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治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179.29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关键词:糖尿病、现状、调查糖尿病是一种由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中国,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慢性疾病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糖尿病现状调查入手,深入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中国糖尿病现状分析1、患病人数和趋势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且每年新增病例数以百万计。
这种增长趋势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2、医疗资源分配和医疗水平在医疗资源方面,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但医疗水平存在差异。
而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长途跋涉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认知和治疗水平还有待提高。
3、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目前,糖尿病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和饮食控制等方法。
然而,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存在误区,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
例如,有些患者过于依赖药物治疗,而忽略了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
4、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对病情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健康意识的患者往往难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过度饮酒、吸烟等也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糖尿病带来的问题探讨1、糖尿病对患者健康带来的危害糖尿病会对患者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如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2、医疗机构和政府对糖尿病的管理和救助面对严峻的糖尿病形势,医疗机构和政府应采取积极的管理和救助措施。
例如,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糖尿病诊治能力培训、开展糖尿病宣传和教育活动、提供医疗救助等。
然而,目前这些管理和救助措施的实施效果仍需进一步改善。
3、社会影响和家庭负担等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糖尿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对其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类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给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
研究,对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性健康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4.1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95%为2型糖尿病。
在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
因此,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引起公众对疾病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的研究日益增多,涉及糖尿病的风险因素、患病率、死亡率等多个方面。
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高血压等因素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老年人、肥胖人群、高盐高糖饮食者等高危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国际上提倡早期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及相关指标,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为了探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研究者通常采用横断面调查、队列研究等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身体检查、实验室检验等手段,系统地了解研究对象的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同时,研究者还利用计算机模型、统计学方法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趋势。
四、研究成果通过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研究者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最为显著。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以长病程、难治愈、高财务支出、致残致死率高为特点。
一、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发达国家5%糖尿病病人有足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的一生中六个人中即有一个人会患糖尿病足。
德国文献报道,30万患者足病归因于糖尿病,诊断4年内50%面临截肢。
在英国,2型糖尿病相关小截肢率增加了2倍,2型糖尿病相关大截肢率增加了43%。
全球每30秒即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失去一条腿,85%的糖尿病相关截肢继发生于足溃疡。
发展中国家40%~70%的下肢截肢与糖尿病有关。
在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14%,老年人是糖尿病足的危险人群, 糖尿病足多发生于糖尿病起病后10年。
糖尿病足致残率高,需行截肢手术者约占5%-10%,占所有非创伤性截肢的50%以上。
截肢后三十天内死亡率约有10%%14%,其生存期中位数为22个月,对患者危害极大。
我科近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049人,其中:男性666人,女性383人;年龄<50岁的患者241人, 占22.97%;51-60岁的患者278人, 占26.50%;61-70岁的患者238人, 占22.69%;>70岁的患者295人, 占28.12%。
在1049人糖尿病足患者中,60岁以上(含60岁)患者702人, 占66.92%。
做好糖尿病足分类和分期,准确地评估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对指导糖尿病足的治疗、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糖尿病足分类和分期(一)、糖尿病足的分类1、糖尿病足按照病因性质分类1.1 神经性溃疡神经病变是造成足部损害的病理基础。
①感觉系统的神经病变:表现为敏感性丧失,这种对疼痛等刺激的麻木特别容易使足部受到外部暴力的伤害。
②运动性神经病变:它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糖尿病足的形态学和机能的改变,促使脚底面的反常压力的发展。
神经性溃疡(主要发生于足底)和神经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
1.2 神经-缺血性溃疡这些患者同时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诊治研究随着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增多,及人口老龄化,中国已成为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糖尿病患者中有5%~20%在其病程中发生足溃疡或坏疽,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难题。
本文概述当前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
标签:糖尿病足;诊断;治疗根据中国糖尿病协会最新调查发现,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
而糖尿病患者中有5%~20%在其病程中发生足溃疡或坏疽,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1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1.1糖尿病足的定义1999年WHO对糖尿病足病定义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应当具备如下要素:糖尿病患者;应当有足部组织营养障碍(溃疡或坏疽);伴有下肢神经或(和)血管病变;三者缺一不可。
1.2发病机制糖尿病足的病变基础是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与蛋白质的非酶糖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的高粘稠高凝状态,以及下肢循环等因素,使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动脉容易发生血管病变、管壁增厚或管腔狭窄。
同时,微血管和微循环也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下肢供血减少。
1.3流行病学现状1.3.1国外流行病学根据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糖尿病足诊治指南》中表明:①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40%~60%;②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85%发生在足部溃疡后;③在糖尿病患者中,5个溃疡中有4个是因为外伤而诱发或恶化;④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4%~10%。
1.3.2国内流行病学我国多中心资料为50岁以上糖尿病人群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19.47%。
根据王玉珍发表的《中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分析》表明,60岁以上糖尿病人群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35.36%。
解放军总医院潘长玉教授组织的对北京5家大医院的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北京地区多中心研究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达90.8%.其中重度以上者占43.3%。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现状研究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重要并发症,是因为下肢远端神经养分异样和差异水平的四周血管病变而招致的足部变化、溃疡与深部组织毁坏[1]。
糖尿病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糖尿病兼并神经病变,使足部神经阻碍,兼并四周血管病变,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力。
在此基础上,足部创伤合并感染致使发生溃疡、坏疽,甚至截肢[2-3]。
国际报道: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糖尿病足占糖尿病的 14%,糖尿病足是招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大并发症之一。
近几年来各个地区各大病院采纳中西医的医治方法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医治和护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为糖尿病足患者减轻了苦楚、提高了生存品质。
本文就近几年来糖尿病足的中西医治疗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糖尿病足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兼神经病变以及各种不同水平末梢血管病变而致下肢感染、溃疡构成或深部组织毁坏,是糖尿病病人常有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为足部麻痹、受凉,呈现肿胀或发黑、感触减退、疼痛、皮肤深溃疡、坏疽,招致抗感染力减退,伤口愈合缓慢,有时甚至没有办法愈合而截肢。
2 糖尿病足发生原因2.1 血糖管制不良有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足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长时间血糖管制欠佳。
血糖管制不良者产生神经病变和截肢的危险性较大,因为长时间血糖管制欠佳,糖代谢异样引发脂代谢混乱,呈现肢体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变化,起糖尿病足。
2.2 末梢神经病变机体感觉神经迸发病变时,可使糖尿病病人足部无法感触,对各种冷、热甚至疼痛都不敏感;运动神经受损以致足部形态变化;自主神经受损时,糖尿病病人的皮肤枯燥、易裂,最终造成溃疡。
2.3 血管病变糖尿病病人迸发血管病变时,就会造成部分缺血、循环差、阻塞景象,当供血的动脉阻塞,便构成足部坏疽。
2.4 感染感染是糖尿病病人迸发糖尿病足病变的诱因。
在四周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的基础上,因为保护措施不得力,如日常习惯中的轻微创伤、修剪趾甲过短而引发出血、医治足癣不妥等,均易导致足部感染。
糖尿病足的护理现状及进展摘要: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糖尿病足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但当前我国糖尿病足患者普遍存在对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欠缺、不重视护理等问题,导致总体护理效果不理想。
与此同时,又因为糖尿病足病程漫长,恢复慢,仅靠单一的护理方法很难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所以需要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手段。
当前我国学者们针对糖尿病足护理工作开展了大量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入手,取得了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出了糖尿病足护理的一些方案措施,希望能够对患者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糖尿病足;现状;护理手段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是在糖尿病外围血管和神经病变过程中,因为深层组织被破坏、足外伤、溃疡或者感染等而出现的下肢病变现象。
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糖尿病足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在总体糖尿病患者中,该并发症的发病率高达4%-10%。
尤其是当前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等的不断改变,糖尿病足患者的发病例数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1]报告显示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
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
柯运研究中报道仅2/3的糖尿病足患者经医治后创面能够完全愈合,据估计,20%~30%的患者最终进行了截肢。
[2]而且糖尿病足患者知识缺乏、血糖控制不佳,难以按照医嘱继续用药,未重视饮食等是导致其无法快速康复的重要原因[3]。
目前我国接受正规临床护理和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比例数仍较低,而就诊延迟时间超过一周的患者就有百分之七十,甚至还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出现足部症状后进行了自我处理,增高了感染风险,加快病情恶化,甚至带来了截肢的危险,延误了疾病最佳临床治疗时间。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Ⅲ)一、DFI的流行病学DFI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截肢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住院和医疗费用增加的常见原因[11,405]。
足溃疡患者感染发生率高,40%~70%的足溃疡患者就医时已经发生了感染[192,406],轻度感染患者中有25%发展为严重深部感染[407]。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失调,一旦发生足部感染,病情发展迅速、创面不易愈合甚至恶化。
如果处理不当,会增加患者截肢几率,甚至死亡[407]。
但若DFI患者经过及时、规范、合理的治疗,80%~90%的非威胁肢体感染和60%的威胁肢体感染可以治愈[408]。
我国研究显示,DFI患者年截肢率为5.1%[16]。
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龄、糖尿病史长、足溃疡分级较高、溃疡存在时间长(>30 d)、下肢血管病变严重、保护性感觉丧失、肾功能不全、赤脚步行史等[407]。
年龄>60岁是发生DFI的独立危险因素[409]。
二、临床表现(一)全身及足部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畏寒、寒战等典型的全身炎症表现;足部皮肤红、热、肿胀、变硬、疼痛或触痛、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但约50%的DFI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这些患者大多存在严重的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以及长期的高血糖,尤其在严重缺血和长病程的老年患者。
对于面积>2 cm2、深度>3 mm的创面,如果伴有非脓性分泌物、着色异常、臭味、肉芽组织易碎和(或)易出血、伤口边缘变黑和(或)坏死、无明确诱因的伤口疼痛或触痛加剧、尽管治疗合理但未见明显好转,均有助于DFI的诊断[410,411]。
DFI开始常为表浅感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可蔓延至皮下组织,包括筋膜、肌肉、肌腱、关节和骨组织。
足部在解剖上存在多个纵行腔隙,有利于感染向近端蔓延[412]。
(二)DFI病原菌分布特点皮肤表面微生物的存在不能被认为是感染的证据,通常只有大量的细菌数(一般定义为每克组织细菌>105copies)才是诊断感染的基础[413],但这个概念是否可用于DFI,证据仍不足[414],很多实验室未常规开展定量微生物学检测。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以血糖水平过高为特征,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趋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1. 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有4.25亿人患有糖尿病,占人口总数的8.8%。
根据调查,糖尿病是导致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患病率的地区差异:糖尿病在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在东南亚、中东和一些西太平洋岛国。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患病率也相当高。
3. 性别差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差异较大。
男性患糖尿病的比例相对较高,但女性在特定生理期间(如妊娠期和更年期)容易发生糖尿病。
4. 年龄差异:糖尿病发病年龄有一定的倾向性,40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和儿童也越来越容易患上糖尿病。
5. 遗传和家族史:遗传倾向是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近亲患有糖尿病,那么他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6.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肥胖等,是糖尿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等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二、糖尿病的流行趋势1. 高发生率: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肥胖人数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6.43亿人。
2. 儿童糖尿病的增加: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改变,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缺乏锻炼、高糖饮食和肥胖是导致儿童糖尿病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3. 糖尿病并发症的增加: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会面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力问题和神经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将导致患者的质量生活下降,并增加医疗负担。
4. 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随着糖尿病的流行趋势愈发明显,预防和控制变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足预防与治疗的临床研究报告一、引言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给病人造成严重的痛苦和生活质量下降。
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糖尿病足预防与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临床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和解决。
二、现状分析1. 糖尿病足的流行状况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足的比例逐年上升,已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2. 现有预防措施的应用情况目前,对于糖尿病足的预防,主要采用的是教育和指导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控制饮食、合理运动等方法。
然而,这些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糖尿病患者对于预防措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参与;部分患者在控制血糖和饮食方面存在困难;部分患者对于合理运动的选择和方法掌握不准确。
这些问题导致了预防效果的不理想。
3. 糖尿病足的治疗现状目前,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保持创面清洁、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等方法。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在一些患者中存在一些问题:创面愈合速度缓慢,易出现感染;不同患者对于抗生素的疗效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存在抗生素耐药性。
三、存在问题1. 预防措施的推广与落实不够目前的糖尿病足预防措施在推广和落实方面存在欠缺,导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预防意识不强的问题,且一些预防措施的操作性较差。
2. 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不佳目前的糖尿病足治疗方法在一些患者中存在治愈难、易复发、创面感染等问题,导致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不佳。
四、对策建议1. 增加糖尿病足预防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宣传,提高其对糖尿病足预防的重视度和主动参与程度。
可以通过书面资料、讲座、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预防措施的了解和应用。
2. 完善糖尿病足预防指导方案针对糖尿病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糖尿病足预防指导方案,包括血糖控制、饮食调整和合理运动等方面,提供具体的实施指导。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摘要新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该指南以最佳临床证据为基础,结合专家经验制定了诊治流程。
主要包括3大版块: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早期筛查与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感染的规范化诊治流程;全身营养、心理状态及中医中药的治疗进展。
该指南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研究进展,首次详细地从糖尿病足防治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文对该指南进行浅析,予以推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
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
2016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
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
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
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
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2]。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摘要新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该指南以最佳临床证据为基础,结合专家经验制定了诊治流程。
主要包括3大版块: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早期筛查与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感染的规范化诊治流程;全身营养、心理状态及中医中药的治疗进展。
该指南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研究进展,首次详细地从糖尿病足防治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文对该指南进行浅析,予以推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
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
2016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
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
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
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
・述评・DOI:10畅3760/cma畅j畅issn畅1674-5809畅2014畅07畅001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冉兴无);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杨兵全);解放军第306医院内分泌科(许樟荣)通信作者:冉兴无,Email:ranxingwu@163畅com我国糖尿病足病的诊治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方向冉兴无杨兵全许樟荣目前我国拥有近1亿糖尿病患者,是全球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在一生中发生足溃疡,其下肢截肢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其中大约85%的截肢是足溃疡所致[1];糖尿病足病患者医疗费用巨大,平均住院费用2~3万元,平均截肢费用也在3万元左右[2]。
这些数据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对糖尿病及其足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规范足病诊治行为,进而减少足病的发生以及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本文简要回顾我国糖尿病足病的诊治现状,并提出今后糖尿病足病工作组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糖尿病足病事业的现状糖尿病足病学组(2011年改名为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成立1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全体学组成员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糖尿病足病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期许樟荣教授就我国糖尿病足病专业的发展及糖尿病足病工作的成就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总结[3]。
除此之外,我国的糖尿病足病工作还取得了以下成就:1畅临床流行病学方面:2003年Guan等[4]组织了中国7个大城市的大型医院关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次提出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根据踝肱指数(ABI)检查在50岁以上住院糖尿病患者中周围动脉疾病(PAD)的发生率高达19畅47%;而在社区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PAD发生率为12畅2%,其中糖尿病人群中为15畅1%,糖调节受损人群中为7畅7%[5]。
2008年Liu等[6]在中国8省市的12家教学医院进行了门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为17畅2%,同时指出我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率和治疗率低。
㊃专题㊃通信作者:刘荣梅,E m a i l :l r m 6222@163.c o m非洲近20年来糖尿病足流行病学调查及现状分析Z u l f i qa r a l iG.Ab b a s 1,刘荣梅2a ,张莉莉2b,许樟荣3(1.坦桑尼亚莫西比利卫生保健医科大学及A b b a s 医学中心,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21361;2.石家庄市第二医院a .糖尿病检查中心;b .糖尿病足科,河北石家庄050051;3.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北京100101) 摘 要:近20年来,全球2型糖尿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糖尿病足作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占到40%~60%㊂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是影响糖尿病足预后的两大因素㊂与非洲国家糖尿病足的发病率相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更高,形势也更加严峻㊂由此,A b b a s 教授联合坦桑尼亚及印度发起了S t e p B y S t e p足病康复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㊂随后此项目逐渐在全球得以开展,它的成立为人类足病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㊂关键词:糖尿病足;W a g n e r 分级;S t e p B y S t e p 项目中图分类号:R 58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7)08-0645-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7.08.001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20y e a r s a n d s t a t u s a n a l ys i s o f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i nA f r i c a Z u l f i q a r a l iG.A b b a s 1,L i uR o n g m e i 2a ,Z h a n g L i l i 2b ,X uZ h a n g r o n g31.A b b a sM e d i c a lC e n t e r ,M u h i m b i l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 He a l t h &A l l i e dS c i e n c e ,D a r e sS a l a a m 21361,T a n z a n i a ;2a .D i a b e t e sC h e c kC e n t e r ;2b .D e p a r t m e n t of D i a b e t i cF o o t ,S h i j i a z h u a ng 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Shij i a z h u a n g 050051,C h i n a ;3.D i a b e t e sC e n t e r ,306H o s p i t a l o f P L A ,B e i j i n g 10010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i uR o n gm e i ,E m a i l :l r m 6222@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t y p e t w o d i a b e t e s (T 2D M )i s g r e a t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y e a r b y ye a r .D i a b e t i cf o o t a s o n e o f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d i a b e t e s ,w h i c hi n c i d e n c e i sa b o u t40%~60%,c a nl e a dt ot h es e r i o u s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p r o b l e m s .A n dt h es i t u a t i o n so fd i a b e t i cf o o t i n A f r i c ai s m u c h w o r s et h a no t h e rd e v e l o p i ng a n dd e v e l o pe d c o u n t r i e s .S oD rZ G.A b b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f i r s t f o o tc l i n i c i n T a n z a n i aa n dt h e p r o j e c to fS t e p B y S t e p ha sb e e n d e v e l o p e d i n g l o b a l r e g i o n sf r o m t h eo r i g i no fT a n z a n i aa n dI n d i a ,w h ic hh a s m ade 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f o rh u m a n b e i n gs .K E Y W O R D S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W a g n e r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 t e p B y S t epZ u l f i qa r a l iG.Ab b a s ,坦桑尼亚莫西比利卫生保健医科大学及A b b a s 医学中心顾问医师㊁糖尿病及内分泌专家㊂现任非洲糖尿病足联盟主席㊁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委员㊁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非洲区主席㊁糖尿病足管理与预防的国际共识与实践指南委员会委员㊁执行糖尿病足共识专责小组代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糖尿病足研究组的创始成员㊂E m a i l :z a b b a s @c a t s -n e t .c o m 近20年来,全球2型糖尿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㊂2015年,全球约有4.1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非洲占到0.2亿,预计到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增至6.42亿,非洲预计达到0.41亿之多[1]㊂糖尿病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㊁心脏病㊁下肢血管病变甚至截肢等,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眼底病变㊁糖尿病肾病等,另外还有周围神经病变㊂其中,糖尿病足作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其发病率占到40%~60%[2]㊂坏疽和感染通常是糖尿病足的常见症状,甚至可以导致截肢或死亡[3]㊂糖尿病足患者相对于一般糖尿病患者,住院时间更长,经济负担更重,在非洲,迫于经济压力,10%需要外科手术的糖尿病足患者死于家中[4]㊂在坦桑尼亚,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存在以下不利条件:医学常识匮乏,缺乏与医师㊁康复师的咨询沟通,居住条件过差,甚至被老鼠咬伤,缺少相关的足病预防措施,所以糖尿病足的发病率相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更高[5-6]㊂1994年以前,坦桑尼亚官方一直没有对糖尿病予以重视,也未曾对其并发症的发病情况进行过系统调查,当时已知的流行病学资料大都来自于西方学者,后来A b b a s 教授团队也开始致力于糖尿病足的研究㊂A b b a s 等[7]对1995-2012年间非洲各国糖尿病足进行汇总后发现:患者多为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率一直趋高不下㊂参考W a g n e r分级标准, 0级:有发生溃疡的危险因素;1级:足部皮肤表面溃疡,无感染;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㊁骨髓炎或深脓肿;3级:合并深部溃疡㊁脓肿或骨髓炎;4级:缺血性溃疡,合并局部坏疽,通常合并神经病变;5级:整足坏疽㊂如果患者存在以下一种或几种并发症,如:W a g n e r分级ȡ4㊁外周血管疾病㊁神经缺血性疾病㊁难以愈合的足部溃疡㊁微血管并发症以及截肢,这些患者的病死率都会很高,其中W a g n e r分级ȡ4时,病死率达到11%[8]㊂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疾病作为影响糖尿病足的两大因素,发病率一直呈增长趋势,周围神经病变的增长率是25%~32%,外周血管疾病的增长率超过了21%,二者是造成足部溃疡及感染的主要原因[9]㊂足部溃疡可以引发蜂窝织炎㊁深部软组织感染等,溃疡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严重的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感染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性, 60%的患者在溃疡发生前已经存在感染,溃疡发生后,感染的症状又有可能被忽视,25%~50%的患者由于感染导致截肢[10]㊂如果有截肢或死亡的风险,必须积极治疗㊂感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蜂窝织炎㊁深部软组织感染和慢性骨髓炎㊂蜂窝织炎通常在早期发生,应尽早应用抗生素治疗,尽量选取抑制革兰染色阳性和阴性细菌的广谱抗生素,早期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对下肢蜂窝织炎和足部溃疡有着积极的治疗效果,为降低蜂窝织炎的发生,切记避免皮肤破损㊁创伤和烫伤;深部软组织感染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清创一定要彻底;慢性骨髓炎通常继发于蜂窝织炎和深部软组织感染,常伴有慢性穿透性溃疡,可以借助于以下几种方法:革兰染色㊁深部组织培养㊁放射线线扫描㊁组织学检查,微生物学诊断等㊂在坦桑尼亚,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微生物检查不能大范围开展,但可以借助于革兰染色㊁深部组织活检及细菌和真菌培养[11]㊂在对2006-2007年调查中的128例糖尿病足患者发现,118例(92%)标本呈真菌生长,59例(50%)标本呈混合细菌生长,其中80%的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而且革兰染色在微生物学检查及对感染的控制中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11],传统的革兰染色相对细菌培养虽然价廉,但对抗生素的选择更具有指导意义㊂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分枝杆菌与艾滋病病毒在溃疡进展中的作用[11]㊂有关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疾病,不同非洲国家间的发病率不甚相同,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相关联,在对德国㊁坦桑尼亚和印度不同国家间所做的有关周围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疾病的调查也印证了城镇化这一发病特点[12]㊂另外,在对亚洲和非洲糖尿病足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比后发现[13]:他们在年龄㊁药物治疗情况㊁下肢血管病变㊁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性缺血性疾病的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亚洲和非洲人群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亚洲人群体重指数偏高,常有糖尿病家族史,既往有足部溃疡病史,吸烟史,容易出现大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及缺血性心脏病等,同时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而在非洲,1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人群体重指数偏低,空腹血糖偏高,有着较高的坏疽和截肢倾向㊂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非洲人群中存在被啮齿类动物咬伤的事件,而且患者多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疾病,并因此导致截肢㊂虽然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条件,延长生存时间,但截肢患者仍然存在较高的死亡率㊂截肢术后,患者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的术后康复㊁充分的家庭护理㊁社会服务需要显著增加㊁经济负担明显加大㊁劳动力显著降低,这些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及物质上的压力㊂鉴于非洲糖尿病足的患病情况,2003年在达累斯萨拉姆,A b b a s教授建立了非洲第一个足病诊所,从此S t e p B y S t e p足病项目得以成立和开展,并很快遍及全球㊂S t e p B y S t e p项目起源于坦桑尼亚和印度,内容涉及糖尿病足诊断㊁治疗㊁培训㊁教育和康复等等,包括:糖尿病足知识培训,足病的筛查和管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足病的预防和可持续的康复训练㊂目的是尽可能降低溃疡㊁感染和截肢的发生[14]㊂2005年以前,非洲糖尿病足患者截肢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年以后截肢发生率显著降低,且趋于稳定㊂到目前非洲已建立43个足病中心,远远超出了原有的29个中心计划,足病中心分布在全国各地㊂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并致力于S t e p B y S t e p项目以推动全球糖尿病足事业的教育和管理㊂这些国家遍及于南美洲㊁欧洲㊁西太平洋地区和加勒比海岛国㊂坦桑尼亚和印度作为项目的起源国,有其独特的工作模式,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又将其工作内容加以丰富和衍生,全球范围内的S t e p B y S t e p项目对人类的足病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㊂在此基础之上,泛非糖尿病足工作组的成立又将糖尿病足的管理推向了新的里程,内容包括业务培训㊁康复训练㊁相互交流及成绩考核等等[15]㊂在足病项目的相关教育中,让广大医护人员学会评估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形成足部溃疡的危险性,每年检查是否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㊂对有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询问是否有足部溃疡史㊁足部溃疡发生前的感染史㊁低位截肢史㊁外周血管病变史㊁足部不洁史㊁足部畸形㊁病理性平足或穿着不合适鞋等㊂积极处理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前期病变,包括水疱的处理㊁去除足部胼胝㊁去除向皮肤内生长及变厚的趾甲㊁处理足部局部出血㊁抗真菌感染治疗等㊂为了保护糖尿病高危足,不要赤脚走路或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必要时可以借助于足部保护装置,如有治疗作用的足保护鞋行走;指导糖尿病足高危患者每天检查脚及鞋子内部㊁避免用尖锐物品处理胼胝㊁焦痂,注意软化坚韧的皮肤㊁润滑干燥皮肤以及用恰当的趾甲剪剪趾甲[16]㊂为了预防糖尿病足高危患者首次足部溃疡的发生,提供必要的改善足部护理的知识和方法,建议患者经常与专业足部护理的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和联系,指导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在家中自我监测足部皮肤温度变化以预防首次或再次发生的足部溃疡,早期发现足部感染,并找专业人员尽早予以控制㊂另外,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非洲糖尿病患者中常常出现另一并发症 热带地区糖尿病手综合征 (t r o p i c a ld i a b e t i ch a n ds y n d r o m e,T D H S)[17]㊂患者通常源于手部擦伤或昆虫的咬伤,导致手部出现微小的创伤㊂伤口很小使得患者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延误了诊治,从而酿成严重的后果㊂T D H S患者有着很高的致残率㊁致死率和截肢率,其中高位截肢率达到了13%[18-19]㊂其临床表现为:手部局部蜂窝织炎㊁局部组织肿胀㊁溃疡㊁进展极快的爆发性手部脓肿㊁坏疽,并很快危害至整个肢体㊂相对于糖尿病足,人们对T D H S的危害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T D H S的发病情况进行具体分类㊂在坦桑尼亚,A b b a s和A r c h i b a l d[18]首次对T D H S的流行病学㊁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后发现: T D H S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血糖控制不佳㊁神经病变㊁胰岛素治疗和营养不良;相关医护人员对此并发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T D H S患者及时联系医护人员采取外科治疗手段,包括彻底清创㊁引流㊁严重的需要截肢;静脉应用足量㊁广谱的抗生素甚至抗厌氧菌治疗控制感染;无论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应当参考S t e p B y S t e p项目内容,加强T D H S患者的营养㊁手部护理,尽早发现局部红肿和微小创伤,积极治疗;为了降低T D H S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应该严格控制血糖,及早采取外科手术治疗㊂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糖尿病并发症已经被各个国家的学者加以重视,1996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 WG D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W o r k i n g G r o u p o nD i a b e t i cF o o t)成立,它立足于改善发展中国家济落后地区的糖尿病足患者的预后,推动全球S t e p B y S t e p项目的开展㊂由于地势㊁气候及国情的不同,不同国家糖尿病并发症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在各自诊治指南的基础上,各国应当互相借鉴先进的治疗理念,互相学习,加强沟通,把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的危害降到最低㊂目前,通过全球性质的S t e p B y S t e p足病康复工程,糖尿病足的危害较以往已有明显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也得到明显下降,但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众多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或T D H S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㊂在以往经验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各国先进的治疗经验,以推动全球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糖尿病足事业的发展㊂(根据坦桑尼亚莫西比利卫生保健医科大学及A b b a s医学中心顾问医师㊁糖尿病及内分泌专家Z u l f i q a r a l iG.A b b a s教授资料在第四届石家庄国际糖尿病论坛讲稿整理)参考文献:[1] A t u nR,D a v i e s J I,A b b a sZ G,e t a l.D i a b e t e s i n s u b-S a h a r a nA f r i c a:f r o mc l i n i c a l c a r e t oh e a l t h p o l i c y[J].L a n c e tD i a b e t e sE n d o c r i n o l,2017,5(8):622-667.[2] A b b a sZ G,A r c h i b a l dL K.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 t h e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i nA f r i c a[J].M e dS c iM o n i t,2005,11(8):R A262-270.[3] A b b a sZ G,A r c h i b a l dL K.C h a l l e n g e s f o r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h ed i a be t i cf o o t i nA f r i c a:d o i ng m o r ew i th l e s s[J].I n tW o u n d J,2007,4(4):305-313.[4] A b b a sZ G.R e d u c i n g d i a b e t i c l i m ba m p u t a t i o n s i n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n t r i e s[J].E nd o c r i n o lMe t a b,2015,10(4):425-434.[5] A b b a sZ G,L u t a l eJ,A r c h i b a l dL K.C o mm e n to n:K a l r aB,K a l r aS,C h a t l e y G,S i n g h H(2006)r a tb i t ea sac a u s eo fd i a be t i cf o o tu l c e r-as e r i e so fe igh tc a s e s.Di a b e t o l o g i a49:1452-1453[J].D i a b e t o l o g i a,2006,49(11):2811-2812.[6] A b b a sZ G,L u t a l e J,A r c h i b a l dL K.R o d e n t b i t e so nt h e f e e to f d i a b e t e s p a t i e n t s i nT a n z a n i a[J].D i a b e tM e d,2005,22(5): 631-633.[7] M o r b a c h S,F u r c h e r t H,A b b a s Z G,e t a l.L o n g-t e r mp r o g n o s i s o f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p a t i e n t s a n d t h e i r l i m b s:a m p u t a t i o na n dd e a t h o v e rt h ec o u r s eo fad e c a d e[J].D i ab e t e s C a r e,2012,35(10):2021-2027.[8] A b b a sZ G,L u t a l eJ K,G a m eF L,e t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 f o u rs y s t e m s o f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u l c e r s i nT a n z a n i a[J].D i a b e tM e d,2008,25(2):134-137.[9] A b b a sZ G,S w a iA B.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e f f i c a c y o ft h i a m i n ea n d p y r i d o x i n e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y m p t o m a t i c d i ab e t i c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J].E a s tA f rM e d J,1997,74(12):803-808.[10] A b b a s Z G,G i l l G V,A r c h i b a l d L K.T h e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d i a be t i c l i m bs e p s i s:a nAf r i c a n p e r s p e c t i v e[J].D i a b e tM e d,2002,19(11):895-899.[11] A b b a sZ G,L u t a l e J K,I l o n d oMM,e t a l.T h e u t i l i t y o fG r a ms t a i n s a n d c u l t u r e i n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o f l i m bu l c e r s i n p e r s o n sw i t hd i a b e t e s[J].I n tW o u n d J,2012,9(6):677-682.[12] M o r b a c hS,L u t a l e J K,A b b a sZ G,e t a l.R e g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i n r i s k f a c t o r s a n dc l i n i c a l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 d i a b e t i c f o o t l e s i o n s[J].D i a b e tM e d,2004,21(1):91-95.[13] A b b a sZ G,L u t a l e J K,A r c h i b a l dL K.D i a b e t i c f o o t u l c e r s a n de t h n i c i t y i n T a n z a n i a:ac o n t r a s tb e t w e e n Af r i c a na n d A s i a np o p u l a t i o n s[J].I n tW o u n d J,2009,6(2):124-131.[14] A b b a sZ G,L u t a l eJ K,B a k k e rK,e ta l.T h e'S t e p b y S t e p'D i a b e t i cF o o t P r o j e c ti n T a n z a n i a:a m o d e lf o ri m p r o v i n gp a t i e n t o u t c o m e s i n l e s s-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 t r i e s[J].I n tW o u n d J, 2011,8(2):169-175.[15] P e n d s e y S,A b b a s Z G.T h e s t e p-b y-s t e pp r o g r a mf o r r e d u c i n gd i a be t i cf o o t p r o b l e m s:am o d e l 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i ng w o r l d[J].C u r rD i a bR e p,2007,7(6):425-428.[16] A b b a sZ G.P r e v e n t i v ef o o tc a r ea n dr e d u c i n g a m p u t a t i o n:as t e p i nt h er i g h td i r e c t i o nf o rd i a b e t e sc a r e[J].D i a b e t M a n, 2013,3(5):427-435.[17] A b b a s Z G,L u t a l e J,G i l l G V.T r o p i c a l d i a b e t i c h a n ds y n d r o m e:r i s k f a c t o r s i na na d u l t d i a b e t e s p o p u l a t i o n[J].I n t J I n f e c tD i s,2001,5(1):19-23.[18] A b b a sZ G,A r c h i b a l dL K.T r o p i c a l d i a b e t i ch a n ds y n d r o m e.E p i d e m i o l o g y,p a t h o g e n e s i s,a n dm a n a g e m e n t[J].A mJC l i nD e r m a t o l,2005,6(1):21-28.[19] A b b a sZ G.L i v i n g w i t hd i a b e t i cf o o ta n dh a n d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J].D i a b e tR e sC l i nP r a c t,2014,103(S u p p l1):S6.收稿日期:2017-08-02编辑:张卫国。
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及诊治进展疗效分析
张鹏;马艳花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09(004)006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诊治进展情况. 方法将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医院2006-2008年45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糖尿病患者,<60岁组足溃疡发生率为11.05%,>60岁组足溃疡发生率为14.44%,足坏疽发生率为3.4%.70~80岁组足病发生率最高,高达37.6% ,此类患者经过全身治疗,能合理控制感染,尽量减少和降低截肢率. 结论糖尿病足常见于老年人,足病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多且严重,往往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只要治疗得当,患者的足溃疡能够痊愈,截肢可以避免.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张鹏;马艳花
【作者单位】137400,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医院医保科;137400,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医院医保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糖尿病足截肢(趾)的临床情况分析 [J], 关小宏;李宝军;肖黎;杨彩哲;吴石白
2.糖尿病足相关诊治进展分析 [J], 周钧
3.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糖尿病足截肢的临床分析 [J], 彭小兵
4.糖尿病足的外科诊治进展 [J], 杨中华;王亚玲;徐盈斌
5.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治现状 [J], 许樟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