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巢谷传》阅读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18.07 KB
- 文档页数:6
文言文阅读专题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
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
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
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
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
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特.未知其故也特:只不过B.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处理得好C.求其所异者蔑.矣蔑:微小D.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别:告别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患材之.不众人之.有异能于其身B.不患士之不欲为.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C.而其.将无不趋我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D.尽其道以.求而试之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荣辱忧戚在我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苏辙文言文及参考答案武昌九曲亭记苏辙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扩散,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藏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改变,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22.苏轼因“迁”来此,却“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为什么?(2分)23.对③第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2分)A.及至满意之后,没有人不慨叹自己此前的'痴迷可笑。
B.及至厌倦之后,人又总是要慨叹自己此前的痴迷可笑。
C.及至满意厌倦之后,没有人不慨叹自己此前的痴迷可笑。
D.及至满意厌倦之后,人又总是要慨叹自己此前的痴迷可笑。
24.简析第①段、第②段景物描写的不同。
(4分)25.第③段展示了苏东坡怎样的形象?(2分)26.选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作详细阐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一)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③出征。
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铛:锅。
②值:正好遇到,恰逢。
③即日:当天,当日。
④敛:积攒。
⑤馁:饥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遗至.孝至:极,十分(2)遗作.郡主簿作:做,担任(3)辄.贮收焦饭辄:就(4)遁入.山泽入:进入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2)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做人要有孝心;要尊重老人的喜好;好人有好报。
附参考译文:陈遗十分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锅巴)。
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带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袁山松)和孙恩开战,(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当粮食的,有的人因为饥饿而死了。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二)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2023-2024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②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A.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B.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C.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D.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答案】C【解析】C.第二处的“守仁”属于后句的主语整体为“守仁因俗化导” 排除A、B 是“伐木为屋”的状语意思为“纷纷伐木造屋” 句子翻译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龙场万山丛生草木苗夷人欢喜让王守仁居住【答案】B【解析】B.“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错文中指征调福建【答案】C【解析】C.“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错误尽出金宝犒士”指王守仁拿出全部金宝犒劳将士正确表述应为“趁宁王正在晨朝他的群臣时【答案】①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俘虏斩获七千多人②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参考译文王守仁余姚人因而取名云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于是他就能说话了王守仁访游山海关二十岁乡试中举更加喜好谈论军事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王守仁条列八件事奏上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刘瑾发怒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苗、僚杂居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纷纷伐木造屋正德十一年前巡抚托病避去知道左右多有贼寇的耳目仆隶不敢隐瞒令他暗中侦察贼寇于是传檄令福建讨伐贼寇假装退兵俘虏斩获七千多人平定为患数十年的大寇贼正德十四年王守仁急往吉安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再次战斗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叛贼又大败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朱宸濠正在晨朝他的群臣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薪焚毁朱宸濠的副船仓促换船逃跑叛贼被平定众大臣震惊担心被王守仁知道强迫王守仁射箭三发三中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日晏时坐在僧寺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走到南安就去世了灵柩经过江西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专以培养良知为主世上于是有“阳明学”的说法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文臣用兵【解析】①佯假装捣进攻句子翻译为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出其不意发起进攻②胶浅搁浅仓卒仓促句子翻译为朱宸濠的船搁浅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作简要分析A. 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内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B. 词中的“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多情寒冬腊月太孤单而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C. 下阙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 皆因词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D. 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用笔轻灵奇思妙趣最后浅浅着笔卒章显其志【答案】A【解析】(1)A项“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错误词人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自己孤寂的情怀【答案】(2)①运用拟人(衬托、用典)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词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情感变得悲凉与伤感【解析】(2)辛弃疾的这篇词作感情充沛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最后两句中“入”“听读”赋予青山、明月人的情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画面在这幽静、和谐的情境中词人的内心无比平和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正所谓“敛雄心” 作者诵读《离骚》寂静的夜晚似乎只有月亮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他画面温婉柔和正是“变温婉” 宋孝宗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被诬陷罢官此后他长期闲居在信州上饶城北带湖边上西岩是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首词作便是辛弃疾闲居西岩时的纪游之作词人巧用屈原被放逐写成《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蕴含着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所以“成悲凉”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在访谈中舒晋瑜是如何逐步深入地对叶永烈进行采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关于小时候读什么书及读书对创作的影响的问题叶永烈表示他中学时代爱读科普书籍所读的这些科普书籍对大学时代的创作有益处B. 被问到是否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时叶永烈大致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脉络并指出其两个高峰都与社会背景有关C. 面对中国科幻小说影响巨大的问题叶永烈主要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民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等外部因素给出了答案D. 关于科普作品选入教科书的问题叶永烈表示非常支持但他特别强调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但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答案】D【解析】(1)D项“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无中生有叶永烈只是强调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并没有说科普读物内容可以虚构编造【答案】C【解析】(2)C项叶永烈反感被称为“科幻作家” 并不是因为他谦逊而是因为他已经彻底离开科幻小说【答案】(3)①舒晋瑜首先问叶永烈小时候读的书从而引出科幻小说的话题②接着回顾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③然后引出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力的话题④最后引出了在教科书中选入科普作品的话题所提问题是步步深入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的话题到专业领域【解析】(3)在访谈中舒晋瑜的提问步步深入刚开始是一个宽泛的问题问叶永烈小时候读的书从这个简单问题引入到叶永烈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的回顾接着舒晋瑜聚焦中国当今科幻小说影响力的提高引出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从而联系到科普作品引入教科书的问题舒晋瑜的采访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的话题到专业的领域体现了一位优秀记者的提问技巧4.(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今传统手工工匠不重要了而需要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了B. 工匠精神包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等多个内涵其中创新精神是其核心C. 庖丁精神蕴藏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使其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D. 只要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就能深刻把握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答案】B【解析】(1)A项“传统手工工匠不重要了” 把原文中不确定的内容理解成确定的原文为“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C项“使其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有误应是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D项表述绝对化故选B【答案】A【解析】(2)A项“先阐述新工匠的种类”分析不正确应是先阐述形势的发展需要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第一段的重点是第二句【答案】C【解析】(3)C项原因分析不合文意原文是“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5.(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第一空“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而“仰望”指抬头向上看或敬仰而有所期望应选“凝望”第二空“吊”有悬挂之意“挂”指借助于绳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即将脱离枝条飘落到地上的形态第三空“兴高采烈”是指兴致高情绪热烈“兴高采烈”更能写出春天万木争相吐绿第四空“转化”“变化”都有“改变”之意但“转化”只能作动词可作名词故选B【答案】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芽比作珍珠、晶莹“缀满”更能突出幼芽之多【解析】先看改写后的句子是直接描写了幼芽也没有在词语上有突出的特点使用比喻的修辞、晶莹从而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幼芽既多、密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答案】寒风猛吹吹不散你对春天的思念尘封不了你对春天的记忆冻结不了你对春天的热情【解析】本题中能作为基准句的句子是第一句“寒风猛吹然后分析另外两个句子可知“地冻三尺” 则是地冻三尺大雪纷纷因此可得答案答案(1)B(2)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芽比作珍珠、晶莹“缀满”更能突出幼芽之多(3)寒风猛吹吹不散你对春天的思念尘封不了你对春天的记忆冻结不了你对春天的热情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下面这份邀请函的正文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对应语句序号并给出修改意见亲爱的校友你好!①2020年是母校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年②在这一年我们将迎来母校三十诞辰③为了弘扬××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总结办学经验分享成功喜悦④学校决定于2020年12月26日(周六)上午10点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建校三十年校庆庆典活动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昔日你以母校为荣今天母校以你为傲我们真诚地邀请你届时莅临⑥你将荣幸地受到我们的热情接待××学校2020年9月6日【答案】②修改将“诞辰”改为“华诞”④修改删去“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修改将“莅临”改为“光临”⑥修改删去“荣幸地”【解析】②诞辰一般用于所尊敬的人这里指学校应用“华诞”④这是邀请函不能说“请你务必准时参加” 并且与后面的“邀请你届时莅临”的语意重复所以删除⑤莅临一般用于长辈、上级的光临这里是回母校用“莅临”不恰当应用“光临”⑥荣幸谦辞用于自己表示谦虚不能用于他人所以删除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在经典艺术作品中寻求精神共鸣②用自己独特又有创意的方式守护着历经时光沉淀的人类精神财富③是当下很多青年人热衷的事④然而当下市场提供的传统电视剧或网播剧精品内容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⑤同时经典电视剧故事、人物有重新激励大家共鸣的特质⑥网友有发言欲望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剧⑧具备故事性和文学性⑨观众看后能留下思考和启发⑩能提升自己的生活与文学审美【答案】④将“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⑤将“激励”修改为“激发”⑥在“网友”前加上“让”或“使”⑩在“文学审美”后加上“能力”【解析】④“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句式杂糅应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⑤“激励”与“共鸣”搭配不当将“激励”修改为“激发”⑥偷换主语在“网友”前加上“让”或“使”⑩成分残缺在“文学审美”后加上宾语“能力”。
巢谷传阅读答案范文我正住在这南方遥远地区,和南蛮们一同生活,大概要此地了。
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改天把它交给巢蒙。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6.对以下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畜弓箭,习骑射畜:积储,准备B.所至友其秀杰友:朋友C.存宝不习蛮事习:学习D.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诵:诵读解析:A(B.友,与……交朋友。
根据其所处谓语位置可以推知。
C.习,熟悉,通晓。
根据其宾语及下文的“问”可以推知。
D.诵,通“讼”,公开。
根据后文“言”的内容和“闻者”可推断出。
)7.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见举武艺者,心好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B.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予悯其老且病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D.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解析:A(者:助词,接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人”。
B.前者介词,可译为“跟、同”;后者连词,可译为“和”。
C.前者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后者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
D.前者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感慨语气,可译为“了”,或者理解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后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
)8.以下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B.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C.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D.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解析:C(可依据陈述对象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9.以下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据首段交待,虽然巢谷出身寒微“农家”,但作者却为之作传,从而设下疑问,自然引出下文对“其贤”的介绍,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史官助赏罚论苏辙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
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
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
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
如此,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
故人君用其赏罚之权于天道所不及之间,以助天为治。
然而赏罚者,又岂能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故君举而属之于其臣,而名之曰“史官”。
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抵三者更相助,以无遗天下之是非。
故荀悦曰:“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
”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
其最著者,在周曰佚,在鲁曰克,在齐曰南氏,在晋曰董狐,在楚曰倚相。
观其为人,以度.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罚者。
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
独仲尼因鲁之史官左丘明而得其载籍,以作为《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
故齐桓、晋文有功于王室,王赏之以侯伯之爵,征伐四国之权,而《春秋》又从而屡进之,此所以助乎赏之当于其功也。
吴、楚、徐、越之僭,皆得罪于其君者也,而《春秋》又从而加之以斥绝摈弃不齿之辞,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
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
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当汉之时,号曰太史令,而其权在丞相之上。
郡国计吏,上计于太史,而后以其副上于丞相、御史。
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
然则后之史官,其.可以忽哉!8.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长寿B. 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清楚C.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高尚D.以度.其当时之所书推测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则.群聚而笑之B.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所以..遣将守关者C.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其.可以忽哉吾其.还也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天下有三种权力可以互相帮助,这就是天权、君权和史官之权。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综合能力检测(五)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8·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
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
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据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
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共19分)巢谷传【宋】苏辙巢谷,字元修。
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
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
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
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
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结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土大夫皆违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
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
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
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褐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巢谷,字元修。
父中世,眉山农家也。
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
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
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
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选自苏辙《栾城集·巢谷传》,有删节)10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泸州蛮乞弟扰边会:聚集.B.顾妻子不免寒饿顾:考虑.C.逾月不厌厌:同“餍”,满足,.D.予愍其老且病愍:同“悯”,怜恤.1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组是A.久之业成,而不中第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B.乃命存宝出兵讨之谷逃避江淮问,会赦乃出..C.予以罪谪居筠州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D.闻者皆笑其狂恨其不用善言..1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巢谷,字元修。
父中世,眉山农家也。
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
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
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
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选自苏辙《栾城集·巢谷传》,有删节)10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泸州蛮乞弟扰边会:聚集B.顾.妻子不免寒饿顾:考虑C.逾月不厌.厌:同“餍”,满足,D.予愍.其老且病愍:同“悯”,怜恤1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组是A.久之.业成,而不中第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B.乃.命存宝出兵讨之谷逃避江淮问,会赦乃.出C.予以.罪谪居筠州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D.闻者皆笑其.狂恨其.不用善言1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A.追和,指后人根据前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B.“子为我志之”中的“志”与“项脊轩志”中的“志”含义相同。
C.“此所以深服渊明”与“所以游目骋怀”两句中“所以”的用法不同。
D.“沛然如川之方至”与“他植者则不然”两句中的“然”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古书当作园圃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
在被贬儋州后,这些喜好也都停了下来。
B.苏轼前后追和陶渊明的诗歌共有百多首,虽然其中也有得意之作,但他仍然觉得在陶渊明面前是十分惭愧的。
C.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陷于大难,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D.苏辙对苏轼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苏轼的诗歌超过了杜甫、李白,能与陶渊明相比。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4分)(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石钟山记》)(4分) 5.请结合文章,概括苏轼晚年喜欢追和陶渊明的原因。
(3分)参考答案1.BDF (每处1分)2.B3.B4.(8分)(1) (4分)我年少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之后,学问有了成就,先父便要我把他作为老师。
(“既冠”1分, “焉”1分, 大意2分)(2)(4分)敲击之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可只有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1分,“所在”1分,大意2分) 5.(3分)①喜欢陶渊明的诗作;②感佩陶渊明的为人;③效仿陶渊明的节操。
(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苏辙.巢谷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巢谷,字元修。
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
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
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
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
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①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
雷自雷徙循。
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
非老人事也。
”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我正住在这南方边远地区,和南蛮们一同生活,大概要死在此地了。
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改天把它交给巢蒙。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畜弓箭,习骑射畜:积储,准备B.所至友其秀杰友:朋友C.存宝不习蛮事习:学习D.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诵:诵读
解析:A(B.友,与……交朋友。
根据其所处谓语位置可以推知。
C.习,熟悉,通晓。
根据其宾语及下文的“问”可以推知。
D.诵,通“讼”,公开。
根据后文“言”的内容和“闻者”可推断出。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举武艺者,心好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予悯其老且病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D.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解析:A(者:助词,接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人”。
B.前者介词,可译为“跟、同”;后者连词,可译为“和”。
C.前者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后者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
D.前者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感叹语气,可译为“了”,或者理解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后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
徙循。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B.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C.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D.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解析:C(可依据陈述对象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首段交待,虽然巢谷出身寒微“农家”,但作者却为之作传,从而设下疑问,自然引出下文对“其贤”的介绍,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在第②段,作者叙述巢谷与存宝的“金石之交”,并以“予以乡
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来证明其所叙的真实性,很好地表现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C.在第③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如对“予兄弟”,巢谷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及与其他人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巢谷不趋炎附势、重义笃志的气节。
D.作者通过选取“弃文学武”“金石之交”“万里步行”三则典型事例,抒发自己对巢谷崇敬之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
解析:D(“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错。
)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3分)
译文: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气节,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
(计分点:“知”“缓急”“缓急可托者也”判断句式)
(2)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
(4分)
译文:船行到新会时,有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
(计分点:“橐装”“获”“获于新州”的倒装句式、整个句意)
(3)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3分)
译文: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计分点:“虽”“何以”“发”)
参考译文
巢谷,字元修。
他的父亲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师从士大夫读书,年老时在当地学校教书。
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朴拙但是博学多才。
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参加武艺考试的人,很喜欢。
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
很久后学业完成,却没有考取。
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马射箭攻击刺杀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强的,于是离开(老家)游历秦凤、泾原一带,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为朋友。
有个叫韩存宝的,尤其与他交好。
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牢固如金石的友谊。
熙宁年间,存宝做河州的将领,有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渐渐地认为他是奇才。
恰逢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加以抵制,于是(朝廷)命令存宝出兵讨伐。
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事情,就邀请巢谷到军营中相询问。
后来存宝获罪,将被抓捕,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儿就不免受冻挨饿,(我)口袋里还有几百两银子,除了您(我)没有谁可以嘱托交给他们的了。
”巢谷答应了,立即更换姓名,怀揣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被赦免才出来。
我因(与他)同乡,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气,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
后来我入朝当官,巢谷待在乡里,不曾见面。
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调到雷州,从雷州调到循州。
我哥哥
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有音讯。
只有巢谷在眉山情绪激昂地公开说,要步行来探访我们兄弟俩。
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
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一万多里来见您,没有料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
不用十天就一定能与您相见,即使死,我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我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当代人,而是古人啊。
”见面之后,(我们)手握着手相对哭泣,接下来就讲述生平所经历的事情,讲了一个多月也不感到厌倦。
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不再是当年的巢元修了。
他还要到海南去拜见哥哥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阻他说:“您的心意是好的,但从这里到儋县好几千里路,还要过海,这不是老年人能做到的事情。
”巢谷说:“我认为自己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
”不能留住他,看看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正穷困潦倒,也就勉强筹集一点钱送他上路。
船行到新会,有个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到了新州,很快生病死了。
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我正住在这南方边远地区,和南蛮们一同生活,大概要死在此地了。
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改天把它交给巢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