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17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2. 讲解: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讲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环境的方法。
4. 总结: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2课时:1. 复:复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2.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如捡拾垃圾、种植绿植等。
3. 总结:教师总结实践活动,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题2:植物的生长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2.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讲解:教师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株生长等。
3. 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4. 总结:教师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2课时:1. 复:复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2.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种植实践活动,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3. 总结:教师总结实践活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探索宇宙课题1:我们认识的宇宙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知识。
2.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奎屯市《科学》学科实验报告单(三年级上册)(教科版)学校班级三年级()班小组成员实验时间实验名称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同学们:请熟悉本次实验的实验器材。
并且回忆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你们准备好了吗?实验准备(课前预习)水槽、水、各种物体(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等)同学们:请你们仔细阅读实验步骤,看看需要注意些什么,把你们的实验心得交流一下。
实验过程1、将水倒入水槽中(小组合作、重点2、分别把木头、塑料、橡胶块、石头、泡沫块、铁块突破)等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况(注意试验台随时整理)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记录表同学们:当你们完成试验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请合作谈论后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当堂检测,知识拓延)有的物体在水中沉:、等有的物体在水中浮:、等课后思考: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它们的材料有关吗?学生自评优秀合格不合格教师评价优秀合格不合格奎屯市《科学》学科实验报告单(三年级上册)(教科版)学校班级三年级()班小组成员实验时间实验名称砖瓦和陶器、瓷器同学们:请熟悉本次实验的实验器材。
并且回忆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你们准备好了吗?实验准备(课前预习)砖块、瓦、陶器、瓷器、滴管、水槽、水、细木棍铁钉或其他材料同学们:请你们仔细阅读实验步骤,看看需要注意些什么,把你们的实验心得交流一下。
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各类材料和工具,研究砖瓦和陶实验过程器、瓷器的硬度、韧性,是否容易吸水和在水中沉浮。
(小组合作、重点1、用小刀分别刻一刻提供的材料;突破)2、用力的弯折材料;(注意安全)3、用滴管吸水分别滴在材料的表面,观察吸水情况4、分别将它们放在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同学们:当你们完成试验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请合作谈论后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当堂检测,知识砖瓦的硬度;吸水;陶器和瓷器硬度,不容易吸水,拓延)这些材料在水中都会,不易弯折。
学生自评优秀合格不合格教师评价优秀合格不合格奎屯市《科学》学科实验报告单(三年级上册)(教科版)学校班级三年级()班小组成员实验时间实验名称谁流得更快一些同学们:请熟悉本次实验的实验器材。
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
验报告单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食盐、小苏打、搅拌棒、计量杯
实验过程
1、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的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
温度。
2、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另一个烧杯中加入同
等份量的小苏打,用搅拌棒搅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记录每个烧杯中加入的物质的重量和溶解后的水的体积。
4、比较两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
实验结果
1、食盐和小苏打都能在水中溶解,但食盐的溶解能力更强。
2、在相同的条件下,加入相同重量的食盐和小苏打,食
盐所溶解的水的体积更多。
指导老师:
实验结果
1、在压缩水时,活塞会随着压力向下移动,水的体积几乎不变。
2、在压缩空气时,活塞会随着压力向下移动,但是空气的体积会变小。
结论:压缩空气时,空气会占据更小的空间,这说明空气也是占据空间的物质,而且可以被压缩。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注射器来抽取一定量的空气。
随后,我们堵住了注射器的管口,并拉伸或压缩了活塞,然后放手,观察了活塞的变化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水占据的空间是不变的。
然而,空气占据的空间却会发生变化,具有可伸缩性。
---------------------------------------------------------------最新资料推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序号课题实验类型实验内容实验材料 1 蜗牛分组实验蜗牛的颜色、身体构造及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蜗牛、放大镜、蔬菜、面包或馒头、洋葱、大蒜等。
2 观察我们的身体演示实验观察人体的外形特点人体挂图或人体骨胳模型、钟表、听诊器、尺子等3 我们在生长分组实验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每分钟心跳次数等。
软尺、秒表、肺活量计、体重计等。
4 一杯水的观察演示实验水是什么形状的各种装水的容器5 各种各样的液体演示实验沙和水的水平面以及沙和水的流动的比较沙、水、各种常见的液体、烧杯或玻璃杯等6 比较水的多少分组实验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学会用量筒来测量液体。
每组 3 个形状、大小不同而且装水也不同的瓶子,各种容器、弹簧秤、塑料袋、漏斗、量筒等。
7 不同用途的纸分组实验认识不同的纸在吸水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和承受弯曲的性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各种纸、玻璃片、瓶盖、红墨水;大头针(或回形针)等。
8 寻找淀粉踪迹分组实验运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这一性质,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 / 10淀粉、腆酒、滴管、米饭、馍馍、蔬菜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序号课题实验类型实验内容实验材料 1 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分组实验小苏打和醋混合后有哪些现象。
小苏打和醋、火柴(每组若干)、小匙(每组两支)、玻璃杯(每组 3 只) 2 研究土壤分组实验土壤是混合物吗?土壤、放大镜、透明塑料瓶、筛子、烧杯、空易拉罐、白纸、水等。
3 了解空气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并能流动。
部编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课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位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位置。
- 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
- 培养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学重点- 人体主要器官及其位置。
- 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看一张人体器官图,询问学生有哪些器官,分别是什么,位于哪个部位。
2. 分组活动,让学生集体讨论并绘制自己所分配的人体部位,强化对不同器官的认识和记忆。
3. 整合讨论,让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器官图,由全班一起检查完成度和准确性,并补充遗漏的信息。
4. 教师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教学扩展- 邀请医生或健康专家到班级上,让他们为学生讲解更详细的人体生理知识;- 带领学生一起设计并制作有关人体器官的模型。
第二课大自然中的动物教学目标- 能够选择出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性;- 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不同的动物,它们的性;- 热爱、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选择出不同的动物,并初步了解它们的性。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了解大自然之美,并通过图片展示来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2.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观学校附近的自然公园或动物园,并分组观察不同动物的外貌、行为和生活性,并记录下来。
3. 将结果进行汇总,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让其他同学了解这些动物的特征和性。
4.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热爱动物和自然,提倡保护动物。
教学扩展- 让学生组织“保护动物”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 带领学生一起参加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
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
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
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教学难点: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等课时安排:1或2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教师用带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化?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化?(水占了杯子下部分的地方,继续倒水,水位上升,占的空间就越多)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如果将它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因为石头要占地方所以就把这部分水给挤出来了。
)3、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地方” 就是“空间”。
石头要进入,水如果已经占满杯中的空间了,这时水流出来,给石头一些空间。
4、教师出示一个被彩纸罩住外壁的杯:怎样知道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呢?(因为我们看不到杯子里面的情况,所以不能直接判断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
)教师把乒乓球放到杯子上,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和你们的预测相吻合(撕开包裹在杯子外壁上的纸)。
5、小结: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占据空间呢?①直接观看是否有物体占据了空间。
②继续往里面添加物体,进不去,也能推理出有物体占据空间。
③原本占据空间的物体被挤出来,也能推理出物体占据空间。
6、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空气是气体,不像液体、固体可以直接看到所占的空间,我们今天要借用工具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活动1:灌水入瓶1、任务驱动:要利用漏斗将水灌入瓶子。
【导语】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的实践活动,它是通往预期⽬标的桥梁,也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分类 3、了解蟋蟀的⽣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
通过学⽣全⾯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准备果实,⽑⼱或餐⼱纸。
教师准备⼩⼑,盘⼦。
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组内评⽐,每个⼩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点评,并在“⼩科学家成果展⽰栏”⾥展⽰⼀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各异的叶⼦。
除了叶⼦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会 ⼤家拿出⾃⼰带来的果实,开⼀个展⽰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
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样吗? 学⽣⼩组内进⾏观察。
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
把观察到的问题存⼊“问题银⾏”。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从不同的⽅向⽤⼩⼑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更不能伤害到他⼈;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纸等要及时清理; (3)⼩⼑、盘⼦、⽑⼱要及时清洗⼲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果分⼀类,蔬菜分⼀类; ●把桔⼦分⼀类,苹果分⼀类; ●根据能否⽣吃进⾏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分类; 科学⾃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
观察⽔⽣植物 【学习⽬标】 科学概念: 1.⽔葫芦叶柄部位膨⼤的海绵体充满空⽓是浮在⽔⾯上的原因。
2.⽔⽣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长需要⽔分、阳光和空⽓。
流程与⽅法: 1.⽤简图画出⽔⽣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式。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科学的概念,认识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水的特性及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特性及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玻璃杯、水、冰块、盖子、橡皮球等。
2.学具准备:小学科学上册教材、小学科学上册教辅资料。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2.出示一杯水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特性和变化。
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水的特性及变化。
–液体的特性:流动性、易于变形等。
–固体的特性:形状固定、不易变形等。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2.示范实验:将一杯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中冷冻,观察水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变成冰?冰是固体还是液体?第三步:课堂练习(15分钟)1.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回答问题:水的特性有哪些?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有哪些?2.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四步:小组探究(20分钟)1.指导学生组织实验,探究以下问题:–水加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加热至一定程度后会发生什么变化?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总结出水的变化规律。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10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性及变化的规律。
3.与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小结部分的内容。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水的特性及变化。
2.指导学生进行更多有趣的水的实验,如水的蒸发、水的沸腾等。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特性及变化的小故事,包括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水的图片或资料。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水的特性及变化,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学会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2.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 通过实例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
3.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第二章:观察与描述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能够用词语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教学内容:1. 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2. 描述物体特征的词语。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特征。
3.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并用词语描述物体特征。
第三章: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定义和特点。
2. 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各种简单机械,并解释其原理。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体验简单机械的作用。
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使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展示。
第四章:水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和变化。
2.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水的溶解、蒸发、沸腾等现象。
教学内容:1. 水的性质:透明、无色、无味、密度等。
2. 水的变化:溶解、蒸发、沸腾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水的性质和变化,并进行实验演示。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溶解、蒸发、沸腾等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第五章:地球与天空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和天空的基本知识。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地球和天空的现象。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天空的现象:太阳、月亮、星星、云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地球和天空的图片,并讲解相关知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2. 第2章《动物与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3. 第3章《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变化,认识基本气象现象。
4. 第4章《电与磁》: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学习简单电路和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的电路连接和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人体的器官功能、动植物分类、天气变化及电与磁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
3. 图表:绘制相关结构图、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
(2)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工作原理。
(3)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图表;7.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小鸟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学生分组实验
报告单(全套)
实验目的
从实际的观察和探究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启发学生探究和发现科学问题的兴趣,促进学生跟随教材体验和感受科学的神奇和美妙,并提高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内容
实验一:小手模型
实验目的
通过模做小手模型来观察和了解人手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实验材料
彩纸4张、剪刀、胶水。
实验步骤
1. 取一张纸,在纸的上面画出自己的左手,并仔细观察手上每个部位的形状和位置。
2. 将手的轮廓剪下后,用胶水按部位粘贴在其他几张纸上,并加以编号和标记。
3. 将分别模制好的手指、手掌和手背用胶水拼装起来,形成一个仿真的小手模型。
实验二:观察树形植物
实验目的
观察大自然中树形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状况。
实验材料
手电筒或灯笼(可选)、树木标本(干叶、花果、树皮、树干)。
实验步骤
1. 前往附近公园、校园或林地等自然环境中,选择一株较为常见的树木标本,并观察其整体和局部的生长状况。
2. 通过观察其叶、花、果实等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树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并在实验表格上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小组实验,我对科学探究和实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对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的基本事物和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篇1】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一、活动目标:1、经过引导幼儿自我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齐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今日,教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齐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2、自由讨论:师:谁明白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教师!3、自由探索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教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③总结:我们此刻一齐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4、探索操作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师:那又是怎样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教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能够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
(幼儿调色并记录)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能够用瓶子,也能够用调色卡,还能够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
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木头沟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