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 过渡时期
- 格式:pptx
- 大小:444.39 KB
- 文档页数:30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1956)(一)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文件,意义: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意义和具体表现。
2.新中国成立之后,追歼残敌,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异同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意义(二)经济1.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1952年,恢复了国民经济。
2.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形成了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初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在外交方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实施“一边倒”方针,1949年中苏建交,建国一周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此后,我国还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四)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较低。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过渡时期中国现代史的过渡时期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之间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激烈、动荡不安的阶段之一,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折点。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的特点、重要事件和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的影响展开叙述。
首先,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的特点是内忧外患、社会动荡。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内忧外患的挑战。
外患方面,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造成了严重威胁。
内忧方面,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等社会动荡引发了国家内部的剧烈变化。
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事件中,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意识到其传统文明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治、光绪时期,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旨在加强国家实力,摆脱西方列强的压迫。
然而,这些改革尽管有一些成果,但很快就被保守势力所击败,改革的努力没有真正带来持续性的变革。
这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派系争夺权力,社会不稳定,经济困境,人民生活困难。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进一步推动,民主与共和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然而,过渡时期也有一些积极的成果。
诸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事件都耳熟能详,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走上一条新的道路。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典型代表,它呼吁民主与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提倡思想自由和民族独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总而言之,中国现代史的过渡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段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外开放。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中国现代史一、1949——1956年:过渡时期(或: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单元内容提要:1、新中国的成立:筹建新中国(政协会议)、开国大典2、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追歼残敌;西藏和平解放;稳定物价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和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1、1949年9月:政协会议(北平);通过《共同纲领》2、1950:土地改革开始(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抗美援朝开始3、1951:西藏和平解放4、1952:土地改革结束5、1953:抗美援朝胜利结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开始;三大改造开始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1955: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8、1956: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占主导,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重大事件有:1949 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1951 西藏和平解放1950——1952 土地改革1950——1953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7 一五计划1953——1956 三大改造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6 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达到高峰,农业发展二、1956——1966年: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单元内容提要: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探索;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犯了“左”倾错误;通过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复苏;该时期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果,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产生了四大创业年代的英雄: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
总之,本时期特征是:中共尝试走自己的路进行探索;过程曲折,但总体前进。
第1页,共计4页 第2页,共计4页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部分)【考点展示】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完成。
【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
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1、改造的基础:1949-1952年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2、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建立国营经济。
3、土地改革后,政府倡导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内容:一化三改,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这两者的进行关系的同时进行。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主要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突出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意义: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中国现代史(1949-1956)过渡时期【知识联通】点:(概念)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三反运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宪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冷战、经济: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统购统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双百方针、人民教育线:(线索)政治:巩固政权,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大制度),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外交上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通过外交的努力,为新中国提供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对国家经济成分进行调整,借鉴苏联经验,国家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由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社会生活变迁受到苏联影响和政治生活较大。
文化:完成了由半殖半封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建立起人民教育制度;实行双百方针,文学艺术繁荣。
面:(阶段特征)政治:推翻三座大山,巩固新生的新民主主义政权,颁布《共同纲领》,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一五计划的开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文化:确立社会主义文化,文学、艺术、教育为人民服务,发展科技,加强国防建设【知识检测提升】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出自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2.下表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1949年宁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C.宁夏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D.政协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3.张澜清末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反对专制统治,1949年因拒绝去台湾遭软禁,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副主席。
第九章、中国现代代史第一节过渡时期(一)使用时间:年月日姓名:【阶段特征】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上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来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知识梳理】必修一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一、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背景:(1)军事上:随着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2)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统一了党内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思想路线基础七届二中全会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平山县村内容:①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转移到,以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转变为,从转变到的总任务。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采用公元纪年;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代会职权;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定五星红旗为国旗;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定为国歌)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2、成立:年月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意义(1)结束了、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以为领导,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4)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的四个时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出现了严重的内乱,严重的践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4.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冬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1过渡时期:1949——1956年1.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其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D.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共同作用”,结合课本所学,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立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了人民政权。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这说明了A.开国大典的意义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可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选举的主席和副主席,以共产党为主体,与其他民主党派共同组成,反映出新中国实行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正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开国大典前召开,排除A;1954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排除D。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现代史分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过渡时期(1949—1956 年)总特征: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逐步确立了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3. 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确立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年)总特征:在曲折中发展。
1. 政治:“左”的错误的产生和发展,导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民主政治受挫。
2.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1959—1961 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的困难。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
3. 外交:中苏交恶使我国外交环境恶化,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4.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但发展曲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年)总特征:“左”的错误严重,民主法制和经济建设遭到破坏。
1.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2. 经济: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3. 外交:1971 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中日建交,1979 年中美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4. 科技文化:“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青蒿素被发现;“双百”方针受到冲击和破坏。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2012 年)总特征: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