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企业家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25 MB
- 文档页数:65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核心,他的职能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
管理学权威德鲁克则认为变革是正常的,社会中、特别是经济中的主要任务是做出某种与众不同的事情来,而不是把人们已经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当今,真正在变化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的根本概念。
技术的原动力,正转移到一种新的模式上,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机模式,它是围绕着信息而不是围绕着机械能组织起来的。
在今天,信息革命加快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使全球化从理论阶段迅速走向现实,形成多维度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
因而,各国的企业家如果不能纳入围绕着信息组织起来的有机模式,都将陷入艰难的境地。
在这种压力之下,管理的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促使管理从科学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而人性化管理的一种新理论,就是根本区别于X、Y、Z三种管理理论的M理论。
这是一种人性化管理的理论,有机的管理模式。
关于M理论,本文简要地从管理哲学、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管理哲学所谓M理论,无论如何界定,人性化管理都是根本。
而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重视企业内外最重要的资源——人,以人为本位的企业管理。
但这还远远不是“人性化”——彻底依照人性来管理企业。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重视人这种“资源”。
无论是把“人”当为一种特殊的“物”,依照物的规律来加以利用,还是把“人”当为一种动物,即使是“有理性的动物”来加以利用,都已经是过时的理论。
前者被归结为X理论,人被当成一种遵循物的一般规律性的“资源”,可以用科学方式来提高它的利用率;后者被归结为Y理论,人被当成一种“有理性的动物”,可以遵照他的群居规律性——人际关系方式来提高它的利用率。
而Z理论则是把两者叠加起来,人不但是“物”,也是“有理性的动物”,必须兼用科学方式和人际关系方式来提高对它的利用率。
当代的理念则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人性化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人这种“资源”——特别称为与物的资源有别的“人力资源”,它不仅仅具有一般“物”、“有理性的动物”所具有的规律性,更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性——人性。
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概念的阐释企业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细胞,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里充当着微观主体的角色。
企业家为企业而存在,企业家角色是企业人格化的象征,企业家是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源泉,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而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特殊的精神特征、品质素质是随着企业家角色的历史发展演变而发展丰富起来的,研究企业家精神,就要先理解和把握企业家的概念。
一、企业家概念的演进“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在16世纪早期出现在法语中,指用于领导军事远征军〔武装探险、开拓殖民地冒险〕的人,后来泛指从事冒险活动的人。
最先给“企业家”一词下定义的是18世纪中叶的法国作家贝利多尔,他定义为“按不固定的价格购买劳动力和物资,而按合同价格出售产品的人”。
而最早把“企业家”这一概念用在经济学中的是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梯龙,他在1775年《商业概览》一书中将企业家定义为承担经营风险的人。
这一概念后经穆勒在英国加以大力推广,得到广泛的传播。
于是,“企业家”便成为经济学乃至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管理学、文化学、心理行为学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学科对企业家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即便在经济学界,因研究的视角和出发点的不一致,得出的解释也就不尽相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当时人们对企业家涵义的认识也各有不同。
企业家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研究、现代企业理论〔如交易费用、代理理论等〕阶段。
现在笔者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企业家的论述,归纳企业家这一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论断表述〔见表1-1〕。
从各个经济学家对“企业家”概念的表述解释来看,对企业家理论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研究的历史也较长,但是至今仍然存在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体系的问题。
有从功能或者说是职能的角度来界定的,有从素质的〔包括能力素质的、精神素质的、心理学的、身份的等〕角度加以界定的,有从人力资本价值角度来认识的,我们由此看到,企业家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个单一内涵概念,而是有着多维的、多层次丰富内涵的系统性概念,因此,绝不能只是从某一方面来理解它,否则就不能全面地完整地认识和解释这一历史和现实中形成运用的概念。
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专业:金融学姓名:张逸秋学号: I13201045企业的企业家理论摘要: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契约理论、激励理论的推进几乎都是以企业家理论为出发点,企业家的激励约束问题与企业的性质和类型、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等这些现代企业理论所考察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企业家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企业,企业家,企业家理论一、引言企业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自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受到批评以来,以制度经济学家科斯首创企业的契约理论,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
他们的企业理论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代理理论。
科斯认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
阿尔钦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
张五常认为,企业是一种合约替代另一种合约,而具体选择的合约必将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合约。
在私有产权条件下,产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合约安排来进行交易。
这些交易给所有者带来了更高的收益,但合约的选择将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
企业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其关键特征在于权力的分配。
强调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
在科斯(Ronald Coase)提出并讨论“企业的实质”以前,企业理论在伦敦经济学院和其他主流经济学家那里是作为价格理论的一部分来讨论的,我们称为厂商理论。
另一方面,老的制度经济学家(凡伯仑、康芒斯)从工业组织与技术进步不断发生冲突的角度讨论企业问题,他们并不关心他们的讨论是否能够形成“理论”。
事实上,老的制度经济学由于政策导向太强,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二、企业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新古典时期,是资本主义各国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通过竞争、股份制等方式,资本日益集中于少数企业,使得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断膨胀,实力不断加强,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与社会分工,使得这些企业的发展,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得以良性循环。
关于企业家理论的研究综述摘要:企业家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企业家理论的发展也为经济学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本文从企业家理论的发展演进进行分析研究,综述了企业家理论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进而又根据企业家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理论,发展,研究一、企业家理论的演进过程科斯定理的发现标志着旧制度经济学的结束,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始。
而企业家理论的发展也以此为分界线,科斯以前的成为古典理论,以后的又逐渐发展为由新古典理论学派和现代企业家理论阶段,各个不同阶段也都有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古典学派理查德·坎蒂隆在1775年出版的《商业的性质概论》中提到:企业家自己的收入,由于存在谷物供求变化、价格波动等不可预测的情况,是不确定的。
坎蒂隆依此推断说,把农产品运到城市的商人、农产品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等这些在交换和流动中起着中介作用的人,收入同样是不确定的,因而部属于企业家阶级。
坎蒂隆将“企业家”这个词语引入到经济学中.认为企业家是“风险承担者”。
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
他将企业家的利润与资丰家的利润区分开来并进一步指出,企业家不仅应具备指挥和监督能力,而且还要有判断能力、恒心、商业领域的知识、组织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的能力。
萨伊把企业家看做是将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第四个生产要素,认为企业家可以是自有资本的经营者.也可以是借贷资本的经营者。
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企业家的概念,但同时也忽略了“承担风险的精神”和“创新”这至关重要的两点。
2、新古典学派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中是没有企业家位置的,而试图把企业家纳入经济理论的努力主要体现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奈特的不确定性理论以及卡森和列宾斯坦的市场失效理论中。
新古典学派对企业家在市场中的角色主要有两种观点:种是以马歇尔、柯兹纳等为代表的均衡体系的企业家理论;另一种观点则是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均衡破坏者理论。
企业家理论综述摘要:从18世纪30年代康替龙提出企业家概念以后的200年间,经萨伊到马歇尔,历经企业家理论早期发展的三个阶段。
熊彼特对职业企业家范畴和功能的界定,为把企业家理论纳入现代企业理论奠定了理论前提。
现代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契约理论、的推进几乎都是以企业家理论为出发点,企业家的激励约束问题与企业的性质和类型、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等这些现代企业理论所考察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企业家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企业家 企业家理论企业家这个词,从16世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冒险者的身份。
而在这之后到现在的若干个世纪里,企业家先后被赋予了经营者、资本家、经理、革新者等身份。
这些身份的赋予,反映了在时代更替,生产力发展,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对企业家的不断思索。
但是,在这段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社会化生产的先行者和执行者,企业家这一路走得并不顺利,企业家理论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企业家这个名词的诞生,到企业家在经济实践中地位的确立;从经济学理论中偶尔对企业家的提及,到系统的企业家理论的形成,企业家和企业家理论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
市场不是由上帝、大自然或经济力量所创造,而是由企业家所创造。
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和一个极具凝聚力的企业家精神。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企业家的作用对整个企业生死攸关。
不是所有在领导岗位的都是企业家,不能创新的企业领导者只是一个企业工作者。
有许多企业领导人,特别是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人,能凭借超凡的个人能力来改变一个企业的现有处境,挽狂澜于既倒,变劣势为优势,化优势为胜势。
因此,组织需要依靠那些伟人来摆脱困境,向前发展。
恰如郭士纳之于IBM,韦尔奇之于GE,比尔·盖茨之于微软,葛洛夫之于英特尔,拉里·艾利森之于甲骨文,盛田昭夫之于索尼,施振荣之于Acer,柳传志之于联想,张瑞敏之于海尔……。
对高科技企业来讲,固然需要技术天才,然而,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当家人和掌门人更不可或缺。
第10卷第2期2010年4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 F HUNAN INDUSTR Y POLYTECH NICVol 110No 12Apr 12010论5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6的政府改革思想王 彬(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 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合作撰写的5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6所体现的一系列政府改革思想,对于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企业家政府的核心理念,是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效率的企业家精神,移植到政府管理中来,而并不是要我们的政府像企业一样运作。
该书所包含的创造性观点使得/企业家政府理论0在/新公共管理运动0中发挥着巨大的旗帜作用。
[关键词] 政府改革;企业家政府理论;企业家精神[中图分类号] D60[文章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5004(2010)02-0058-03The Idea of D avid O sborn e /T ed G a eb ler )))R ei nventi ng G overnm en t:H o w the Entr epreneur ia l Sp ir it is Tran sform i ng the Pub lic SectorWANG B i n(X i ang tan U nivers it y ,Xiangtan 411105,H unan )[Abstr a ct] Un ited Stat es ad m i n istration s cho l arDavi d Os borne and Ted G aeb l er co-w ri tten /rei nven ti ng governm ent:H o w t h eE ntrepren eur 2i al Spirit i s T ran sf or m i ng the Publi c Sect or ,0a series of governm ent ref or m s e m bod ied i n though t ,for t he practice of refor m h as an i m portant gu i d i ng s i gn ifi can ce 1The core concep t of en trep reneu ri al governm ent is t he rati on alu s e of resou rces ,f ocus i ng on t h e effici ency of t h e entrepren euri a l s p iri t ,transp l an ted t o t h e governm en t adm inistrati on to operateas bu si n ess en terp ri ses ,bu t not to ou r governm ent 1The book con tai ns creati ve ideas mak i ng t he /en trep reneu ri al governm en t t heory 0i n t he /ne w publi c m anage m ent move m en t 0p l ayed a huge role i n the banner 1[K ey wor ds] governm en t ref or m ;t h eory of entrepren euri a l govern m en t ;entrepren euri a l spirit[收稿日期] 2010-03-22[作者简介] 王 彬(1983-),男,湖南邵阳人,湘潭大学公管系08级M P A 学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管理。
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奥斯本及其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提出戴维·奥斯本,现任美国著名的进步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美国州长政策顾问委员会成员和内布拉斯加州研究和发展局顾问委员会委员。
他曾经担任旧⾦⼭的太平洋新闻社主编,美国⾸都华盛顿的《新共和》周刊的正式撰稿⼈,耶鲁⼤学的客座讲师,他还曾长期为包括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内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主要政府领导⼈和候选⼈担任顾问。
1992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合作出版了《改⾰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着公营部门》(《重塑政府》)⼀书。
在此书中,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企业家政府”这⼀概念并进⽽将其发展成为⼀种理论,指出应该⽤企业家精神来改⾰或重新塑造政府,从⽽提出了他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提出是与西⽅传统政府官僚体制的危机⽽出现的。
(1)政府的现状及其根源分析奥斯本认为,政府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遗憾的是,政府的现状并不令⼈满意,它并没有像⼈们所期望的那样有效地运作。
“我们相信没有⼀个有效的政府,⽂明社会就不能有效地运作,不过今天有效的政府实属凤⽑麟⾓。
我们相信,⼯业时代的政府官僚机构既庞⼤⼜集权化,提供的服务千篇⼀律地标准化⽽⼜不看对象,因⽽不⾜以迎接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挑战。
”(2)传统政府官僚体制的危机在韦伯那⾥,官僚制代表了⼀种理想的、⾼效的组织形式,它的层级组织形式与专业化管理使⾼效地完成⼤规模的复杂任务成为可能。
“那时,这个词意味着组织⽅式的理性和效率,是集权主义统治滥⽤权⼒的取代物。
官僚制度给政府⼯作带来的逻辑规范,如同装配传送线给⼯⼚带来的逻辑规范⼀样。
官僚主义制度利⽤其层次系统的权威和功能的专门化,使⼤规模的复杂任务得以有效地完成。
…推进官僚主义制度的决定性理由⼀直是它超过其他任何组织形式的纯技术上的优越性……精确、快速、明确……减少摩擦、降低⼈和物的成本,在严格的官僚主义治理中这⼀切都被提⾼到最佳点。
总结与探索时期的西方行政学说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小组成员:雷幸娟石大清李龙主讲:雷幸娟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戴维•奥斯本•美国著名的进步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也是美国州长政策顾问委员会成员和内布拉斯加州研究和发展顾问委员会委员。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著作《民主实验室》,《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与特德•盖布勒合编)•期刊撰稿人,政界领导人顾问David Osborne理论产生背景1.关于政府•政府本质——“我们用来作出公共决策的一种机制”•政府必要性——对一切文明国家来说,政府都必不可少2.传统政府官僚制的危机•官僚制:层级制、非人格化、专业化、稳定性•社会进步,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官僚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弊端越来越突显。
•政府公务员的大多数其实都是有才能而负责的,只是受制于体制的桎梏,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精力遭到浪费。
要改进政府效率,就要从根本上改革政府的不良体制。
•政府面临的困境引发变革的思考。
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更加糟糕。
一些行政官员开始寻找出路,与私营企业进行合作,以多种方式提供服务。
各州也开始重新设计他们的公共制度和社会福利。
“重塑政府”呼声日益高涨,企业家政府理论随之提出。
企业家政府的本质含义企业家,由1800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
企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支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
企业家精神:讲效率、重质量、善待消费者、讲求完美服务。
企业家政府,实质是把企业管理的精髓移植到政府中,通过改变政府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内部驱动力,使政府更有效率和活力,来重新塑造政府形象。
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组织,主要表现在:1.行为动机不同。
2.主要收入来源和方式不同。
3.动力不同。
4.对其成员的考核标准不同。
5.雇员对风险和报酬的看法不同。
6.“许多其他的不同”……所以,政府不能像企业那样运作。
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可能具有企业家精神。
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专业:金融学姓名:张逸秋学号: I13201045企业的企业家理论摘要: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契约理论、激励理论的推进几乎都是以企业家理论为出发点,企业家的激励约束问题与企业的性质和类型、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等这些现代企业理论所考察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企业家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企业,企业家,企业家理论一、引言企业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自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受到批评以来,以制度经济学家科斯首创企业的契约理论,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
他们的企业理论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代理理论。
科斯认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
阿尔钦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
张五常认为,企业是一种合约替代另一种合约,而具体选择的合约必将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合约。
在私有产权条件下,产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合约安排来进行交易。
这些交易给所有者带来了更高的收益,但合约的选择将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
企业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其关键特征在于权力的分配。
强调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
在科斯(Ronald Coase)提出并讨论“企业的实质”以前,企业理论在伦敦经济学院和其他主流经济学家那里是作为价格理论的一部分来讨论的,我们称为厂商理论。
另一方面,老的制度经济学家(凡伯仑、康芒斯)从工业组织与技术进步不断发生冲突的角度讨论企业问题,他们并不关心他们的讨论是否能够形成“理论”。
事实上,老的制度经济学由于政策导向太强,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二、企业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新古典时期,是资本主义各国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通过竞争、股份制等方式,资本日益集中于少数企业,使得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断膨胀,实力不断加强,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与社会分工,使得这些企业的发展,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得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