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十十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4.42 MB
- 文档页数:48
体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一、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体育心理学:是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 从心理学分支谈体育心理学的概念(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性质: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科学,就其性质而言,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二、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1首先从理论方面讲:其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揭示在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注意定势、动机、情绪等心理状态,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丰富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社会知觉和团体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2从实践方面来讲:其任务是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
三、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体育活动的特点。
1、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
2、体育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
3、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4、体育活动的竞赛特点。
第二节体育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体育心理学的前身是动作心理学19世纪的动作心理学:20世纪体育心理学的进展:2、未来的体育心理学第三节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观察、调查以及测量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进而揭示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原因或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准实验三种。
1 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1)、在明确的理论导向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2)、确定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3)、进行实验设计;(4)、必要时对主试进行培训;(5)、实施实验过程;(6)、分析实验数据;(7)、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
“十五”大纲课程性质与目的(一)课程性质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未来的(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提高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的“潜能”的最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
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心理学知识。
这门课程具有体系新、内容新和实用性强的特点。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
(二)课程设置目的1 .使学生了解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简史和发展方向。
2 .使学生了解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3 .使学生掌握运动参与的心理动力。
4 .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心理。
5 .使学生了解提高运动成绩的心理学方法。
6 .使学生了解运动中的社会心理。
7 .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心理。
教学内容与要求体育心理学“十五”大纲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四章运动动机第十四章运动中认知干预方法第五章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第六章运动归因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八章运动损伤心理致因及康复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差异心理《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5121022)一、课程说明(一)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二)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三)课程性质与任务:本门课程是从事体育教学的心理依据。
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讲授体育运动中特别是体育教学中人的特殊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介绍心理机能的训练方法等,为培养合格的教师提供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为学生今后从事体育教学和学校运动训练、竞赛活动提供心理学依据;通过教学实验、作业及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使他们了解某些心理实验和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初步具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的能力。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康复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48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匹配题(该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5分。
)1.把运动员损伤后的心理反应阶段与相应阶段的运动员具体表现进行匹配:否认认识到无法立即解决受伤,产生消极情绪愤怒接受受伤的事实并开始计划怎样康复许愿自我允诺一些无法实现的愿望抑郁部分性的或完全性的对损伤的曲解承认经常表现为愤怒情绪状态二、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2.运动员损伤后的恢复,只有把生理的恢复和__________恢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整个身心得到全面恢复。
A.心理B.营养C.比赛状态D.运动技术3.受伤运动员会经历以下认知方面的反应:感知身体疼痛、察觉与损伤有关的不正常反应、询问与损伤有关的问题、__________、认识到受伤的不良结果等。
A.震惊B.曲解损伤的涵义C.分离D.失望、孤独4.运动损伤者往往会寻求理解损伤的涵义,运动损伤会导致一些伤者在认知上对损伤意义曲解,专家们已确认的意义曲解“选择性抽象化”指的是:__________。
B.夸大运动损伤的严重性C.将复杂的体验简单化D.将损伤的责任强加于自己5.运动损伤者往往会寻求理解损伤的涵义,运动损伤会导致一些伤者在认知上对损伤意义曲解,专家们已确认的意义曲解“绝对化思维”指的是:__________。
A.将注意力集中在无意义的小节上B.夸大运动损伤的严重性C.将复杂的体验简单化D.将损伤的责任强加于自己6.运动损伤不仅使肌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而且在心理上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因此,损伤后,对受伤者进行心理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
A.消除受伤后的心理障碍B.消除恐惧C.增加营养D.调整心理状态7.损伤运动员一般经过情感反应、焦虑和生气等短期的心理反应后,可能出现的现象__________。
A.身心恢复B.死亡C.导致精神病D.开始接受自己已经受伤的事实,制定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计划8.下面哪一选项不属于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阶段__________。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一、改善情绪状态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
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
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
例如,麦克英曼(McInman)等人于1993年对活动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
当然,体育活动之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与情绪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关。
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但有几个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是存在的。
例如,海顿(Hayden)等从1984年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完善个性特征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关于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
A型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
大多数研究显示,A型行为特征是产生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的一些研究比较注重体育活动对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作用,以及重视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前为止,哪一类体育活动对A型行为特征的影响更大,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也没有发现体育活动与个性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
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
由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是毋庸置疑的。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