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热点问题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10
高三地理热点问题一、新型城镇化问题:20XX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1、为什么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城市病,尤其是在人口密度较高的特大城市问题更加突出。
2、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的好处。
①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②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真正转移;③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④这一战略,为推动我国新技术革命的深入进行,提供了现实的指导;⑤为建立我国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城市系统奠定了基础3、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①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②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③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④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4、产业转型对当地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将产生哪些影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了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哪些?(1)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城市工业、汽车排放的各种气体太阳辐射减少;②城市气温升高,热岛效应加强;③城市风向风速改变;④城市降水增多,蒸发减弱;⑤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水位降低;⑥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6.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 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产生原因(华北地区):(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②春季蒸发旺盛;③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春季降水少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山麓 缓斜平原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冲积低平原 主体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盐碱:水盐运动春秋反盐,夏积盐冬稳定2)、问题⑪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⑫水资源短缺⑬风沙危害---沙尘天气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高考地理复习热点问题总结点地域与热点效果考点一世界热点区域的判定区域热点主要触及区域内发作的、在国际国际有严重影响的、或对社会经济发生严重作用的事情。
从高考温习要关注的热点效果来看,值得关注的区域热点主要有以下一些区域类型:〔1〕地缘政治敏感区:中东、中亚、印度半岛、巴尔干半岛、朝鲜半岛、中美与加勒比海地域等。
〔2〕民族矛盾尖利区:印巴矛盾、阿以争端、车臣效果、巴尔干半岛、北爱尔兰等。
〔3〕自然灾祸多发区:地质灾祸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日本地震、海啸等〕、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气候灾祸如洪水〔南亚孟加拉〕、台风和飓风〔西北亚、美国、孟加拉国等〕、干旱〔非洲〕等。
〔4〕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急剧增加、极地的臭氧空泛、非洲与中亚草原的土地沙漠化、海上航线的石油走漏、核电站的核走漏、沿海赤潮等。
〔5〕重要资源散布与出口区:中东石油的运输路途、澳大利亚、巴西铁矿石的运输路途、中缅、中哈、中俄输油管线的树立等。
〔6〕区域政治经济军事协作:中国东盟自在贸易区、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在贸易区、上海协作组织等。
〔7〕探险旅游活动区:伦敦奥运会等严重国际活动的举行地,自然与文明遗产散布地域,极地探险、陆地科考所到之处等。
考点二中国热点效果和热点地域1.目前我国动力紧张的缘由及处置措施〔1〕缘由:我国经济开展速度快,动力需求量增长迅速;我国高耗能的工业开展快,减速了动力紧张;动力应用率低,糜费严重;动力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开展的需求;国际油价下跌;缺少石油储藏体系。
〔2〕处置措施:采取多元化出口石油战略;树立石油储藏体系;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西北、沿海等重点地域的勘探力度,提高动力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川气东输等工程树立;稳妥开展核电〔我国已在惯例动力资源少、人口稀疏、工农业兴旺且动力需求量大的东部沿海地域,树立了大亚湾、岭澳、秦山、田湾和阳江等核电站。
〕;量体裁衣开展太阳能、沼气、水能、风能、陆地能等新动力;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动力应用率;增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看法;完成产业晋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开展。
高考地理热点问题总结高考地理热点问题总结考点一世界热点区域的判定区域热点主要涉及区域内发生的、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或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作用的事件。
从高考复习要关注的热点问题来看,值得关注的区域热点主要有以下一些区域类型:(1)地缘政治敏感区:中东、中亚、印度半岛、巴尔干半岛、朝鲜半岛、中美与加勒比海地区等。
(2)民族矛盾尖锐区:印巴矛盾、阿以争端、车臣问题、巴尔干半岛、北爱尔兰等。
(3)自然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日本地震、海啸等)、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气象灾害如洪水(南亚孟加拉)、台风和飓风(东南亚、美国、孟加拉国等)、干旱(非洲)等。
(4)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急剧减少、极地的臭氧空洞、非洲与中亚草原的土地沙漠化、海上航线的石油泄漏、核电站的核泄漏、沿海赤潮等。
(5)重要资源分布与出口区:中东石油的运输路线、澳大利亚、巴西铁矿石的运输路线、中缅、中哈、中俄输油管线的建设等。
(6)区域政治经济军事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等。
(7)探险旅游活动区:伦敦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地,自然与文化遗产分布地区,极地探险、海洋科考所到之处等。
考点二中国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1.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长迅速;我国高耗能的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油价上涨;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解决措施:采取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西北、沿海等重点地区的勘探力度,提高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川气东输等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我国已在常规能源资源少、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且能源需求量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了大亚湾、岭澳、秦山、田湾和阳江等核电站。
);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沼气、水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高考地理热点专题人口问题高考地理经典热点专题之:人口问题一、人口问题概况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它既包括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等问题;也包括发达国家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
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
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
高考地理试题主要的考查方式与内容有:1、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及解决措施。
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由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
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
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5、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增长模式)判断1、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差异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形成人口再生产类型差异的根本原因。
高考地理热点问题探讨有哪些高考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常常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
了解和探讨这些热点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还能提升我们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考地理热点问题。
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在高考地理中,可能会涉及到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原因方面,主要包括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森林砍伐、工业活动等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因素如太阳活动等。
影响则体现在生态系统的破坏、农业生产的变化、水资源的分布改变等。
应对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能源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二、城市化与城市问题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问题日益凸显。
人口过度集中在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高考地理可能会要求分析城市化的特点、进程,以及探讨解决城市问题的策略。
对于城市化特点,可以从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功能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解决城市问题方面,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发展公共交通、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措施都是重要的考点。
三、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利用资源短缺是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的短缺问题备受关注。
高考地理中可能会考查资源的分布特点、短缺的原因以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以水资源为例,水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一些地区则极度短缺。
短缺的原因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导致的用水需求增加,以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等。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采取节约用水、跨区域调水、污水处理与回用、推广节水技术等措施。
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都是重要的热点话题。
2022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热点问题及答案汇编热点1 极端天气近几年,极端天气频发,去年澳大利亚火灾让人心有余悸,今年我国武汉、苏州的龙卷风让人猝不及防,地球气候怎么了?例题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1年5月14日傍晚,我国的苏州和武汉出现龙卷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材料二: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天气变化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飑线、龙卷风、短时强降水等强烈对流的灾害性天气,是具有较强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材料三:下图为雷暴天气的形成示意图。
(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推测本次苏州和武汉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原理。
(2)从平原和山地的角度,说出雷暴的多发地,并解释其多发原因。
(3)从龙卷风来临前、发生时及结束后三个角度,提出减少龙卷风灾害的措施。
【参考答案】(1)从对流层低层看,从南方输送的暖湿空气带来大量的水汽和热量,太阳辐射能量较强,利于地面升温;从对流层高层来看,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叠加在暖空气之上,形成了上层冷、下层暖的一个不稳定大气层层结;进而引发暖空气强烈上升,激发对流发生,形成灾害性天气。
(2)山地多于平原。
受山地阻挡,迎风坡地带暖湿而又不稳定的空气沿山坡爬升时,降温明显;随着坡度越大,垂直于山的风速差异越大,雷暴发展强烈。
(3)龙卷风来临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预防;龙卷风发生时,寻找合适的躲避之处,比如避难场所或坚固建筑物;龙卷风结束后,要远离受灾的建筑物,及时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灾后救援和恢复。
例题2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下图所示)。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这种沙尘天气正在不断加强,对地球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对洋面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使洋面白天的温度增高B、使洋面夜晚的温度降低C、使洋面夜晚的降水减少D、使洋面白天的降水增多2.沙尘在漂浮过程中,会在大西洋沉降,可能会对海洋生态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促进海洋藻类的旺盛生长B、降低海洋生物的多样性C、降低海水的透明度,水质下降D、增加海洋的浮游生物丰富度【参考答案】1.D2.B热点2 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全国乡村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乡村振兴不能停步,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我校决定开展高三地理专题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专题研讨、课例展示、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标1. 提高高三地理教师对高考地理命题趋势的把握能力。
2. 提升教师对地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
4. 提高高三地理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三、活动内容1. 专题研讨(1)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分析邀请资深地理教研员或高考命题专家,对近年来的高考地理命题趋势进行深入剖析,帮助教师了解高考地理命题的特点和方向。
(2)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探讨地理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分析这些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享成功经验。
(3)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地理教学资源的种类和获取途径,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教材资源等,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2. 课例展示(1)公开课展示组织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实践,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
(2)优秀课例评选开展优秀地理课例评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通过评选活动发现和推广优秀教学案例。
3. 经验交流(1)教学经验分享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分享他们在地理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2)学生反馈分析组织教师分析学生地理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惑和需求,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2022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2. 活动地点:学校地理实验室3. 活动形式:专题研讨、公开课展示、优秀课例评选、教学经验分享、学生反馈分析等4. 活动流程:(1)9月15日:召开教研活动启动会,明确活动目标和要求。
(2)9月16日至9月30日:开展专题研讨,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