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CT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1.61 MB
- 文档页数:40
多层CT应用CTA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PE),是由于原发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
其中,如其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
由于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如果不及时治疗,其死亡率达30%,比综述治疗死亡率高10倍,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之死亡率之后居第三位的循环系统疾病。
尸检证明,绝大多数PE病人在生前未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对于诊断的确定,影像学是重要手段,包括胸片、平扫CT、放射性检查肺扫描,三维动态增强MRA,及肺动脉DSA检查技术。
自我院2010年引进16排128排CT开展CTA检查技术,本文着眼于对CTA检查技术的要求及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及与DSA价值取向进行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自我院2010年9月份开展CTA检查技术200余例中,随机抽取40例。
年龄范围41-80岁,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
要求资料完整,图形清晰,其中配有HRCT图像。
2.方法:改组检查即应用128排CT进行检查,病人血压控制在140-90HG,对比剂选用碘普罗胺100毫升(含碘量37g)注射速度4.0毫升每秒,经桡静脉或肘静脉注射。
3.图像处理技术:应用MIP、MRP、VRT成像,三维立体血管成像,充分满足诊断要求。
二、主要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1.主要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可有胸闷、胸痛、气促及呼吸困难,咳嗽晕厥及突发性低血压,心率快,严重低氧血症等。
2.病理生理:PE长发生于近期大手术、高凝血状态、妊娠、外伤制动、静脉血栓、出血性心力衰竭等病人,引起PE的栓子约有70%-80%来源于腹腔、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其余如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等。
三、影像学表现1.直接征象:肺动脉内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
(1)中心型:栓子位于血管中心,显示中心性充盈缺损周围为高密度造影剂,此组病例占6例。
肺栓塞的诊断标准肺栓塞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疾病,它通常是由于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血管而引起的。
肺栓塞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肺栓塞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脉搏加快、低血压等征象。
因此,医生在诊断肺栓塞时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了解其临床表现。
其次,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手段之一。
肺通气/灌注扫描(V/Q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肺血流的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肺栓塞。
此外,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也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直接显示肺动脉和其分支血管的情况,有助于确定肺栓塞的位置和范围。
另外,D-二聚体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
D-二聚体是纤溶系统激活后产生的产物,其水平在肺栓塞患者体内通常较高。
因此,检测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肺栓塞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最后,肺动脉造影是确诊肺栓塞的“金标准”。
肺动脉造影是通过导管插入肺动脉进行造影检查,可以直接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情况,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肺栓塞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生化指标和肺动脉造影。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肺栓塞,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对于怀疑患有肺栓塞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全面的诊断评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的恶化。
肺栓塞影像学灌注及CT诊断导语肺栓塞(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症。
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可直观判断PE累及部位及范围,PE的程度及形态,判断急性血栓与陈旧性血栓;是目前判断PE最重要的无创检查手段。
对于大多数患者,CTPA是确诊或排除PE的首选检查。
对非高风险PE疑似患者,阴性的CTPA结果是排除诊断的充分依据。
对临床高风险组且CTPA结果阴性的患者是否需要其他检查还尚存争议。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是诊断可疑PE的可靠手段,且安全有效。
典型的肺栓塞通气灌注显像是呈肺叶或段分布的灌注缺损,且与肺通气显像不匹配。
由于CTPA不利于评估远端肺小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故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是CTPA的有效补充检查,可更有效的评估肺血管灌注情况。
本文就肺栓塞核素通气灌注显像和CTPA诊断进行阐述。
1、肺通气灌注显像肺通气灌注显像(V/Q):是一种无创评价肺血液灌注和肺通气的方法,曾广泛应用于临床疑诊肺栓塞患者。
通常选用放射性药物锝99m标记的人白蛋白(Tc-99m HAM)或聚合白蛋白粒子(Tc-99m MAA)。
可获得前位、后位、左侧位、右侧位、右后斜位和左后斜位等多个体位图像。
该方法对PE的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差。
肺通气灌注显像依据其影像特点对PE可能性进行评估:① 高度可能:大于等于2个肺段的明显灌注缺损(每个肺段>75%),与通气显像不匹配,胸部X线异常;2个以上肺段的中等灌注缺损(每个肺段25%-75%),与通气显像不匹配,胸部X线异常,并伴有1个肺段的大的灌注缺损;大于等于4个肺段的中等灌注缺损,与通气显像不匹配,胸部X线异常。
②中度可能:界于高度可能和低度可能之间,而不能划分为高度或低度可能。
③低度可能:非段性灌注缺损(如心脏肥大、主动脉增粗、肺门扩大、膈肌抬高等),或>3个肺段的小灌注缺损(每个肺段<>肺通气灌注显像的主要特点为:①正常灌注显像阴性预测价值接近100%,高度可能的显像结果阳性预测价值大于90%;但通常符合以上两种情况的PE患者较少;②对段以下肺血管栓塞诊断敏感性高,优于CTPA;③患者接受检查的辐射量相对较少,适合年轻女性、妊娠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利于随访期间监测病情;④费用较CTPA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基层医院肺栓塞的CT诊断体会【摘要】目的:分析肺栓塞的ct表现,了解螺旋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方法:本组收集2005~2012年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证实为肺动脉栓塞患者38例,其中35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
结果:经ct平扫加增强诊断病变位于左肺13例,右肺15例,双肺4例;单肺多发3例,双肺多发3例;ct平扫有价值的表现为局部肺血管纹理明显变细、稀少,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主干内低或高密度改变,增强扫描发现肺动脉栓子。
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肺栓塞安全、快捷、经济、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的无创诊断方法,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便于临床应用,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有利于小栓子的检出。
对临床判断病程、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判定均有重要价值;可以部分替代核素肺扫描及肺动脉造影。
螺旋ct扫描不仅对确诊肺动脉栓塞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还可以对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重症肺炎及胸膜炎等与肺动脉栓塞有类似症状的疾病起到鉴别诊断作用。
同时螺旋ct简单易行,普及率高,费用不高,易被患者接受,是基层医院诊断肺动脉栓塞理想的检查方法。
值得基层医院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基层医院;肺栓塞;ct【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70-02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在我国pe已成为一种常见病[1]。
因其无特异性症状、体征,临床极易漏诊、误诊。
因此,及时对本病做出正确诊断是选择治疗时机,制定溶栓等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的关键。
本文收集2005年6月~2012年6月我院经螺旋ct诊断的肺动脉栓塞病例38例,探讨基层医院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24~81岁,平均5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