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同位素
- 格式:doc
- 大小:118.51 KB
- 文档页数:9
同位素化学及其应用同位素化学是一个涵盖了同位素的性质、合成和应用的广泛领域。
它在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系统介绍同位素的基本概念,分析同位素化学的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同位素的基本概念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子数不同的元素变体。
简单来说,同位素是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形式。
例如,碳元素(C)有三种自然存在的同位素:碳-12(¹²C)、碳-13(¹³C)和碳-14(¹⁴C)。
其中,¹²C和¹³C是稳定同位素,而¹⁴C是放射性同位素。
同位素通常被分为两类: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不会经历放射性衰变,而放射性同位素则会随时间衰变,并发出辐射。
这一特性使放射性同位素在时间测定与追踪过程中非常重要。
同位素化学研究的方法质量分离技术同位素化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分离不同质量的同位素。
目前,质谱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质谱仪可以根据离子的质量电荷比(m/z)来分离和检测不同同位素,从而确定其丰度。
此技术在环境科学和生物标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NMR)核磁共振技术也常用于同位素化学研究,尤其是在生物化学领域。
通过对特定同位素(例如¹³C或¹⁵N)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
这对于理解复杂生物分子的功能及其行为至关重要。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它能够追踪特定元素在化学反应、生态系统和生物体内的运动与转化过程。
例如,通过使用碳-14标记的化合物,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其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转化路径。
同位素化学的应用领域1. 地质学与考古学在地质学与考古学中,同位素化学被广泛用于地球历史及人类文明的发展研究。
高中化学同位素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
1. 了解同位素的概念并能够举例说明同位素的应用;
2. 掌握同位素的命名规则及表示方法;
3. 能够解释同位素在核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同位素的概念
2. 同位素的命名规则和表示方法
3. 同位素在核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同位素?同位素有哪些常见的应用?
二、讲解同位素的概念(20分钟)
1. 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和性质;
2. 举例说明同位素的常见应用,如碳-14用于碳年代测定等;
三、介绍同位素的命名规则和表示方法(20分钟)
1. 解释同位素的命名规则和表示方法;
2. 给出几个实际的同位素的命名例子进行讲解;
四、探讨同位素在核反应中的应用(30分钟)
1. 指导学生理解同位素在核反应中的应用原理;
2. 分组讨论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并汇报讨论结果;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总结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
2. 提出拓展题目:同位素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
1. 板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同位素相关的实例和资料。
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表现;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同位素的理解程度;
2. 是否能够将同位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1) 各同位素体系简介,包括表达形式及其在地球各储库的分布(2) 各同位素在地质过程中的主要分馏机制(3) 稳定同位素在地质过程中的应用,例举主要应用及其原理。
一、稳定同位素理论及简介1、 同位素(isotope)是同一化学元素的核素,它们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
由于核外电子数由原子核中质子数决定,因而总的化学性质相同,只是质量不同。
2、 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s)。
3、 一般传统稳定同位素限于质量数小于40的非金属元素,如CHONS 。
4、 同位素比值R=X*/X ,X*和X 分别表示重同位素和轻同位素含量.5、6、 两种物质间同位素分馏的程度用分馏系数a 表示:7、 ∆ = 103 ln α ; ∆ = (α - 1) × 1038、 振动能是产生同位素分馏的主因——这是理论计算同位素分馏的基础。
9、 自然界存在三种类型的同位素分馏,平衡分馏,动力学分馏和非质量相关分馏。
二、H 、O 同位素1、氧有3种稳定同位素 16O 17O 18O 氢有2种稳定同位素 1H D(2H)2、地球上的岩石有相似的氢同位素组成,平均:-60‰;大气水具有非常轻的氢同位素组成;地幔dD :-90~-60‰;绝大多数火成岩的d18O 变化范围为5~15‰,dD 范围为-40~-100‰。
橄榄岩:d18O =5.5‰ MORB : d18O =5.7‰;M 型花岗岩:δ18O = 6-7.5‰,同正常玄武岩浆分异有关;I 型花岗岩:δ18O = 7.5-10‰,源岩是贫18O 的地壳岩浆岩;S 型花岗岩:δ18O = 10-13‰,是富18O 沉积岩部分熔融产物。
化学沉积岩δ18O 较高,20-403、分馏机制:由于晶体化学差异,矿物不同18O 富集程度也不同。
石英>方解石》角闪石》黑云母》橄榄石。
4、O 同位素应用:古温度计、古气候、示踪陆壳物质再循环、水岩相互作用H 同位素应用:示踪成矿流体来源三、C 同位素1、自然界中碳以12C 、13C 、14C 等多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12C 、13C 相对丰度分别为98.89%、1.11%;14C 只有极微量且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年。
同位素高中化学教案
课题:同位素
教学内容:同位素的定义、同位素的性质、同位素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同位素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同位素的性质和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同位素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同位素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若干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同位素的认识和兴趣。
二、概念引入(10分钟)
1. 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并与同素异形体、同类元素做简要区分;
2. 讲解同位素的命名规则和表示方法。
三、同位素的性质(15分钟)
1. 同位素的质量数、原子序数;
2. 同位素之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同位素的应用(15分钟)
1.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和工业中的应用;
2. 稳定同位素在碳、氢同位素标记等方面的应用。
五、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加深理解。
六、总结与讨论(5分钟)
总结同位素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交流。
教学评价:
课程结束后,可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能力,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高中一年级同位素教案一、引言化学高中一年级的同位素教案是一份针对同位素这一概念的教学设计。
同位素是指同属一个化学元素的原子,其核中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本教案将通过讲解同位素的定义、分类、应用以及相关实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同位素的概念与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同位素的定义与分类1. 同位素的定义同位素是指同一个化学元素中,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2. 同位素的分类根据同位素的中子数不同,可以将同位素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 稳定同位素:指中子数与质子数相对较稳定的同位素。
- 放射性同位素:指中子数与质子数相对较不稳定的同位素,具有放射性衰变的特性。
三、同位素的应用1. 稳定同位素的应用稳定同位素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学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的比值变化,可以推测出地质过程的发展轨迹。
- 生物学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追踪生物体内各种元素的转移和代谢途径。
- 辐射治疗:利用稳定同位素的辐射特性,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2.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衰变的特性,其应用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医学诊断: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特性,可以进行核素显像、放射性示踪等医学诊断。
- 放射性测年法: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元素的衰变速率,可以对具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矿物进行测年。
- 能源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在核能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可用于核反应堆的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激发的光子能。
四、同位素实验方法1. 同位素质谱法同位素质谱法是一种基于同位素质谱仪的实验方法,用于分析样品中同位素的含量和比值。
2. 放射性衰变实验放射性衰变实验用于研究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和衰变规律,通过测量衰变过程中放射线的强度,可以计算出半衰期等参数。
3. 同位素示踪实验同位素示踪实验用于追踪同位素在化学反应或生物过程中的转移和变化情况,利用同位素标记物的特性,可以通过测定同位素比值的变化来推测反应机理或生物代谢途径。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同位素胡波(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张映辉(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第一部分同位素原子里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之意,是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共同占有一个位置。
同位素这个概念是1913年由英国科学家素迪(1877~1956年)提出的,当时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在研究放射性元素的性质时,观察到有些放射性不同的元素,尽管它们的原子量各不相同,而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如铀有原子量为234、235、238等多种放射性元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同位素原子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部分放射线是什么?前面已经讲了,贝克勒耳发现了放射线,居里夫妇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放射线本身究竟是什么呢?这正是当时科学界最关注的大问题。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另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的工作。
1895年,就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那一年,年轻的卢瑟福从新西兰远渡重洋来到英国,到有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和工作。
汤姆逊热情地欢迎了他。
一开始,他研究刚发现的X射线。
当贝克勒耳发现放射线以后,在汤姆逊的建议下,卢瑟福立即转而研究放射线。
卢瑟福把铀装在铅罐里,罐上只留一个小孔,铀的射线只能由小孔放出来,成为一小束。
他用纸张、云母、玻璃、铝箔以及各种厚度的金属板去遮挡这束射线,结果发现铀的射线并不是由同一类物质组成的。
其中有一类射线只要一张纸就能完全挡住,他把它叫做“软”射线;另一类射线则穿透性极强,几十厘米厚的铝板也不能完全挡住,他把它叫做“硬”射线。
正在这时候,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并且用磁场来研究镭的射线。
结果发现在磁场的作用下,射线分成两束。
其中一束不被磁场偏转,仍然沿直线进行,就像X射线那样;另一束在磁场的作用下弯曲了,就像阴极射线一样。
初中地理同位素知识点总结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种类。
地理上的同位素主要应用在石油、矿产、环境、气候等领域,通过同位素的测定可以探究地球演化、地质过程、自然界的功能等。
一、同位素的定义和基本知识1. 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相等)但质量数不同(即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总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种类。
例如,氢的同位素有氘(质量数为2)和氚(质量数为3)。
2. 同位素的命名:同位素的命名以元素符号后加上质量数来表示,如氧的三个同位素分别为氧-16、氧-17和氧-18。
3. 同位素的相对丰度:地球上不同同位素的相对丰度是可以测定的。
例如,自然界中碳元素主要存在于两种同位素形式,碳-12(约占98.9%)和碳-13(约占1.1%)。
4. 同位素的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可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两类。
稳定同位素指在地球上存在时间极长,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同位素,如氢-1、氧-16等;放射性同位素指存在于地球上时间较短,通过自发核变而释放掉额外粒子和能量的同位素,如铀-235、铀-238等。
二、同位素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1. 同位素年代学:同位素年代学是地质学中常用的一种年代测定方法。
通过测定岩石或化石中的同位素含量,可以推断它们的年代。
例如,锆石中含有稳定的铀同位素和放射性的铅同位素,测量二者的相对丰度可以确定锆石的年龄。
2. 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地球上各个部分同位素的分布、转化和迁移,探究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和环境变化。
例如,通过测量大气中氡同位素的含量,可以研究大气对氡同位素的吸附和释放过程。
3. 同位素地貌学:同位素地貌学研究地貌形成机制、历史演变和现代地理过程,利用同位素测定土壤、矿物、水体等中的同位素含量。
例如,通过测量河流水体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揭示水文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三、同位素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1. 同位素示踪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环境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标记特定同位素来追踪和分析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作用过程。
1. 同位素 :一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地位,有相同原子序数,这些元素别称为同位素。
2. 类氢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离子,这类离子与氢原子类似,叫类氢离子。
3. 电离电势:把电子在电场中加速,如使它与原子碰撞刚足以使原子电离,则加速时跨过的电势 差称为电离电势。
4. 激发电势:将初速很小的自由电子通过电场加速后与处于基态的某种原子进行碰撞,当电场电 压升到一定值时,发生非弹性碰撞,加速电子的动能转变成原子内部的运动能量,使原子从基 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电场这一定值的电压称为该种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5. 原子空间取向量子化:在磁场或电场中原子的电子轨道只能取一定的几个方向,不能任意取向, 一般的说,在磁场或电场中,原子的角动量的取向也是量子化的。
6. 原子实极化:当价电子在它外边运动时,好像是处在一个单位正电荷的库伦场中,当由于价电 子的电场的作用,原子实中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的中心会发生微小的相对位移,于 是负电的中心不再在原子核上,形成一个电偶极子,这就是原子实的极化。
7. 轨道贯穿:当电子处在原子实外边那部分轨道时,原子实对它的有效电荷数Z 是1,当电子处在 穿入原子实那部分轨道时,对它起作用的有效电荷数Z 就要大于1。
8. 有效电荷数:9. 电子自旋:电子既有某种方式的转动而电子是带负电的,因而它也具有磁矩,这个磁矩的方向 同上述角动量的方向相反。
从电子的观点,带正电的原子实是绕着电子运动的,电子会感受到 一个磁场的存在,电子既感受到这个磁场,它的自旋取向就要量子化。
(电子内禀运动或电子内禀运动量子数的简称)10. 磁矩:11. 旋磁比:粒子磁动量和角动量的比值。
12. 拉莫尔进动:是指电子、原子核和原子的磁矩在外部磁场作用下的进动。
13. 拉莫尔频率:f=4ππmveB ,式中e 和m 分别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μ为导磁率,v 为电子的速度。
该频率被称为拉莫尔频率14. 朗德g 因子:磁矩j p me 2gj=μ对于单个电子:)1(2)1()1()1(1++++-++=j j s s l l j j g对于LS 耦合:式子中的L ,S ,J 是各电子耦合后的数值15. 塞曼效应:当光源放在足够强的磁场中,所发出光谱的谱线会分裂成几条,而且每条谱线的光是偏振的。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同位素第一部分同位素原子里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之意,是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共同占有一个位置。
同位素这个概念是1913年由英国科学家素迪(1877~1956年)提出的,当时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在研究放射性元素的性质时,观察到有些放射性不同的元素,尽管它们的原子量各不相同,而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如铀有原子量为234、235、238等多种放射性元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同位素原子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部分放射线是什么?前面已经讲了,贝克勒耳发现了放射线,居里夫妇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放射线本身究竟是什么呢?这正是当时科学界最关注的大问题。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另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的工作。
1895年,就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那一年,年轻的卢瑟福从新西兰远渡重洋来到英国,到有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和工作。
汤姆逊热情地欢迎了他。
一开始,他研究刚发现的X射线。
当贝克勒耳发现放射线以后,在汤姆逊的建议下,卢瑟福立即转而研究放射线。
卢瑟福把铀装在铅罐里,罐上只留一个小孔,铀的射线只能由小孔放出来,成为一小束。
他用纸张、云母、玻璃、铝箔以及各种厚度的金属板去遮挡这束射线,结果发现铀的射线并不是由同一类物质组成的。
其中有一类射线只要一张纸就能完全挡住,他把它叫做“软”射线;另一类射线则穿透性极强,几十厘米厚的铝板也不能完全挡住,他把它叫做“硬”射线。
正在这时候,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并且用磁场来研究镭的射线。
结果发现在磁场的作用下,射线分成两束。
其中一束不被磁场偏转,仍然沿直线进行,就像X射线那样;另一束在磁场的作用下弯曲了,就像阴极射线一样。
用磁场研究射线,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可是拿手好戏,实验室主任汤姆逊在不久之前就是利用磁场、电场来研究阴极射线而发现电子的。
居里夫妇的研究情况传到了英国,卢瑟福立刻用更强的磁场来研究铀(这时他手中还没有新发现的镭)的射线。
结果,铀的射线被分开了,不是两股,而是三股。
新发现的一股略有弯曲,卢瑟福把它叫做α(阿耳法)射线;那一股弯曲得很厉害的叫做β(贝他)射线;不被磁场弯曲的那一股叫做γ(伽玛)射线。
卢瑟福分别研究了三种射线的穿透本领。
结果是: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差,它在空气中最远只能走7厘米。
一薄片云母,一张0.05毫米的铝箔,一张普通的纸都能把它挡住。
β射线的穿透本领比a射线强一些,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片。
γ射线的穿透本领极强,1.3厘米厚的铅板也只能使它的强度减弱一半。
这三种射线是什么物质呢?居里用汤姆逊研究阴极射线的方法去测定了R射线,证明了R 射线和阴极射线性质一样,是带阴电的电子流,只不过速度更快一些。
γ射线和X射线类似,都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
α射线是什么呢?一时还不清楚。
由于α射线和β射线在磁场中弯曲的方向相反,显然α射线带的电荷和β射线正相反,α射线应该是带阳电(正电)荷的粒子流。
卢瑟福用了几年时间专心研究α射线,最后才证明α射线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氦离子)流。
【综合练习】一.1934年,科学家在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除探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探测到了正电子,更意外的是,拿走α放射器后,铝箔虽不再发射中子,但仍继续发射正电子,而且这种放射性随时间衰减的规律跟天然放射性一样,也有一定的半衰期。
1.写出α粒子轰击铝箔(2713Al)产生中子的核反应方程式,并对比与普通的化学方程式的本质区别。
2.上述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写出其产生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式。
3.简要说明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并至少举出两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参考答案】1.2713Al+42He→3015P+1n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是:普通化学反应原子核不变,而核反应过程中原子核发生了变化。
2.3015P→3014Si+01e3.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主要分两类:一是利用它的射线,二是做示踪原子。
例如,利用钴60放出的很强的γ射线来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砂眼或裂纹,这叫γ射线探伤。
在农业施肥的肥料中加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就会知道哪种农作物在什么季节最能吸收含哪种元素的肥料。
另外,在生物学研究方面,同位素示踪技术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1.据测,哈雷彗星上碳的两种位素12C和13C的原子个数比为65:1,而地球上12C和13C的原子个数比为89:1。
地球上碳元素的原子量是12.011,那么哈雷彗星上碳元素的原子量应是A 12.000B 12.009C 12.015D 12.9802.迄今为止合成的最重的元素是112号元素,它是用Zn 7030高能原子轰击Pb20882的靶子,使锌核与铅核熔合而得,每生成一个112号元素的原子的同时向外释放出一个中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112号元素是金属元素B 112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四主族C 科学家合成的112号元素的原子的中子数为166D 112号元素为放射性元素【参考答案】1.A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化学中的复分解反应,物理学中的浮沉条件等。
2.C三.判断古生物年代常用14C 定年法。
若千万年以前,始祖鸟通过摄食,吸收了动植物中含有放射性14C 的营养物质,死亡后不再吸收。
随着年代的推移,始祖鸟中14C 含量逐步减少,古生物学家在对始祖鸟化石的测定中,发现14C 为现代鸟的(1/2)N ,已知地表中14C 的含量基本不变,14C 的半衰期为T 年:1.试判断始祖鸟距今年代A T/2NB NT/2C NTD 2NT2 始祖鸟在进化上处于A 古代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类型B 古代的鸟类和爬行类的过渡类型C 古代的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过渡类型D 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参考答案】1.C2.A四.1999年4月,人类合成超重元素的努力竖立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美国劳仑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的领导人,核化学家Kenneth E. Gregorich 宣布,在该实验室的88英寸回旋加速器上,研究者用高能Kr 8636离子轰击Pb 20882靶,氪核与铅核融合,放出1个中子,形成了一种新元素A ;120微秒后,该A 元素的原子核分裂出1个α粒子,衰变成另一种新元素B ;600微秒又释放出一个α粒子,形成另一种新元素C 的一种同位素。
新元素C 是在1998年末,俄美科学家小组用Ca 4820核轰击Pu 24492靶时得到的。
1.人们发现新元素A 、B 、C 的时间先后顺序为A ABC B C B A C B A CD C A B2.人们发现的新元素A 的原子序数为A 112B 114C 116D 1183.在1999年4月得到的C元素的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核中中子数有A 169B 171C 172D 1754.下列有关B元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 B元素的单质是固体B B元素是金属元素C B元素具有放射性D B元素具有类似卤素的化学性质【参考答案】1.D2.D3.B4.D五.1999年9月,日本发生了严重核泄漏,这是加工厂将核原料(六氟化钠)提炼成核反应材料(二氯化铀)时操作失误造成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加工炉中投入了16kg 的核原料,大大超过了规定标准,从而造成了核泄漏。
1.这个标准为A 临界温度B 临界压强C 临界体积D 由一定的温度、压强和体积共同确定2.下列哪种反应导致了核泄漏A 氧化反应B 分解反应C 化合反应D 链式反应3.核泄漏会导致生物体的A 基因重组B 基因突变C 基因互换D 染色体变异【参考答案】本题是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题,各问题围绕核泄漏展开,属跨学科并列综合题。
核反应与临界体积有关,与温度、压强无关;铀的核反应为重核的裂变,当铀体积超过临界体积,在外界快中子进入铀物质内,核反应能一直进行下去,称为链式反应;核泄漏放出的射线会使生物体内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癌症,白血病等。
1.C2.D3.B六.1.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侵染细菌后32P可出现在A 噬菌体残留的外壳内B 细菌的残体内C 全部子噬菌体内D 极少数子代噬菌体内2.现在从生物体内提取一个DNA分子和标记了放射性同位素的3H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要在实验室合成新的DNA分子。
①合成新的DNA分子除上述物质外,还需要和等。
②在合成的两个子代的DNA分子中,每个DNA都含有条含有3H的脱氧核苷酸链。
3.用CH3COOH与H18OC2H5在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18O最后存在于哪种产物中?4.在SO 2+O2SO3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充入18O2,问过一段时间重新建立平衡后,18O存在于哪些物质中?5.已知B有两种同位素,分别为105B、115B,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列式计算105B占B元素的质量分数?【参考答案】1.D因为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注入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在细菌体内利用注入的DNA为模板,复制出新的DNA同时合成蛋白质外壳,再组装成新的噬菌体。
因此只有当初浸染时,注入的少数DNA组装成的噬菌体内有32P。
2.①磷酸含氮碱基②1每个DNA分子中,只有做模板的母链上有3H,子链上没有。
3.18O最后存在于酯中。
4.18O存在于所有物质中(SO2、SO3、O2中)5.0.23七.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反应速率为:2.303lgC0/C=kt其中:C0为放射性物质的初浓度,C为某一指定时刻的浓度,t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k为速度常数,单位为(时间)-1。
在蜕变反应中,反应物消耗一半(或反应物减少到初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利用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可以确定岩石、古代动植物化石的“年龄”。
碳的放射性同位素14C在自然界树木中的分布基本保持为总碳量的1.10×10-13%。
某考古队在一山洞中发现一些古代木头燃烧的灰烬,经分析14C的含量为总碳量的9.87×10-15%,已知14C半衰期为5700年,试计算灰烬距今约多少年?【参考答案】19831年八.放射性同位素146C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
它可以用来断定古生物体死亡至今的年代。
此项研究成果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1.宇宙射线中高能量中子碰撞空气中的氮原子后,就会形成146C,写出它的核反应方程式。
2.146C很不稳定,容易发生衰变,其半衰期5730年。
写出它发生衰变的方程。
3.146C的生成和衰变通常是平衡的,即空气中、生物活体中146C的含量是不变的。
当机体死亡后,机体内的146C含量将会不断减少,若测得一具古生物遗骸中146C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2.5%,则这具遗骸死亡至今应有多少年?【参考答案】1.147N+1n→146C+11H2.146C→147N+01e3.设活体中含146C的量为ρ0,遗骸中含量为ρ,146C的半衰期为T,半衰期的数为n,则ρ/ρ0=1/2n,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