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中医诊疗方案圆翳内障
- 格式:docx
- 大小:12.02 KB
- 文档页数:4
眼科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诊疗方案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是目前世界上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多为双侧发病,但发病时间和病程进展可有不同。
其临床症状为渐进性视力减退。
在早期病人常有固定不动的眼前黑点,亦可有单眼复视或多视的症状。
根据其发病初期晶体混浊的部位不同,可将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及囊膜下白内障三种。
皮质性白内障最为多见,约占70%;其次为核性,占25%;囊膜型仅占5%。
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应用,多数白内障患者可恢复有用视力。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眼科学】(曾庆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本病多老年患者,病程较长,以虚证居多,尤以阴虚最为常见。
初起仅觉视物微昏,或眼前有固定之黑影,视物逐渐不清,久则加剧,如隔薄烟轻雾,患眼不红不肿,继则病情加重,终不辨物或只见手动,甚则仅见日、月、火“三光”。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教材【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50岁以上,双眼或前后发病,病程数月至数年不等。
2.视力逐渐下降,初期有固定黑影或单眼复视。
3.初发期:晶状体周边皮质混浊,呈扇形、楔形灰白色,赤道部呈辐射状混浊。
4.未成熟期:晶状体皮质混浊加重,向瞳孔区发展,体积膨胀,前房浅,半月状虹膜投影,视力明显下降。
5.成熟期:全晶体呈弥漫性乳白色混浊。
视力仅有光感,光定位及色觉正常,虹膜投影消失,前房深浅正常。
6.过熟期:晶状体纤维分解溶化,排出水份,体积缩小,前囊可见彩色胆固醇结晶或白色钙质沉着,黄色晶体核下沉,前房加深,虹膜震颤,晶状体脱位,可有复视。
(二)证候诊断1.肝肾阴虚证候:晶珠混浊,视物昏花,眼前黑影,头晕耳鸣,腰膝痠软,潮热盗汗,舌红苔白或少苔,脉细。
辨析:①辨证:以视物昏花,腰膝瘦软,脉细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目窍失养,晶珠渐混则视物昏花;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开窍于目,精血同源,肝肾阴虚则脑髓、骨胳失养,故头晕耳呜、腰膝痠软;而舌红少苔、脉细也为阴虚之征。
圆翳内障的中医药健教处方
圆翳内障
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晶珠失养所致。
以视力缓慢下降,终至失明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晶珠,与肝、肾、脾有关。
临床辨证:肝肾不足证、脾虚气弱证。
【生活调护】
1、避风寒、防感冒,室内空气流通,光线不宜太暗。
2、术后l周内应减少头部活动及弯腰用力动作。
【情志调护】
1、安心静养,避免忧思恼怒。
2、以心情舒畅,宁静为度,不宜过度言谈嘻笑。
【饮食调护】
饮食有节,营养丰富,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含硒、锌的食物,多喝茶水,忌食辛辣、煎炸、肥腻和热性食物。
应戒烟酒。
【食疗方】
1、胡萝卜鸡蛋汤:用料:胡萝卜100g,鸡蛋1个,盐少许。
做法:先将胡萝卜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鸡蛋去壳,放入煮熟,吃时加盐调味,饮汤吃蛋,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
2、菠菜羊肝汤:用料:鲜菠菜200g、羊肝200g、盐、香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锅内的水烧沸后倒入羊肝,稍滚后放入菠菜,加盐、香油调味再次烧滚后,加味精,即可出锅食用。
圆翳内障,是中医眼科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眼科学范畴。
它是一种眼内晶状体混浊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有阴影、视物模糊等症状。
这种病变主要是由于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养头目,导致晶状体营养不良,形成混浊。
在中医理论中,圆翳内障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肝肾精血不足:肝开窍于目,肾主水,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养头目,导致晶状体营养不良,形成混浊。
2. 痰湿阻络:痰湿内生,阻滞经络,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导致混浊。
3. 气血瘀滞:气血运行不畅,瘀滞在眼部,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导致混浊。
4. 情志不畅: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困扰等,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导致混浊。
中医治疗圆翳内障的方法主要是调理肝肾,滋养精血,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以恢复晶状体的正常功能。
同时,还需要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圆翳内障治案
张某,男,26岁,教师。
患者里热素盛,复感风寒,2 目前右眼发红,遂生星翳,头痛眼疼,羞明流泪,视觉灰蒙,口苦咽干,溲黄便秘。
检查:眼睑及球结膜混合性充血(++),晶珠中下缘呈现如水银珠子样圆形翳障,约占瞳孔2/3~舌红,苔黄,脉浮数。
证属风火热毒,相搏上乘。
洽宜凉血祛风,情热解毒,兼表里气血三焦通治。
方用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地15克,当归、赤芍各12克,黄芩、黄连、黄柏、山栀子、大黄、荆芥、防风、菊花、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l剂。
二诊:服药2剂,便通痛止,余症亦减,效不更方,守原方续服4剂,表里邪除,刺激症状消失,查瞳孔如故。
洽法改用养血明目,疏风退翳。
处方:熟地 15克,当归、白芍、潼蒺藜各12克,蝉蜕、菊花、谷精草各10克,川芎、甘草各6 克。
水煎服,服药7剂,翳消停药,经随访右眼尢恙。
按:圆翳内障西医称白内障。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因肝肾两亏。
精血不足,精气不能上输于目而致者居多。
但该例患者为青年。
其体非虚.见症亦实。
乃因外邪引动积热而发.临床表现出表里错杂症状.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取其凉血、祛风、清热、解毒、泻火于一方.经表里双解而邪除炎消。
继以养血明目.疏风退翳,获其捷效。
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的患者。
一、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圆翳内障(TCD 编码:BYT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ICD-10 编码:H34.8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2)西医诊断标准:李凤鸣主编的《眼科全书〈老年性白内障的分类〉》2.疾病分型分期(级)眼部改变初发期自晶体周边开始出现皮质楔形混浊,视力可不受损害膨胀期晶体肿胀、体积变大,前房变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成熟期晶体完全混浊,前房正常,虹膜投影消失,视力高度障碍过熟期晶体核变小、下沉,前房加深,可出现虹膜震颤、晶体移位3.证候诊断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眼科学》的证候分类”。
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常见证候:肝热上扰证肝肾不足证脾气虚弱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眼科学》的治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
2.疾病分型为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者。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消渴、眩晕),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视力检查(2)裂隙灯检查(3)眼压检查(4)血、尿常规、凝血四项(5)免疫(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6)凝血功能检查(7)心电图(8)眼科A+B超、测角膜曲率(9)眼电生理(10)角膜内皮计数(11)眼压、屈光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O CT、OCT、视野等。
眼科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诊疗方案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是目前世界上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多为双侧发病,但发病时间和病程进展可有不同。
其临床症状为渐进性视力减退。
在早期病人常有固定不动的眼前黑点,亦可有单眼复视或多视的症状。
根据其发病初期晶体混浊的部位不同,可将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及囊膜下白内障三种。
皮质性白内障最为多见,约占70%;其次为核性,占25%;囊膜型仅占5%。
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应用,多数白内障患者可恢复有用视力。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眼科学】(曾庆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本病多老年患者,病程较长,以虚证居多,尤以阴虚最为常见。
初起仅觉视物微昏,或眼前有固定之黑影,视物逐渐不清,久则加剧,如隔薄烟轻雾,患眼不红不肿,继则病情加重,终不辨物或只见手动,甚则仅见日、月、火“三光”。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教材【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50岁以上,双眼或前后发病,病程数月至数年不等。
2.视力逐渐下降,初期有固定黑影或单眼复视。
3.初发期:晶状体周边皮质混浊,呈扇形、楔形灰白色,赤道部呈辐射状混浊。
4.未成熟期:晶状体皮质混浊加重,向瞳孔区发展,体积膨胀,前房浅,半月状虹膜投影,视力明显下降。
5.成熟期:全晶体呈弥漫性乳白色混浊。
视力仅有光感,光定位及色觉正常,虹膜投影消失,前房深浅正常。
6.过熟期:晶状体纤维分解溶化,排出水份,体积缩小,前囊可见彩色胆固醇结晶或白色钙质沉着,黄色晶体核下沉,前房加深,虹膜震颤,晶状体脱位,可有复视。
(二)证候诊断1.肝肾阴虚证候:晶珠混浊,视物昏花,眼前黑影,头晕耳鸣,腰膝痠软,潮热盗汗,舌红苔白或少苔,脉细。
辨析:①辨证:以视物昏花,腰膝瘦软,脉细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目窍失养,晶珠渐混则视物昏花;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开窍于目,精血同源,肝肾阴虚则脑髓、骨胳失养,故头晕耳呜、腰膝痠软;而舌红少苔、脉细也为阴虚之征。
老年性白内障
本病是眼内晶状体发生混浊,造成视力逐渐下降,最后导致失明的慢性眼病。
常见于老年人。
多双眼先后患病。
中医称“圆翳内隙多因脾虚气弱或肝肾两亏,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诊断】
1自觉视物渐趋模糊,眼前有固定阴影而无其他痛楚。
经过较长时间后,视力渐降,甚至只能辨别影子晃动与感到光亮。
2.初发期晶状体呈车轮状混浊,以后逐渐加重,融合呈灰白色混浊;侧照法于晶体表面见到新月形虹膜阴影则为膨胀期;后期则晶状体呈一片乳白色,是为白内障成熟期。
白内障从初发期到成熟期可经数月至数年不等。
【治疗】
一、辨证论治
适用于白内隙早期。
1脾气虚弱视物渐渐模糊,体倦乏力,面色淡白,食少便澹,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牌益气。
方药举例: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鸡内金、当归、陈皮、柴胡各10g。
2.肝肾不足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举例:枸杞子、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泽泻、首乌、菟丝子各IOg,荒蔚子12g,砂仁3g,菊花5go
二、中成药
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每次服5g,每日2次。
五子补肾丸每次服5g,每日3次。
补中益气丸或益气聪明丸每次服5g,每日2次。
三、针灸治疗
适用于白内隙早期,以提高部分视力。
体针臂膈、肝俞、睛明、肾俞、太冲。
四、手术治疗
白内障成熟期,可行白内障针拨术或针拨套出术。
膨胀期可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多同时植入人工晶体。
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中医诊疗方
案(2013年)
本病是指晶珠混浊,视力缓降,渐至失明的慢性眼病。
因最终在瞳神之中出现圆形银白色或棕褐色的翳障,故《》称之为圆翳内障。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
常两眼发病,但有先后发生或轻重程度不同之别。
本病翳定障老时,经手术治疗可以恢复一定视力。
相当于西医学之老年性白内障。
[病因病机]
年老体衰,肝肾两亏,精血不足,或脾虚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此外,肝经郁热或阴虚挟湿热上攻,也能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初起,眼无红肿疼痛,仅自觉视物微昏,检视瞳神,圆整无缺,展缩自如,昏朦日进,则渐至不辨人物,只见手动,甚至仅存光感。
一.诊断
(1)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依据:
1. 年龄在50岁以上,视力渐降。
2.眼不红不痛,瞳神展缩如常。
3.晶珠不同形态、程度的混浊,甚至晶珠全混;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发展缓慢。
西医诊断依据:
1. 年龄在50岁以上,视力减退。
2.结膜无充血,角膜清,瞳孔圆、大小正常,对光反射正常。
3.晶状体不同形态、程度的混浊。
(2)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飞蚊症:患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蛛丝或云雾样
漂浮物的眼病。
2.西医鉴别诊断:外伤性白内障:明确外伤史,查体可见晶体前囊破裂,
晶体混浊。
(3)分期:老年性白内障一般分为四期
1.初发期:周边部可见楔状混浊,逐渐向中央发展。
2.膨胀期:晶珠混浊加重,胀满,前房变浅。
3.成熟期:晶珠全部混浊,黄仁投影阴性,前房恢复正常。
4.过熟期:晶珠皮质混浊呈液化状乳白色,核下沉,前房加深。
(4)证候诊断:
1. 肝肾两亏
[主证]视物模糊,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或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沉弱。
[证候分析]肝肾精血不足,目窍失养,晶珠渐混则视物模糊。
脑髓、骨骼失养,故耳鸣,腰膝酸软。
血虚不充脉络,则舌淡脉细。
若见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沉弱,又属肾阳偏虚之象。
2.脾虚气弱
[主证]视物昏花,精神倦怠,肢体,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
[证候分析]脾虚不运,脏腑精气不足,不能上贯于目,晶珠失养,渐变混浊,故视物昏花。
脏腑精气不足以生神及充养周身,因而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肢体。
脾虚运化不力,故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皆脾虚气弱之征。
3.肝热上扰
[主证]目涩,眵泪旺躁,口苦咽干,脉弦。
[证候分析]眨躁,指目昏不爽之状。
肝热循经上攻头目,故目涩,眵泪旺躁。
口苦咽干,脉弦亦由肝热所致。
4阴虚挟湿热
[主证]目涩视昏,烦热口臭,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中湿化热,阴虚挟湿热上攻,目失濡养,更被湿热怫郁,故目涩视昏。
热扰心神,则心中烦热。
湿热郁遏胃肠,升降失常,浊气上升则口臭;浊气失降则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乃阴虚挟湿热之象。
二、辨证论治
本病病程较长,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
若晶珠灰白混浊,已明显障碍瞳神,则药物难以奏效,宜待翳定障老之后,手术治疗。
(一)内治
1.肝肾两亏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杞菊丸加减。
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用于精血亏甚者,宜加菟丝子、楮实子、、,肾阳不足者可加、附子主温肾阳,另加鹿角胶、可温阳补血。
2.脾虚气弱
[治法]补脾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若用于脾虚湿停,大便溏泻者,可去,加、扁豆、之类健脾渗湿。
3.肝热上扰
[治法]平肝。
[方药]石决明散加减:石决明、草决明、赤芍、青湘子、麦冬、羌活、栀子、木贼、大黄、荆芥。
肝火不盛或脾胃不实者,酌去、栀子。
无郁邪者可去、羌活。
4.阴虚挟湿热
[治法]滋阴,宽中利湿。
[方药]甘露饮加减:熟地黄、、、、茵陈、枇杷叶、石斛、黄芪、生地黄、天冬。
(二)外治
早期可滴冰珍去翳滴眼液或白内停眼液。
(三)针刺疗法
本法亦只适用于早期患者,且宜与内服药物配合使用。
常用穴:睛明、球后、攒竹、鱼腰、臂孺、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2—3穴,8—10次为一疗程。
(四)手术疗法
晶珠混浊,视力降至0.2以下,光定位、色觉良好,眼部无活动性炎症及眼底基本正常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护理:辨证施护。
忌食辛辣食物、戒烟酒,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与精神紧张。
三、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难点分析:
①本病宜早诊断,早治疗。
②注意辨别气血、阴阳、肝肾之虚实,并密切关注其转归变化。
2.解决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转归,早诊断,早治疗。
四、疗效评价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
视力进步≥4排,或视力≥。
(2)有效
视力进步≥2排。
(3)无效
视力无进步。
(4)恶化
视力退步≥2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