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史朝兴 顾海英,财贸研究,2005)
- 格式:pptx
- 大小:192.03 KB
- 文档页数:24
国际贸易论文:国内运输距离与国际进出口贸易:引力模型拓展与实证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的研究通过拓展的引力模型,对八省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进行分析,试图解决如下问题:(1)相关省份不同运输路段对其进出口的影响差异;(2)不同运输路段对中国和东盟不同国家进出口贸易额影响的差异;(3)国内运输成本高昂程度及变化趋势。
1 导论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我国内陆和沿边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富集,劳动力充裕,既享有“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持,又有“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好机遇,但在对外贸易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仅占全国的15%左右。
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观察,自2010 年1 月1 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到2017 年底,中国已经连续8 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连续7 年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这个局面主要依靠沿海地区支撑。
“一带一路”建设开局的2014 年,中国各省和东盟的货物贸易额超过100 亿元的10 个省级单位中,除云南、重庆外均为沿海地区,10 亿元以上的24 个省级单位也明显集中在东南部,五年来,这个格局仍然没有显著变化。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差异有关,也与运输距离和贸易成本差异密切相关,贸易距离对双边贸易额存在负向影响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逯建和施炳展(2014)发现,地理距离造成自然运输成本过高,同时,制度和地方保护政策等人为因素也额外推高了内陆的运输成本,导致国内距离成本高于国际距离成本35~95 倍。
那么,进一步思考,不同运输路段的距离对双边贸易规模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对于不同的贸易对象,其影响又是否存在差异?国内外研究中贸易距离大多选取根据经纬度计算的两点间球面距离,而实际运输距离和两点间的球面距离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并且不同运输路段的距离所代表的综合阻碍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
理论和实践都呼唤对此进行深化研究。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引言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还帮助了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引力模型作为衡量贸易流量的重要工具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引力模型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还为贸易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引力模型的基本概念引力模型是一种基于引力理论的经济模型,其基本思想是贸易流量与参与国之间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引力模型,参与贸易的国家越大,贸易流量就越大;而地理距离越远,贸易流量就越小。
引力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F = k * (M1 * M2) / D^α其中,F表示贸易流量,M1和M2分别表示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D表示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k和α是常数。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引力模型最早应用于地理学领域,用于解释物质之间的吸引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人们开始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中。
引力模型通过衡量国家间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为我们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和贸易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引力模型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对其进行了拓展和改进。
一方面,他们引入了更多的变量来解释贸易流量的差异。
除了参与国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学者们还考虑了参与国的人口规模、文化差异、贸易壁垒等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们将引力模型与其他经济模型相结合,以更好地解释贸易流量的动态变化和特殊情况。
研究发现,引力模型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地理模式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根据引力模型的预测,贸易流量往往集中在地理距离较近的国家之间,同时也受到经济规模的影响。
这一发现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贸易政策制定者可以依据引力模型的预测,制定更加聚焦地理相邻国家和经济规模较大国家的贸易政策,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此外,引力模型还为我们理解贸易流量的其他特征提供了一些洞察。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Isard&Peck(1954)和Beckerman(1956)即凭直觉发现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规律。
人们普遍认为,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和P 6 yh 6 nen(1963),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ljnnemannn(1966)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
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
由于引力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强、可信度高等特点,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有人形象地将引力模型称为“双边贸易流量实证研究的役马(Workhorse)”。
在后续的贸易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并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
2一、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形式编辑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为贸易引力模型寻找基础。
Anderson(1979)率先在产品差异假设前提下推导出了引力方程,Bergstrand(1985,1989)则在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框架下利用贸易引力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决定双边贸易的因素,Help-man(1987)在具有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框架下修正了引力模型。
DeardoIR (1998)对这些理论推导进行了综合,认为引力模型体现出了许多模型的特点并能够从标准贸易理论中推导出来。
Anderson&Wincoop(2001)在不变替代弹性支出系统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引力模型,这些理论不仅为贸易引力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还有助于解释各项实证应用结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差异,使贸易引力模型逐渐脱离了长期以来受到“缺乏理论基础”质疑的窘况。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1)论文内容论文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论文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
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
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
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
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
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流量及流向研究作者:贾立敏王翔宇孙立祥周敏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13期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货物贸易的增长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货物贸易出口的流量及流向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两国双边实际贸易流动中应用较为广泛。
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合理增减解释变量,本文建立了适合我国的货物出口贸易的引力模型,并从实证角度进行分析,验证了决定我国货物出口贸易额的主要因素是双方经济规模(GDP 总量)、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货物贸易贸易安排问题的提出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支配下,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高速增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 2008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
其中,货物出口1428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货物进口11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
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
2009年进出口额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2010年,我国进出口额大幅回升,接近3万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外贸易增长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快于同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长。
我国同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占我国同世界贸易进出口额的75%左右,并且近两年其出口额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货物贸易的增长是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乘数效应。
因此,对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流量及流向分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它有助于加快我国货物贸易的增长,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一般均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原因、贸易模型和贸易福利效果,忽视了贸易流量及流向的问题。
内容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
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
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
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
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
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
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省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对中国省际贸易潜力进行测度,并对其特征进行深入解析。
二、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的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1. 外贸引力模型简介外贸引力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国际间经济联系程度的工具。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市场规模等因素,来衡量各地区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各种潜在动因。
2. 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外贸引力模型,我们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省级单位的省际贸易潜力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规模、市场规模、地理距离、贸易便利程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加权计算,得出各省际贸易潜力的相对大小。
3. 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我们将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应用于中国各省份,得出了各省际贸易潜力的相对大小。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沿海地区的省份具有较高的贸易潜力,而内陆地区相对较低。
这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中国省际贸易特征解析1. 区域间差异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在省际贸易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依靠外向型产业进行贸易活动;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
2. 货物与服务交流除了传统的货物交流外,服务交流在中国省际贸易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随着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交流将成为未来省际贸易的重要方向。
3. 贸易伙伴结构中国省际贸易的贸易伙伴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一方面,中国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比较频繁,形成了内部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各省份与外部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对中国省际贸易潜力进行测度与特征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和潜在动因。
国际经济学引力模型总结简要总结:前些年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中国东盟贸易、服务贸易、双边贸易、进出口贸易中等方面的贸易引力模型,大多数采取增加新变量,或者结合其他概念拓展引力模型,如旅游引力模型,时空引力模型等,较新的研究集中于引力模型在城市地理方面的应用。
一.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和文献综述1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谷克鉴(2001)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验证、拓展与运用技术路径的全面描述,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的需要曾经多次拓展贸易引力模型,主要方法是适当增设外生变量。
外生变量的增设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型,即在同一个经济体内根据研究的推进将经济活动中更多要素逐步纳入计量模型;另一种则为外延型,即根据不同经济体的特性,增设外生变量。
最后提出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构造的初步方案--应当增设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推动的变量。
2.史朝兴: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巾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史朝兴(2005)对前人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分类,将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推导分为两类:第一,不基于任何贸易理论基础的引力模型,包括支出系统法,一般均衡法,多边阻力法,第二,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包括H-0模型,基于H-0、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的引力模型。
3.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朱道才(2008)从市场分析、投资贸易和区域经济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力模型的运用,作者认为关于引力模型的未来研究上,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对理论基础的加强和补充,二是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延伸。
二.引力模型在中国东盟贸易中的应用4.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特区经济吴思敏等(2006)研究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影响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通过在贸易引力模型中引入了新变量即区内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GDP的差异,从而证明了由于需求相似而引发的贸易对该区的贸易流有重大影响[1]。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毕业生们已经在准备毕业论文了,面对论文的要求,很多人都束手无措。
不过只要有个例文,就好写多了。
以下是由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范文大全。
摘要:首先介绍了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以及其理论发展概况。
而后采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我国201X年与33个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性的测算,发现两国之间的经济总规模、地理距离、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贸易潜力的测算。
最后,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引力模型;贸易潜力;政策建议1 文献综述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
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 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而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究。
金哲松(201X)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
盛斌和廖明中(201X)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
林玲、王炎(201X)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
引力模型在中国的贸易伙伴分析中的应用作者:顾新宇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9期【摘要】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新兴的研究模型,并且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
根据引力模型的思路,本文先介绍了引力模型的理论来源及发展状况,继而对中国与其贸易伙伴2011年的贸易情况进行测算与分析。
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地理距离、人口数、国家发达程度四个变量,确定了国内生产总值对于贸易额的正相关,以及地理距离对于贸易额的负相关。
最后针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以保证我国贸易的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引力模型;中国贸易伙伴;贸易额;国内生产总值;地理距离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9-0034-02一、引力模型简介引力模型,也成为贸易引力模型,其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该定律表明任意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以此为指导,研究学者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于20 世纪60 年代初首次提出贸易引力模型。
该模型指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GDP为标志)成正比,与其空间距离成反比。
引力模型公式为:,其中为常量,是i国与j国间的贸易额,是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两国间的距离,通常用两国的首都或者经济中心之间的距离表示。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贸易额与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成正相关的关系,与两地的空间距离成负相关的关系。
自引力模型提出后,专家学者们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它为一直以来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始终无法对双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的情况,较好地解释了传统要素禀赋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实际贸易现象,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目前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评估贸易影响因素、鉴别贸易集团效果以及分析贸易模式等等。
这个极具活力的分析工具让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们也应当依据其效应来分析我国贸易的一些现状和情况。
引力模型下人民币汇率对贸易量的影响--基于欧盟28国贸易的实证分析朱恩东【摘要】As China’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and the largest source of imports, the EU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China-EU trade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panel data of 2005-2014 to establish the trade gravity model, which includes the basic variables such as per capita GDP, trade distance and so on. Then we use the model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RMB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EU trade volu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MB globalization.%欧盟作为当前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中国最大的进口技术来源地,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中欧贸易的研究也在近些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文章利用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包括人均GDP、贸易距离等基本变量的贸易引力模型。
然后运用得到的模型来评价在人民币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欧盟各国贸易量的影响情况。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2页(P14-15)【关键词】引力模型;汇率;欧盟;贸易量【作者】朱恩东【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发展方针,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际经济学引力模型总结简要总结:前些年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中国东盟贸易、服务贸易、双边贸易、进出口贸易中等方面的贸易引力模型,大多数采取增加新变量,或者结合其他概念拓展引力模型,如旅游引力模型,时空引力模型等,较新的研究集中于引力模型在城市地理方面的应用。
一.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和文献综述1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谷克鉴(2001)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验证、拓展与运用技术路径的全面描述,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的需要曾经多次拓展贸易引力模型,主要方法是适当增设外生变量。
外生变量的增设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型,即在同一个经济体内根据研究的推进将经济活动中更多要素逐步纳入计量模型;另一种则为外延型,即根据不同经济体的特性,增设外生变量。
最后提出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构造的初步方案--应当增设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推动的变量。
2.史朝兴: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巾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史朝兴(2005)对前人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分类,将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推导分为两类:第一,不基于任何贸易理论基础的引力模型,包括支出系统法,一般均衡法,多边阻力法,第二,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包括H-0模型,基于H-0、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的引力模型。
3.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朱道才(2008)从市场分析、投资贸易和区域经济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力模型的运用,作者认为关于引力模型的未来研究上,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对理论基础的加强和补充,二是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延伸。
二.引力模型在中国东盟贸易中的应用4.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特区经济吴思敏等(2006)研究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影响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通过在贸易引力模型中引入了新变量即区内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GDP的差异,从而证明了由于需求相似而引发的贸易对该区的贸易流有重大影响[1]。
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前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作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出口国,在中国,外贸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因此,如何评估中国省际贸易潜力并分析其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外贸引力模型提出了一个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以期在加深对中国省际贸易水平理解的同时,在政府制定贸易政策方面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前沿研究外贸引力模型是经济学中一种较为常用的模型,旨在量化和解释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
中国也逐渐引入外贸引力模型,以评估与各国经济体的贸易关系。
此外,在中国的省际贸易研究中,一些学者已经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Wang et al. (2016)提出了一个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模型,以反映中国省际贸易的实际和潜在客观因素。
阮到明和长河(2018)则基于地方政府财政规模、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等指标,对中国省际贸易的市场结构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中国省际贸易特征解析中国省际贸易是指中国各省市之间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贸易方式的比重越来越高。
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中国省际贸易特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省际贸易总量不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各省市之间的贸易总量也在不断增长,这种趋势有望继续。
(2)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中国省际贸易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传统的农业产品转变为更加复杂的工业制成品和技术服务。
新兴行业或高新技术企业的出现也涉及到中国省际贸易的重构。
(3)地域发展不平衡。
虽然中国各省市之间的贸易总量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地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在省际贸易中仍然存在。
在一些地区,由于水利、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差异,贸易结构、贸易发展水平、贸易力度、贸易品种等都存在差异。
(4)政府对贸易的支持。
在中国当前的政府政策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省际贸易开展提供了各种支持、鼓励和奖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