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分析思路
- 格式:ppt
- 大小:12.17 MB
- 文档页数:5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解剖:腮腺位于下颌后窝咀嚼肌后部,上抵颧弓,下达颌骨下缘,形态类似三角形,长6cm,宽3~4cm,最厚处约1.0cm。
腮腺导管始于腺泡腔,经润管→纹管(小叶内)→排泄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内,全长3~6cm,外径2~4mm。
血供为颈外A分出的颞浅A和颌内A分支。
静脉最后汇入面总、面后和颈外V,穿行腮腺内的有面N、颈外A。
腮腺的筋膜:颈深筋膜的浅层在腮腺下极分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筋膜,并分成很多分隔伸到腮腺实质内,将腺体分成很多小叶,也发出索状纤维束,伸入外耳道裂隙,因此腮腺内外感染容易向外耳道蔓延。
腮腺的淋巴结:腮腺内淋巴结分为浅组及深组,绝大部分为浅组。
腮腺浅组淋巴结多位于腮腺浅叶的后下极且散在分布;其分布特点可以较好的解释腮腺浅叶后下极为腺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且具有多发性的特点。
浅深叶划分:以下颌后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的连线(或面神经)为界分为深叶和浅叶,以耳垂为界分为上下极,在矢状位上以下颌后静脉为界将浅叶再分为前上、下极和后上、下极。
涎 腺 疾 病 WHO 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恶性上皮性肿瘤(1)腺泡细胞癌 2)粘液表皮样癌 3)腺样囊性癌(4)多形性低度恶性涎癌 5)上皮-肌上皮癌(6)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 7)基底细胞涎癌(8)皮脂腺癌 9)皮脂淋巴腺癌 10)囊腺癌(11)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 12)黏液腺癌 13)嗜酸性腺癌(14)涎腺导管癌 15)非特异性涎癌 16)肌上皮癌(17)多形性腺瘤癌变 18)癌肉瘤 19)转移性多形性腺瘤(20)鳞状细胞癌 21)小细胞癌 22)大细胞癌(23)淋巴上皮癌 24)成涎细胞瘤2.良性上皮性肿瘤(1)多形性腺瘤(2)肌上皮瘤(3)基底细胞腺瘤(4)Warthin瘤(5)嗜酸性腺瘤(6)小管状腺瘤(7)皮脂腺腺瘤(8)淋巴腺瘤—皮脂腺型—非皮脂腺型(9)导管乳头状瘤—内翻性导管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涎腺瘤(10)囊腺瘤3.软组织肿瘤(1)血管瘤4.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霍奇金淋巴瘤(2)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5.继发性肿瘤•腮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 其中绝大多数是上皮性肿瘤, 约占95%, 非上皮来源的肿瘤较少见, 约占5% ,•腮腺肿瘤中80% 为良性, 20%为恶性,因此,上皮性良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类型.•腮腺肿瘤占涎腺肿瘤80%以上,其次是颌下腺5-10%,舌下腺约1%。
腮腺增大通常是由于感染、结石、肿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腮腺的结构、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腮腺增大的CT诊断标准可能根据病因和临床情况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以下是一些可能用于诊断腮腺增大的CT特征:
1. 腺体积增大:CT图像显示的腮腺体积相对于正常范围的增大,通常通过测量腮腺的横截面积或体积来评估。
2. 腺体密度改变:异常的密度特征,如增强或低密度区域,可能与感染、结石或肿瘤等腮腺疾病相关。
3. 边缘模糊度:腮腺边缘的模糊度或不规则性可能是一些病变的指示,如肿瘤。
4. 邻近结构受压:腮腺增大可能导致周围组织的受压,如颌下淋巴结、口腔内结构等。
5. 病变的位置:病变的位置(腮腺的上、中、下部)以及是否呈现为单侧或双侧增大,有助于确定可能的病因。
6. 强化特征:对于CT增强扫描,增强剂的分布情况和速度可以提供关于病变性质的信息,如肿瘤。
7. 结石:腮腺结石在CT图像上呈高密度,可以清晰地显示。
需要强调的是,CT仅为腮腺增大的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最终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如果存在腮腺增大的症状,建议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CT腮腺内腺瘤,好发于浅叶,深叶者常累及咽旁间隙,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呈等或稍高密度,较大者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状钙化。
②增强扫描较小者可无强化,较大者不均匀强化(图1A)。
③MRI 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较大者为混杂信号(图1B~D)。
④如肿物边界不清,有多发结节并不均匀强化者应考虑有恶变倾向(图2)。
⑤恶变者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
【相关临床】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肿瘤无痛,生长缓慢,表面光滑,可有包膜,可有钙化或骨化,亦可有出血、坏死等。
恶变时可迅速增大,有疼痛、固定、皮肤破溃等,未完整切除者术后可多次或延迟复发。
图1多形性腺瘤
女,45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4年
A(CT增强扫描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边缘清楚,不均匀强化,内可见低密度区,边缘及分隔可见强化
B(MRI T2WI脂肪抑制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内信号不
均匀,T2WI脂肪抑制呈混杂高信号
C、D(MRI增强扫描横断面、冠状面):肿物实性部分及分隔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图2多形性腺瘤恶变
男,24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2年
A~D(CT增强扫描横断面及冠状面重建图像):左侧腮腺肿物,分叶状,边缘欠清楚,主要为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前缘可见明显强化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