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英语课程基本理念.doc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一)课程性质/1(二)基本理念/2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4)(一)学科核心素养/4(二)课程目标/5三、课程结构 (7)(一)设计依据/7(二)结构/8(三)学分与选课/11四、课程内容 (12)(一)主题语境/14(二)语篇类型/17(三)语言知识/19(四)文化知识/31(五)语言技能/35(六)学习策略/40五、学业质量 (46)(一)学业质量内涵/46(二)学业质量水平/46(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51六、实施建议 (52)(一)教学建议/52(二)评价建议/80(三)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92(四)教材编写建议/108(五)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112附录 (117)附录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117附录2词汇表/121附录3语法项目一览/179附录4教学案例及课文原文/184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构建多元的英语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遵循高中课程应体现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原则,建构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满足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其中必修课程是所有高中学生都需修习的课程,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是有升学要求的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也供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选修;选修课程分两类,一类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拓展、提高类课程,供特色学校和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选用,一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任意选修的课程。
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规划职业作准备。
2.从课程发展现状出发,调整课程结构与要求,实现轻负增效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由于各地英语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
2020年高中英语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程结构2020年高中英语新课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修订和调整:一、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
同时,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三、课程结构新课标优化了课程结构,设计了基础类、拓展类、提高类三类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必修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满足高中毕业基本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供有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程形成递进关系;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提高类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四、课程内容新课标充实了课程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并以活动为观点整合课程内容,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往复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五、学业质量新课标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六、实施建议新课标对实施课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建议,同时强调了地方和学校在实施课程中的责任和作用,希望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完成课程目标,为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做出积极努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教学的建议中对听力技能、口语技能及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的描述中都分别指出要培养语感。
语感源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
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可是教师若是能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这样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语感训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他们彼此渗透,互为条件,就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适度倾斜,不断深化。
我在日常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把好开口关,引导用英语直接思维,培养良好语感,加强朗读训练,从生活切入教学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并借助一定的体态语言以及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英语的信息输入量,以尽量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思维习惯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促进学生良好口语语感的有效形成。
其次,尽量利用英语释义,而不用母语作为中介的翻译,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并尽量在大量呈现后再鼓励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
因为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反而易产生语义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歧义。
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让学生从“中文→英文”的翻译过程中获取信息或语言知识,这样,会妨碍良好英语口语语感的生成,而要鼓励学生从英文→英文的直接英语思维中提取语言信息,并在一定语境中通过强化、运用形成良好的语感。
如在教单词“mother”时可用“Mum”一词解释,教“father”可用“Dad”来解释,教“All right”可借助“Yes”等词表示,教“see you ”可借助“Good bye”一词来释义。
再次,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英语直接思维中形成良好语感。
有时,我们还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些英语词、句很难用汉语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给出若干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体会和感悟。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一、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这段对于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中,明确指出了高中英语课程与义务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和不同的侧重点,如何深刻地理解这个目标,对于高中教师如何很好地实施高中英语新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这是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英语课程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理解这些能力的具体含义和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
(2)关于如何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问题高中英语课程包括五个维度的基本目际,即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
这五个目标的具体内容是:①语言技能目标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
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交流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情感和信息的重要基础和渠道。
在高中阶段,对于语言技能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通过听、读、观察和动手获取信息,通过思维、组织、筛选、提炼等处理信息,通过说和写传达信息和表达见解。
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发展口笔头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的能力。
②语言知识目标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初中英语学科课程基本理念(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培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只有是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特点。
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和与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设为九个级别,旨在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和各学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
英语课程应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的等级要求组织教学和评价活动。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选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
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XXXX年版)》(初中部分)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XXXX年版)》(初中部分)解读盐城市城南新区社事局卢富斌一、建国以来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嬗变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公布了《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它包括初、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1954年,教育部为减轻学生负担,决定初中停开外语课程。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1963年,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建国以来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要求最多的一部大纲。
文革后的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这部大纲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包括小学和中学两个学段的教学大纲。
1980年,该大纲修订为第2版,基本内容未变。
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大纲后首次附词汇表。
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经过实验,于1992年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1995年修订为第2版。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修订了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后,大纲的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适当减少。
在高中阶段,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三年级为选修课。
1993年,制订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年编订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XXXX年3月,颁发了试验修订版。
XXXX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XXXX版)》(实验稿),该版本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内容。
经过两年实验后,教育部于XXXX年在实验区就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内容涉及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
2011年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分析马当中学李铖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解读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英语课程标准开设课程意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三、课程设计思路英语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国情,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级目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旨在规范我国普通高中英语教学,提高高中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基本技能,从而在高考及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
该标准的核心思想是“贯通、拓展、注重能力培养”。
贯通指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将语音、语法、词汇、语篇等多种要素紧密联系起来,将语言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环节有机融合,达到语音、听力、口语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的目的。
拓展指学生学习英语应该除了了解英语的基础知识,还要积极探究英语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社会的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注重能力培养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基础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标准规定了普通高中英语的学习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和评价方法。
在学习任务方面,强调了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句子结构、语篇乃至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了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听说读写,以及文化和结构的整合。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该标准注重多元化教学,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游戏、讨论、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评价方面,该标准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文化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总之,该标准的出台,为普通高中英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应用该标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创新英语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2020年整理)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docThe task of the basic n stage English curriculum is to stimulat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establish their confidence。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and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promote their ability for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n。
enable them to master certain English basic knowledge and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and form a certain comprehensive language n ability。
cultivate students' n。
memory。
thinking。
n and n spirit。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een the world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cultivate tism and form a healthy outlook on life。
laying a good n for their lifelo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Firstly。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s all students and focus on quality n。
The curriculum particularly emphasizes the need to pay n to each student's ns。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具备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听、说、读、写和翻译活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础。
二、课程内容
1.语音、语调、语音语调的组合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
2.基本词汇、语法、句型和语篇结构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3.听、说、读、写和翻译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4.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
三、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
2.注重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通过听、说、读、写和翻译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注重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四、评价方法
1.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口语表现、听力理解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
2.注重评价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口语表现、听力理解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通过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五、教材选择
1.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丰富、系统、科学,符合学生的
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2.教材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材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
研读《新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心得首先非常荣幸加入工作室,也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一起读书分享,通过学习和研读《新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提高了我对新课标的认识,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受益匪浅。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新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析、从课程理念到课堂实践和教学案例及评析。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情况,主要分享一下关于学科育人方面的阅读收获和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
其中文化意识包括对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的认知。
前者主要指外观、衣着、饮食、问候等习俗方面的文化差异,属于功能语用层面的文化意识;后者则强调艺术、文学等价值选择、价值体系标准方面的文化差异,属于内在深层的文化意识。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明确了英语课程的人文取向,即走向发展语言、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升道德的整体育人和独特育人路径,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的奠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为“应试而教”,解读文本时普遍存在单纯以知识为本,更多关注词汇和语法,忽视了学科育人的价值。
在讲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按照课文话题简单贴上文化价值的标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忽视学科育人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其实,我们的课程内容中包含了优秀的中外科学和人文知识,因此,文化意识不能与课程内容割裂,而是要融合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比如,我们在看书或者影视剧时会由内而外地生成感动,这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由故事内容、情节发展及人物的言行和品质所带来感动。
目前,高中英语教材阅读课占比重较大,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全人教育,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设置,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坚定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下是对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课程性质与价值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必修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科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既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二、课程理念1. 核心素养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素养。
学生在语境中开展基于不同类型的活动和语篇的阅读、写作、口语、听力等学习活动,以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学习和运用。
2. 学科整合与跨学科主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注重学科整合和跨学科主题,以主题为引领,将语言知识、技能、策略和文化意识融入主题-功能-结构相融合的语言教学中。
主题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领域,兼顾跨学科主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3.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
学生应积极尝试各种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语言知识: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流利、准确、恰当的表达。
2. 语言技能:能够运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与交流。
3. 文化意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 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分析评价能力。
5. 学习策略: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内容包含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部分。
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生活、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
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特点。
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和与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设为九个级别,旨在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和各学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 保证
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
英语课程应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的等级要求组织教学和评价活动。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要通过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评价体系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日常教学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终结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
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
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