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肺经的中药功能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41.95 KB
- 文档页数:7
归肺经的中药性味功效特点常见的443种中药不含附药,归肺经的有169种,约占38%。
这些归肺经的中药,不具攻下,祛风湿强筋骨,化瘀止血,温经止血,活血调经,破血消癥,重镇安神,固精缩尿止带的功效。
1.解表药(25)1.1发散风寒(13)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紫苏叶【辛,温。
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香薷【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白芷【辛,温。
归肺、胃、大肠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辛,温。
归心、肺、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苍耳子【辛、苦,温;有毒。
归肺经。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辛,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胡荽【辛,温。
归肺、胃经。
】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西河柳【甘、辛,平。
归肺、胃、心经。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1.2发散风热(12)薄荷【辛,凉。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辛、苦,微寒。
归肝、胆、肺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肺经。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归入肺经的中药列表归入肺经的中药列表•(鱼彭)鱼鳃味性:味咸;性寒。
归经:肺;脾经。
清热透疹;解毒。
主小儿麻疹;麻疹后痢疾;疮疖•阿胶(驴皮胶、傅致胶、盆覆胶)味性:甘,平。
归经:肝;肺;肾经。
滋阴补血,安胎。
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
•八角莲(一把伞、六角莲、独叶一枝花、独脚莲[江西]、一碗水[陕西]、八角七、八角兵盘七、鬼臼、八角连、金魁莲、旱八角、叶下花、马眼莲、八角盘、独脚莲、独角莲、八角金盘、山荷叶、爵犀、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害母草、独荷草、羞天花、术律草、琼田草、旱荷、金星八角、金魁连、八角乌、白八角莲、金边七)味性:苦辛,平。
归经:肺;肝经。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
治痈肿,疔疮,瘰疬,喉蛾,跌打损伤,蛇咬伤。
•八角莲叶(鬼臼叶)味性:味苦;辛;性平。
归经:肺经。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
主痈肿疔疮;喘咳•八仙草(猪殃殃、小锯藤、锯子草、小茜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细茜草、拉拉藤、小舒筋)味性:苦辛,寒。
归经:少阴;太阴经。
清湿热,散瘀,消肿,解毒。
治淋浊,尿血,跌打损伤,肠痈,疖肿,中耳炎。
•八仙过海味性:味辛;性温。
归经:肺;肝;胃;大肠经。
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截疟。
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四技麻木;腰膝痿软;急性胃肠炎;疟疾•芭蕉子味性:子生食:大寒;仁:性寒。
归经:肺;心;肾经。
子生食,止渴润肺。
蒸熟暴之令口开,春取仁,食之,通血脉,填骨髓。
•拔毒散(小黄药、小迷马桩、迷马桩棵、小克麻、巴掌叶、肯麻尖、王不留行、小拔毒、尼马庄柯、小尼马庄柯、妈妈多、肯麻头、白背黄花稔、小路边站)味性:苦;寒。
归经:肺;肝经。
调经通乳,解毒消肿。
用于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肠炎,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痈肿。
•白草莓(三匹风、野杨莓、草莓、白泡儿、白藨、白蒲草、只大萨曾、白地莓)味性:甘、苦;凉。
归经:肺;肝;肾经。
祛风,清热,解毒。
治风热咳嗽,百日咳,口腔炎,痢疾,尿血,疮疖。
归入肺经的温性中药三展开全文•木麻黄(木贼叶木麻黄、木贼麻黄)▪味性:微苦;辛;性温。
归经:肺;大肠;小肠经。
宣肺止咳,行气止痛,温中止泻,利湿。
主感冒发热;咳嗽;疝气;腹痛;泄泻;痢疾;小便不利;脚气肿毒。
•木香(云木香、广木香、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味性:辛苦,温。
归经:入肺、肝、脾经。
行气止痛;调中导滞。
主胞胁胀满足;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
•牧马豆(黄花苦豆子、野决明、枪叶野决明、苦豆、LAO豆子)▪味性:甘;微温。
归经:肺经。
祛痰止咳;润肠通便。
主咳嗽痰喘;大便干结▪•南五味子(红木香、紫金藤、紫荆皮、盘柱香、内红消、风沙藤、小血藤、长梗南五味子、盘柱南五味子)▪味性:酸、甘,温。
归经:归肺、心、肾经。
活血理气,祛风活络,消肿止痛。
用于溃疡病,胃肠炎,中暑腹痛,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柠檬叶(黎檬、洋柠檬)▪味性:辛甘,温。
归经:肺;胃;大肠经。
化痰止咳,理气,开胃。
治咳喘,腹胀,泄泻。
•牛扁(曲芍、扁特、扁毒、扁桃叶根)▪味性:苦,温。
归经:肝;肺经。
祛风止痛;止咳化痰;平喘。
主风湿关节肿痛;腰腿痛;喘咳;瘰疬;疥癣•牛毛毡(松毛蔺)▪味性:辛,温。
归经:肺经。
治外感风寒,身痛,咳嗽,痰喘。
•牛奶柴▪味性:甘淡,温。
归经:肺;脾;肾经。
补中健脾;祛风湿;活血通络。
主气虚乏力;四肢酸软;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跌打损伤;经闭;乳汁不通。
•牛奶浆根(毛天仙果根)▪味性:甘辛,温。
归经:肺;脾;肾经。
健脾益气,活血,祛风除湿。
治劳倦乏力,食少,乳难,月经本调,脾虚白带,脱肛,风湿。
•牛尾独活(西大活)▪味性:辛、苦,微温。
归经:归肺;肝经。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
•牛靥(牛食系)▪味性:味甘;性温。
归经:肺;肝经。
利咽消瘿。
主喉痹;气瘿•牛脂(牛、水牛)▪味性:味甘;性温。
归经:肺;胃;肾经。
润燥止渴;止血;解毒。
主消渴;黄疸;七窍出血;疮疡疮癣•糯米(江米、稻米、元米)▪味性:甘;温。
归入肺经的平性中药列表归入肺经的平性中药列表阿胶(驴皮胶、傅致胶、盆覆胶)味性:甘,平。
归经:肝;肺;肾经。
滋阴补血,安胎。
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
八角莲(一把伞、六角莲、独叶一枝花、独脚莲[江西]、一碗水[陕西]、八角七、八角兵盘七、鬼臼、八角连、金魁莲、旱八角、叶下花、马眼莲、八角盘、独脚莲、独角莲、八角金盘、山荷叶、爵犀、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害母草、独荷草、羞天花、术律草、琼田草、旱荷、金星八角、金魁连、八角乌、白八角莲、金边七)味性:苦辛,平。
归经:肺;肝经。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
治痈肿,疔疮,瘰疬,喉蛾,跌打损伤,蛇咬伤。
八角莲叶(鬼臼叶)味性:味苦;辛;性平。
归经:肺经。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
主痈肿疔疮;喘咳白果(白果仁、灵眼、佛指甲、佛指柑、鸭脚子)味性:甘苦涩,平。
归经:归肺经。
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
用于痰多喘咳,带下白浊,遗尿尿频。
白果叶(银杏叶)味性:苦;甘;涩;性平。
归经:心;肺;脾经。
活血养心,敛肺涩肠。
主胸痹心痛;喘咳痰嗽;泄泻痢疾;白带白鹤灵芝(癣草)味性:甘淡,平。
归经:肺经。
清热润肺;杀虫止痒。
主劳嗽;疥癣;湿疹白僵蚕(僵蚕、天虫、僵虫、白僵虫)味性:辛咸,平。
归经:肝;肺;胃经。
祛风解痉,化痰散结。
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
喉痹,瘰疬结核。
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
白绿叶(羊奶果、胡颓子、天青地白、小羊奶果、羊肋树、羊奶奶)味性:酸,平。
归经:肺;肾;膀胱经。
利尿排石,止咳定喘,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肾炎,胃痛,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白螺蛳壳(白螺壳、鬼眼睛)味性:甘淡,平。
归经:肺;心;胃经。
化痰;和胃;敛疮。
主痰热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烫伤;疳疮白梅花(绿萼梅、绿梅花)味性:酸涩,平。
归经:入肝、肺二经。
舒肝,和胃,化痰。
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
白沙糖(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味性:甘;平。
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一、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中药可分为不同的性味,并归属于不同的经脉系统。
中药的性味主要分为几个方面:1.性质:性质包括寒、凉、温、热、平等。
寒性的中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凉性的中药有清热、止血的作用,温性的中药有温阳、散寒的作用,热性的中药有祛寒、散热的作用,平性的中药则对正常人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2.味道:味道主要分为酸、苦、甘、辛、咸。
酸味的中药有收敛、固定、酸降等作用,苦味的中药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甘味的中药有补益、缓和的作用,辛味的中药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咸味的中药有软坚散结、化痰止咳的作用。
3.归经:根据中医的理论,中药也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脉系统。
例如,归属于肺经的中药主要有苦杏仁、薏苡仁等,归属于心经的中药主要有天麻、丹参等,归属于肝经的中药主要有柴胡、枸杞子等。
二、中药的功能主治中药不仅有多种性味归经,还有各种各样的功能主治。
以下列举部分常见的中药及其功能主治:1.大黄:–性味:寒,苦。
–功能主治:泄热,泻火,通腑,溃结。
2.桂枝:–性味:辛,甘,温。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温经止痛,化湿通阳。
3.黄芩:–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4.白芍:–性味:苦,酸,寒。
–功能主治:补血,调经止痛,养肝安神。
5.川芎:–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宣通阳气。
6.枸杞子:–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滋阴,明目,益肝肾,润肺止咳。
7.当归:–性味:辛,甘,温。
–功能主治:补血,调经,活血,止痛。
根据中医药理论,每一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和功能主治,不同的中药可以配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药的使用也要结合具体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必要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以上只是对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的简要介绍,相关知识还有很多,对于中药的使用,我们应该保持谨慎与尊重,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麻黄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性味归经麻黄,中药名,它的性味是温而辛,归经是归肺经。
功能主治麻黄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1.发散风寒:麻黄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寒邪引起的症状,如头痛、鼻塞、咳嗽等。
2.解表散寒:麻黄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寒热往来、寒湿痹痛等病症。
3.宣肺透表:麻黄能够宣肺透表,有助于疏通肺气,缓解肺热、痰湿等引起的症状。
4.利水消肿:麻黄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症状。
5.支气管扩张剂:麻黄中含有的麻黄碱可以扩张支气管,有助于缓解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应用麻黄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下面列举了一些麻黄的主要应用:•感冒发热:麻黄在中药处方中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的症状。
其温而辛的性味有助于发散风寒,缓解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支气管炎:由于麻黄具有支气管扩张剂的作用,常被用于治疗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麻黄可舒张支气管,缓解气喘、咳嗽等症状。
•风湿痹痛:麻黄能够发散风寒,对于风湿病症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水肿:麻黄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能够帮助排尿,减轻水肿症状。
在中药中常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发挥协同作用。
•利尿:麻黄可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出,对于一些尿液减少的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注意事项在应用麻黄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用量控制:麻黄具有辛散发散的性味,用量过大容易引起副作用。
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控制用量。
2.长期使用:由于麻黄具有刺激性,长期使用可能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在使用麻黄时,应遵医嘱,避免超量或超时使用。
3.孕妇和儿童慎用:麻黄具有刺激作用,孕妇和儿童慎用。
特别是对于孕妇来说,麻黄可能会引起宫缩和流产。
4.老年人用量适宜:对于老年人来说,应用麻黄时用量需要适当减少。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较弱,对于刺激性药物的耐受性较低。
5.注意禁忌:对于存在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麻黄禁忌。
归入肺经的甘味中药列表四归入肺经的甘味中药列表灵香草(零陵草、广零陵香、驱蛔虫草、满山香、熏衣草、蒙州零陵香、排草、香草、零陵香、熏草、驱虫草、闹虫草、尖叶子)味性:甘、淡,平。
肺;胃经。
解表;止痛;行气;驱蛔。
主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牙痛;胸腹胀满;蛔虫病灵芝(灵芝草、菌灵芝、木灵芝、赤芝、红芝、万年蕈、三秀、茵、芝)味性:甘,平。
肺;心;脾;肾经。
滋补强壮。
用于健脑、消炎、利尿、益肾。
零陵香(熏草、燕草、蕙草、香草、铃铃香、铃子香、黄零草、熏香、陵草)味性:辛甘,温。
入肺。
祛风寒,辟秽浊。
治伤寒、感冒头痛,胸腹胀满,下利,遗精,鼻塞,牙痛。
龙利叶(龙舌叶、龙味叶、龙脷叶、龙脷叶牛耳叶)味性:甘;平。
肺经。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主肺热咳喘痰多;口干;便秘龙涎香(龙泄、龙涎、龙腹香、鲸涎香、龙尿、龙漦、抹香鲸、真甲鲸、巨头鲸)味性:甘酸,气腥。
心;肝;肺;肾经。
开窍化痰,活血利气。
主治神昏气闷,心腹诸痛,消散症结,咳喘气逆。
龙眼花味性:微苦;甘;平。
肺;肾经。
通淋化浊。
主淋证;白浊;白带;消渴龙眼壳(圆眼壳)味性:甘;温。
肺经。
祛风;解毒;敛疮;生肌。
主眩晕耳聋;痈疽久溃不敛;烫伤芦根(苇根、芦头、芦茅根、芦菇根、顺江龙、水蓢蔃、芦柴根、芦通、苇子根、芦芽根、甜梗子、芦菰根、水蓈蔃)味性:甘,寒。
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芦茎(苇茎、嫩芦梗)味性:甘;寒。
心;肺。
治肺痈烦热。
(性味以下出《纲目》)芦叶(芦箬)味性:甘;寒。
肺;胃经。
治上吐下泻,吐血,衄血,肺痈,发背。
鹿脂味性:味甘;性温。
肺;脾;肝经。
祛风润腩;解毒消肿。
主头风风痹;皮肤痒痛;痈肿疮毒驴脂(驴膏)味性:味甘;性平。
肺;肝;脾;肾经。
润肺止咳;解毒消肿。
主咳嗽;疟疾;耳聋;疮癣绿豆皮(绿豆壳、绿豆衣)味性:味甘;性寒。
肺;肝经。
清暑止渴;利尿解毒;退目翳。
主暑热烦渴;泄泻;痢疾;水肿;丹毒;目翳葎草(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簕草、大叶五爪龙、拉狗蛋、割人藤、勒草、黑草、葛葎蔓、葛勒蔓、来莓草、葛葎草、葛勒子、涩萝蔓、假苦瓜、苦瓜蘑、锯锯藤、牛跤迹、老虎藤、穿肠草、拉拉蔓、过沟龙、、来毒草、苦瓜藤)味性:甘、苦,寒。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解表助阳,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中散寒。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祛风解表,透止痒、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辛、温,归肺、胃、脾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藁本:辛、温,归肝、膀胱经。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辛凉解表薄荷: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
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发表时间:2018-08-20T11:31:11.15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作者:高旭[导读] 探讨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从而对这三种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高旭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武清 301700摘要:目的:探讨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从而对这三种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方法:结合《中国药典》中对归肺经中药的记载,对其药性、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四性分布中寒性中药有107味,占到了归肺经中药总量的42.8%,以寒性为主。
五味分布中苦性中药有128味,占到了归肺经中药总量的51.2%,以苦味居多。
归肺经中药中兼归经药物中脾性药物含量最多,占比为61.2%,以保护脾胃为主。
化学成分中苷类物质含量最多,占比为40.8%,以苷类物质为主。
药理作用中抗病毒类药物含量最多,占比为56.8%,以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活血止咳为主。
结论:归肺经中药中含有苷类成分,多苦寒,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抗病毒以及抗菌的作用。
关键词:归肺经中药;药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引言在中药理论体系中中药药性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药的性质和理论做了主要概括,同时介绍了有关中药方面的特性,也是许多临床医师用药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归肺经中药是中医治疗各种疾病、增强患者免疫力、清热解毒、活血止咳中极为重要的一类中药。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
经络能够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改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
归经也是中药理论中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中药法典和著作中都将中药的归经药性归纳到不可缺少的条目之中,对临床的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当前中医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而归肺经中药是临床治疗中一种常见中药,在治疗中较为常见,同时肺经系统和当前的解剖较为接近,所属在脏腑器官较为明显,为中药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归肺经的中药功能分类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敛肺浮阳
鳖甲牡力五味
平润肺
玉竹黄精山药阿胶枸杞
寒润肺
北沙参麦冬百合生地阿胶天冬天花粉玄参桑叶南沙参知母芦根石斛梨皮功劳叶川贝
温润肺
百部紫菀款冬花熟蜜苏子
补肺血
阿胶
补肺气
人参黄芪山药党参黄精仙鹤草西洋参冬虫夏草紫河车一米南沙参功劳叶太子参甘草蛤蚧
降肺气
杏仁苏子葶苈子半夏厚朴莱菔子栝楼枇芭叶补骨脂白芥子白果地龙桔梗桑白皮前胡白前百部
破肺气
枳壳
下气
苏子莱菔子益母草
泻肺气
丁香款冬花牵牛子白前陈皮
敛肺气
五味子乌梅麻黄根五倍子诃子白果远志米壳银杏叶蛤蜊粉
散风寒
麻黄紫苏生姜葱白桂枝细辛白芷辛夷前胡款冬花陈皮紫菀荆芥防风藁本
杏仁薰香丁香白豆蔻苍耳子苍术香薷羌活桔梗青葱百部紫石英
宣风湿
玉竹五倍子百药煎白前
燥肺湿
川椒
渗肺湿
茯苓桑白皮姜皮
宣肺风
菊花皂角
清燥热
石膏知母白矛根沙参天冬麦冬地骨皮天花粉桑白皮丹参芦根功劳叶清湿热
黄芩矮地茶秦艽穿心连白矛根冬瓜仁一米败酱草鱼腥草桑白皮
栀子地龙马勃射干牵牛石韦车前子薏苡仁葶苈
散风热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升麻浮萍金银花连翘菊花桔梗芦根
白前胖大海马勃荆芥柴胡葛根辛夷木贼蔓荆子淡豆豉
泻肺火
黄芩栝楼天花粉竹茹桑白皮羚羊角地骨皮枇芭叶沙参麦冬生地天冬栀子
凉肺血
生地紫菀
涩肺血
白芨
清肺结
连翘海藻昆布海浮石
解毒
穿心连连翘金钱花大青叶鱼腥草射干马勃贝母黄芩野菊花
利咽
马勃桔梗河子金银花连翘山豆根射干牛蒡子元参大青叶
薄荷胖大海生甘草丹皮赤芍诃子荆芥蝉蜕
清喉痹
络石藤
开窍
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竹沥远志穿山甲蟾蜍化寒痰
陈皮佛手莱菔子半夏白芥子苏子紫菀款冬花远志桔梗百部厚朴南星伸筋草白前橘红
化热痰
射干冬瓜仁侧柏叶车前子虎杖莱菔子儿茶南沙参瓜蒌海浮石
天竹黄前胡昆布海藻贝母竹沥竹茹葶苈子枇杷叶胆星紫菀猪胆汁款冬花蔓荆子穿山龙泽漆功劳叶桑白皮前胡桔梗海蛤壳青黛
止血化痰
冬虫夏草
止咳祛痰
茜草
消痰
苏子莱菔子
豁痰
郁金
温肺
乌药干姜白芥子核桃仁细辛燕窝糖麻黄五味子
宣肺
桔梗远志冰片麻黄香薷浮萍佩兰杏仁
解表宣肺利水
麻黄浮萍香薷牛蒡子桔梗
平喘
麻黄地龙
通鼻窍
莘荑白芷细辛苍耳子
杀虫
百部功劳叶
寒泻肺
桑白皮葶苈子石膏
温泻肺
麻黄
风寒湿痹
桂枝白芷细辛防风羌活独活藁本苍耳子苍术秦艽麻黄蔓荆子藿香
劳热兼表
秦艽白薇青蒿治肺结核
大蒜肝牛耳朵花生波菜大蓟大青叶瓦楞子北沙参白及
白薇百部生牡蛎金钱草金银花穿心莲络石藤马齿苋夏枯草
黄连黄柏黄精接骨草啤酒花猫爪草蜈蚣天葵子茵陈芦荟
侧柏叶(与异烟肼有协同作用)丹参紫金牛红毛七白果败酱草
蒲黄荆芥小蓟马钱子
舒张气管平滑肌
蔓荆子荆芥石决明石菖蒲大枣透骨草小蓟
解除平滑肌痉挛
钩藤秦皮黄芩槐花侧柏叶功劳叶麻黄百部桔梗前胡臭梧桐地龙银杏叶白芍
抑制中枢神经止咳
半夏百部
导致气管痉挛
夏枯草
舒张肺动脉
前胡
慢性气管炎
茜草
减少支气管分泌
功劳叶
控制喘息及啸鸣
秦皮
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
薄荷
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