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现当代文学知识点》①基本定义:现当代文学呢,就是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合称。
现代文学大概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创作,像鲁迅的那些文章多数就属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现在的文学。
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体裁的创作,是反映这个时代人们生活、思想、情感的一个文化宝库。
②重要程度:在文学学科里可以说是超级重要的一部分。
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从近代到现在社会的变迁、人们观念的转变等等。
而且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也成为了文学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后来的创作者。
③前置知识:你得对基本的文学知识有所了解,知道一些常见的文学体裁如小说、诗歌等它们大概长啥样,然后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的历史要有个大概的认识,因为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性。
比如说读余华的《活着》,就会让我们对人生和生命有更深的感悟。
而且如果是从事文化相关工作,如编辑、编剧之类的,掌握现当代文学知识就更有用,能创作出更有深度和内涵的内容。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现当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对世界文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影响。
它像一条长河中的一段重要流域,承上启下的。
②关联知识:和中国古代文学关联,很多现当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文学的表现手法或者文化内涵;同时和外国文学也有联系,比如现代文学中不少作家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的难点在于作品数量众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派和思潮,需要梳理清楚。
重点是要把握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和他们的创作风格。
比如说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这些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使命感,这就是一个重点。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那是相当重要的。
可能会考查作家作品的对应,像问《四世同堂》的作者是谁;文学流派的特点,例如新月派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一、内容概述文学发展与历史背景: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和文化建设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重要作家与作品:熟悉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鲁迅、茅盾、巴金、柔石、叶紫、莫言、余华等作家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重要作品的主题、风格等。
文学流派与思潮: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如白话文运动、左翼文学、现代派诗歌、朦胧诗、先锋小说等,掌握其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
文学理论与批评: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批评方法和观点,包括茅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胡风的现实批判主义等。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动: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现象,以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互动关系,如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等。
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语言等特点,掌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1. 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首先它反映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变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变化和精神面貌都得以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展现和传承。
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可以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次现当代文学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独特性并进行自我创新。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提升个人素养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和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摘要:一、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1.背景:社会变革与文学革命2.特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二、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1.五四运动时期2.抗战时期3.新中国成立后4.改革开放时期三、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鲁迅:《狂人日记》、《阿Q 正传》2.茅盾:《子夜》、《林家铺子》3.巴金:《家》、《春》、《秋》4.钱钟书:《围城》5.莫言:《红高粱》、《檀香刑》四、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与风格1.主题: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批判2.风格: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正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社会变革与文学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特点。
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五四运动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时期。
在五四运动时期,文学界出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 正传》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强烈地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觉醒。
茅盾的《子夜》和《林家铺子》则表现了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们在变革中的挣扎与奋斗。
抗战时期,文学界紧密围绕民族救亡的主题,涌现出了以巴金、老舍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
巴金的《家》、《春》、《秋》展现了封建家庭制度的崩溃和民主思想的兴起。
钱钟书的《围城》则以讽刺的笔调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
如《红高粱》和《檀香刑》等作品,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的变革。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文学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探索出多种表现手法。
如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在变革中的命运。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特点,展现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作品分析(思想,艺术特色,人物,语言风格)精神胜利法,凤凰涅槃,社会剖析小说,爱情三部曲,第五代导演,边城,狂人日记,朦胧诗,余华的小说,山上的小屋,骆驼祥子,雨巷,雷雨,啊Q,新写实小说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
1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认为门第高辈分大,护短,比丑(极度的自卑——高贵自尊),强烈的嫉妒心阿Q是个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进了学,阿Q 也不表示推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来比你阔得多。
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甚至瞧不起城里人。
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2自轻自贱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
3欺软怕硬,欺善怕恶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须估量对手。
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
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
4在幻想中战胜对手,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
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
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特点:1、鲜明的理性色彩。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整理一、.第一次文代会1.名词解释: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评价:(1).这是一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2).对当代文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3).确立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政策。
(4).确立了政治对文艺的直接领导。
二、文坛“三公案”1.1951年开展了对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1952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是高潮。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批判的高潮从艺术审美范畴变为政治范畴,从纯粹的学术领域转为政治斗争。
这次批判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一)了解、识记部分(选择)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以来,三个时期(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至今)2.“青山保林"指的作品:青指的是杨沫的《青春之歌》,山指的是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保指的是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林指的是曲波的《林海雪原》3.郭小川的叙事诗代表作: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4。
《沙家浜》中的人物阿庆嫂,地下文学代表作品《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5.铁凝小说代表作-—《哦,香雪》,《会飞的镰刀》、《夜路、《丧事》、《蕊子的队伍》等短篇小说于1975—1978年期间创作。
《灶火的故事》、《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六月的话题》《麦秸垛》、《村路带我回家》、《玫瑰门》、《棉花垛》、《孕妇和牛、《马路动作》、《砸骨头》《埋人》等小说.刘世吾性格特征:官僚主义者6。
《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性格:对生活的坚忍;冷漠中透射着倔强7。
余秋雨著名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巴金著名散文集:《雷》《电》《雨》,《家》《春》《秋》《海行集记》《忆》《短简》8.张洁小说代表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9。
金庸武侠小说代表作: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碧血剑、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连城诀、侠客行、白马啸西风、越女剑、鸳鸯刀。
10。
贾平凹代表作中的人物形象名字:《高兴》刘高兴路遥代表作中的人物形象名字:《人生》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黄亚萍;《平凡的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陈忠实代表作中的人物形象名字:《白鹿原》白嘉轩、田小娥1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中国现现代文学复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旳重要阵地。
19, 胡适刊登《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刊登《文学革命论》, 正式举起文学革命旳旗帜。
周作人19刊登《人旳文学》, 19初刊登《平民文学》, 反对非人旳文学, 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一般男女旳悲欢离合。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 是为发明社后期, 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 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旳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在短短旳几年内, 他持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 引起了极大旳轰动。
鲁迅毕生共出版了三部小说集, 即《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鲁迅旳名言“人必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旳小说《伤逝》废名是一位风格独特, 以抒情见长旳作家, 其代表作有《竹林旳故事》、《浣衣母》、《桥》等。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旳奉献在于他对“美文”旳倡导和创作, 真正代表了他散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 艺术成就更高旳是那些以“冲淡平和”见称于世旳美文小品。
19下六个月, 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刊登了《斯人独憔悴》等, 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旳风气。
郁达夫《沉沦》集中旳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 是“青年忧郁病旳解剖”, 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旳感伤抒情基调。
穆时英因其独特旳创作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鬼才”。
茅盾在他旳系列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吴荪甫等众多民族资本家形象。
巴金初期旳小说总是满怀激情地吟唱青春赞歌, 他旳小说《家》中成功塑造了大家庭旳叛徒觉慧和多出人觉新两大青年形象。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旳小说以“京味”和“风趣”著称, 善于从文化批判旳视角去审阅笔下旳市民世界, 代表作《骆驼祥子》、《月牙儿》等。
沈从文是京派旳代表作家, 他旳小说以营造唯美旳湘西世界而著称, 长篇小说《边城》意在体现一种“优美, 健康, 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旳人生形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现当代文学考点名词解释:1、京派: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中国新感觉派: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
《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新感觉派注重都市的体验与感受,注重对都市风景炫奇式的展览。
他们创作了真正的都市文本形式,从而把都市风景线的外在景观和对都市的心理体验落实到了小说形式层面。
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作家还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穆旦等九人。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向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5、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对30年代初的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填空题:1.年9月,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2.《新青年》杂志第1卷原名《》。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拥护德先生(民主)”和“拥护________(科学)。
”4.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和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5.在文学革命中,提出的“八事”和陈独秀提出的“”,成为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6.“学衡派”得名于1912年1月在创刊的《》杂志。
7.《甲寅》由章士钊主编,1914年创刊于。
8.《》和《》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后以现实题材创作的两部小说集。
9.1912年1月成立于的,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共同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是改革后的《》。
11.以文学研究会为中心,以、、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为代表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小说流派。
12.的小说,在题材上,教育界的生活占有很大比重,他笔下的人物又以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居多,故又称“”。
13.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是“五四”时期与文学研究会齐名的另一个重要的新文学社团。
14.创造社的主要刊物有1922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季刊和后来陆续创办的《》、《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
15.以创造社为中心,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小说派,是当时最重要的浪漫小说流派。
16.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小说创作,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的“”,另一类是以古代或外国的故事为题材的“”。
17.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8.“乡土文学派”是在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小说流派。
19.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
20.胡适发表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白话诗。
21.出版于年8月的《》,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部新诗集,是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填空1.五四文学运动的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的意见。
3.周作人在《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
4.胡适评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
5.《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叶圣陶称其为“雨巷诗人“。
6.现代文学史第一部新闻学剧本是胡适的《终身大事》。
7.郁达夫小说突出写了五四青年对人性的解放的追求。
8.矛盾“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9.沈从文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另一类是写乡村与无产阶级。
10.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时期,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是文学的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应遵循的体系性的规范。
11.文革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多以手抄本方式流传。
12.新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特征是。
13.“黑色幽默”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14.八十年代后期,最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是的崛起。
15.韩少功是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16.五四文学思潮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
17.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8.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的第一代诗人和杂文家,最早系统发表过诗歌改革的意见,主张的诗体。
19.现代文学史上以提倡幽默而闻名的作家是老舍。
20.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是对爱、美和自由的追求和信仰。
21.郭沫若的《女神》的疑问是便于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正真的现代自由诗体的时代的到来。
22.梁实秋《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基本概念。
23.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文学的为人民服务,表现工农兵的功能。
24.伤痕小说以《班主任》为开端。
25.“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是罗曼罗兰的名言。
26.“黑色幽默”既是一种文学现象,又是一种心态。
27.文革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手抄本小说是《一只绣花鞋》。
28.先锋小说的开端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进行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一、鲁迅●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鲁迅”为笔名●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898),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1899-1902)——新学(洋学、西学)——戊戌维新变法高潮(时代背景)——《天演论》的影响——个人的忧郁汇入民族的忧郁。
——“自题小像”。
●日本:东京(弘文学院)(1902-1904)—仙台学医(1904-1906),1906年回国与朱安成婚。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呐喊》收1918至1922年之间的15篇小说(后将《不周山》撤去,更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1923年8月结集由北京新潮社初版。
取名《呐喊》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彷徨》,收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11篇小说,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鲁迅曾回顾其创作经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1、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
(《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1、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A、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
B、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过封建礼教所依附的基础——家族制度。
小说从多层次展开C、从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对社会成员的无形同化,个人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旧道德罪恶的载体和无意识的维护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如下:
1.文学革命:五四时期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伟大变革,主要成果包括《新青年》杂志和文学研究会等。
2.鲁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3.茅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子夜》等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4.巴金: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家》、《春》、《秋》等深刻反映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青年的苦闷。
5.老舍: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6.沈从文: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边城》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7.钱钟书: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学者,他的作品如《围城》等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和睿智的哲理思考。
8.张爱玲: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她的作品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具有浓郁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9.郭沫若:现代文学的重要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如《女神》、《屈原》等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意识。
10.丁玲: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她的作品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除了以上这些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例如茅盾的《春蚕》、曹禺的《雷雨》、舒婷的《致橡树》等等。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1、文学是人学“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和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和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类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也决定了文学的发展。
其次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接受主体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中国古典文学、晚明反叛主义文学、清朝讽刺主义文学都表现出“文学是人学”。
中国现代文学,采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了文学是“人”学的创作思想。
五四新文学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女神》等都体现了该思想。
1928年以后的革命文学,关注被压迫者、被侮辱者。
三四十年代巴金、曹禺、沈从文、张爱玲等,传承五四个性主义与人文主义;老舍、钱钟书等强调人的文化属性。
中国当代文学,在文革前十七年,多种“人”的观念,人的话语在对抗、冲突、交奏等。
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主导文坛,阶级、革命的人的观念与话语成为主流观念。
新时期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文化寻根文学、先锋文学都体现了人的观念在寻找和恢复。
2、五四文学内容五四文学作家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五四文学既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催生的,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队。
首先表现在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湖畔诗社、新月社、沉钟社、浅草社、南国戏剧社等文学社团涌现。
其次表现在文学创作的实绩,鲁迅的《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现在白话小说文学的第一页,《呐喊》、《彷徨》表现出强烈的启蒙诉求,郁达夫创造了自叙传式的浪漫抒情小说。
郭沫若的女神,鲁迅的野草,周作人等的小诗,让现代白话诗歌一亮相就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新青年》杂文,周作人的美文、胡适的议论文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文学奠定了中国现代精英文学传统,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名词解释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七月诗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
先后创办了新月书店、《新月杂志》;主张文学的超阶级、超党派性;以“永恒的人类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格律诗:诗体的一种。
其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
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
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流行这种诗体。
所谓新格律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
又称现代格律诗。
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
戴望舒: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艾青:拥有两个创作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七月派中《鱼化石》《向太阳》为代表,以及后期朦胧诗中也有《致橡树》等诗作两组意象:太阳、土地两种情感基调:太阳(光、热)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温暖热烈;土地系列对农民、土地和中国的深层的爱,艾青式的忧郁。
散文:历史反思(巴金)(p300):巴金在1978年12月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以反思“文革”为主的散文随笔。
价值:老作家散文的代表,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以“说真话”的方式展示了作者自己建国以后的心路历程,表现了“自我解剖”的忏悔意识。
《随想录》这部散文集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诸如“说真话的大书”、“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当代散文史上的里程碑”、“世纪的遗嘱”、“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等等。
《随想录》中的文章大致右分为两类,一类偏重议论,接近杂文,另一类以抒情为主,属于抒情散文。
散文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随想录:写作风格:真实自然朴实率真基本精神:以赤子之心反思历史,剖析自我探求真理。
文化散文:(余秋雨)(p307~p308):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地位,意义:散文本身的突破,一是视角的突破,传统散文多呈现出意识形态视角,余秋雨散文则呈现出文化视角;二是选材的突破,通常散文多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余秋雨的散文则以文化史材料为素材;第三点最为重要,即散文观念的突破,传统散文在选材上习惯选取零散材料,表达片断感受,认为散文是小品,是小摆设,呈小篇幅,至多不过“以小见大”,余秋雨的散文选取完整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呈现大篇幅,以写论文的学术准备和学术动机去写散文,用“牛刀杀鸡”,使散文终于从小摆设的格局中脱颖而出。
视角:1.在对于中国文人群体坎坷历程的探寻中,摸索中国文人的人格与中国文化的历史。
2.对于文化名胜的探访中,梳理与分析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3.在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中,表达其对人际关系,文化现象的探究思考。
风格:厚重苍凉,突破传统散文观念1.在历史与心灵的探究中,寻思文明断裂,人格坚守问题。
2.博古通今,纵横捭阖的思路,呈现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洒脱恢弘的气势。
3.将主体精神融入人物,事件的抒情当中,呈现出诗人才情与学者理性的结合。
从文化历史的画卷中展示文化人格的深度,开拓想象的新天地。
小说:伤痕: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刘心武——《班主任》)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反思小说:泛指出现于1979年及1980年代初期一类小说。
小说题材多为文革期间事件,透过变化过程这些历史事件,反思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和个人伤痛的社会历史原因。
寻根: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注:夏德勇老师专门提到了,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时期,就是文化迷失的开始,这也是寻根文学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写实:新写实主义是当代一个重要文艺理论,从总体上讲,它还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大范畴,但相比传统的现实主义无疑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特别是在题材的选择和对“现实生活”的处理方式上,其创作特点则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并特别注意现实生活还原形态,真诚直面现实和人生,放逐理想,解构崇高。
在题材上注重对凡俗生活的表现,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与操劳庸碌的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中心。
新生代小说:新生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性叙事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次,新生代小说的叙事风格具有文学史的意义。
最后,新生代小说对文学的“自由”与“个人”品格的追求,既切合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又是对于中国文学痼疾的某种矫正。
戏剧:实验话剧(先锋:探索):实验话剧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它是相对于传统话剧而言的,指的是戏剧结构和表现方法区别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话剧,具体地说,在中国,先锋派戏剧,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荒诞派戏剧被视为实验话剧,这些颇具另类色彩的戏剧流派因其激进的姿态也被统称作先锋派戏剧。
实验话剧因为大胆的采用颠覆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它也注重保留传统戏剧中一些积极的成分,诸如关注现实,批判现实,试图解释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弘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等内容。
鲁迅:散文(死火):《死火》鲁迅1919年发表过一组小文,总题《自言自语》,可以说是《野草》的先声。
其中的《我的兄弟》,内容与《风筝》相同,《火的冰》后来演化成这篇《死火》,其中也有火被冰冻的奇特意象。
评析: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鲁迅先生写了散文诗《死火》,后收录于《野草》。
跟创作《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作品一样,一——出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总体概括: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也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以“死火”象征了一种惨遭迫害但永不屈服的战士情怀,歌颂了一种身处人生逆境但永不沉沦的的奋斗精神。
人生活于黑暗的世界中,与其坐着被动地被黑暗冻灭吞噬,倒不如迎着黑暗力跃燃烧。
整篇文章洋溢的是一种火的激情,见出的是一种与太阳竞辉的灿烂。
对身处逆境备受摧残但仍在不断进取的勇士,是一种鼓舞,对人生满怀绝望而自甘堕落的人是一种提醒。
我们读《死火》,感到的是振奋,是希望。
艺术特征:《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的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表现了人的生存矛盾与心理困惑: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存在与虚无的缠绕与挣扎。
《野草》也呈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是鲁迅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它是鲁迅从启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启蒙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艺术成就:鲁迅的《野草》,奠定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基础,并且,成为世界散文史上继波特莱尔《巴黎的忧郁》屠格涅夫的《爱之路》和戈尔泰的《吉檀迦利》以后又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鲁迅杂文的两个时期:文化批评、社会批评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吃人、走狗、奴隶的两个时代、艺术特点:1诗与政论的统一;2塑造类型化的否定性形象体系;走狗、二丑、带头羊3幽默泼辣的语言特点.小说(狂人日记)(p58)历史地位: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鲁迅写狂人,一开始他是认识到中国历史上有吃人的传统,对“从来如此,便对么?”作出强烈的质疑。
“仁义道德”和“吃人”是同一范畴的两面。
“仁义道德”表面上是维护人性,实际上它是压抑人性的,所谓“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压制人欲来维护天理,维护一个规范,一个道德。
这是礼教的核心思想。
文言的序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而白话的正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文化的对照。
张爱玲(倾城之恋):代表作分析:《倾城之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滑稽乖张的恋爱与婚姻。
白离婚后在破落的娘家被排挤,遭致一个颓败家庭的心灵伤害——遭遇一个不能不要的颓败男人(一个只要她做情人,不要做夫人的男人;他要妓女,要女友,不要结婚;一个在洋场上忙着“谈恋爱”而没有时间恋爱的人。
他欣赏流苏的中国女子的古典美,换一换口味);——男人要玩味的是过程,白要的是结果,要的是丈夫,要家庭,不要只做情人。
双方用尽心计,都怕上当,虽然在一起同居了,但是却越来越隔膜。
结果战争突然爆发,在倾城的炸弹与恐怖中他们突然结合了。
乱世中结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婚姻的结合并没有传奇,一个令人苦涩的滑稽结局。
这就是张爱玲的凡俗的人生世界。
也是她笔下最典型的女性命运。
婚姻与性爱,是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构件,几乎每篇都离不开男女之情,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使她见不到“爱”,没有浪漫而圆满的结局,更多的是情场角逐和权衡利弊的交易,谋生——谋爱。
小说在苍凉的二胡声中展开,进而成为贯穿始终的节奏和旋律,形成一种典型的“中国情调”,最后又在二胡声中结束。
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给人以艺术的整体美。
钱钟书(围城)学者型小说讽刺小说和充满人生隐喻的哲理小说。
《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
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达了对人性困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