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归晋知罃 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7.65 KB
- 文档页数:4
晋国把楚公子谷臣送回,还有连尹襄老的尸骨也送来,以赎回知罃。
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做了晋国中军的副帅,因此楚国答应了。
楚王给知罃送行,说:“你怨恨我吧?”知罃说:“两国交兵,我没能耐,作了俘虏。
君王的部下没有用我的血来涂在鼓上祭神,而让我回国去受晋君的刑罚,这都是君王的恩啊!我自己不行,又能怨谁呢?”楚王说:“那么,你感激我吗?”知罃说:“两国都为了本国的利益,交换俘虏,言归于好。
两国友好的大事,我毫未参与,又该感激谁呢?”楚王说:“你回晋国以后,如何报答我呀?”知罃说:“我既没有怨恨谁,君王也没有给谁恩德,无恩无怨,我不知道该怎么报答。
”楚王说:“话虽这么说,你总有什么想法,一定要说给寡人听听。
”知罃说:“托君王的福,我这被俘的臣子能够回到晋国。
敝国君主按照军法将我处死,那么,君王的恩惠还是永存不朽的。
如果敝国君主看在君王的面上,赦免了我,把我交给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再请求敝国君主,按家法在宗庙内处死我,君王恩惠也还是不朽的。
如果荀首的请求未得准许,反而让我继承祖宗的官职,带一支部队守卫边防。
那么,即使遇到君王的部属,我也不敢回避,只有尽力拼命,决无二心,尽我为臣的职责。
这就是我对君王的报答。
”楚王说:“看来是不好同晋国争霸啊!”于是为知罃举行隆重的礼仪,送他回国。
《楚归晋知罃》祁奚请求退休。
晋侯公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推荐仇人解狐。
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
晋侯公征求意见,祁奚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
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
晋侯公又问:“谁可接任?”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适合。
”晋侯公便安排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赤佐助。
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
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
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
”说的就是祁奚了。
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
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楚归晋知罃》讲的是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楚归晋知罃原文】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①,以求知蓥②。
于是 l饩涨五x矣③,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4),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⑤。
执事不以鼓(6),使归即7)君之惠也。
臣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10),其谁敢德?”王日:“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臣不任受怨(11),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12)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13),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14),而使嗣宗职(15),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16),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17),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楚归晋知罃翻译】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来换回知蓥。
这时l饩漱w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楚共王为知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蓥回答说:“两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您的左右不把我杀掉取血涂鼓,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是君王的恩惠。
臣下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那么感谢我吗?”知莹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希望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谅解。
双方释放囚禁的俘虏,以成全两国的友好关系。
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臣下没有参与这件事,又敢感激谁呢?”楚共王说:‘·您回到晋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知蓥回答说:“臣下承担不起被人怨恨,君王也承担不起受人感激。
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不知道要报答什么。
”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楚归晋知罃(选自《左传·成公三年》)原文楚归晋知罃(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①。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②。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③。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④。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⑤。
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穀。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⑥。
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⑦。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⑧。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⑨。
【注释】①知罃(zhìyīng):晋大夫荀罃,邲之战被楚俘虏,后遣归晋。
②于是:当时。
荀首:即知庄子,知罃之父。
佐中军:中军副帅。
许:答应。
③治戎:治兵,作战。
俘馘(guó):俘虏。
馘,割左耳,此连类叙及,知罃并没有被割耳。
④执事:管事者,主事者。
衅(xìn)鼓:杀人以血涂抹新鼓。
即戮:受死。
⑤图其社稷:为本国打算。
纾:缓解,此作使动词用。
各惩其忿:各自抑制愤怒。
宥:凉解。
⑥灵:威望。
之以为戮:同“以之为戮”,因此被杀。
不朽:指不忘恩。
⑦外臣:对别国国君称外臣。
首:荀首,知罃父。
以戮于宗:按家法在宗庙处死。
⑧嗣宗职:承袭祖上职位。
次及于事:以次序轮到我主事。
偏师:非主力军。
修封疆:治理边疆的事情。
修,治。
执事:指楚之将帅。
⑨重:厚。
此说以厚礼送知罃归晋。
【鉴赏】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在晋楚邲之战中,晋军大败,晋大夫知罃被俘。
至成公三年,晋楚想重新修好,晋国归还楚公子谷臣及连尹襄老尸首,楚国则释放知罃,这中间已历经十年之久。
楚归晋知罃晋人归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shū)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纍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纍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石碏谏宠州吁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
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骄、奢、淫、泆,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鲜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寺人披见文公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①,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②也.,其.知之矣.。
若犹未()也.,又将及难。
《楚人献鼋》【原文】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公子宋与子家将见。
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
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
公怒,欲杀子公。
子公与子家谋先。
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
夏,弑灵公。
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权不足也。
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译文】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
公子宋和子家将要进见,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
”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甲鱼,两人互相看着而笑起来。
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
等到郑灵公把甲鱼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也把公子宋召来但偏不给他吃。
公子宋发怒,用手指头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
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
公子宋和子家策划先下手。
子家说:“牲口老了,尚且怕杀,何况国君”公子宋就反过来诬陷子家。
子家害怕,只好跟着他干,夏季,杀死了郑灵公。
《春秋》记载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这是由于子家的权力不足的缘故。
君子说:“仁爱而没有勇武,总是达不到的。
”凡是杀死国君,如果只记载国君的名字,这是由于国君无道;记载臣下的名字,这就是臣下有罪过。
《楚归晋知罃》【原文】晋人归⑴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⑵知罃。
于是⑶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⑷,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⑸。
执事不以衅鼓⑹,使归即戮⑺,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⑻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⑼好,臣不与及⑽,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⑾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左丘明《楚归晋知罃》诗词简析楚归晋知罃先秦:左丘明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
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
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王说:“即使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
”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如果因为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首,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
左传·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全文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恩怨【原文】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①,以求知蓥②。
于是l 饩涨五x矣③,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4),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⑤。
执事不以鼓(6),使归即7)君之惠也。
臣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10),其谁敢德?王日: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11),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12)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13),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14),而使嗣宗职(15),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16),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17),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①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
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
②求:索取。
知蓥(zhi yTpg);l饩漯漱I子,在泌之战中被楚国俘虏。
③于是:在这个时候。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4)治戎:治兵,演习军队。
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⑤馘(gU0):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
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6) 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①即戮(lu):接受杀戮。
(8)惩:戒,克制。
忿:怨恨。
(9)宥(y0U);宽恕,原谅。
(10)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11)任:担当(12)外臣:外邦之臣。
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13)宗:宗庙。
(1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15)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16)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17)致死:献出生命。
【译文】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来换回知蓥。
这时l饩漱w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楚共王为知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蓥回答说:两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楚归晋知罃》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楚归晋知罃》讲的是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
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
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
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原文】《楚归晋知罃》出处:《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⑴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⑵知罃。
于是⑶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⑷,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⑸。
执事不以衅鼓⑹,使归即戮⑺,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⑧,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⑨,臣不与及⑩,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⑾,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⑿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⒀,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⒁,而使嗣宗职⒂,次及于事,而帅偏师⒃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⒄,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①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被囚在晋。
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楚臣。
②求:交换。
知罃:又称荀罃,在晋楚泌之战中被楚国俘虏。
③于是:在这个时候。
荀首:荀,姓,首,名。
知,封地。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④治戎:治兵,演习军队。
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⑤馘(guō):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
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⑥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⑦即戮(lù):接受杀戮。
⑧惩:戒,克制。
忿:怨恨。
⑨宥(yòU);宽恕,原谅。
(10)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11)任:担当(12)外臣:外邦之臣。
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原文繁體字
晉人歸⑴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以求⑵知罃。
於是⑶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⑷,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⑸。
執事不以釁鼓⑹,使歸即戮⑺,君之惠也。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⑻也,兩釋累囚,以成其好。
二國有⑼好,臣不與及⑽,其誰敢德?”
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⑾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
”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⑿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于宗⒀,亦死且不朽。
若不獲命⒁,而使嗣宗職⒂,次及於事,而帥偏師⒃以脩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
其竭力致死⒄,無有二心,以盡臣禮。
所以報也!
王曰:“晉未可與爭。
”重為之禮而歸之。
原文繁体字
晋人归⑴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⑵知罃。
于是⑶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⑷,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⑸。
执事不以衅鼓⑹,使归即戮⑺,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⑻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⑼好,臣不与及⑽,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⑾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⑿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⒀,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⒁,而使嗣宗职⒂,次及于事,而帅偏师⒃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⒄,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⑴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
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
⑵求:索取。
⑶于是:在这个时候。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⑷治戎:治兵,演习军队。
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⑸馘(gU0):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
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⑹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⑺即戮(lu):接受杀戮。
⑻惩:戒,克制。
忿:怨恨。
⑼宥;宽恕,原谅。
⑽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⑾任:担当
⑿外臣:外邦之臣。
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⒀宗:宗庙。
⒁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⒂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
⒃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⒄致死:献出生命。
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
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所以做了俘虏。
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
”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首,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
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竭尽全力以至於死,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於君王的。
”楚王说:“晋国是不能和它争夺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