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静脉输液的环节质量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静脉输液的质量控制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然而,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却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静脉输液的质量控制要点,以及如何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和有效。
一、静脉输液的质量控制要点1. 药物准备和检查在进行静脉输液之前,首先需要正确准备药物。
药物的配制和稀释要满足标准要求,并根据医嘱进行准确计量。
同时,药物的外观应仔细检查,确保无明显颜色、浑浊或沉淀,以及无过期或破损的包装。
2. 静脉通道的选择和准备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对于静脉输液的安全和有效至关重要。
在选择静脉通道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状态和预期输液的持续时间等因素。
同时,在进行输液前,需要对静脉通道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3. 输液设备的质量控制静脉输液设备包括输液器、输液管、针头等,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使用这些设备之前,应仔细检查是否存在泄漏、污染或损坏等问题,并确保其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
4. 输液过程的监测与控制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应始终监测输液速度、输液总量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等关键指标。
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输液的安全和有效。
二、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和有效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包括药物准备和配制、设备选择和准备、输液过程的监测与控制等方面。
通过规范的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意外发生的概率。
2. 定期培训和交流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有关静脉输液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和应用最新的技术和理论,从而提升静脉输液的质量。
3. 强化质量监控建立静脉输液的质量监控机制,包括对药物准备和设备使用的监测与评估,以及对输液过程的监控与记录。
通过监控数据的分析与比对,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静脉输液的质量。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一、引言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正确的静脉输液管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静脉输液操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本管理规范。
二、适合范围本管理规范适合于医疗机构内进行静脉输液操作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三、术语定义1. 静脉输液:将药物或者液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的过程。
2. 静脉输液器材:包括输液器、输液管、静脉针、注射器等。
3. 静脉输液药物:指用于静脉输液的药物,包括抗生素、营养药物、止痛药物等。
四、静脉输液管理要求1. 输液前准备(1)核对医嘱:护士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应子细核对医嘱,确认药物名称、剂量、输液速度等信息是否准确。
(2)检查器材:护士应检查输液器材是否完好,包括输液器、输液管、静脉针等,确保无损坏或者污染。
(3)选择静脉通道:护士应选择适合的静脉通道进行输液,避免选择已经炎症或者血栓的静脉。
2. 输液操作(1)消毒:护士在进行输液前,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操作。
(2)穿刺:护士应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进行穿刺操作。
穿刺时应注意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壁。
(3)固定:护士应使用透明敷料或者适当的固定带固定静脉针,确保静脉针不松动或者脱落。
(4)连接输液器:护士应将输液器连接到静脉针上,确保连接处无漏液或者松动。
(5)调整输液速度:护士应根据医嘱要求,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者过慢。
3. 输液观察与记录(1)观察患者病情: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
(2)观察输液情况:护士应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包括输液速度、输液器液面高度等。
(3)记录: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输液情况和观察结果,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4. 输液后处理(1)拔针:输液结束后,护士应按照正确的拔针方法拔除静脉针,并进行相应处理。
(2)处理器材:护士应将用过的输液器材进行正确的处理,包括清洗、消毒或者丢弃等。
(3)观察并记录:护士应观察患者输液后的反应,记录相关信息,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的质量监控与改进静脉输液是医院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液直接注入静脉血管,实现药物的快速吸收和传递。
然而,输液操作中存在一定风险,如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输液设备污染等,都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甚至引发并发症。
因此,对静脉输液操作流程进行质量监控与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一、质量监控静脉输液操作的质量监控主要包括对输液设备、输液速度、操作者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与检查。
1. 输液设备监控首先,需要确保输液设备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所有输液设备应当符合相关规范,并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例如,输液管路应当无渗漏、无污染,并且注射针头应当保持锋利,以降低患者受损风险。
2. 输液速度监控输液速度是静脉输液操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过快的输液速度可能导致液体容量负荷过大,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担;而过慢的输液速度则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操作者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医嘱将输液速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同时,可借助流速计等设备监测输液速度,确保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3. 操作者技术监控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静脉输液操作的质量和安全。
医院应当对输液操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并进行定期的技术考核和评估,以保证其操作技术的熟练和准确。
同时,医院可设置监控系统和定期抽查,对操作者进行监督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二、质量改进质量监控只是静脉输液操作中的第一步,通过监控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才能提高操作质量和减少安全风险。
1. 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首先,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并将其纳入到标准操作规范中。
操作流程应当详细明确,包括输液前的准备工作、输液过程的操作要点、输液后的处理等内容,让所有操作者都能够遵循统一的规范进行操作。
2. 持续培训与教育医院应当定期对输液操作者进行培训与教育,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操作规范的解读、操作技巧的演示与讲解、并发症的预防与应对等方面,旨在帮助操作者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
静脉输液的质控与质量管理导言: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然而,输液操作的不规范和质量管理不严格可能导致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和不良事件。
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和治疗效果,质控和质量管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静脉输液的质控与质量管理,以提高临床护理的水平和质量。
一、质控的概念和重要性质控,即质量控制,是通过规范化操作和细致的监测来保证临床实践中的质量。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质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质控可以减少错误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例如,通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选择输液器材以及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可以避免输液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和输液错误等问题。
其次,质控可以确保输液过程中的药物和治疗效果。
通过监控输液速度和液滴数量,以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因此,质控是静脉输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质量管理的原则和步骤为了有效实施质控,质量管理成为静脉输液中的关键步骤。
下面将介绍质量管理的原则和步骤。
1.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建立标准操作规程是静脉输液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
规程应包括输液前的准备工作、药物配置和稀释、输液速度和浓度的控制、输液器材的选择等方面。
通过标准操作规程,可以确保输液过程的规范和一致性。
2. 人员培训和教育: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实施质控至关重要。
输液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熟悉标准操作规程,并了解静脉输液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风险。
3. 设备检查和维护:输液设备的检查和维护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定期检查输液器材的质量和完整性,确保其功能正常。
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4. 监测与记录:监测输液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并进行记录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监测内容包括输液速度、液滴数、输液部位的情况以及病情变化等。
记录可以为后续的评估和改进提供依据。
5.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报告和处理,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护理操作,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质量控制与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对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介绍。
一、前期准备工作静脉输液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包括设备和药物的准备。
首先,需要检查输液设备的完好性,确保输液器、针头、输液管等无损坏、无污染。
其次,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检查药物的有效期、颜色、浑浊度等指标符合标准。
同时,操作者需要洗手并戴好手套,确保操作的无菌。
二、患者信息核对在进行静脉输液前,操作者需要与患者进行信息核对,确保患者的身份和治疗需求准确无误。
核对内容涵盖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医嘱信息等,避免因信息错误而导致的输液错误。
三、静脉穿刺静脉穿刺是静脉输液的重要步骤,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首先,在选择穿刺部位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情况、血管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其次,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
在穿刺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稳定手法、掌握穿刺的力度和角度,以避免血管损伤和出血。
四、输液过程的监测在输液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输液效果,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药物浓度。
同时,操作者需要定期检查输液器的液位、导管的通畅性,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并记录。
五、结束及后续处理当输液结束或者需要更换输液器时,操作者需要按规范进行处理。
首先,停止输液,并检查输液器中的药物是否完全输液。
如果药液残留较多,需要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其次,拔出导管前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适当的止血和消毒处理。
最后,记录输液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输液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输液量等等。
六、质量控制与管理为了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起严格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指南,加强操作者的培训和技能考核,确保操作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浅谈静脉输液的风险因素与质量控制关键词:静脉输液风险因素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9-02静脉输液由于其生物利用度高,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静脉输液从生产配置到临床应用,中间环节复杂,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安全隐患,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静脉输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加强输液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治疗的关键。
1静脉输液的风险因素1.1药品制剂方面的因素。
1.1.1生产药品制剂的企业技术不过关,管理不到位,造成药品制剂的杂质去除不彻底,药品自身质量不合格。
1.1.2药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未遵守操作规程,使药瓶相互碰撞、挤压导致瓶口松动、漏气或产生玻璃碎屑污染药物。
储存条件不当,如阳光照射、温湿度不适宜或受潮、过期等都会导致药物变质。
1.1.3有些中药制剂成分较复杂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物中,配置后易产生不溶性微粒。
1.1.4药物配伍不当,配置后会产生结晶、混浊、沉淀或ph值的改变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使药物分解变质。
1.1.5输入液体浓度过大,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浓度较高时可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增加患者的痛苦。
1.1.6多种药物配伍时可使致热源增加,引起发热反应。
1.2医疗器械方面的因素,静脉输液的每一个步骤几乎都借助相关的医疗器械,所用医疗器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输液的安全性。
1.3环境因素。
1.3.1治疗室及输液室通风条件差、照明不良、温湿度不合格、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缺乏有效地消毒制度导致细菌滋生,增加药液污染的机会。
1.3.2输液室陪护人员多,更增加了空气污染的机会,给输液造成一定的风险。
1.4人为因素。
1.4.1医师字迹太潦草,不易辨认。
1.4.2药师疏忽大意发错药。
1.4.3护理缺陷。
1.4.3.1护理人员身体心理素质太差,心理压力过大,过于疲惫,难以集中精力,工作敏捷性差,缺乏科学思维的能力。
静脉输液操作的临床路径与管理策略静脉输液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地给予患者药物和补液。
然而,不正确的静脉输液操作可能导致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因此临床路径的规范化和管理策略的优化对于提高输液操作的安全性和效果至关重要。
一、临床路径的规范化1. 临床路径的制定与推广为了确保静脉输液操作的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专门的临床路径,并将其推广到所有涉及静脉输液的科室和岗位。
这些临床路径应涵盖输液前、输液中和输液后的各项操作和注意事项。
2. 临床路径的标准化临床路径的内容应该是标准化的,确保所有操作人员在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时遵循同样的步骤和流程。
这有助于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错误和风险,提高操作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二、静脉输液管理策略的优化1. 操作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静脉输液操作的培训课程,确保所有操作人员都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正确的消毒和无菌操作、输液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输液后的观察和护理等方面。
2. 设备和材料的质量控制使用符合标准的输液设备和材料对于静脉输液的安全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确保所采购的设备和材料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3. 监测与评估为了及时发现输液操作中的问题和风险,医疗机构应开展监测与评估工作。
可以通过录像监控、抽样检查、不定期的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及时纠正和改进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4. 感染预防与控制静脉输液操作中的感染风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包括洗手消毒、穿戴无菌手套、保持输液通路无菌等。
5. 监督和管理静脉输液操作的监督和管理是确保操作质量的关键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不合格的操作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纠正。
结语:静脉输液操作的临床路径和管理策略对于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临床路径的规范化和管理策略的优化,可以减少不正确操作导致的并发症和感染风险,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输液质量控制要点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
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保证输液质量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一、选择合适的输液器材静脉输液操作中,选择合适的输液器材对输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应选用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输液器材,如国家标准认证的输液瓶、输液管等;其次,要确保输液器材的完整性和洁净度,避免使用过期或损坏的器材,以及避免输液器材受到污染。
二、正确执行洗手和消毒操作洗手和消毒是静脉输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输液质量。
操作人员应该正确执行洗手程序,使用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并在清洁后进行充分的冲洗。
此外,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对输液部位和输液器材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穿刺技术是静脉输液操作中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输液的顺利进行。
操作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避免伤害到血管及其周围组织。
在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穿刺点位,避开血管曲张部位和其他异常部位,确保穿刺的安全和有效。
四、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在静脉输液操作中,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是非常重要的。
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合理确定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以避免输液过快或过慢引发的不良反应或药物浓度异常。
此外,还要定期检查输液器材和输液情况,确保输液的正常进行。
五、监测患者的输液反应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输液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操作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变化以及输液部位的情况,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还要做好输液过程中的记录,以便后续的观察和评估。
六、遵守相关规范和要求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包括但不限于按照医嘱执行输液,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等。
静脉输液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静脉输液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液直接注入患者的静脉血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其质量的控制和评价,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静脉输液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相关的重要因素和方法。
一、质量控制1. 药物准备与配置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前,药物的准备与配置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首先,需要正确选择并核对所需的药物,并注意其名称、规格和有效期。
其次,应当使用无菌的操作工具,进行准确的计量和配置,确保所使用的药物浓度和剂量符合医嘱要求。
最后,需要注意药物的稳定性和相容性,避免不同药物的混合使用产生不良反应。
2. 注射器和输液器具的选择正确选择和使用注射器和输液器具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应选择质量可靠、结构合理的注射器和输液器具,包括医用注射器、输液管、针头等。
同时,要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如注射器剂量标示的准确使用、输液器具的使用次数控制等,以确保输液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注射和输液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卫生要求进行操作。
这包括洗手消毒、佩戴手套、穿戴无菌服等防护措施的使用,以及正确定位、刺入静脉血管、调节输液速度等技术操作的准确性。
只有操作规范、严密,才能有效避免感染、静脉穿刺失败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二、质量评价1. 输液反应的监测与记录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对药物或输液液体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血栓形成等。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患者、儿童、妊娠妇女等,应特别关注他们的输液反应情况,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2. 输液速度的控制正确控制输液速度对于静脉输液的质量评价至关重要。
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导致静脉壁损伤、肺水肿等不良反应,而输液速度过慢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嘱要求,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静脉输液的环节质量控制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我国几乎有80%以上的住院患者需要接受输液治疗,静脉输液也是基础护理操作中应用最频繁最容易出现纰漏的环节,护士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静脉输液工作和处理因静脉输液带来的风险和患者的投诉上,所以,安全的静脉输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静脉输液的环节质量控制也被提上重要日程。
标签:安全输液;环节;质量控制静脉输液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步骤划分为输液前、输液中和输液后三个步骤。
1输液前的质量控制是基础1.1药品的储存环节必须保证药品从药局取回来以后,它的储存条件是符合要求的,①温度:药品储存的温度,这个是在药品说明书上必须写明的内容,当储存温度不达标的时候,药品不会发生直观可见的物理变化,很难引起重视,由于储存不良极有可能造成药品质量下降,药效降低,一是会延迟治愈时间,增大患者负担,二是还能引起抗药性,引发菌株变异,增加治疗难度,三是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进一步伤害,引发纠纷。
②湿度:湿度要维持在60%~70%,注射用的粉针剂,由于压盖或运输等原因造成封口不严,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高产生吸潮、粘瓶、结块现象。
③光照:需要遮光的大部分注射剂都是怕光照,因光中紫外线能加速药品氧化分解。
所以临床要按照说明书要求,需要遮光的用遮光袋保存,需要遮光输入的要用遮光输液器加遮光袋使用。
④时间:一般是指有效期。
杜绝备用药中出现过期药。
1.2医嘱执行环节①对医嘱正确评估,了解医生所下药物的一般剂量,药物的毒副作用,滴注的速度都要心中有数,切忌对医嘱盲目执行。
特别要注重新药及特殊用药的给药方法、用药顺序、溶媒的选择及配伍禁忌等。
另外要了解药物的pH值,pH值相差越大,药物的稳定性越差,容易出现分解和沉淀。
②对医嘱准确核对,护士在实施输液前要查看病历,了解患者的诊断,目前病情,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然后按照三查七对的要求准确填写输液卡片,确保医嘱准确无误。
静疗质控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静脉治疗质量控制(静疗质控)是确保患者在接受静脉治疗过程中获得高质量护理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问题:感染控制不当
- 措施:强化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定期对静脉治疗设备和用品进行消毒和灭菌。
2. 问题:导管相关并发症
- 措施:加强对导管插入和维护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使用合适的导管固定方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3. 问题:药物外渗和静脉炎
- 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特性和输注方式的了解,选择合适的血管和输注设备,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药物外渗和静脉炎。
4. 问题:文档记录不完整
- 措施:建立完善的文档记录制度,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导管插入、维护和拔除的详细信息,以及患者的反应和并发症情况。
5. 问题:患者教育不足
- 措施: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包括静脉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导管维护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 问题:团队沟通和协作不够
- 措施:促进医护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患者的治疗计划得到准确执行。
通过实施以上改进措施,可以提高静疗质控的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定期评估和持续改进是确保静疗质控不断提升的关键。
临床静脉输液的环节质量控制1加强环节质量控制的方法1.1建立健全静脉输液环节的护理考核标准及质量管理制度,并逐渐形成细化、量化、规范化的质控标准。
1.2对各科室静脉输液的环节质量及护理流程现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缺陷及安全隐患。
通过检查、分析、总结,了解医院各科室静脉输液环节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3针对静脉输液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定环节质控计划,拟定质控目标,督查采取常规与抽查,开放式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1.4督查中发现的缺陷及安全隐患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并将本轮质控的结果作为下一轮质控的重点进行。
整个质控流程及质控目标呈现PDCA循环螺旋上升趋势。
2具体步骤2.1输液前的环节质量控制是基础2.1.1药品的贮存环节:对药品的存放管理进行检查,包括药品的效期及贮存温、湿度、光照等条件是否符合标准。
杜绝备用药中出现过期药。
同时需高度关注并定期清理效期内因贮存条件不达标引起变质、变色、混浊、结晶等药品。
2.1.2药品的配置环节:现场查看护理人员配置药品的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注重护理人员操作手法,避免污染注射器轴心;配置药品时禁止反复在瓶盖上穿刺,插入瓶塞固定使用一枚针头,抽吸药液时用另一枚针头,可减少瓶塞穿刺次数,减少瓶塞微粒污染 [1] ;配置药品用碘伏消毒瓶塞部位时应适量,以消毒后瓶塞表面无碘伏液积存为宜,以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2] 。
2.1.3配置后的药液检查:随机抽查安瓿中药液是否吸净,空安瓿数是否与药品总剂量相符;核对输液瓶上的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是否与实际相符;观察药液的澄明度,是否有悬浮物、不溶性颗粒(胶塞屑)等;多品种大量输液的病人药液应现配现用,避免配置好的液体放置超过 2 小时。
2.1.4环境设备的监控:配置环境是保证配药质量的重要因素。
每日配药结束后,应彻底清洁配药台,治疗室每日行空气消毒。
每个月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配药台及治疗室进行细菌菌落监测,将结果登记存档。
2.2输液中的环节质量控制是关键2.2.1 护理人员的输液操作:查看护理人员输液操作是否正确规范,特别是排液排气的手法,避免药液浪费引起护患纠纷。
护士配制药液在静脉输液中的质量控制临床护理中,输液护理是一种侵入性的、技术含量较高的护理技术。
据国内外研究显示,目前90%以上的住院患者需接受静脉输液治疗[1]。
在临床工作中,加药配液是一项极其简单的操作,但其中却隐藏较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我们基层医院,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如何保证加药配液这一环节质量,在日常操作中应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
1 配制液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1.1配液操作中引起的微粒污染所谓微粒是指静脉给药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
直径一般为1~300μm或更大,50μm以上的微粒肉眼可以看见。
微粒污染的途径主要为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环境空气污染。
1.1.1粉尘微粒污染粉尘微粒污染多来源于以下环节:配液加药时锯过的安瓿没有消毒;折断安瓿颈时,积聚的粉尘微粒随着力的震动可落入安瓿之中,造成药液污染。
同时割锯划痕越长,粉尘就越多,主要是来自砂轮磨擦造成。
1.1.2胶塞颗粒污染加药时由于反复穿刺,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多数护士喜欢采用大号针头加药,当针头穿过瓶塞时,胶塞碎屑堵在针孔内,随着推注药液,胶塞碎屑即进入液体内造成污染。
1.1.3玻璃碎屑污染常见于10~20ml大针剂,由于砂轮锯的痕迹太浅,折断安瓿颈时边缘凹凸不平,玻璃碎屑脱落,导致药液污染。
1.2操作不规范,无菌观念差配制药液时没有严格执行正规操作,吸药时药液接触到手或针梗,或加药时不戴口罩、聊天、打喷嚏等,都是造成药液污染的原因。
1.3安全意识差有的护理人员存有侥幸心理,自认为一点污染无所谓,反正病人也用抗生素。
1.4超负荷工作输液量大,护理人员少,护士匆忙加药,特别是粉针剂药品未充分溶解即进入血管,没有专人负责,难以保证药液质量。
1.5监管不力实习生配制药液时,有的带教老师认为加药是一项简单的操作,缺乏对实习生的监管。
1.6加药环境差治疗室仅属于相对洁净,配置液体的环境受污染严重。
治疗室内物品多、物流密切,物体表面、地面或人体表面带有的含菌尘土可随通风、走动散布到空气中,在此环境下配药操作,必然会影响液体的质量,甚至导致液体污染。
静脉输液的环节质量控制静脉输液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如手术、急救、重症监护等。
静脉输液的高效、安全、稳定,对于病人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静脉输液的质量,提高治疗效果,保障病人的安全,严格控制静脉输液的每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一、医护人员的素质控制静脉输液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和严谨态度的技术,医护人员的素质控制是关键的环节之一。
医护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
医护人员应当了解静脉输液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点,正确判断病人病情和输液需求,准确掌握开扩导管、连接输液管、调节滴速、更换输液袋等细节操作。
医护人员还应当掌握常见的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才能完成静脉输液的高质量控制。
二、消毒控制静脉输液是通过导管直接进入体内,必须保证导管的消毒控制。
在输液前,医护人员应当特别注意消毒措施,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消毒流程,确保导管的卫生防护。
消毒控制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当养成良好的习惯,坚持戴手套和口罩,勤洗手,防止细菌交叉感染。
三、质量控制静脉输液的质量控制包括输液器设备、输液速度、输液液体等方面。
首先,输液器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保证输液器整体严密性和可靠性。
同时,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坚持细心观察病人的输液反应,及时调整滴速。
最后,对于输液液体的控制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
医护人员应当合理选取输液液体,控制输液总量和时间,及时发现和处理液体过量或过少等异常情况,确保输液液体的药效和作用。
四、安全控制静脉输液的安全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密切观察病人的输液反应,及时处理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血管外漏等。
同时,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病人的人体功效监测,特别是对高危病人、老年病人、重症病人等的特殊关注。
静脉输液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静脉输液是住院病人的一项最常见也最重要治疗途径,是基础护理操作中用得最多的技术,临床输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护患纠纷的发生,也是护理风险较易发生的环节。
90%以上的住院患者需接受静脉输液治疗,随着疾病谱复杂化,给药方式的多样化,静脉输液治疗出现了多种途径,输液工具留置时间也在延长,住院病人在接受输液治疗的同时,也存在着输液风险,因此对于静脉输液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着各种输液风险的发生率和患者的安全,尤其是操作细节质量控制。
1.沟通是人性化操作的关键也是操作成功的前提,是保证输液治疗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为了更深入的将人性化融入到静脉输液操作技术中,护士在操作前要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不同患者的疾病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治疗需要等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输液工具和输液方式。
针对不同的患者沟通方式应因人而异,应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量和理解患者的感受和要求,应该有同理心,同时在与患者沟通时应注重护士的仪表素质,面带微笑是进行沟通的关键,真诚的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经过沟通能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早日康复[1]。
2.操作过程质量2.1取棉签临床使用的棉签大多都是较多的数目包装在一起,在取用时往往会污染到不使用的棉签,所以在取用时要特别注意,对一般塑料包装的棉签,取用时可将棉签尾端直接顶出塑料包装,这样可以避免污染其他棉签;盒装碘酒棉签在操作时更容易被污染,在取用时,宜用手指确定某一根棉签,然后向空余的地方平移后取出,这样可以避免接触到其它棉签,减少污染的机会。
2.2消毒在所有的操作标准中都要求消毒时棉签的角度保持45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所选择的穿刺部位不一定都是平面,所以在消毒时就要注意配合手法保持45度角,在不同平面转变消毒的力度和角度。
消毒时要顺时针、逆时针交替,且要充分待干,以免消毒剂带入血管中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2.3无张力三面固定手法静脉输液穿刺针的固定是保持输液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固定时应保持单手无张力贴贴膜并确保穿刺针与皮肤面以外的其他三面的有效固定,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又能更有效的固定,手法很重要。
临床静脉输液的环节质量控制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基础护理操作中用得最多的技术,也是最容易发生护患纠纷和护理风险的治疗环节。
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包括药品质量、环境设备、药物配置、输液操作、不良反应观察及输液效果的观察等多个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护理差错、纠纷,因此护理管理者和护理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静脉输液的每一个环节,加强环节质量监控,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规避护理风险,确保病人的静脉输液治疗安全有效。
1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的方法
1.1 建立健全静脉输液环节的护理考核标准及质量管理制度,并逐渐形成细化、量化、规范化的质控标准。
1.2 对各科室静脉输液的环节质量及护理流程现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缺陷及安全隐患。
通过检查、分析、总结,了解医院各科室静脉输液环节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3 针对静脉输液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定环节质控计划,拟定质控目标,督查采取常规与抽查,开放式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1.4 督查中发现的缺陷及安全隐患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并将本轮质控的结果作为下一轮质控的重点进行。
整个质控流程及质控目标呈现PDCA循环螺旋上升趋势。
2 具体步骤
2.1 输液前的环节质量控制是基础
2.1.1 药品的贮存环节:对药品的存放管理进行检查,包括药品的效期及贮存温、湿度、光照等条件是否符合标准。
杜绝备用药中出现过期药。
同时需高度关注并定期清理效期内因贮存条件不达标引起变质、变色、混浊、结晶等药品。
2.1.2 药品的配置环节:现场查看护理人员配置药品的过程,严格执行无菌
技术操作。
注重护理人员操作手法,避免污染注射器轴心;配置药品时禁止反复在瓶盖上穿刺,插入瓶塞固定使用一枚针头,抽吸药液时用另一枚针头,可减少瓶塞穿刺次数,减少瓶塞微粒污染[1];配置药品用碘伏消毒瓶塞部位时应适量,以消毒后瓶塞表面无碘伏液积存为宜,以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2]。
2.1.3 配置后的药液检查:随机抽查安瓿中药液是否吸净,空安瓿数是否与药品总剂量相符;核对输液瓶上的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是否与实际相符;观察药液的澄明度,是否有悬浮物、不溶性颗粒(胶塞屑)等;多品种大量输液的病人药液应现配现用,避免配置好的液体放置超过2小时。
2.1.4 环境设备的监控:配置环境是保证配药质量的重要因素。
每日配药结束后,应彻底清洁配药台,治疗室每日行空气消毒。
每个月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配药台及治疗室进行细菌菌落监测,将结果登记存档。
2.2 输液中的环节质量控制是关键
2.2.1 护理人员的输液操作:查看护理人员输液操作是否正确规范,特别是排液排气的手法,避免药液浪费引起护患纠纷。
输液后根据病情及医嘱调节适宜的输液滴数,向病人及家属宣传输液常识。
嘱病人不可擅自调节输液滴数,必要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药物知识,输液滴速对病情和疗效的影响等,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2.2.2 注重特殊药物的使用:随时收集并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特别要注重新药及特殊用药的给药方法、用药顺序、溶媒的选择及配伍禁忌等。
如有的药物需避光输入;有的药物在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时,必须先冲洗输液管道;有的药物需在规定时间内输入;一些中药注射剂不宜选用生理盐水做稀释剂,因成分复杂,容易发生盐析[3];不同输液混合后pH值变化,稳定剂等溶解度改变导致分解和沉淀,出现输液反应等。
2.2.3 输液过程中要定时巡视病房,注意输液滴数。
并观察穿刺处有无肿胀、渗漏等。
主动告知病人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不适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等,指导病人输液时变换体位和活动肢体的正确方法。
2.3 输液后的环节质量控制是保证
2.3.1 输液结束后拔针时,护士动作要轻柔,并耐心地向病人及家属示范指导纵行按压针眼的目的、原理、方法、时间,温馨的提醒病人:“拔针后顺血管方向按压5分钟,勿揉动”,从而使局部因按压欠妥所至的出血、肿胀明显减少[4]。
2.3.2 不良反应的观察:主动观察及询问病人有否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并记录。
将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上报至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
3 结果
通过加强临床静脉输液环节的质量控制,我院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态度明显改善,临床静脉输液的护理缺陷明显减少,一年来未发生因输液引起的护理纠纷、投诉,病人对静脉输液的满意率达99.85%。
4 体会
在进行质量控制的同时,护理人员的自控和互控是十分必要的。
医院需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其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法律法规和核心制度。
只有监控、自控和互控相结合,才能实现静脉输液“零缺陷”的目标。
注重静脉输液环节的健康教育和护患沟通,主动为病人进行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宣教,及时解答疑问,尊重和满足病人权利,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立萍,张丽娟,王艳萍.门诊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7,(13)3:559.
[2] 杨玉环,蒋伟霞.碘伏消毒剂致输液反应7例的启示[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2):91.
[3] 张永林.输液不良反应分析及药物配伍[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3,16(3):168.
[4] 彭雅君,郑碧霞,黎小群.门诊输液患者健康需求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