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民族团结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十二课 民族大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定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确定: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6.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7.目前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8.意义: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
2.措施:(1)政治上:因地制宜,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迈进了社会主义;(2)经济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方式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派出大批有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形式)(3)文化上: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式: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帮助侗族等十几个民族创制文字。
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文化遗产)。
(4)西部大开发战略:(作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青藏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⑥兴边富民行动。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一)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22课)第十一课民族团结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6.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一国两制”(1)提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四字构想: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2.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1993年,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初中历史民族团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明白不同民族和睦相处的意义。
2. 掌握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事件,如百家争鸣、联合抗敌等。
3.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
教学重点:1. 民族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事件。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以此激发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民族团结的案例。
2. 教学素材:历史书籍、相关文献。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民族团结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不同民族和睦相处的意义。
2. 介绍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事件,如百家争鸣、联合抗敌等。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并分享各自的看法。
2. 学生就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各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四、实践(10分钟)1. 学生展开小组活动,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民族团结。
2. 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民族和睦相处的场景。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本堂课所学内容,总结今日所得。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事件。
2.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当前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和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形成民族团结的观念。
但是,教学过程中可能忽略了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二——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团结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和政权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团结在中国的古代,最早提出“五方震荡,四海一家”这样的观念是秦始皇,但这个观念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诸夏之间的关系仍然十分紧张。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族人口逐渐增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以发展,诸夏之间的紧张关系才得到缓解。
同时,汉武帝还通过娶亲联姻的方式,与匈奴、南越等异族建立了友好关系。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以汉族为主,包容异族”的特点,为后来的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
二、唐宋时期的民族团结在唐宋时期,民族关系再次出现紧张态势。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各少数民族在唐军饱受屠杀和剥削的情况下,开始积极反抗,朝鲜、新罗还先后成立了反唐联盟,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十分紧张。
唐朝灭亡后,宋朝的统治者意识到少数民族反抗的危害性,因此在民族政策上有所转变,积极采取联姻肃清的策略,许多少数民族内部得以加强团结。
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内部的团结,为民族团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明清时期的民族团结明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成为明朝“边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缓慢。
在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时候,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其发展势力的主要目标,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加入起义军。
但随着明朝灭亡,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了清朝的一部分,清政府在治理边疆的政策上,比明朝更具包容性。
不仅如此,清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少数民族团结政策,比如设立了蒙古、藏、满三大藩等,为多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时期的民族团结甲午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关系日益紧张。
鸦片战争以后,数次侵华战争,大大削弱了中国的国力,使得各民族关系日益紧张。
初中历史民族大团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相关知识,理解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教学内容:
1. 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意义;
2. 辛亥革命及其对民族大团结的影响;
3. 民族英雄孙中山及其在推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4.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意义;
2. 梳理知识:教师讲解辛亥革命及孙中山在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事件背景和重要人物;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民族团结的意义和影响,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视频欣赏:观看相关历史视频,并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5. 小结:教师做总结,概括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
教学评价:
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表现,展现对民族大团结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输出成果,评价学生的表现;
3. 学生完成相关作业,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
1. 每日一句:每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分享一句关于民族团结的名言或格言;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或小说,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3. 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和民族团结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展示。
初中历史知识的民族团结教育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知识的民族团结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知识的民族团结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历史渊源、文化特点,以及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1.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包括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地域联系、文化交融和相互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2.各民族的历史渊源初中历史教学要涵盖各民族的历史渊源,包括各民族的古籍、传说、历史事件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3.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初中历史教学要关注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
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尊重和欣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4.民族团结的历史事例初中历史教学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团结历史事例,如“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团结”等。
通过学习这些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三、初中历史知识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策略1.整合教材内容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中,要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突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调整教材结构,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民族团结教育。
2.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历史故事、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引导学生体验民族团结的温暖。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课前学习任务
学唱歌曲《爱我中华》;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学习任务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哪几级?目前我国一共建立了几个自治区?
【学习任务四】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学习任务五】阅读教材,归纳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情况表。
主要措施具体体现结果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央派出大量干部到民族地区加强当地的建设,孔繁森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请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他为当地发展作出的贡献。
初中知识点汇总之民族团结篇民族团结:构建多元和谐社会的基石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中,民族团结尤为重要,它是实现和谐发展、促进共同进步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初中生应该了解的民族团结的相关知识点和意义。
一、多元民族文化的瑰宝一个国家的多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民族团结意味着各个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推动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例如,在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如京剧、藏戏、彝剧等。
初中生应该学习并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文化交流的桥梁民族团结的核心是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的建立。
文化交流是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从而打破陌生感和误解。
初中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三、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是多个民族在共同发展进步过程中相互融合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繁荣和进步需要不同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民族团结可以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创造繁荣的未来。
同时,民族融合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避免因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局面。
因此,初中生应该培养跨民族交往的素质和能力,主动参与民族融合的过程。
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民族团结不仅仅是一种个别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更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只有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通过加强民族团结,可以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准则,让不同民族共同秉持着尊重、公正、平等、互助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初中生要从小事做起,与同学们保持友好相处,尊重他人,排除歧视和偏见。
中华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提纲第一单元伟大的中华民族第一课爱我中华一、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P21.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2.中华民族有壮美的山河3.中华民族有灿烂的文化4.中华民族有多元一体的优势二、怎样理解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优势?P5各民族丰富的多元特色,融合于大一统国家,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
第二课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
P10二、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1.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发展2.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3.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三、古代各时期我国各民族是如何交融发展的?1.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各民族不断迁徙、相互交融。
3.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4.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在更大范围交融。
5.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有哪些新发展?形成和发展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课中华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P19二、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新、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P19三、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有丰富的表现。
(举例)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
第二单元共同铸就美好国家第四课共同开发建设祖国一、简要说说我国各族人民是如何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P301.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初中历史知识点: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由高到低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省、市、县三级政府机关。
既然是民族自治,那当地的政府机关的一把手就必须是本民族人担任。
我这里说的是政府一把手,也就是自治区的主席、自治县的县长等等,比如: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是蒙古族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金寿浩是朝鲜族人。
基本上民族自治区前面的民族是什么,当地的政府一把手就是那个民族的人。
这里说的是政府,人大关于一把手的要求有所变化,人大主任或副主任有该民族公民担任即可,不要求一定是本民族公民来担任人大主任的。
自治区域内的党委对民族成分没有要求。
目前我国有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17个,另外根据蒙古族的习惯,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还有三个自治旗,自治旗与自治县级别相同。
实际上,我国的民族自治州并不能完全与地级市相对应,而是与地区向对应。
地级市下设的是区,整个城市是一体规划的,而地区是没有下设的区(这跟东莞还不一样),只是地区政府驻扎在所管理的地区一个县内,所以其行政上的职能与地级市要差一些。
而我国自治州的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机关都是驻扎在所管辖的县(市)内的,比如楚雄彝族自治州驻扎在楚雄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驻扎在延吉市。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
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团结经典例题
“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B
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