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湿热气候条件
- 格式:pdf
- 大小:624.44 KB
- 文档页数:10
七下参考答案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材助读一、 1.北东 2.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 3. 81°N—11°S 26°E—170°W 4. 乌拉尔土耳其海峡白令海峡苏伊士运河大洋洲二、1.亚洲纬度东西南极洲 2.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西亚印度俄罗斯东亚质疑探究探究一: 1.半球位置:北半球西半球2.经纬度位置:北美洲大部分在10°N—85°N 20°W—170°W之间3.海陆位置: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格陵兰海与欧洲相望南隔巴拿马运河与南美洲为界探究二:亚洲:东、西半球中的位置(东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北半球)濒临的大洋(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所跨的纬度范围(约81°N—11°S)所跨的经度范围(约26°E—170°W)北美洲:东、西半球中的位置(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北半球)濒临的大洋(北、东、西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面积(2400万平方千米)所跨的纬度范围(约10°N—85°N)所跨的经度范围(约20°W—170°W)探究三: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所属分区(西亚) 生活、生产(居住帐篷,身着宽大的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自然环境(终年炎热干燥)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所属分区(北亚) 生活、生产(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自然环境(气候寒冷、冰雪广布、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广)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所属分区(南亚)生活、生产(以捕鱼为生,以船为交通工具)自然环境(降水丰沛,河网密布)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所属分区(东南亚)生活、生产(聚居在长屋里)自然环境(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当堂检测 1.B 2.D 3.A 4.D 5.C 6.B基础训练题 1.A 2.B 3.A 4.A 5.C 6.C 7.B 8.D综合训练题 1.A 2.A 3.B 4.A 5.C6. 日本 C 亚洲北部东西伯利亚地区 D 东南亚各国 A 西亚的阿拉伯国家 B7.(1)太平苏伊士(2)热(3)东南亚北亚(4)A拓展训练题 1.(1)俄罗斯中国伊朗阿富汗(2)里海帕米尔(3)东南西北(4)哈萨克斯坦位居亚欧大陆中部处于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铁路线的重要环节地带第二节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材助读一、1. ①多样高原山地②起伏中部四周 2.高原山地放射 3.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质疑探究探究一: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华北平原位于亚洲东部;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位于亚洲南部,海拔都在1000米以下;伊朗高原位于亚洲西部,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归纳可知亚洲地形特点: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探究二:鄂毕河、叶尼塞河位于亚洲北部、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位于亚洲东部,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湄公河位于亚洲南部,自北向南流,注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位于亚洲南部,自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
考点08 东南亚考点梳理考点1 东南亚位置和组成1. 东南亚主要有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
中南半岛的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
2.. 东南亚位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3.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考点2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1.地形(1)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点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2)地形崎岖,山岭较多,平原少。
2. 河流中南半岛河流多自北向南流,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3. 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对农业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大部、马来半岛南部、菲律宾群岛南部全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利于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大部分、马来半岛北部、菲律宾群岛北部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考点3 东南亚的物产和经济1. 主要物产(1)经济作物:天然橡胶、棕榈油、剑麻、椰子等。
(2)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越南、缅甸。
2.主要矿产资——锡矿和石油3.热带旅游胜地【重难突破】1.诀记忆东南亚概况“南洋”东南亚,北有中南跨;半岛山河间,分布呈纵列;南有马群岛,地小河短促;地壳不稳定,世界火山国。
2.中南半岛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比较【易错易混】1. 东南亚的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东南亚地处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其中马来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而马来群岛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马来群岛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气候之一)。
2.东南亚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但分布并不均匀,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的冲击平原,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充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
湿热带下1. 简介湿热带下是指地球上纬度较低的地区,特点是温暖潮湿、气候湿热,常年降雨量较大。
在湿热带下生活的人们面临着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挑战。
本文将从气候特征、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方面介绍湿热带下的情况。
2. 气候特征湿热带下的气候特征主要有高温、高湿度和多雨。
由于纬度较低,阳光直射力度大,导致气温较高,常年保持在25℃以上。
同时,由于水汽蒸发量大,空气湿度较高,人们常感到闷热不透气。
降雨量方面,湿热带下的年降雨量通常在1200毫米以上,而且常年都有降雨,使得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
3. 自然环境湿热带下的自然环境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由于气候湿润,植被生长茂盛。
热带雨林是其中最典型的植被类型,树木高大、枝繁叶茂。
此外,湿热带下还有广泛的湿地和河流,这些地区成为众多鸟类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同时,湿热带下还存在许多珍稀濒危的物种,如猩猩、河马、鳄鱼等。
4. 人文特点湿热带下的气候条件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高温高湿度的气候使人们生活节奏较慢,人们倾向于过着悠闲的生活,注重休闲和身体舒适。
其次,湿热带下的降水量大,常年有雨,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湿热带下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柑橘等,对这些农作物的种植有着严格的要求。
此外,湿热带下的居民多数居住在木制或竹制的房屋里,以适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
5. 生活和工作挑战湿热带下的气候条件使得人们在生活和工作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高温高湿度导致人们容易感到疲劳和精神不振,影响工作效率。
其次,常年大雨给交通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道路容易积水,交通堵塞现象较为常见。
此外,湿热带下还容易滋生疾病。
由于潮湿的环境易滋生病菌和病媒生物,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在湿热带下较为常见。
6. 湿热带下的旅游资源湿热带下的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其成为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游客可以参观热带雨林、饱览绿色植被的美丽。
此外,湿热带下还有许多著名的湿地公园,如亚马逊雨林、南美的伊瓜苏瀑布等,这些地方拥有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中国气候条件标准一、温度条件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多样,温度条件差异显著。
根据气候区划,中国可分为严寒、寒冷、温暖、炎热等不同的温度带。
各温度带的温度范围、季节变化和年际波动都有其特点。
二、降水条件中国的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一般来说,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东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大,而西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此外,中国还存在着干旱、半干旱、湿润等不同的干湿区,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三、风力条件中国的风力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东亚季风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此外,中国的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
四、光照条件中国的光照条件在不同地区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西北地区的光照条件较好,东南地区的云雾较多,光照条件较差。
光照条件的差异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五、湿度条件中国的湿度条件在不同地区也有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南方地区相对湿度较高,而北方地区相对湿度较低。
湿度条件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六、极端气候事件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其中极端气候事件是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
中国的极端气候事件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对农业、水资源、能源和交通运输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七、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异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面临着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水资源短缺等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气候变异也是中国气候的重要特征之一,包括季风气候变异、气候年代际变化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气候条件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温度、降水、风力、光照、湿度、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异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壤学II》复习思考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二、简答:1、土壤肥力的四大因子是什么?1、西欧土壤学派:(1)农业化学土壤学派(2)农业地质土壤学派2、俄国土壤发生学派及其发展:3、美国土壤学派及其发展:4、中国土壤学的发展:3、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肥力与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全部。
所谓发挥外界条件指土壤所处环境、气候、日照状况、地形、供水、耕作等4、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性状、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科学,并且也是研究土壤调查、利用和改良的科学1、土壤发生的研究2、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形态的研究3、土壤分类和类型的研究4、土壤分布规律的研究5、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一、名词解释:1、土壤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绝对年龄:从开始形成土壤时起,直到现在。
相对年龄: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土壤剖面分异程度加以确定。
2、腐殖质化过程:指在各种植物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的结果,是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暗色腐殖质层。
3、粘化过程: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常在温带和暖温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一般在土体内部(20—30厘米)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地淋洗。
4、富铝化过程:是土体中硅以硅酸形式的淋失(脱硅),铁铝的富积(富铁铝)的过程,也称脱硅富铝化过程5、潜育化过程: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6、潴育化过程:指土体中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
7、土壤的熟化过程:二、简答:指在人类的合理利用和定向培育下,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湿热环境对电子装备可靠性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电子装备产业的不断发展,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电子装备产品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航天航空领域,由于高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寿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因此可靠性是决定其能否进入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
航天航空产品通常在较高海拔、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容易受到湿热环境的影响。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气候复杂多变,特别是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变得异常严峻。
因此,我国电子装备产品在湿热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目前,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对湿热环境可靠性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湿热环境对电子装备可靠性影响的研究更是少见。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有效对策及措施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和借鉴,以提高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电子装备产品在湿热环境下的可靠性。
关键词:电子装备可靠性湿热环境的基本情况湿热环境是指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空气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温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由于在湿热条件下,大气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空气中的水分与空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混合,在此过程中,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水蒸气含量越高,其温度也就越高;反之,温度则越低。
因此,湿热气候条件下,空气中的水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湿热气候条件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湿度、温度和相对湿度三个方面。
在湿度方面:湿度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浓度;温度指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之比;相对湿度则是指环境相对湿度与所含水蒸气浓度之比。
气温越高、时间越长,温度下降得越多;反之,气温越低、时间越短,气温上升得越多。
在相对湿度方面: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和水分的浓度与温度之比。
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则湿度相对增大的也就越多。
湿热环境对元器件的影响机理湿热环境是指在高温、高湿以及高盐雾等恶劣环境下,电子装备产品的元器件或系统的可靠性会受到影响。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Z/AD: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一种组合试验方法,主要用于元器件类试验样品,以加速方式来确定试验样品在高温/高湿和低温条件劣化作用下的耐受性能。
本文件不适用于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通电的试验样品。
试验样品可以在试验的恒温阶段通电。
除非另有规定,通电试验样品的测量通常在试验的恒温阶段进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EC 60068-1 环境试验 第1部分:概述和导则(Environmental testing-Part 1: General and guidance)注:G B/T 2421-2020 环境试验 概述和指南(IEC 60068-1:2020,IDT)IEC 60068-2-67 环境试验 第2-67部分:试验 试验Cy:恒定湿热 主要用于元件的加速试验(Environmental testing-Part 2-67: Tests-Test Cy: Damp heat, steady state,accelerated test primarily intended for components)注:G B/T 2423.50-2012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y:恒定湿热 主要用于元件的加速试验(IEC 60068-2-67:1995,IDT)3 术语和定义4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使用的主要ISO和IEC的技术数据的网址如下:IEC电子百科ISO在线浏览平台一般说明试验概述试验Z/AD是温度/湿度组合的循环试验,用来揭示试验样品由不同于吸湿的“呼吸”作用导致的缺陷。
本试验过程可以通过在试验样品表面形成冷凝来启动。
由于试验样品表面的全部或部分温度可能低于相应湿度值的露点,水会积聚在试验样品表面的小裂缝或缝隙中。
CNCA/CTS0007-2013CQC3303-2013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技术规范CQC3304—2013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第2部分:湿热气候条件Terrestrial crystalline silicon photovoltaic(PV)modules performancerequirements in multiple climatesPart2:Damp-Heat Climate Condition2013-05-20发布2013-05-20实施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发布CQC3304-2013目录前言 (II)1范围和目的 (1)2引用标准 (1)3术语和定义 (1)4试验程序 (2)5样品要求 (2)6合格判据 (2)7严重外观缺陷 (4)8报告 (4)9重新测试 (5)10试验项目 (5)10.1外观检查 (5)10.2电致发光试验 (5)10.3STC下的性能 (5)10.4绝缘试验 (5)10.5湿漏电流试验 (5)10.6接地连续性试验 (5)10.7盐雾试验 (5)10.8电位诱发衰减(PID)试验 (6)10.9湿热试验 (6)10.10机械载荷试验 (7)CQC3304-2013前言光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发展对光伏组件提出了性能长期可靠的技术要求。
不同的气候条件与使用条件可能会使光伏组件的性能产生显著的变化,为了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光伏组件在不同使用环境下的性能,特制定三项技术规范。
除本规范外,还包括:CQC3303-2013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第1部分:干热气候条件CQC3305-2013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第3部分:高寒气候条件这三项技术规范针对我国光伏发电系统典型安装区域的气候条件,给出了不同气候条件下,评价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规范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发布,版权归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所有,任何组织及个人未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
本技术规范作为评价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的基准,未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的产品不得明示符合此技术规范。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西藏自治区能源研究实验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中检集团南方电子产品测试(深圳)有限公司,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邢合萍刘海涛康巍王野邱河梅曹晓宁兰云鹏翟永辉李松丽王建全谢玉章赵文于波吴翠姑田树全恽旻胡旦周伟王昭云周李庆薛永胜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第2部分:湿热气候条件1范围和目的本技术规范规定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安装、使用的光伏组件的技术要求和试验要求。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安装和使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
本技术规范目的在于根据湿热气候条件特征,设计差异化的光伏组件检测方法,为评价光伏组件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可靠性与耐久性提供依据。
同时,还可以督促企业改进组件设计,提高组件质量,为湿热地区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光伏组件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了本标准的条文。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42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总则(idt IEC60068-1)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方法(idt IEC60068-2-78) GB/T2423.1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idt IEC 60068-2-52)GB/T6495.3光伏器件第3部分:地面用光伏器件的测量原理及标准光谱辐照度数据(idt IEC 60904-3)GB/T20047.1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第1部分:结构要求(idt IEC61730-1)GB/T2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dt ISO/IEC17025)IEC60891光伏器件的I-V实测特性的温度和辐照度修正方法(Photovoltaic Devices-Procedures for temperature and irradiance corrections to measured I-V characteristics)IEC60904-9光伏器件.第9部分:太阳模拟器性能要求(Photovoltaic devices–Part9:Solar simulator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IEC6121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Crystalline silicon terrestrial photovoltaic(PV) modules-Design qualification and type approval)IEC61701光伏组件盐雾腐蚀试验(Salt mist corrosion testing of photovoltaic(PV)modules)IEC61730-2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第2部分:试验要求(Photovoltaic(PV)module safety qualification Part2:Requirements for testing)3术语和定义3.1干热气候dry-hot climate又称干燥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是指水面年蒸发量超过降水量(V>N)的气候。
干热气候的特点是晴天多,阳光强,干燥,夏季热,昼夜温差大,风沙多等。
注:中国的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新疆,内蒙,甘肃等地)属于典型的干热气候。
3.2湿热气候warm-wet climate以气温高、湿度高、雨量大、日温差小,无风或少风为特点的气候。
湿热气候最热月月平均温度很高,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000mm,风速较低。
由于天空经常多云太阳直射辐射量减少而散射量增加。
注:中国的四川、浙江、福建等中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是湿热气候的典型地区。
3.3高寒气候plateau climate又称高原气候,是指高原条件下形成的气候。
其特点是:海拔高,气温低,冬寒夏凉,无霜期短;空气稀薄,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晴天多;昼夜温度差大;降水量较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弱。
注:中国的青藏高原、甘肃、青海等地是高寒气候的典型地区。
3.4标准测试条件standard test condition标准测试条件为:辐照度1000W·m-2,25℃电池温度,GB/T6495.3的标准太阳光谱辐照度分布。
3.5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t简称EL,是通过加在两电极的电压产生电场,被电场激发的电子碰击发光中心,而引致电子解级的跃进、变化、复合导致发光的一种物理现象。
3.6电位诱发衰减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简称PID,是指由存在于晶体硅光伏组件中的电路与其接地金属边框之间的高电压导致的组件的光伏性能持续衰减的现象。
4试验程序图1给出了光伏组件在湿热气候条件所对应的环境适应性的主要测试项目。
把组件分组,并按图1所示的程序按往下的顺序进行试验。
图中每个方框对应本规范的一条。
具体试验的方法和要求,包括所需要进行的初始和最终的测试,都在第10章中详细规定。
5样品要求从同一批或几批产品中,按GB/T2828规定的方法随机地抽取7个(如需要可增加备份)组件用于试验。
这些组件应由符合相应图纸和工艺要求规定的材料和元器件所制造,并通过了IEC61215设计鉴定和定型试验序列要求。
组件应附带制造厂的贮存、运输、安装和电路连接说明,并包括系统最大电压。
如果被试验的组件是一种新设计的样品而不是来自于生产线上,应在试验报告中加以说明。
6合格判据如果每一个试验样品达到下列各项判据,则认为该组件设计通过了湿热气候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测试。
a)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组件的最大输出功率衰减在每个单项试验后不超过5%,在每组试验后的不7个组件1个组件2个组件2个组件2个组件1个组件1个组件图1湿热气候条件下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的测试程序预处理5~15kWh ·m 210.1外观检查10.2电致发光试验10.3STC 下的性能10.4绝缘试验10.5湿漏电流试验10.6接地连续性试验10.2电致发光试验10.9湿热试验10.7盐雾试验10.10机械载荷试验10.8电位诱发衰减试验超过8%;b)在试验过程中,无组件呈现断路现象;c)无第7章中定义的任何严重外观缺陷;d)试验完成后满足绝缘试验要求;e)每组试验开始时和结束时,满足湿漏电流试验的要求;f)满足单个试验的特殊要求。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组件达不到上述判据,则该组件达不到湿热气候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
如果一个组件未通过任一项试验,取另外两个满足第5章要求的组件从头进行全部相关试验程序的试验。
假如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组件都未通过试验,该设计被判定达不到鉴定要求。
如果两个组件都通过了试验,则该组件达到湿热气候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
7严重外观缺陷对设计鉴定和定型,下列缺陷是严重的外观缺陷:a)破碎、开裂、或外表面脱附,包括上层、下层、边框和接线盒;b)弯曲、不规整的外表面,包括上层、下层、边框和接线盒的不规整以至于影响到组件的安装和/或运行;c)一个电池的一条裂缝,其延伸可能导致超过一个电池10%以上面积从组件的电路上减少;d)在组件的边缘和任何一部分电路之间形成连续的气泡或脱层通道;e)丧失机械完整性,导致组件的安装和/或工作都受到影响。
8报告通过本技术规范的试验后,实验室应给出符合GB/T27025要求的正式检测报告,应包括测量的性能参数,以及任何第一次试验未通过测试和重新试验的详细情况。
光伏组件所获得的级别标识应在其生产铭牌上加以标注,并在产品说明书中加以必要的说明。
报告应包含组件的详细规格,同时应指出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光伏组件在通过本规范后的电性能参数(例如:组件效率,峰值功率等)-干/湿绝缘试验后组件的漏电流每份证书或报告还应包括下列信息:a)标题;b)实验室的名称、地址和完成试验的地点;c)报告的标识;d)委托客户的名称和地址;e)试验样品的描述和鉴定;f)试验样品的特点和条件;g)接收到试验样品的日期和试验日期;h)所采用的试验方法;i)样品的取得方式;j)对试验方法的任何偏离、附加或排除,相关特殊试验的任何其他信息,如环境条件;k)有适当图表和照片支持的测量、检查和推论,包括电性能参数的变化、试验环境参数、任何观察到的失效现象等;l)试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必要时);m)签名和标识,及对报告的内容及颁发日期负责;n)对报告仅与相关试验项目结果有效的申明(如有必要);o)实验室出具的证书或报告应完整采用,只有经实验室书面许可才可部分使用的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