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学孟子——胸怀决定格局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8
孟子带给我的人生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简称。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人生哲学有很深的探讨和启示。
以下是我从他的思想中获得的人生启示: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强调个人修养是一切的基础。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才能在家庭中达到和谐平衡,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应该从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以实现内外一致的人格。
2. 仁爱无私:孟子强调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而仁爱则是人性的核心。
我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努力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在传递爱与关怀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3. 学问教育的重要性:孟子主张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提高智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教育能够使我们成为更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生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指引。
4. 追求心灵的安宁:孟子认为内心的安宁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
当我们内心平静、心境安宁时,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陷阱,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 追求天命:孟子提出了“天命”这一概念,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目标。
我们应该努力发现并追求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无论在家庭、事业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迎接挑战,通往自己的天命之路。
以上是我从孟子的思想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希望这些启示能够对你的人生有所帮助,让你的人生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孟子》这9句精髓,教你做人的智慧!经典睿智!1. 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光辉之谓大。
——《孟子·尽心章句下》人人都喜欢他,称赞他是个好人,叫做善。
本身具备善的行为,就叫做善。
而内心充满善行,就叫做美。
充满善行而又能发扬光大,就叫做大。
2. 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远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尽心章句上》贫困的时候不失去道义,因此而能够自得其乐。
再得意的时候,也不会偏离道法,因此能够使得人民不失望。
3.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腾文公下》在自己得志的时候,能够跟随着百姓一同沿着正道走。
不得志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原则。
4. 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孟子·万章章句上》圣人的行为是不同的,有的圣人会远离君王,有的圣人会亲近亲王,有的圣人会远离朝廷,有的圣人在朝廷为官,但是每一个圣人都能够保持自身洁净。
5.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孟子·公孙丑上》圣人具有着高尚的品德,其才能和品德,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同类。
6. 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孟子·尽心下》吃烤肉是人们所共同爱好的,但是对于羊枣是曾晳独自喜好的。
7.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将人民的快乐,当做是自己的快乐,这样人民变回将它的快乐,当做是自己的快乐。
将人民的忧愁,当做是自己的忧愁,这样人民便会将它的忧愁当做是自己的忧愁。
8.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9.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禹: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传说他曾经治理洪水。
禹连续八年在外为制服洪水而奔走,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看一下。
孟子的思想名言:仁政、修身与处世智慧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邃且影响深远,以下是一些孟子的名言及其解释:1.仁者无敌: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孟子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困时照管自己,努力修养好本身的品德;通达时就兼及众人,让天下人都能修养好其品德。
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孟子关于仁政的具体体现,也是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理论渊源。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这句话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心中的力量。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使人成长,安逸却可能导致灭亡。
这句话是孟子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于人生奋斗的鞭策。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丈夫。
这句话是对大丈夫气节的赞美,也是对坚守原则、不屈不挠精神的颂扬。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过度相信书本,可能不如不读。
这句话提醒人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迷信书本知识。
8.养心莫善于寡欲:要想修身养性,涵养内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望。
这句话是孟子对于修身养性的建议,强调了寡欲对于内心平静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这句话是对自暴自弃行为的批判,也是对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倡导。
1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上天要降大任于某人,必先让其经历磨难。
《孟子》精华15句光明磊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人类道德伦理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有许多关于做人和做事的精华观点,这些观点以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为特点,对于我们塑造品格、做事坦诚无私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是《孟子》中15句精华观点,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光明磊落和坦坦荡荡地做人做事。
1. 仁者安仁心,智者安智心。
“孟子”开篇,孟子将仁德的核心放在了“心”的修养上,他认为人的内心应该有善良和智慧,并坚持积极培养和守护这样的内心。
2. 人性本善。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人天生具备了善的本性,但要通过学习和锻炼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天命”中所指的是人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但要想实现这一使命,必须付出辛苦和努力的汗水。
4. 见义而为,不容易做到,但却是一个人成为真正君子或者贤者的必备品质之一。
坚守正义、勇敢行动,这是孟子对待良知和问题的态度。
5. 不患贫而患不义,“孟子”中提到不患贫穷而担忧不公正的行为。
这句话意味着孟子将道德伦理看作是个人最重要的追求,而非物质财富的积累。
6.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孟子认为只有永远追求“仁”,才能真正达到“仁”的境地。
7. 子路曰:“吾尝闻诸老聃:‘求其友而无所见,求其友而无所闻?”孟子曰:“为之!”吾如求得其真。
”交往和交流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对朋友的选择需要慎重,要以品德高尚为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8. 仁者爱人,智者爱理。
“爱”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将人道和伦理道德看作是最重要的,智者爱理将智慧和知识视作最重要的。
9. 君子有九畴,“分别名”、“正己修身”、“正己修道”、“正己治国”、“正己平天下”、“正己祭祀”、“正己修造”、“正己丧”、“正己孝”。
胸怀决定⼈⽣格局泱泱世界⾥ 2020-07-31 00:21记得法国⼤作家⾬果曾经说过这样⼀句话:“世界上最⼴阔的是海洋,⽐海洋更⼴阔的是天空,⽐天空更⼴阔的是⼈的胸怀。
”⽣活中器量和胸怀决定着⼀个⼈的⼈⽣和⼈格⾼度,⼀个⼈⽴⾝处世,器量和胸怀是最重要的。
法国⼤作家⾬果器量,是⼀种不需要投资就能得到的精神⾼级滋补品;是⼀种保持⾝⼼健康、具有永久疗效的“维⽣素”;是⼀种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清醒剂;是⼀种使⼈做到骤然临之⽽不惊,⽆故加之⽽不怒的智慧和定⼒。
器量,鄙视的是⽄⽄计较、蝇营狗苟和⿏⽬⼨光的⾏为;崇尚的是光明磊落、⽆私坦荡和志存⾼远的品格;失去的是不平、烦恼和怨恨;得到的是友谊、快乐和幸福;抛弃的是狭隘、偏激、⼩⽓和毫⽆意义的你争我夺;得来的是宽⼴、博⼤、舒畅和融洽的⼈际关系。
南⾮的民族⽃⼠曼德拉,因为带领⼈民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狱,⽩⼈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西洋⼩岛罗本岛上27年。
当时尽管曼德拉已步⼊⽼年,但是⽩⼈统治者仍然像对待年轻犯⼈⼀样对待他。
南⾮总统曼德拉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个“锌⽪房”⾥,他的任务是将采⽯场采的⼤块⽯头碎成⽯料,有时从冰冷的海⽔⾥捞取海带,还做采⽯灰的⼯作。
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就有3⼈,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但是27年的监狱⽣活并没有打倒曼德拉,他坚强的⾛出监狱,获得了⾃由。
1991年,他被选为南⾮总统。
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时,曼德拉起⾝致欢迎词。
他先介绍了来⾃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敬的客⼈,但他最⾼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警也能到场,然后他把这三个⼈介绍给了⼤家。
曼德拉博⼤的胸襟和崇⾼的精神,让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地⾃容,也让所有到场的⼈肃然起敬。
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来,恭敬的向3个前狱警致敬,世界在那⼀刻平静了。
孟子的十大智慧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许多人。
孟子的十大智慧包括:一、知人善任。
孟子认为,只有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才能和能力,才能把他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去。
如果你把一个鸟放到水里游泳,那是惩罚它,不是帮助它。
同理,你需要为每个人选择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二、诚信为本。
孟子认为,真诚是人类品德的根本,没有真诚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社会。
因此,一个人必须保持诚信,不撒谎、不欺骗、不背叛,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重。
三、爱民如子。
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伟大的领袖,必须像父亲一样爱他的人民。
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敬天爱人。
孟子认为,人类必须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并依据人性和道德准则对待他人。
爱自己的人民,爱整个世界,这是孟子所追求的理想。
五、礼仪之道。
孟子非常注重礼仪,认为人们必须遵循礼仪的原则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宁。
不仅如此,礼仪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六、正义必胜。
孟子表示,所有事情都应该以正义为根本标准,这是唯一的正确道路。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合法的、合乎道义的,不仅会得到别人的敬重和尊重,而且也会为你带来真正的成功。
七、知时务者为俊杰。
孟子指出,一个人必须学会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情况,如果不知道当下的趋势和变化,就很难成功。
因此,一个人必须保持警觉,时刻了解社会变化,这样才能获取和使用有用信息。
八、无私为大。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伟大的人物,他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将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为他人谋福利,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九、好学不厌。
孟子也非常注重教育和学习,因此他鼓励人们不停地学习和探索,永远保持自我发展和成长。
十、不忘初心。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牢记最初的目标,把它作为持续前进和成长的动力。
如果你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瓶颈,回顾最初的梦想,可以激励你继续坚持下去。
孟子的仁义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理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弘扬仁义道德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以下将从不同维度来探讨孟子的思想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修身篇孟子强调个体修身首先要具备仁义道德的基本品质。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通过不断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自我完善。
这其中包括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尊重师长、友爱他人、待人宽厚、守信用等等。
这些品质的培养既需要个人的内心修炼,也需要外部社会环境的引导和塑造。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他强调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人可以认识到世间万物的内在规律和道理。
只有不断寻求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对于个人的修身来说至关重要。
二、齐家篇孟子认为,修身之道首先要扩展到家庭,实现齐家治国的目标。
他强调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家庭中,他主张夫妻和睦相处、子女孝顺父母、兄弟相亲相爱,以及亲戚间和睦相处等等。
这些家庭伦理的要求体现了亲情、爱心、责任等等正面价值观念。
此外,孟子还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该尽责教育子女,引导他们正义、仁善的道路。
孟子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健全人格,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
他的观点对于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意义重大,引起了现代社会对教育方法的反思和借鉴。
三、治国篇孟子的治国思想追求的是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他反对暴力和压迫,主张通过和平的手段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提倡善治的智慧和仁政的道德,使得国家得以安定和繁荣。
孟子还特别强调了一个人民治理的观念。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政府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
因此,政府必须秉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依法治国,做到以民为本,以有效的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
孟子的十大智慧孟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后人誉为“儒家之二”,与孔子并列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注重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和治国安邦的智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的十大智慧。
一、仁爱之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仁爱之心。
他说:“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要,以及积极帮助他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二、孝顺父母孟子非常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的天职,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他曾说过:“孝敬父母,忠于君上”,表达了孝顺父母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孝顺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教育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智慧的关键。
他提出了“以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还提出了“教育无疆”的观点,认为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享受到教育的权利。
四、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将善良的本性发挥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将善良的本性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修身养性孟子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的基本任务,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前提。
他说:“修己以教人”,强调了通过自身的修养来教育他人。
修身养性包括修养品德、修习礼仪、修炼心性等方面,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六、大爱无疆孟子主张大爱无疆,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强调了对他人的爱应该没有界限。
他认为,人们应该用大爱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只有具备大爱无疆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人生智慧学孟子-胸怀决定人生格局人生智慧学孟子-胸怀决定人生格局傅佩荣《胸怀决定人生格局》一、引言说到人生境界,有一个困难。
如果你年龄不够,经验也不足,人生的历练更是缺乏,这个时候跟你讲高的经验,高的人生境界,恐怕你听了之后会觉得很遥远,不切实际。
譬如我们都知道孔子谈到自己的一生的发展,从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要再往上说了。
我在大学教书,学生都是二十岁上下,我有时候问他们,孔子四十岁如何呢?他们说不惑。
什么叫不惑?没有迷惑。
孔子讲的不惑当然不是考试都会写的,你要到四十岁才知道什么叫做人生的真正困惑啊。
所以这个时候的年轻人,你跟他说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就更模糊了,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知所云。
所以谈人生境界的困难就在于说,如果说你没有这样的体验,你要去了解,是不容易的。
孟子最好的学生之一叫做乐正子,为什么说他是最好的学生之一呢?因为乐正子在鲁国准备当执政的卿的时候,鲁平公准备把政权交给乐正子来负责的时候,孟子高兴的睡不着觉,让别的学生都觉得有一点儿吃味了,说老师,乐正子有什么特别呢?学生连问了三个问题,他既不是很刚强,也不是很聪明,也不是很有学问,那老师你为什么高兴呢?他说乐正子只有一个好处,“好善”,喜欢听取善言就可以集思广益,把天下好的建议都拿来用,这个我们上次谈过一些,这个是关键。
所以说乐正子这个学生算是很不错了。
结果别的学生就问了,说老师你认为乐正子这个学生怎么样?等于说是让老师给学生做个点评。
孟子怎么说?他说,他这个人算是一个行善的人,也算是一个真实的人。
学生就问,这个到底好不好呢?所以老师就把这六个层次加以说明。
第一个叫做善,第二个叫做信,信则真也,我们讲真善美,第三个叫做美,这个顺序很特别,先说善,再说真,再说美,第四个叫做大,接着叫做圣,最高叫做神,这六个层次,这各有一句话加以解释,他说乐正子在六个层次里面四之下,二之中,等于是他不到第四个层次,他在第二跟第三之间,叫做四之下,二之中。
胸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佚名什么是格局?有一家庭妇女,一天她买了一件衣服,回头习惯性地跟邻居显摆,却发现同样的衣服邻居比她少花了20元钱,于是她耿耿于怀数天。
这人的格局就值20元钱了。
有一个乞丐,整天在街上乞讨,对路上衣着光鲜的人毫无感觉,却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多的乞丐,这人估计一直就是个乞丐了。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这句话的哲理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
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谓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局限,其实“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
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
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
大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势。
一个人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宽!如果把人生当做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
想要赢得人生这盘棋的胜利,关键在于把握住棋局。
在人与人的对弈中,舍卒保车、飞象跳马……种种棋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棋局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有着先予后取的度量、统筹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方略与气势的棋手。
很多人不喜欢于丹的心灵鸡汤,但于丹有句说得很好:成长问题关键在于自己给自己建立生命格局。
为何要有大的格局?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
在今天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世界里,我们是在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一点最重要,就是尽量酝酿一种大胸怀。
胸怀决定格局文/孟繁文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他不仅仅具有个人才华,更具备着广阔的胸怀。
现在,很多优秀的重要领导者,他们所倡导的基本都是三个字:才、德、胸。
高端的人,胸怀是衡量的第一标准;中端的人,品德是衡量的第一标准;低端的人,才能是衡量的第一标准。
任何一个人,我们都不能要求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他自己能培养和锻炼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要把胸怀放在第一位。
胸怀的大小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成功多少的关键因素,一个人的胸怀越大,他所能容忍的事情就会很多,他待人的态度就会很和善。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兼具才、德、胸于一身,由于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及所处的社会地位等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
一个有才的人,是一个做事的人,他有他的技能或者学识,他能够做事情,能够胜任一项工作。
所以,有才能的人必须让他去做事情,不然,这个有才的人就被浪费了,他的才能不能够被恰当地运用,必然带来浪费或损失。
一个有才的人,要想成功必须做事,这样,才能就得到了施展。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什么?人才!人才是创造价值的驱动力,即才气行于事,因此,领导者必须要学会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
一个有德的人,他会被很多人认同,他会有一个较大的社会团体——即人脉资源。
现在的社会环境,是处处存在着竞争的时期,凭着一个人的能力在大浪潮中显得非常单薄,所以,社会的发展进步更需要人脉资源的整合。
有德的人,必会坚持自己的一些基本原则,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他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他或者很有才或者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总之,他是一个被大多数人称赞和赏识的人,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才”,所以,义气施于人,是有德之人的品性。
有大胸怀的人是能够成就大事业的成功人士,有胸怀的人能够看得远,想问题能够从大局出发,能够把握全局并掌控局势。
所谓的志存高远,其实说的就是胸怀,不为琐屑事务所左右,能够任用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事情,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有大成就的人,他很会善用有才有德的人他只讲求的是一个最终的成功,他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缺点而厌弃。
孟子的十大智慧一、爱人与尊重他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爱人的本能。
他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他说:“人而无恻隐之心,不仁也;有恻隐之心,有仁也。
”只有当我们能够关心和体谅他人,才能实现真正的仁爱之道。
二、修身与养性孟子强调了修身与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只有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道德的提升。
三、君子与小人孟子对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有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君子是有道德修养、有远大理想、有高尚品质的人;而小人则是缺乏道德观念、只追求私利的人。
他说:“君子不器。
”君子应该追求博大精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利。
四、教育与人才培养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性的关键,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使人们成为有道德修养、有才干的人。
他说:“教人以义,以道,以礼。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五、天命与道义孟子强调了天命与道义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天命,按照道义的要求去生活。
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只有通过辛勤努力和坚持不懈,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六、仁爱与公平孟子提倡仁爱与公平的价值观。
他认为,人们应该关心他人,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说:“仁者爱人,恶者怕人。
”只有通过仁爱的行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七、和平与国家治理孟子对于和平与国家治理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和公平的治理,才能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只有尊重人民的意愿,才能实现良好的国家治理。
八、自我反省与修正孟子强调了自我反省与修正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他说:“君子修其身,先正其心。
”只有通过自我反省,才能实现心灵的洁净和道德的提升。
孟子的处世智慧作文
孟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孟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处世的智慧。
孟子重视修身养性。
他强调"尽心知性,知性则知天"。
只有先修身养性,明白自己的本性,才能认识天道,做一个有修养有学问的人。
这是处世的基础。
孟子主张仁政爱民。
他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关爱人民,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这是一种睿智的处世之道。
孟子勇于直言,敢于批评。
面对当时一些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他毫不留情地加以指责。
他说:"天生德于予,予无尤尤焉。
"表明自己有责任去匡扶社会,扬正道。
这种直率坦诚的品质,是处世的重要环节。
孟子注重知行合一。
他不仅高谈阔论,而且身体力行。
比如,当他看到一个小孩快掉进井里时,二话不说就跑过去救人。
可见他言行一致,自己所讲的都先身作则。
这种坚守操守的精神,正是处世的终极智慧。
孟子的处世智慧,即修身养性、仁政爱民、直言敢谏、知行合一,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像孟子那样,以高尚的品德操守自重自律,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他人,以直率的言行维护正义,以踏实的作风干实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游刃有余地
处世。
孟子胸怀决定人生格局学习心得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于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十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盂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了一个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若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做一个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胸怀决定格局,虚怀若谷的人定能干大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有这样的体会。
比如说我们与一个风度良好的人进行交谈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比愉悦。
而当我们与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不舒服。
后者也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时间长了,大家都会对他敬而远之。
同理,一个虚怀若谷的人,若是能将其当做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资本,必将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谦虚的人,往往持一种平和的姿态,他们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和温文尔雅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这样的人,会让对方放松,在双方发生矛盾的时候,还可以有效消除对方的敌对情绪。
虚怀若谷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友善的情怀,它可以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为人处事的技巧和能力,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和品质。
比如说这个人的知识、气质和内涵等等。
而虚怀若谷,则是一个人美好品质的展现。
一个没有良好人格的人,不会做人的人,是很难受到众人欢迎的,要想凭借这个取得一番成就,那更是不可能的。
正直的品格,高尚的美德,这些都是受别人欢迎的良好品质。
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位懂得谦虚的人。
尽管他身居高位,但是他平易近人,从来不会轻易发怒,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过程中哪怕遇到什么为难的事情,也能靠自己的虚怀若谷来轻松化解。
有一位老书法家在接受宴请的时候,刚好与周恩来碰到一起。
当时,在座的几个客人当中,周恩来的职位是最高的,但是老书法家的年龄却是最大的。
大家纷纷请周恩来做上座。
但是这位外交家却温和地说:“长者为尊,更何况我们的长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书法艺术家。
所以,还是请这位老师先坐吧。
”大家都为周总理的风度所折服。
从职位上来讲,周恩来确实可以有资格坐在首位,但是他却以自己谦虚的态度做出了让书法家先坐的决定,这样一来,周围的人会更加敬重这位总理,更是为这位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周恩来显示出来的不仅仅是他谦虚,综合起来就是风度。
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虚怀若谷的态度让他面对别人的时候,为自己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心胸决定境界,心态决定命运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座位才有地位。
政从正来,智从知来,才从位来!观念比能力重要,策划比实施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感知比告知重要,创造比证明重要,尊重生命比别人看法重要!
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要什么比做什么重要!
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方向大于方法,动力大于能力,做人大于做事!
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如果无法说服别人,那就说服自己。
《胸怀决定人生格局》一、引言说到人生境界,有一个困难。
如果你年龄不够,经验也不足,人生的历练更是缺乏,这个时候跟你讲高的经验,高的人生境界,恐怕你听了之后会觉得很遥远,不切实际。
譬如我们都知道孔子谈到自己的一生的发展,从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要再往上说了。
我在大学教书,学生都是二十岁上下,我有时候问他们,孔子四十岁如何呢?他们说不惑。
什么叫不惑?没有迷惑。
孔子讲的不惑当然不是考试都会写的,你要到四十岁才知道什么叫做人生的真正困惑啊。
所以这个时候的年轻人,你跟他说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就更模糊了,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知所云。
所以谈人生境界的困难就在于说,如果说你没有这样的体验,你要去了解,是不容易的。
孟子最好的学生之一叫做乐正子,为什么说他是最好的学生之一呢?因为乐正子在鲁国准备当执政的卿的时候,鲁平公准备把政权交给乐正子来负责的时候,孟子高兴的睡不着觉,让别的学生都觉得有一点儿吃味了,说老师,乐正子有什么特别呢?学生连问了三个问题,他既不是很刚强,也不是很聪明,也不是很有学问,那老师你为什么高兴呢?他说乐正子只有一个好处,“好善”,喜欢听取善言就可以集思广益,把天下好的建议都拿来用,这个我们上次谈过一些,这个是关键。
所以说乐正子这个学生算是很不错了。
结果别的学生就问了,说老师你认为乐正子这个学生怎么样?等于说是让老师给学生做个点评。
孟子怎么说?他说,他这个人算是一个行善的人,也算是一个真实的人。
学生就问,这个到底好不好呢?所以老师就把这六个层次加以说明。
第一个叫做善,第二个叫做信,信则真也,我们讲真善美,第三个叫做美,这个顺序很特别,先说善,再说真,再说美,第四个叫做大,接着叫做圣,最高叫做神,这六个层次,这各有一句话加以解释,他说乐正子在六个层次里面四之下,二之中,等于是他不到第四个层次,他在第二跟第三之间,叫做四之下,二之中。
你看,这么好的一个乐正子这个学生,以孟子的标准来看,还不到一半。
胸怀决定人生格局是孟子整个思想的精华所在,就是你人生的修养,你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这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果孟子举一个境界,只有少数人做到,念了书之后只有觉得自己没希望,这不是儒家教人的原则。
二、人生的六个境界1.“可欲之谓善”如果解释为任何东西只要我觉得可以欲望它,可以欲求、追求它的,它就是善,这话很容易引起误解,美国就有一个学者研究儒家,他就说了,牛排就是善的,他说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我觉得牛排很可欲嘛,外国人喜欢吃牛排啊。
那你不能说他错啊,因为孟子只说“可欲”两个字,那牛排可欲啊。
那如果说你喜欢做任何事,这个很好,这就是善嘛,那这样的话,善变成没有标准了。
孟子说可欲的时候,还有它其他各方面的说法作为它的基础。
人有两部分,有身跟心,身,孟子称为小体;心,孟子称为大体。
小跟大这样的分法,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明明一个人这么胖,这个身体叫做小,那个心看不到,怎么叫大呢?所以大小不以形体论,以重要来说。
代表我们的身体是次要的,我们心才是重要的,所以孟子既然把人的身跟心分为身小心大,那你就要问了,可欲之谓善的“可欲”是指什么可欲?他会说身体可欲吗?当然是指他的心可欲。
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孟子在另外一个地方他谈的很清楚,他说我的口喜欢吃各种美味的料理,我的心就喜欢合理性跟正当性。
合理性跟正当性这叫做善,我的心喜欢,所以从这边看得很清楚,因为那个合理性、正当性叫做善,可欲之谓善,可欲的主词,可欲的主体当然是我的心嘛。
你这一分析就会知道,孟子说可欲之谓善,你要理解为我的心认为可欲的,那才是善。
而不要提到我的身体,我的口觉得牛排可欲,所以牛排是善。
这样就完全曲解,完全曲解孟子,跟孟子其他地方的言论完全不能配合。
所以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是建立在他的身体结构的理解上,我们有时候也觉得孟子说话有时候会稍微快了一点,他讲身跟心有一种合一,结合的关系。
当我坐在车上,老太太上来的时候,我的心很不忍啊,很希望让座。
但是身体很奇怪,太累了,动不得。
那这个时候身心就分裂了,我的心很想让座,我的身体可惜不听使唤。
那怎么办呢?那这个时候你可以说你行善吗?不行,你还是没有行到善。
所以身心,这个身体最好配合心的要求。
一个人最好说我的身体要做什么事,我的心来决定。
我该不该设法帮别人的忙,我帮别人的忙需要伸出援手,伸出手。
伸出手是我的手,这是我的身体,是我的心叫我伸出手,我就伸出手。
要不然有时候脱离的话,那你的心再怎么愿意,身体都动弹不得,那有什么用呢?所以孟子提到说“可欲之谓善”,意思非常清楚,我的心觉得可欲了,就是善。
在任何地方只要看到一个行为你也不知道是不是善,你心里面觉得很喜欢的,你没有任何动机,跟自己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心里觉得喜欢的,这个行为就是善,这叫做“可欲之谓善”,这也正好说明人性向善,所以你不需要有任何其他的前提。
第一步可欲之谓善,这个说实在的,不能算真的境界,只能算出发点,但是它的基础非常的深刻,就是人性向善,所以可欲之谓善。
2.“有诸己之谓信”有至于自己叫做信,信就是真,真假的真。
意思是我自己来做到善代表我是一个真正的人。
因为我也向善啊,我光是喜欢别人善的行为,那我自己还没有做到的话,我就不能算真正的人。
所以我自己身上去实现这个善,因为我也是向善。
我实现了善之后,我的人性才得到肯定,我就是一个人。
这是第二步,所以讲真的话,要有行善才能决定你这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人。
因为人性向善,你没有第二个选择。
你再会念书,不见得是真的;你再有本事,不见得是真的。
你只有行善的时候,才会发现我真正是一个人。
这叫做“有诸己之谓信”,有至于自己,第一步光看到别人可欲的行为,第二步把这个行为在自己的身上实现,我就是一个真正的人。
3.“充实之谓美”“充实之谓美”就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跟任何人来往,都能够把前面的可欲的善设法加以实现,没有任何遗漏,叫做充实之谓美,充实这两个字就代表没有任何遗漏,我们很容易遗漏的,人很难做到充实之谓美。
因为你时间有限、力量有限,有时候判断还会错误。
比如说一个人他有五个朋友,他如果想对五个朋友统统讲道义的话,他时间不够分配啊。
五个人忽然都有事情找他帮助。
他怎么办?手机同时出现五个讯号,都是危急情况,请你来帮助。
他怎么办?他只能选一个帮助。
他选一个去帮助,另外四个就觉得你不够朋友,这就是为难呐。
所以你要做到充实之谓美的话,有时候你要不断的修炼,一方面要增强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少交几个朋友,要不然你帮不了那么多。
因为你一旦有困难的时候,就会分一个本末先后,就会区分出朋友交情,有的比较深,有的比较浅。
但是如果朋友的需要跟父母的需要同时出现的话,怎么办?那当然毫不考虑先去照顾父母亲啊。
这样一来的话,你还是会觉得人生有些遗憾,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任何人有需要我都可以帮忙,这是儒家一个正常的一种思考,所以儒家在这个时候就会教你怎么判断。
你要学会判断,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哪一个事情先做,哪一个事情后做,这是一个很难的挑战。
4.“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我们常常看到孟子提到大人,大人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因为我们都是平凡人,从小是一个小孩子,叫做小人,长大之后有没有成为大人呢?不一定。
那就要看你有没有培养你的大体,我的心,让我的欲望减少,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望减少,我的心得到存养充扩,慢慢就变成大人。
但这个大人真是不容易做到,因为孟子所谓的大人一方面不能失去赤子之心,单纯的小孩子的心,你不能失去。
等于是你要保存那种最原始的人性向善的根苗,你要把握住。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这是大人。
但这个大人很难做到,底下一句话你想想看怎么做?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我们以前念书念到这句话都说太好了,我跟大人一样,说话不用守信。
这一来的话,大人说话不用守信,做事不用有结果,那不是赖皮嘛。
怎么叫大人呢?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了解,他最后一句话四个字,唯义所在。
看看他该不该,道义在什么地方。
儒家一向强调说话要守信,但是说话要守信里面有一个困难,你说的话要守信,代表你说话的时候跟你将来去守信的时候有一个时间的落差,这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守信用绝不是说我现在说现在就守了,不是。
我现在说明天我们在哪里见面,那我明天就要去,这叫做守信。
那好了,今天到明天正好发生一件事,谁能预测呢?谁能控制呢?所以我常常举一个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是很容易了解。
假设我买一把猎枪,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说,你下个月猎枪借我用吧。
那当然没问题了,我猎枪打了一个月打猎也打够了,下个月借你,先答应了。
下个月到了,你跑来找我,说你答应借我猎枪,来吧,枪借我吧。
我不能借啊,为什么?因为这个月之中我这个朋友患了抑郁症啊,所有人都知道他患了抑郁症,有自杀的倾向啊。
那这个时候我把枪借给他,我为了守信,结果他自杀了,那么请问,我心里怎么过得去呢?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勇敢的判断。
而不是说一言即出,驷马难追,我既然答应枪借给你,我就一定要借。
不可以这样讲。
你应该想说这个月之内他发生了问题,有了这个抑郁症的现象,枪借给他很可能自杀。
那这个时候我只好撒谎了,哎呀,枪不见了。
反正找各种理由我不守信,这就是大人者,言不必信的考虑啊。
行不必果也是一样,我们一起做一件事,没问题,要有结果。
做了一半才发现你是不良分子,如果把它做成的话,正好帮助你下一步继续做坏事。
那怎么办?做了一半我就毁约了,不做了。
这是很难的事情,因为表面上别人会说你这个人好像不守信用、不讲道义,大人照样要坚持,因为他最后有一句,唯义所在。
要看道义在什么地方,这个太难了。
所以这样的大人在《孟子》里面经常出现,代表你修养到大的阶段它有一个特色,叫做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光辉代表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跟任何人来往,都可以做到你善的要求,并且这个时候你出现光辉了,因为你日日如此做,有恒心之后才会出现光辉,我们有时候没有耐心,《孟子》里面常常提到,他说你挖一口井,挖了九仞了,一仞是七尺,一口井挖了几丈深,还是没有看到泉水涌出来,一口水井就是要让泉水涌出来,就算差一寸,水没有涌出来,这还是废井。
什么意思?要有恒心啊。
所有德行上的修养不能够说我已经不错了。
不行,你不到最后你不能说你已经不错了。
你光做好事做了几天,发现说别人不太肯定你,算了,其他人没做好事也照样过日子,我干吗那么累呢,那就放弃了,那就不会有光辉了。
很多宗教里面的修行的人,他在画像上面头上都出现光辉,你看很多佛教的画像,里面一些菩萨头上都有光圈。
西方更明显,西方中世纪以后,很多画像只要是圣人,头上都有光圈,充实而有光辉,孟子早就说了。
等于是一个人经常行善的话,他头上就出现光辉,到任何地方大家都感觉到一股力量。
5.大而化之之谓圣儒家讲圣人,这个圣人有什么作用呢,大而化之。
我们今天讲大而化之是说这个人不拘小节,大而化之,什么事情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