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地使用功能规划图例与绘图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33.48 KB
- 文档页数:7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发布北京市行政区域
界线基础地理底图的通告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市规发[2006]498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06.04.24
【实施日期】2006.04.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发布北京市行政区域界线基础地理底图的通告
(市规发〔2006〕498号)
为规范我市各类地图中行政区域界线的画法,保证市场上地图标绘的我市各级行政区域界线走向、政区名称及办公驻地位置的准确性,满足地图编制单位和社会公众的需求,依据《北京市测绘条例》和《
1 / 1。
土地规划图例土地规划图例是一种用于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和规划要求的图形符号系统。
它是土地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能够直观地展示土地利用的分布情况和规划要求,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下面是一个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土地规划图例的内容和数据。
一、图例的设计原则1. 一致性:图例中的符号和颜色应该与实际情况一致,遵循规划要求。
2. 易读性:符号和颜色应该简洁明了,容易辨认和理解。
3. 统一性:图例中的符号和颜色应该统一,避免混淆和歧义。
二、土地利用类型符号1. 住宅用地:用矩形表示,颜色为浅黄色。
2. 商业用地:用正方形表示,颜色为浅蓝色。
3. 工业用地:用圆形表示,颜色为浅灰色。
4. 农业用地:用三角形表示,颜色为浅绿色。
5. 公共设施:用菱形表示,颜色为浅紫色。
6. 自然保护区:用五角星表示,颜色为浅棕色。
7. 水域:用蓝色填充,表示河流、湖泊等水域。
8. 道路:用灰色表示,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
9. 绿地:用绿色填充,表示公园、绿化带等绿地。
三、图例示例1. 住宅区规划示例:- 住宅用地:矩形符号,浅黄色填充。
- 道路:灰色线条,表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
- 绿地:绿色填充,表示公园、绿化带等绿地。
2. 商业区规划示例:- 商业用地:正方形符号,浅蓝色填充。
- 道路:灰色线条,表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
- 绿地:绿色填充,表示公园、绿化带等绿地。
3. 工业区规划示例:- 工业用地:圆形符号,浅灰色填充。
- 道路:灰色线条,表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
- 绿地:绿色填充,表示公园、绿化带等绿地。
4. 农业区规划示例:- 农业用地:三角形符号,浅绿色填充。
- 道路:灰色线条,表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
- 绿地:绿色填充,表示公园、绿化带等绿地。
5. 公共设施规划示例:- 公共设施:菱形符号,浅紫色填充。
- 道路:灰色线条,表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
- 绿地:绿色填充,表示公园、绿化带等绿地。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制图规范北京得力合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目录1 前言为实现土地整理、复垦规划设计制图的标准化,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制图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作。
土地整理图样应准确表达实际情况和规划设计的意图,并保证图面的质量。
土地整理、复垦规划设计的图例、图式,除应符合本规范外,未包括在本规范内且工作需要的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规范用词2.1 术语2.1.1 项目现状图反映项目区地形、土地利用现状及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的图件,简称现状图。
2.1.2 项目规划图反映规划后项目区土地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的图件,简称规划图。
2.1.3 单体工程设计图反映项目区工程结构、材料、指导施工等方面的图件。
包括建筑物设计图、沟渠道路断面图、机井柱状图、典型田块设计图及其它辅助图。
2.1.4 图例排列在图上适当位置、用于方便读图和使用的有关符号的解释。
2.1.5 图式规划图、现状图及工程设计图所遵循的式样。
包括图幅、图标、字体比例、地块注记及着色填充等。
2.1.6 图样在图纸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原理绘制的表示被绘制对象的位置、大小、构造、功能、原理、流程等的图。
2.1.7 地块是沟渠道路等控制的同一地类的最小单元。
2.1.8 图斑指按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将图中各类型用地填充相应颜色和线形,形成斑块状。
2.2 规范用词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选择,在有条件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应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如非必须按所指的标准、规范或其它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录专题报告之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4)二、土地资源及其特点 (8)三、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0)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五、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23)专题报告之二: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4)一、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类型 (24)二、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总体特征 (25)四、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分区与利用模式 (27)五、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与对策分析 (28)专题报告之三:北京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29)一、前言 (29)二、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分区分类与现状特征 (29)三、北京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对土地生态环境变化影响 (36)四、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分区 (39)专题报告之四:北京市城镇体系用地规划研究 (41)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41)二、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44)三、城镇体系用地发展规划 (46)四、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53)专题报告之五:北京市土地供需分析 (54)一、土地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析 (54)二、人口预测 (55)三、土地需求量预测 (56)四、土地供需分析 (58)专题报告之六:北京市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和控制指标协调衔接报告 (59)一、协调衔接指导思想和原则 (59)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的确定 (59)三、协调衔接情况分析 (60)四、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 (60)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
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和科学管理,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北京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土地需求量大,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尤显重要。
本专题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旨在揭示其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土地规划图例一、引言土地规划图例是土地规划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图形和符号的方式,将土地规划的各项内容进行标示和表达,为规划实施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地规划图例的标准格式,并提供一些示例来说明各种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二、标准格式1. 标题土地规划图例应该具有明确的标题,以便读者快速了解图例所代表的内容。
标题应该简明扼要,能够准确概括图例的主题。
2. 图例符号土地规划图例中的符号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土地规划要素和特征。
在图例中,每个符号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图形表示,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符号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规划要素的属性和特征。
3. 符号说明为了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符号的含义,土地规划图例应该提供详细的符号说明。
符号说明应该包括符号的名称、含义和使用范围等信息。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提供一些示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符号的使用方法。
4. 比例尺土地规划图例中的比例尺是为了保证图例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比例尺应该明确标示图例的比例关系,以便读者在使用图例时能够准确测量和判断各种要素的大小和距离。
5. 单位标示为了确保图例中的数据能够被准确理解和使用,土地规划图例应该提供适当的单位标示。
单位标示应该与图例中的要素和数据相匹配,并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规定。
三、示例下面是一个土地规划图例的示例,以便更好地理解标准格式的应用:标题:城市图例符号:1. 绿色方块:代表公园和绿地2. 蓝色线条:代表河流和湖泊3. 灰色建筑物:代表住宅区4. 黄色圆圈:代表商业区5. 红色三角形:代表工业区符号说明:1. 绿色方块:公园和绿地用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休闲活动。
2. 蓝色线条:河流和湖泊是城市的重要水资源和景观要素。
3. 灰色建筑物:住宅区用于居民居住和生活。
4. 黄色圆圈:商业区用于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5. 红色三角形:工业区用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比例尺:1:5000单位标示:面积单位为平方米,距离单位为米。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3)第1条规划前提 (3)第2条指导思想 (3)第3条规划原则 (4)第4条规划依据 (4)第5条规划范围 (5)第6条规划期限 (5)第7条规划重点 (5)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7)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7)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7)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7)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8)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9)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9)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10)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12)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12)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12)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3)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4)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4)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4)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5)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6)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8)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8)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8)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8)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20)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20)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20)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21)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21)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21)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22)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22)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22)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23)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4)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24)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24)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5)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7)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8)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8)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8)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8)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0)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30)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32)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32)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32)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32)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33)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4)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34)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34)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35)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7)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37)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37)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9)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9)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9)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9)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41)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42)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42)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42)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44)第一节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及制度 (44)第49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 (44)第50条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45)第51条强化土地规划监督执法力度 (46)第二节完善促进重要生态用地保护的保障机制 (46)第52条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 (46)第53条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46)第54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机制 (47)第55条探索生态基础设施用地的储备与管制制度 (47)第三节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48)第56条建立新增与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相挂钩的制度 (48)第57条制定有利于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激励机制 (48)第58条制定各业各类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体系 (48)第59条加强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论证 (49)第60条提高建设用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49)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基础信息建设 (50)第61条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立法 (50)第62条加快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50)第63条加强规划宣传,推进民主决策 (50)第九章附则 (51)第64条生效 (51)第65条组织实施和解释 (51)附表 (52)前言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城市规划」高清图集展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人文的李 2020-03-10 10:55:48图片目录:01.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示意图02.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03.文化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04.科技创新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05.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图06.市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构规划图07.市域风貌分区示意图08.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09.老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示意图10.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11.中心城区功能分区示意图12.中心城区市级绿道系统规划图13.中心城区通风廊道规划示意图14.中心城区蓝网系统规划图15.中心城区道路网系统规划图16.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东部地区关系示意图17.北京城市副中心空间结构规划图18.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图19.市域干线公路网及公路主枢纽规划图20.市域轨道交通2021年规划示意图21.市域客运枢纽体系规划图22.市域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图23.市域两线三区规划图24.市域用地功能规划图01.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示意图02.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03.文化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04.科技创新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05.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图06.市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构规划图07.市域风貌分区示意图08.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
09.老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示意图10.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总面积约1378平方公里。
11.中心城区功能分区示意图12.中心城区市级绿道系统规划图13.中心城区通风廊道规划示意图14.中心城区蓝网系统规划图15.中心城区道路网系统规划图16.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东部地区关系示意图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新城地块控规图纸绘制基本要求(试用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8.5表1 北京城乡规划图层命名基本规则说明:本表将图层分为系统保留图层、用地线框图层、用地填充图层、专业图层、专项规划图层、边界线图层和辅助图层等,并分别赋予不同的首字符,其中用地线框图层分为规划图层、现状图层、高度图层。
(1)系统保留图层:首字符为数字“1”,主要用于放置地形图(1-DXT)和影像图(1-IMAGE)。
(2)用地线框图层:用于绘制规划(或现状)地块线框、高度线框等,并进行相关标注的图层。
表中的字符“*”可根据用地类别等自行修改。
首字符为A、B、C,分别表示规划图层、现状图层、高度图层。
——规划图层:用于用地功能规划图的图层,首字符为A;按规划区域的不同,第二个字符使用0、1、2、3、4,分别表示规划区域为市域(A0)、中心城(A1)、新城(A2)、镇乡(A3)、村庄(A4);对某些不纳入规划区域用地平衡的用地,如镇(乡)规划中的镇(乡)外用地,建议增加第三个字符并使用数字命名,如使用A31表示“镇(乡)外用地”。
规划图层的示例详见表2。
用地规划标注的图层命名规则为A*Z-*:第一个*表示规划区域,请根据前述方法,根据规划区域为市域、中心城、新城、镇乡、村庄分别填入0、1、2、3、4等数字。
第二个*可根据需要的类型自行确定,如中心城规划地块编号图层可用A1Z-BN表示。
——现状图层:不分区域,市域、中心城、新城、镇(乡)和村庄均以B1起始。
现状图层的示例详见表3。
——高度图层:不分区域,市域、中心城、新城、镇(乡)和村庄均以C1起始。
高度图层的示例详见表4。
(3)用地填充图层:用于绘制规划图、现状图、高度图等填充图案的图层,在用地线框图层类别代号前加字符H即可,其他字符的意义不变。
(4)专业图层:用于市政、交通专业规划内容的图层,首字符分别为U和T。
表中的字符“*”目前仍在研究之中,暂可根据专业要求自行确定。
(5)专项规划图层:用于邮政、消防、文物等专项规划的图层,首字符为Q。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编制技术要点(第二稿)目录一、主要任务 (2)二、规划内容 (3)(一)街区划分 (3)(二)现状 (4)(三)功能与规模 (5)(四)三大设施安排 (9)(五)城市设计框架 (10)(六)规划实施 (12)三、成果要求 (12)(一)规划文本 (13)(二)规划图纸 (13)(三)街区图则 (18)(四)附录:相关标准 (21)1.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用地性质 (21)2.主要图纸绘图标准 (22)3.人口容量及就业岗位的估算标准 (25)附表:北京市土地使用功能规划图例与绘图规范 (27)一、主要任务(一)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统筹综合考虑新城不同类型街区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有序安排新城土地储备、一级开发和现有建设项目的整合,尽快搭建新城全面实施的综合平台。
(二)分解落实新城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与规模,合理确定各街区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公共设施安排等规划内容,为分步、分街区、有重点的加快地块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提出上位要求。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是市政府批复新城规划的具体细化落实,新城规划确定规模、结构、框架等重大内容不得进行调整变更,原则上只能对一些具体和细部进行优化完善。
必须调整的,应做专题说明,并按规划调整法定程序上报市政府决定。
(三)加强对新城建设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提高规划审批效率,支持新城整治改造、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并合理调控已有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加快新城建设项目的安排提供基础依据。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的编制,核心是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探索新思路,运用新理念,采取新方法,促进控规逐步由纯粹的物质层面的空间安排转向公共政策,增强控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的编制,目的是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就是要区分好控规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