔中分批填入碎石或卵石等粗粒料形成桩体。
该桩体与原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压缩性的目的。
施工注意事项:碎石桩的承载力和沉降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原地基土对其的侧向约束作用,该约束作用越弱,碎石桩的作用效果越差,因而该方法用于强度很低的软粘土地基时必须慎重行事。
(3)夯(挤)置换法利用沉管或夯锤的办法将管(锤)置入土中,使土体向侧边挤开,并在管内(或夯坑)放人碎石或砂等填料。
软弱土地基的特点和几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作者:路科盈来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许多重要的工程和复杂的工业厂房在软弱土地基上兴建,工程实践的要求推动了软弱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地基处理的途径愈来愈多。
地基处理不仅应用于拟建工程,也可用于已建工程的地基加固处理,例如建筑物的加层扩建或对建成后出现的一些事故进行处理等。
本文作者对软弱土地基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软弱土系指淤泥、淤泥质土和部分冲填土、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
由软弱土组成的地基称为软弱土地基。
淤泥、淤泥质土在工程上统称为软土。
由于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较低,如果不做任何处理,一般不能承受较大的建筑物荷载。
所以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建筑物,必须重视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
因此在软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要求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
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达到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稳定和变形的要求,包括改善地基土的变形特性和渗透性,提高其抗剪强度和抗液化能力,消除其它不利影响。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软弱土地基的特点和几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1、软弱土地基的特征1.1 含水量高,孔隙比大。
据统计,软土的含水量一般为35%~80%,孔隙比为1~2。
1.2 压缩性较高。
软土的压缩系数在0.5~1.5MPa之间。
有些高达4.5MPa,且其压缩性往往随着液限的增大而增加。
1.3 抗剪强度很低。
软土的天然不排水抗剪强度一般小于20kPa,其变化范围约在5~25kPa。
1.4 渗透性较差。
软土的渗透系数一般在i×10-5至i×10-7mm/s(i=1,2…,9)之间。
因此软土层在自重或荷载作用下达到完全固结所需的时间很长。
1.5 具有显著的结构性。
特别是滨海相的软土,一旦受到扰动(振动、搅拌或搓揉等),其絮状结构受到破坏,土的强度显著降低,甚至呈流动状态。
软土受到扰动后强度降低的特性可用灵敏度表示。
软弱地基的松木桩处理摘要:软弱地基是一种不良地基。
由于软土具有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和透水性很小等特性,因此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建筑物,必须重视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
在软弱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往往会出现地基强度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因而常常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地基处理。
处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降低软弱土的压缩性,减少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
目前针对软弱地基的不同构成有很多不同的处理方法,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实践,对用松木桩处理软弱地基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地基处理桩基施工一、软弱地基的种类及常见的处理方法软弱地基的种类很多,按成因一般可分为人工填土类地基;海相、河流相和湖相沉积而成的含淤质粘土类地基;各种山前冲积、洪积相所形成的夹卵石、漂石的粘土类地基。
复杂的成因造成了它们在物理力学性能上的复杂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承载力低、压缩性高。
目前对厚度较大的软弱地基一般采用各类钢筋混凝土桩进行处理,对含水量和孔隙比较大的软弱地基一般采用砂桩、石灰桩,化学灌浆或堆载预压等方法处理。
各种处理方法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处理方法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设计是否安全和节约。
在实际工程中,松木桩处理软弱地基的问题较少提及,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短木桩处理某些软弱地基不仅施工较为便捷,而且费用也较为经济合理。
二、用松木桩处理地基的实例在实际工程中软弱地基普遍存在,对于一些层数较低、荷载较轻的建筑物地基或遇局部暗塘的情况,大多是采用松木桩处理地基的。
下面就110kv田心变电站主控楼的地基处理作一简要介绍。
(1)工程的地质概况该工程位于龙川县田心镇附近,建筑面积598m2,两层全框架结构。
地质剖面自上而下由杂填土、淤质粘土、含淤质砾砂卵石、粉质粘土及粘土构成。
淤质粘土呈软塑状,下部的含淤质砾砂卵石呈中密状,是较为理想的持力层。
持力层的实际埋深约4米。
当时曾考虑用砼短桩或换土垫层法处理,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了松木桩的处理方案。
软弱土地基的种类与性质
大家都知道建房子第一层是要打地基的,这地基对土地有很高的要求,恰恰打地基是建房子的首先重任,因此,在打地基时需要对建房子所在处的土地的分析与处理。
而从事这工作的人员就要掌握一定知识的软弱土地基的种类与性质。
什么是软弱土
软弱土一般是指抗剪强度低、压缩性较高、渗透性较小、且具有高灵敏度和流变性的淤泥及淤泥质土,某些冲填土和杂填土以及其它高压缩性土层。
工程建设上常把淤泥和淤泥质土简称为软土,把主要受力层由软弱土组成的地基称为软弱土地基,工程建设需要以软土地做处理,软土地基处理就是指对不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软土地基进行人工处理。
软弱土的种
常见的软弱土一般指软土即淤泥和淤泥质土、杂填土和冲填土。
软土的性质:
(1)含水量高,孔隙比大。
软土主要内粘粒及粉粒组成,常呈絮状结构,并含有机质,因而其天然含水量一般高于液限,有的可高达200%。
孔隙比大于1,一般在1.0~2.0之间,少数可达5.8。
2)压缩性高。
压缩系数通常在0.5~2.0MPa-1间变化,个别可高达4.2 MPa-1。
其压缩性随液限的增大而增高。
建造在这种软土上的建筑物将发生较大的沉降,尤其是沉降的不均匀性,会造成建筑物的开裂和损坏。
(3)抗剪强度低。
软土通常呈软塑~流塑状态,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抗剪性能极差,抗剪强度与加荷速度及排水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土工试验的结果,我国软土的天然不排水抗剪强度一般小于20 KPa,其变化范围在5~25 KPa之间,软土无侧限抗剪强度一般小于30KN/m2,不排水剪时,其内摩擦角几乎为零,抗剪强度仅取决于凝聚力C,一般C<30KN/m2;固结快剪时,内摩擦角=5°~15°。
(4)渗透性差。
软弱土尽管其含水量大,透水性却很小,其渗透系数一般为i×10-6~i×10-8cm/s。
因此,土体受到荷载作用后,呈现很高的孔隙水压,固结速率很慢,影响地基的压密固结。
(5)具有明显的结构性。
软土一般为絮状结构,尤以海相粘土更为明显,这种土一旦受到扰动,土的抗剪强度将显著降低。
其灵敏度(含水量不变时原状土与重塑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一般在3~4之间,有的甚至更高。
(6)具有明显的流变性。
在恒定荷载作用下,软土受剪应力的作用将产生缓慢的剪切变形,并可能导致抗剪强度的衰减,在主固结沉降末期还可能产生可观的次固结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