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15 大禹治水
- 格式:doc
- 大小:46.55 KB
- 文档页数:19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语文精品资料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语文精品资料
1 1.专有名词 大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
密。
史称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
禹是黄帝的玄孙、
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其父名鲧,
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
氏
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
鲧[gǔn] :中国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
姓姒,字熙,夏后氏。
帝颛顼之曾孙、大禹之父、
夏启的祖父。
被尧封于崇地(河南登封附近),为伯
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约公元前2037年至公
元
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
2.背景资料
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
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欢迎下载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继续
精选文档感谢下载使用双击可编辑删除15。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
第15课《大禹治水》知识归类
一、同音词
必须必需
必须:是“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
必需:是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得要”。
运用:
1、文具是学习的必需品。
2、你必须完成任务。
二、多音字
难 nán(困难) nàn(灾难)
只 zhī(一只) zhǐ(只有)
处 chù(到处) chǔ(处理)
三、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经常——常常必须——一定痛苦——难过仍然——仍旧
消退——消失吸取——吸收疏导——疏通渐渐——慢慢反义词:经常——偶尔必须——不必痛苦——幸福消退——出现
失败——成功疏导——堵塞退——进
四、词语拓展
形容幸福生活的词语: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幸福安康幸
福美满福寿安康太平盛世繁荣昌盛欢聚一堂无忧无虑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大禹治水》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相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本课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学情分析:二年级处于小学低段,学生生活阅历较少,理解能力较差。
但是对神话故事等很感兴趣,在课堂中通过故事朗读视频、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进而理解课文的中心。
教学目标:1、了解“挡水、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十三年、到处奔走”等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大禹一心为民的精神,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来看一张图片,这是“水”的古体字。
水有很多种,溪水潺潺流淌,湖水波光粼粼,海水波涛汹涌。
水孕育了生命,滋润了万物,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栖水而居。
可是,当水四处蔓延,泛滥成灾,就成为可怕的洪水。
这样的水就需要治理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一起走近治水英雄——大禹。
(设计意图:通过与水有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水在生活中的两面性。
)二、讲授新课(一) 1、大禹简介,学生朗读。
2、听课文朗读视频,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禹治水的故事。
由此引出问题: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洪水的危害有多大?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预习提示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材分析《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
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讲故事导入新课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15《大禹治水》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的性格特征。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神话故事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请学生讲其中三个神话故事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学生回答)2、导入课题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回答)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二、教学过程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对了,“大禹”是人名,“水”指的是“洪水”,也就是大禹治理洪水。
那在现实生活中,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课件播放图片)对,正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所以人们才要去治理它。
那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一课。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师: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师: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与水库防洪等,通过这些工程手段以扩大河道泄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免洪水灾害;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内容有洪水预报、洪水警报、洪泛区管理、洪水保险、河道清障(或河道管理)、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等,通过这些非工程的措施,可以避开、预防洪水侵袭,更好地发挥防洪工程的效益,以减轻洪灾损失。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指导语:通过调查,你们认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课件播放图片)4、总结师: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了,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向大禹学习,并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做一个人人称赞的“小大禹”。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的性格特征,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决心,以及坚强的意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2、推荐阅读《山海经》,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他们群文阅读的兴趣。
3、由大禹治水延伸到李冰治水再到现代的武警官兵抗洪抢灾,升华情感。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神话故事师:同学们一定读过或者在电视上看过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吧,谁能说说你知道中国有哪些神话故事呢?(幻灯片2)生自由回答来看一看,猜一猜,好不好?(幻灯片3——6)生相机回答(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2、导入课题籍——《山海经》,老师专门为你们挑选了一本拼音版的,同学们有兴趣看这本书吗?想看就要表现好,老师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为集体利益而努力,能做到吗?—板书:禹(yǔ),跟老师一起读。
补充课题:15、大禹治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大禹治理洪水。
(板书:洪水)师:同学们见过洪水吗?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课件播放视频幻灯片7),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小结: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流离失所,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请同学们看到桌上的课文纸,看一看课文中是怎么描述洪水的?谁愿意试着读给大家听?师:对,正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幻灯片8),所以人们才要去治理它。
那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前先来看一看朗读提示(幻灯片9)2、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说一说文中讲了几个人治水的办法?他们分别采用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2)全班交流:A、文中讲了两个人治水的办法,分别是鲧和鲧的儿子禹(板书:鲧、禹)。
B、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幻灯片8)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开通了很多河道,最终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治理了洪水。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认知: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
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二、教材分析: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1、黄帝和炎帝的事迹:(1)教师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然后提问:祖国境内原始社会的遗址主要有哪几个?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2)师生归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大禹治水:(1)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中大禹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2)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3)请学生观察大禹治水插图,教师简介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4)组织学生讨论: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5)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
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6)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同桌同学讲)3、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1)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2)教师讲解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三)知识反馈1、课后填空题。
2、请几个学生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15 大禹治水主题文档一、课文内容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讲述了古代大禹带领人民治水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一致的精神。
1. 内容概述课文主要讲述了大禹为了拯救百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战胜洪水,为后人创造了美好家园的故事。
文章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伟大,以及人民的团结和奉献精神。
2. 主要人物•大禹:勤劳勇敢、不畏艰险、心系百姓的治水英雄。
•人民:勤劳善良、团结一致、共同战胜洪水的群体。
3. 主要情节•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
•大禹带领人民治水,历经千辛万苦。
•大禹最终战胜洪水,百姓安居乐业。
4.课文主题•赞美大禹的伟大精神和治水功绩。
•表彰人民的团结一致、共同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育我们要学习大禹的奉献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教学目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勤劳勇敢、团结一致”等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感受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学习他的奉献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情景。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大禹治水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学习哪些精神。
* 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1. 导入•展示洪水泛滥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古代曾经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吗?•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大禹治水的课文,看看他是怎样带领人民战胜洪水的。
2. 学习课文•朗读课文,并进行词语解释。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重点段落分析。
•讨论大禹治水的精神,以及我们应该学习哪些精神。
3. 拓展延伸•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大禹的伟大之处。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大禹治水的艰辛。
•鼓励学生搜集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并进行分享。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阅读 15 大禹治水鲁班造锯鲁班是我国春秋期间闻名的工匠和发明家。
相传木匠用的锯,就是鲁班发明的。
有一回,鲁班上山去砍树,山很陡,鲁班抓住树根和杂草,一步一步往上爬。
忽然 , 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鲁班认真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很多小齿。
他在手指上试了试,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这可提示了鲁班,他想: 假如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往返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快得多吗?鲁班立刻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一试,果真又快又省力。
鲁班就这样发了然锯。
1. 鲁班上山砍树,发现了什么?用“”画出来。
他当时是怎么想的?用“”画出来。
2. 鲁班依据带齿的发了然。
课文告诉我们:只需,就能有所发现。
鲁班造锯1.鲁班认真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很多小齿。
他在手指上试了试,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他想 : 假如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往返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快得多吗 ?2.小草锯子认真察看,踊跃思虑夸父看到人们生活在黑暗严寒的世界里,于是他就去追赶太阳,想把太阳搬到地上来,让世界充满光明和暖和。
他向来追呀追,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太阳喷着火焰,把他烤得渴极了。
他一ロ气喝光了黄河的水和渭河的水。
最后,渴死在半路上了。
夸父倒在地上,地上长出一片桃林,树上结满了果实。
太阳被感人了,它放慢了脚步,而且每日都到地上走一趟。
1.给文章选一个题目。
()①夸父帮人②夸父追日2. 用“”画出夸父追赶太阳的原由。
3 夸父的行为,表现了他()的精神。
①舍己救人、坚韧不拔②百折不回夸父追日1.②2.让世界充满光明和暖和3.①。
《大禹治水》教材解读
教材解析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
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
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二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三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句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四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釆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
选编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文配有1幅插图,画面宏阔,图中众多百姓在禹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开通河道,禹正在与有经验的老者察看地形。
画面与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对应,为学生领会课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凭借。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