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课力七年级数学秋季班 第6讲因式分解(四)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43
七年级l上册数学第六章知识点七年级数学第六章知识点随着学期的推进,七年级学生即将进入到数学第六章的学习中。
本章内容主要是以方程式为核心,介绍线性方程的具体内容。
下面,我将对第六章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方程方程是用于描述数学关系的一种方法。
一般而言,方程式是由两个数学表达式或一个表达式和一个数值之间以等号相连的。
我们可以将方程式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种:1.一元一次方程式:形如ax+b= 0 的式子,其中x为未知数,a和b为已知数。
2.一元二次方程式:形如ax²+bx+c= 0 的式子,其中x为未知数,a、b和c为已知数。
3.二元一次方程式:形如ax+by=c 和 dx+ey=f的式子,其中x和y 都为未知数,a、b、c、d、e和f为已知数。
二、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法1.移项法:移项法是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未知数的项移至等号的另一边,以便求解未知数的值。
2.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一次方程式中未知数项无法直接移项时,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因式分解把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分开,进而解方程。
三、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解法1.配方法:设ax²+bx+c=(ax+m)(x+n),通过比较系数,解出m和n的值,从而求得方程的根。
2.公式法:通过b²-4ac来计算根的情况。
4.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法通过消元法,将多个方程式中未知数的系数进行调整,从而求出未知数的值。
以上便是七年级数学第六章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方程的解法和具体应用。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方程会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浙教版七下第六章《因式分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的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包括:因式分解的意义,提取公因式法,以及应用举例。
具体涉及的教材章节为6.1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如何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一个多项式的值。
如: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引导学生将面积和周长公式中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2. 知识讲解(1)因式分解的意义:将一个多项式表示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2)提取公因式法: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并将其提取出来。
3. 例题讲解讲解两道例题,一道为提取公因式的简单例子,另一道为稍微复杂的多项式因式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两道练习题,巩固因式分解的方法。
5. 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意义。
2. 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
3. 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
4. 练习题目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解因式:6x^2 9x。
(2)分解因式:5a^2 + 10a。
2. 答案:(1)3x(2x 3)。
(2)5a(a + 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但部分学生在提取公因式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提取公因式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进行因式分解?为学生学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Saying that they have all left, I want them to come back one by one when I am the lonelies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因式分解》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因式分解》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
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
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分解因式》
【教材与学情分析】
分解因式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
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经历新概念的建立过程。
2、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以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的关系。
3、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分解因式”这一概念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学习建立概念的方法。
难点:认识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分解因式的各种问题。
【教法设计】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观察、类比、归纳、概括,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过程】。
第六讲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一、什么是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
例:x2+2x+1=(x+1)2多项式-------------(x+1)与(x+1)的乘积。
在这个过程中等式两边是恒等的,且是从几个单项式和的形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因此,因式分解的本质:恒等变形,化和为积。
(必须同时满足这八个字)二、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1、提公因式法公因式: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
所谓的提公因式:即把所有相同的部分提取出来。
例:ma+mb+mc = m(a+b+c)ab3−a2bc2=ab(b−ac2)。
−2a2c2+6abc−4ac=−2ac(ac−3b+2)2、公式法(本质上乘法公式的逆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例:(1)4a2−9b2=(2a+3b)(2a−3b)(2)x4−1=(x2+1)(x2−1)=(x2+1)(x+1)(x−1)(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3、分组分解法既不能直接提公因式又不能直接用公式法的,考虑将几个单项式分组,每组组内先进行因式分解,然后再整个的进行因式分解。
(1)ax−by−bx+ay=(ax−bx)+(ay−by)=x(a−b)+y(a−b)=(a−b)(x+y)思路一:组合的时候可以考虑组合含有相同部分的几个单项式。
思考:组合ax+ay, -(bx+by)是否也可以呢?(2)a2+a−b2−b=(a2−b2)+(a−b)=(a+b)(a−b)+(a−b)=(a+b+1)(a−b)思路二:可以先组合可以构成公式的几个单项式。
三、因式分解的要求:1、每个因式必须为整式:)如:(x+2)不能写成(1+2x2.分解要彻底。
如:(1) x4−1=(x2+1)(x2−1)(错误)x4−1=(x2+1)(x2−1)=(x2+1)(x+1)(x−1)(正确)(2)3x3+18x2+27x=3x(x2+6x+9)(错误)3x3+18x2+27x=3x(x2+6x+9)=3x(x+3)2 (正确)3、单项式写在多项式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