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四章 经济增长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294.50 KB
- 文档页数:73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 LM -模型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下述方程是对某一经济的描述(可以假定C 、I 、G 等均以十亿美元度量,而R 以百分比度量,利率5%意味着5R =)。
()0.81C t Y =-0.25T Y =100050I R =-0700G =0.2562.5L Y R =-500M P =(1)IS 曲线的定义是什么?哪一个方程描述了IS 曲线?(2)LM 曲线的定义是什么?哪一个方程描述了LM 曲线?(3)收入和利率的均衡水平是什么?(4)用文字描述IS 曲线与LM 曲线的交点所满足的条件,并且解释为什么该点是均衡位置。
答:(1)IS 曲线代表了产品市场处于均衡时候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组合。
它描述了利率和收入的反向变动关系,利率下降会导致投资支出增加,从而厂商的实际产出增加,收入也会增加。
由00.6170050Y C I G Y R =++=+-,整理得4250125Y R =-,此方程描述了IS 曲线。
(2)LM 曲线代表了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时候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候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
它描述了利率和收入水平的同向变动关系。
由M L P=,得5000.2562.5Y R =-,整理得2000250Y R =+,此方程描述了LM 曲线。
(3)将IS 曲线和LM 曲线方程联立,有42501252000250R R -=+,解得:6R *=,3500Y *=。
(4)在LM 曲线和IS 曲线的交点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增长。
这些模型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推动因素以及对经济体整体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型。
一、古典增长模型古典增长模型又称为劳动增长模型,是最早的一种增长模型。
该模型假设经济增长主要由人口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增加所驱动。
其核心假设是,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产出也会相应增加。
这一模型最早由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提出,并在其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得到详细阐述。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对古典增长模型的改进和扩展。
该模型引入了资本积累的概念,认为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古典增长模型将经济增长解释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该模型中,资本积累通过提高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由罗伯特·索洛等经济学家提出。
三、内生增长模型与古典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不同,内生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而不是外部因素。
该模型将创新、研发和教育等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的考虑范畴。
内生增长模型认为,通过增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可以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这一模型由保罗·罗默和罗默共同开发提出。
四、扩散增长模型扩散增长模型强调技术进步的传播和扩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该模型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技术进步可以通过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员流动等途径进行传递和扩散,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
扩散增长模型主要由保罗·罗默等经济学家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五、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拓展。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传统模型所能解释的范畴。
新增长理论强调创新、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导论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说明:作为教材的第一章,本章系统地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考虑到宏观经济背景非常重要,建议读者予以重视。
除了名词解释之外,本章未添加相关习题。
第二章 宏观经济指标的度量 1.假设某农业国只生产两种产品:橘子和香蕉。
利用下表的资料,计算 2002 年和 2009 年该国实际 GDP 的变化,但要以 2002 年的价格来计算。
根据本题的结果证明:被用来计算实际 GDP 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 率,但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答:(1)以 2002 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2002 年该国的实际 GDP 为: GDP 2002 = 50 ⨯ 0.22 +15⨯ 0.2 = 14 , 2009 年该国的实际 GDP 为: GDP 2009 = 60 ⨯ 0.22 + 20 ⨯ 0.2 = 17.2 , 实际 GDP 增长率为:17.2 -14⨯100% = 22.9% 。
14(2)以 2009 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2002 年该国的实际 GDP 为: GDP 2002 = 50 ⨯ 0.25 +15 ⨯ 0.3 = 17 , 2009 年该国的实际 GDP 为: GDP 2009 = 60 ⨯ 0.25 + 20 ⨯ 0.3 = 21 , 实际 GDP 增长率为:21 -17⨯100% = 23.5% 。
17由 22.9%与 23.5%只相差 0.6%,由此可见,用来计算实际 GDP 的价格的确影响所计算的增长率,但一般来说 这种影响不是很大。
2.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说明:(1)税收的增加(同时转移支付保持不变)一定意味着在净出口、政府购买或储蓄一投资差额上的变化。
(2)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定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或投资的增加。
(3)消费和储蓄的同时增加一定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在(2)和(3)中都假定不存在居民的利息支付或向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内生产总值(GDP)、经济规模和经济活动水平的增加过程。
它代表了一个经济体的繁荣和发展。
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经济增长模型,用于解释和预测经济增长的原因和趋势。
一、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所提出的。
该模型的基础理论是供给决定需求,通过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来解释经济增长。
古典经济学模型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来实现的。
二、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是对古典经济学模型的拓展和改进。
该模型由罗默、索洛和卢卡斯等学者提出。
新古典经济学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投资和教育培训等途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还引入了人力资本和创新要素,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凯恩斯主义增长模型凯恩斯主义增长模型是由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学派提出的。
凯恩斯主义增长模型认为,有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在该模型中,经济增长不仅受到投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还受到政府支出和消费等因素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通过调节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增长。
四、内外生增长模型内外生增长模型是由罗默和卡萨格兰德等学者提出的。
该模型综合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生增长模型强调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同时也考虑了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五、索洛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的。
该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索洛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更多的技术和知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率。
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一、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又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已经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IS 曲线的含义: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 ,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 曲线。
LM 曲线: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 时,总产出y 与利率r 之间关系的曲线。
产品市场均衡:指的是产品市场上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状态。
货币需求动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由三种动机决定:分别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二、BADBC CBDB1.B .由()()321200012000120005700r r r +++++=,解得r=2.61%<年利率4%。
2.A .投资决定的条件是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3.D .4.B .同下一题分析思路一样。
但要注意税收乘数是个负数。
5.C .根据m hr ky L =-=,有LM 曲线为:⎪⎭⎫ ⎝⎛-=-=k m y h k h m y h k r ,当货币供给增加20亿元时,有20+='m L 则LM 曲线为:⎪⎭⎫ ⎝⎛--=+-=k k m y h k h m y h k r 2020,即:LM 曲线向右平移了20亿元除以k 。
6.C .要使LM 曲线变得陡峭,即是使其斜率hk 变大。
若“k 变小,h 变大”,则斜率变小,曲线变平缓;若“k 和h 同比例变小或变大”,则斜率不变;只有当“k 变大,h 变小”时,斜率才变大,曲线变平缓。
7.B .由IS 曲线和LM 曲线的定义可知,IS 曲线上的点是在产品均衡的情况下成立,LM 曲线是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成立。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导论1、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
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采用总量分析法。
它解决的主要中心问题经济周期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四章 内生增长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内生增长理论概述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生产函数的性质进行了规定,即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模报酬不变;更严格的稻田条件规定在要素趋于无穷大时,要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lim 0k f k →∞'=。
随着资本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收敛于利息率,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力增加,则不会再有投资,经济也停止增长。
而在现实中,发达国家人口几乎停止了增长,资本也较不发达国家丰富,但发达国家的资本却没有流入最贫穷且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又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
2.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诸因素内生化,将其对产出的影响以某种形式置于生产函数内部加以讨论,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出不再递减,厂商或社会的生产函数也可能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这些就是内生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地方。
—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Ak 模型。
设定生产函数为:y Ak =,资本边际产出始终等于A ,避免了()lim 0k f k →∞'=的情况。
由于内生增长理论违背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要素边际产出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定,就引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二、单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干中学”与知识外溢模型1.“干中学”“干中学”的含义是指企业增加其物质资本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率生产的经验,这种经验会对生产率产生影响。
中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模型学习教案一、引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对于理解和解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模型,本教案将介绍几个中级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经济增长模型,并提供相应的案例和计算实例。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1.模型概述新古典增长模型是描述一个封闭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
该模型假设存在完全竞争市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增长,并通过生产函数、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来解释经济增长的来源。
2.模型要素及分析(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和劳动力如何组合生产出商品和服务。
例如:Y = A * K^α * (AL)^β,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K表示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力数量。
(2)储蓄率:储蓄率表示经济中储蓄的比例,是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
(3)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来推动经济增长。
3.实例分析以国家X为例,假设该国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为0.02,全要素生产率为1,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为0.3,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弹性为0.7。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该国的稳态增长率,并回答其他与经济增长相关的问题。
三、短期经济增长模型1.模型概述短期经济增长模型主要考虑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该模型包括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模型和所佩罗增长模型,旨在解释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性波动。
2.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模型(1)模型要素及分析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受到总需求的决定,主要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2)实例分析以国家Y为例,假设消费支出为100,投资支出为30,政府支出为40,净出口为-10。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该国的总需求量,并判断经济增长的方向和幅度。
3.所佩罗增长模型(1)模型要素及分析所佩罗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出的增加。
第4章运用索洛增长模型一、概念题1.绝对趋同(absolute convergence)答:绝对趋同是指不论各国的其他特征如何,穷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倾向于比富国更快,这样穷国就能在一段时间内赶上富裕国家的假说。
“绝对”指趋同是不受其他经济变量的制约。
从理论上说,经济趋同可分为“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两种,但实证研究证明绝对趋同并不存在,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世界中,条件趋同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2.有条件趋同(conditional convergence)答:有条件的趋同是指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一种理论。
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这一性质是由于边际产品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而趋同之所以是有条件的,是由于各国的稳态增长水平不同。
稳态水平依赖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生产函数的性质以及政府政策和人力资本初始存量上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各国经济增长巨大的差异,当这些差异被排除时,各国经济将趋于收敛到相同的稳态,这就是条件趋同理论,也称作“条件收敛”。
3.趋同(convergence)答:趋同是指不同的经济体向着同样或相同的方向发展的现象。
经济趋同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说。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则增长率越快,这一性质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资本报酬递减、技术进步一致性的条件下,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比发达地区快。
经济趋同可分为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绝对趋同考虑的是对于不同的经济体,初始的人均资本水平0k不同而其他的外生变量A、s、n、δ均相同的条件下,初始的人均资本水平较低的穷国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追赶上初始人均资本水平较高的富国,达到趋同,即稳态的人均资本k*相等;有条件的趋同是指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一种理论。
4.维持生存的水平(subsistence level)答:维持生存的水平是指人们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平。
中级宏观经济学引言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个体或个体市场的行为,而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例如整个国家的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
本文将介绍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它包括了私人消费、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的值。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的是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它可以通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衡量。
3.失业率:失业率表示劳动力市场上未就业人口的比例。
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活力和劳动力利用率的重要指标。
4.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政策工具。
中级宏观经济的主要内容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我们常见的模型有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克里斯蒂娜·罗默模型等。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它强调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而克里斯蒂娜·罗默模型则强调创新和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货币与物价水平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政策的工具、目标和影响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调整基准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对消费、投资和资金分配产生影响。
以往的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案例,如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时期,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失业与经济政策失业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失业的类型、原因和影响。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劳动力利用率和经济活力。
经济政策对失业的影响也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经济增长模型是用来解释和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如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等因素。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和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这个模型最早由罗伯特·索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一个基于市场机制和个体行为的模型。
该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个体决策是理性的,并且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通过提高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数量,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然而,这个模型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在解释现实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内生增长模型。
内生增长模型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等人提出的。
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不同,内生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视为内生的,即技术进步是通过创新和知识积累来实现的。
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创新和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通过投资于研发和教育等领域,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模型强调了知识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更符合现实经济中技术进步的特点。
此外,还有一种经济增长模型是外生增长模型。
外生增长模型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即不受经济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在外生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是通过外部因素,如国际贸易和技术转移来实现的。
这个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政府政策、国际经济关系等。
外生增长模型更注重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忽视了内部因素的作用。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
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有不同的假设和理论基础,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和预测也有所不同。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内生增长模型强调知识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外生增长模型则更注重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