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以史鉴今:成功伯乐十大秘诀真正的用人大师,真正的将才、帅才,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不但要为员工创造用武之地,更要为员工的成功提供一切条件。
中国汉代刘向曾有言:“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
意即千里马需要伯乐慧眼识珠,人才需要用人大师以宽博的胸怀与果断的决策去拥抱!所以《三国演义》中道:“马遇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
”试想,当你以用人大师的胸怀拥抱了人才,他们的激情与忠诚会为你创造多少价值!宋人苏辙在《历代论·汉光武上》中道:“知人而善用之,若已有焉。
”知人善任,若己有焉。
意思是说,发现人才并善于使用,那么别人的才能就等于被自己拥有!当你把这一件事做了1000次,你就拥有了大于1000人的力量,那么你会超越杰克-韦尔奇!你可以像安迪-格鲁夫一样偏执,你可以像杰克-韦尔奇一样严厉,你也可以像郭士纳一样跳“大象的舞蹈”,但无论你如何做你自己,当你无法做到以下10大秘诀,你都称不上真正出色的“用人大师”!而这10大秘诀是行之四海兼准的真理,每一个秘诀之中都有一条或多条经典的用人古训,你要熟记它们,你更要以此作为自己的用人准则!读完以下“用人大师10大秘诀”之后,切记一定要翻至本书的结尾处,精读“用人大师10大忌”,对于管理者来说,那是布满地雷的绝对禁区,稍有不慎,你都可能成为用人的败者!失却贤才,你便很可能被竞争对手淘汰!秘诀一:尊贤重士尊贤重士,是成为用人大师的首要秘诀。
你必须尊重、重视人才,你首先必须自己具备重视人才的“价值观”,正像每家公司都有其价值观一样,这是作为一名用人大师必须具备的“价值观”!重视人才是一种胸怀,一种包容天下的博大胸怀。
《史记》:“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洗一次头,多次停下来用手握住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停下来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赶紧起身接待来访的贤士,怕怠慢了天下贤人。
所以曹操在《短歌行》中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但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抬头不愧对于天,低头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难忘的八个字随着年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
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
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因此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
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
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
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
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
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
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
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
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
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
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
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
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
”或者“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
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1、《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教育的理解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4、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5、学校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学制。
7、中国产生于20世纪初。
1902年,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未实施。
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8、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和古代学校教育。
12、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
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
孔子弟子三千。
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以后科举。
宋代后,程朱礼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
八股文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1905,废科举,兴办学堂。
13、古埃及文士学校。
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
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
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①。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
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
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
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
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摘要: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思想, 对我国的道德生活实践和民主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内容:以“人性本善”为基础的道德本原说,以“善教得民”为目的的道德作用论,以“居仁由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范畴论,以“反省内求”为特征的道德修养论。
关键词: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基本精神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进步总是在对自己的传统道德资源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前进的。
当前,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面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现实,我们需要以一种整体的历史视野,返回到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资源中去,深入挖掘其思想精髓,返本而开新,观古而照今。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正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他痛感乱世之弊,提出了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实践原则,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道德思辨与伦理智慧,对当今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具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概而言之,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主要涵括以下内容:一、以“人性本善”为基础的道德本原说在中国道德教育史上,孟子是第一个持“性善论”的思想家,“性善论”是其整个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哲学前提和理论基础。
关于人性问题,孔子曾经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命题,但没有对这一命题展开论证,也没有进一步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
孟子则从基本的人伦情感出发, 展示了善良的人性原型。
他认为,人的道德是根源于人性的,表现为人的善行,人生而具有潜在的向善的可能性,提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只属篇名)的见解,并且认为,这“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和萌芽,是“人皆有之”(《告子上》)的人类共性,是人之异于禽兽的特殊本质。
第1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抄一:有教无类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
摘抄二:因材施教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摘抄三:温故而知新孔子强调复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二、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摘抄一:性善论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和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摘抄二:教亦多术矣孟子认为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
摘抄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认为教育者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三、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摘抄一:性恶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礼乐来约束和改造人的本性。
摘抄二:化性起伪荀子认为教育可以通过“化性起伪”的方式,将人的本性中的恶转化为善。
摘抄三:教无常师荀子主张教育没有固定的老师,任何有知识、有道德的人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老师。
四、韩愈(768年—824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摘抄一:师说韩愈的《师说》是一篇论述教师职责和作用的著名文章,他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摘抄二:古文运动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回归先秦两汉的文风,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
摘抄三:尊师重道韩愈强调尊师重道,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
五、朱熹(1130年—1200年)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浅谈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解一、对《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普遍理解孟子的《尽心·上》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1]我们通常所理解到的意思是这样的: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当然用仁德统一天下(这件事)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也无灾无病,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然后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当然用仁德统一天下(这件事)不包括在内。
其实在这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还有多一层的意思,但是因为“教”和“育”二字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一词,我们就把“育”字的概念省去了。
二、古汉语中对“教”和“育”二字分别的理解“教”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乐记》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春秋繁露》中的“精华,教政之本也”等等,很多古代经典著作中但凡提到今天教育一类的概念之时,都会运用到“教”这个字。
“教”在文言文中念jiào,在古代汉语词典中通常有五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教化,教育。
例如《学记》中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二层意思是教导,教诲。
例如《师说》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第二层意思还包括了指教的含义,例如《荆轲刺秦王》中的“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第三层意思是指示,指点。
例如《促织》中的“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第四层意思是教授,传授知识技能。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第五层意思是使,令,让。
例如《琵琶行》中的“曲罢曾教善才服,汝城每被秋娘妒”。
[2]由此可见,古文中一个“教”字,其实已经涵盖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教育”一词的含义。
“教书育人”的理解。
在谈教书育人之前,我想先谈谈教育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悠久历程和深厚的底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这一教师基本职业价值观的真正内涵。
中国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
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说:“夏日校,教也。
”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
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
而这其中,不论是刚刚起步的原始社会还是到了日渐规范的封建社会,乃至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都在教育之中占据了机器重要的地位。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对于我来讲,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荣神圣的职业。
韩非子讲得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今也贬义褒用,被诠释为爱岗敬业,失却青春岁月的同时,收获责任意识。
于是,我时常把责任心的缺失看作是为师从教的最大失败,此所谓“教育兴亡,匹夫有责”。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但教师绝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在世界范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教师尤其应该成为出色的创造者。
教师更应该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体现着千千万学生的根本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就孕育在我们这些人民教师身上。
重智育,轻德育,重“双基“训练,轻思想教育,这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软肋,这已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及下一代人才的培养。
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一文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注释13·1 孟子曰:“尽其心者①,知其性也②。
知其性,则知天矣③。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④。
夭寿不贰⑤,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注释〕①心:本心,指人生来具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善心。
②性:本性,指与上述四种善心相对应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
③天:天道。
④事天:遵循天道而行,使天道不堕,即为事天。
⑤不贰:没有二心,即不怀疑天道好善。
13·2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①。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②。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③,非正命也。
”〔注释〕①正:正命,原来的命运。
②岩墙:危墙。
③桎梏:脚镣和手铐。
13·3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3·4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①,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②,求仁莫近焉。
”〔注释〕①诚:真实,无妄。
②恕:指儒家推己及人的恕道。
13·5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①,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②,众也③。
”〔注释〕①著:明白。
②由:用。
③众:众庶。
13·6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13·7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①,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释〕①机变:机谋巧诈。
13·8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①,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②。
见且由不得亟③,而况得而臣之乎?”〔注释〕①势:权势。
②亟:多次。
③由:同“犹”,还。
13·9 孟子谓宋句践曰①:“子好游乎②?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④,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⑤;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⑥。
第1篇一、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
在《孟子·告子下》中,他明确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本善的原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良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本恶。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表现出恶的一面,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失去了本善的初心。
感悟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坚信人性本善,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同时,要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才能使人性本善的特质得以发挥。
二、仁政爱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民为本。
他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疾苦,实现社会和谐。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感悟心得: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修养道德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性的体现。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几希。
”这句话表明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感悟心得: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做到诚实守信、友善待人。
同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知行合一孟子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必须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感悟心得: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五、忠诚担当孟子强调忠诚和担当,认为忠诚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担当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说:“人之立志,必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志。
浅谈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解【摘要】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的《尽心·上》一书充分地体现了他“仁”的思想品德,而《尽心·上》也是我国古代经典的教育典籍之一,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值得我们斟字酌句地品读和研究通透里面的每一句话。
本文通过对《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的理解和分析,阐释了比平时更多一层的含义。
【关键词】孟子;尽心;教;育
一、对《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普遍理解
孟子的《尽心·上》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1]我们通常所理解到的意思是这样的: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当然用仁德统一天下(这件事)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也无灾无病,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然后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当然用仁德统一天下(这件事)不包括在内。
其实在这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还有多一层的意思,但是因为“教”和“育”二字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一词,我们就把“育”字的概念省去了。
二、古汉语中对“教”和“育”二字分别的理解
“教”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乐记》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春秋繁露》中的“精华,教政之本也”等等,很多古代经典著作中但凡提到今天教育一类的概念之时,都会运用到“教”这个字。
“教”在文言文中念jiào,在古代汉语词典中通常有五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教化,教育。
例如《学记》中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二层意思是教导,教诲。
例如《师说》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第二层意思还包括了指教的含义,例如《荆轲刺秦王》中的“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第三层意思是指示,指点。
例如《促织》中的“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第四层意思是教授,传授知识技能。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第五层意思是使,令,让。
例如《琵琶行》中的“曲罢曾教善才服,汝城每被秋娘妒”。
[2]由此可见,古文中一个“教”字,其实已经涵盖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教育”一词的含义。
而由“教”字组成的复合词,通常就相当于今天两个词语连在一起的意思,例如:教化,是教育和感化的意思;教成,是教化并且取得成功的意思。
“育”是古代汉语中又一个常用字,《说文》中的“育,养子使作善也”;《大雅》中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等等,都会见到“育”字在各处的使用。
“育”在文言文中念yù,在古代汉语词典中通常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生育。
例如《周易》中的“妇孕不育”。
第二层意思是养,抚养。
例如《史记》中的“朕下不能理育群生”。
第三层意思是培养。
例如《告子》中的“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2]由此可见,“育”在古文中主要是表达我们今天所说的“培育”“培养”这层意思,虽然也跟教育息息相关,但是却也有除去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学习以外的另外一层意思。
三、对“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新的理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这里显然应该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育之”,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这句话都仅仅只是理解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一层意思。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古代有别于现代的教育方式问题。
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分居在全国各地的文人志士如果要聚集在一起研究学问,通常需要长时间赶路才能到达目的地。
到达目的地以后如果只为了一次的讨论又返回家中继续自己独自的学习,到下一次需要和其他人共同讨论学问的时候有需要赶路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个十分繁冗且浪费时间在行路上的过程。
也应此,出现了“门客”这一类人。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
而这些文人志士聚集在一起成天研究学问,也才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异常繁荣,百家争鸣。
可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文人志士们到达了一个地方以后就只能在那里停留下来,除了研究学问,是没有办法进行生产活动的,这也是贵族们不得不“养”客的原因。
文人志士们追随着自己的老师在一个地方居住下来,每天跟着老师研究学问,吟诗作对,老师对于跟随自己的弟子不仅仅是教授学问,也会
观察学生的日常品行,对学生的各方面德行进行感染和熏陶,以期望能够教导和培养出真正的君子雅士和治国治术人才。
而在我国现代,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以外的地方,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进行时时刻刻的教导,学校教育突出了古汉语中“教”的含义,却没能把“育”的含义也完全囊括在内。
而现代学生在成长阶段,“育”的重任主要还是由家长在完成。
当然,学校教育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品德和
情操,教师的言传身教,班集体中榜样的示范作用都会对学生德行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学生课外的绝大多数时间还是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接受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熏陶影响,也因此,父母在培养子女的德行问题上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句话的时候,显然忽视了现代异于古代的教育方式,而将“教育”二字的意思理解得狭窄化了。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放在古代,孟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显然是不仅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应该要培养学生的品格操行,从各个方面来塑造自己的学生成为大丈夫。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先秦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这个时期名家辈出,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而他们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十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仔细地品读古代的教育名著,也会对我们奠定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更好地发展今后的教育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子. 《尽心·上》.
[2]李运富.古汉语字词典[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