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塘古民居与李光祖家庭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9
近看“天下第一村”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今年5月以来持续推荐5个传统家族,这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延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家风气,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中纪委为什么会推荐这些家族?让我们不妨走近他们去看一看。
张谷英村,又称“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五万余平方米,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群。
传说,明洪武年间作为朱元璋指挥使的张谷英精通风水,明初的渭洞山区尚未开发,荒草萋萋,古木森森,张公行至此看中了这片世外桃园,从此,开启了张氏家族二十六世的故事。
今天的张谷英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张谷英村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组成,总面积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古屋环山而建,长达1公里。
古屋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其布局依地形采取“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由数个单位组成,各单元之间有屏风檐廊和巷道沟通分隔,分则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合则贯穿于一体之空间。
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目前古村内聚居张谷英公2600多后裔。
张谷英古建筑群极具特色,其严谨神秘的排水系统、巧妙的建筑选址、清晰的家庭脉络,体现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丰富蕴涵,是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及建筑历史的珍贵实料和佐证,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
文/钟纪伟然而,一个建筑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让世人更加赞不绝口的,是促使张氏家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家训族戒。
“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对联,高悬在张谷英村的当大门前,这也是支撑“张氏家族”的精神支柱。
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它融合了儒家“孝、和、勤、廉”等理念,并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
上饶地区有什么古村落历史文化古
镇
上饶山水很美,这样的山水之间至今遗存着很多美丽的古村落。
这些古村落后靠青山,前临绿水,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好像一个个古老故事,叙说着悠久的历史文明。
婺源古村、广丰的龙溪村和二渡关村、德兴的海口村和新营村、铅山的儒源村和江村、弋阳的曹溪等地古村,铅山河口、石塘、陈坊的古镇、鄱阳古县渡古镇、横峰葛源古镇、上饶县上泸古镇都保存了大批明清古民居。
广丰十都大屋、玉山樟村何家大屋、上饶县大地纸坊村大屋、上饶城的杨益泰大屋、娄谅故居、杨时乔故居等都是独具上饶古建筑特色的古民居。
婺源在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就建县。
婺源古民居历经演变到明代,因为大批婺源商人和官宦大兴土木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徽派建筑文化。
古村落中婺源人世代聚族,屋与屋之间紧挨相连,造型优美规模庞大,屋外建马头墙,屋内精心布局雕梁画栋,梁坊、斗拱、门楣、窗棂等处处刻满人物戏文、花草鸟兽,还有众多匾额、盆景、景窗、石桌石凳等一应俱全,是中国典型的乡村民居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已被列为国家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广丰龙溪村、铅山儒源、德兴海口等地的古民居则是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环境关系。
这些民居蜿蜒于上饶青山绿水间,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望采纳!
1。
邦塘南村民居邦塘古民居位于雷州市北四公里,分南北两村,现存房屋百多座,有些保存完好,有些已剩残垣断壁,极少有人居住。
该古民居乃李氏先祖李德重从鹿洲岛(现东海岛)迁居此地而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其建筑设计如官府布局,威仪十足,现已被评为“湛江特色文化村”。
邦塘村位于雷州城西北,东临国道207线,西近粤海铁路和湛徐高速,北靠省道雷企线,南与雷州城新开发区接壤。
该村分为南北两个自然村,为李氏世居的古村庄,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自明朝中期建村以来,文风蔚盛,科举不绝,人才辈出。
清代中、末期间,博学出仕者达100多人,任过六品以上官职的有10多人。
其中李登龙、李云龙、李元玛、李绍绎和李晋熙五人任过五品官。
众多的达官显贵,也留下了众多的古建筑遗产。
该村现存古民居达100多座,堪称雷州古民居博物馆。
01邦塘南村德容民居建筑所在地: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委会邦塘南村历史年代:清代占地面积:536平方米建筑高度:建筑层数:一层建筑类别:传统民居邦塘南村德容民居座落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委会邦塘南村,始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硬山顶灰雕屋脊,屋翘灰雕彩绘凤头图案。
为二进三合院式建筑。
面阔24.25米,进深22.1米,面积536平方米。
分为正门楼,正三间落廊,配有二庑房式格局,砖瓦木架结构,整体布局严密稳固合理。
门头框字“德容”灰雕彩绘,墙上壁画精美,正间中间有8个彩釉陶瓷漏窗,两边各有一个石雕托梁出檐1米,正庭院下面有一高大照壁。
雷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邦塘南村“德容”民居为研究雷州半岛传统民居及李氏家族发展演变史提供重要依据。
邦塘南村德容民居正堂邦塘南村德容民居二进门楼02邦塘村琼馥民居建筑所在地: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委会邦塘南村历史年代:清代占地面积:349平方米建筑高度:建筑层数:一层建筑类别:宅第民居邦塘村琼馥民居座落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镇邦塘村委会邦塘南村,始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
蒲塘:穿梭在古建筑中的新农村荷塘、池柳、秋风满架,古井、木窗,粉墙黛瓦,欢笑、吆喝、和谐村庄……夜幕降临,村民广场上古曲悠扬,村民们散着步扯着家常,游嬉于古建新宅之中,悠扬一曲之间,蒲塘村的旧貌新颜便由此舒展开来。
名人古建不胜枚举蒲塘,位于金东区澧浦镇之南,距金华市区10公里,地处积道山之麓,全村620户,人口1530人。
其王氏居民是五代末大将王彦超的后裔,与南宋名相王淮同宗。
全村王姓占99%以上。
据《蒲塘凤林王氏宗谱》记载,王彦超南迁第十二世王世宗(公元1203年),谢职归乡,为避水患,由义乌下强迁居金华栗山之阳(即蒲塘),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
解放前,是出金华东门富甲一方的名村。
蒲塘村古建筑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且名人辈出。
蒲塘凤林王氏宗祠于明嘉靖丁亥年(公元1527年)始建在该村下青塘之西,清康熙辛酉年(公元1681年)提升规制,移迁该址。
后经历代修葺。
解放之初,该祠被收归国家储粮仓库,1994年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该祠格局构架装饰彩雕,著存之内,供有族祖王彦超、王固、王准、王世宗等大理石刻像赞共18幅。
进著存堂瞻仰本族历代贤达显宦,如历我国自五代末以来的历史。
悬挂于大堂之上的“左丞”“四世一品”“礼部上书”“状元”等匾额近五十方,庄严肃穆,蔚为壮观。
文昌阁,位于蒲塘村之北,占地面积1841平方米,建筑面积670平方米,布局为二进,第一进五开间,第二进为正方形二层楼阁,上供奉文昌帝君,下供奉武圣关公,门楼之内有“文昌武曲”牌匾。
文昌帝君与武圣关公供奉一阁,为“文昌武曲”之意,格局独特。
三省堂是蒲塘村原“九堂多厅”中的唯一留存,约建于明末清初,长方形布局,前后两进,均为三开间,一、二进均为堂楼,两侧各置厢房10间,形成院落。
两侧厢房正面山墙各开设大门,屋面为硬山两坡顶,两侧厢房前瞻置式槛窗。
其它至今还存留的砖雕门楼大多采用磨砖与雕砖相结合的工艺,通过大小不一的砖面并合,形成线条流畅简捷的民间古建筑特色。
坂埔十三座洪氏清朝古民居建筑群简介本文由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洪美根整理有需要更改可以联系本人南安官桥漳里村有一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蔡启昌、蔡资深父子。
南安英都坂埔村也有一片十三座洪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洪光乘,洪开泰父子,坂埔洪氏古民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比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早100多年,说起来也有一番不寻常的来历。
清朝康熙年间,南安英都东三房有个农民叫洪承雅,住在坂埔,拓荒垦地,十余年过去了,靠着勤劳致富,成为当时一个殷实人物。
洪承雅生有二子,长子洪毓秀,次子洪光乘,子承父业,勤耕苦耘,加上洪光承头脑灵活,上山植树种果,产业更添一筹,成为英都一带的“地富”。
“二富”者,闽南话为靠农耕致富。
在明清期间,英都一带官介如云,高官如明清两朝军政重臣洪承畴,至于州县一级官吏比比皆是。
洪承雅发家之后,临终前对儿子说:“目光不要只盯在田地上,要培养儿孙读书识字,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兄弟俩谨记在心,大哥洪毓秀成家之后,久未生子,偏偏又染疾身亡。
小弟洪光乘娶了陈家女,先后生下三个儿子,都送到学馆攻书。
洪光乘每每想到父亲临终的嘱托,想到大哥与自己开辟家业,不幸英年早逝,心中痛苦不己。
不能让大哥无后,他想把自己一个儿子过继给大哥,继承香火。
不料娘子说:“我们只有三个儿子,并不算多。
我年老体弱,不能在生育了。
你要给大伯过继香火我不反对,你就再纳小妾吧,生下儿子,全归大伯,我绝不反对。
”娘子虽然生性固执,但心地颇好,亲自托人做媒,洪光乘只好答应。
择日又娶了杨家女为小妾,称为小娘子,生下一子,过继给大哥做儿子。
大哥总算有香火了,他心头一块石头也落地了,对内又称四子,后来他衍后裔称四房,继承顶房洪毓秀的香火,因此住宅又称“顶点金”且说洪光乘四个儿子,惟有第三子洪开泰天资聪明,文章写得好深受塾师赞赏,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科乡试,高中第六十一名举人,授个广东嘉应州正堂,携家眷前往赴任。
洪光乘见其它儿子不能往仕途发展,便量材而用,或协助他经营田产果园,或出处贸易经商。
8月4日下午3点,我校“探寻古建筑”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奔赴安徽省六安市李家圩地主庄园古建筑进行为期2天的实地调研。
李家圩地主庄园坐落在安徽霍邱县马店镇以西约3公里处,是全国闻名的地主庄园。
清光绪年间,曾挂过“双千顷”牌(20万亩)。
分布在今皖豫的霍邱、金寨、颍上、固始等地。
李梦庚曾炫耀“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行百里不喝人家水”。
并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地开设工厂、银行、当铺、学校、戏院45处。
解放前,土地占有面积居全国地主庄园之首,其政治势力仅次于四川省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
李氏家族从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开始发迹,到民国38年(1949),历经四世,称霸一方,残酷地统治和剥削农民长达100年之久。
据民国17年(1928)《霍邱县志》记载:李家圩“咸丰中,首筑寨”。
当时掌管李家财产的是李道南、李亚南、李图南弟兄三人,人们背后称他们“大老道”、“二老道”、“三老道”。
他们十分迷信风水,在选择建圩地址时,遵循“靠山出人,近水出财,金银都归洼处来”的观念,将圩址定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平畈中央。
背靠银珠山,面对马鞍山,东傍长山,西倚煤山,且有泉水堰、煤山堰两溪,从东西两方汇流圩前,环李家祠堂,绕马鞍山东流入城西湖。
风水先生称此处为“藏龙卧虎”之地。
它的房屋布局很规整,建国前,站在跑马岗上俯视李家圩、沟堑环寨,吊桥悬空,坐北朝南一片青堂瓦舍。
仔细看,一寨分三宅、一宅分四院,头门至堂楼一线串珠,五排房一幢高过一幢,真是门庭似海深,一门一道关。
整个房舍建筑,都是驮粱起架结构,重梁木椽,笆砖铺顶。
靠墙立柱一半嵌入墙内,一半露在墙外,呈弧形,并有铁制墙钩穿墙而过,巴结墙身。
立柱油漆黑亮。
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劳动结晶,蕴含着久远的文化气息,它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学习借鉴,作为是炎黄子孙,建筑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走出中国特色建筑之路,让中国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邦塘古村保护措施
邦塘古村是中国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具有500多年的历史。
为了保护这座古老村落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可以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建立保护机构: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保护计划,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确保古村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保护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古村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义务等,为古村的文物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古建筑修缮和维护:对村内的古建筑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制定修缮和维护计划,确保古建筑的安全和持久保存。
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到古建筑的维护和修缮中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当地的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强化环境整治:加强环境整治,治理周边污染源,保持古村的环境整洁和优美。
同时,加强绿化工作,提升古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推进旅游业发展:充分利用古村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要合理规划旅游开发,避免对古村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和游客的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以上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村民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邦塘古村这座历史悠久的村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海南的名胜古迹的故事那咱就来说说海南的五公祠的故事吧。
话说在古代啊,有五位大忠臣,他们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结果被朝廷里的那些奸臣给排挤,一路就被贬到了海南这个当时被认为是很偏远的地方。
这五位分别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
李德裕呢,那可是在唐朝的时候就很厉害的政治家,他到海南的时候,那时候的海南条件可艰苦了,但他也没放弃自己的操守。
后来啊,海南的老百姓觉得这些人太冤枉了,而且他们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啥的。
等过了很久很久,人们为了纪念这五位了不起的人物,就建了这个五公祠。
这五公祠就像一个大的文化宝库一样,里面不但供奉着这五位的牌位,周围的建筑也是古色古香的。
你要是走进这五公祠,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历史氛围。
而且啊,关于这五公祠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呢。
有人说啊,在月黑风高的晚上,祠里会有隐隐约约的读书声,就好像这五位公还在这儿谈论国家大事,继续钻研学问一样。
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啦,但也说明了大家对这五位的敬重,感觉他们的精神就一直留在这儿,守护着海南这片土地呢。
再来说说琼海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的故事吧。
在那个战争年代啊,海南有这么一群特别勇敢的女子。
她们可不像一般的姑娘只在家绣花织布啥的。
这些女子啊,一个个拿起枪杆子,成立了红色娘子军。
她们跟着共产党闹革命,那气势可不得了。
你想啊,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女人出来打仗是多不容易的事儿。
可是这些娘子军不怕苦不怕累,在战场上那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她们的故事传遍了整个海南,甚至全中国都知道了有这么一群英勇的海南女子。
后来呢,人们为了纪念她们的英勇事迹,就建了这个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在纪念园里,有娘子军战士的雕像,那雕像看起来英姿飒爽的,就好像她们还在守卫着这片土地一样。
纪念园里还有很多关于她们的故事介绍,每次去看,都让人特别感动,感觉这些娘子军就像是海南土地上盛开的最坚强最美丽的花朵。
这也告诉咱啊,不管是男是女,只要有信念,就都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云南沙溪古镇李家大院建筑简介一、起源与历史云南沙溪古镇位于大理州剑川县境内,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
而李家大院,则是这座古镇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据史料记载,李家大院建于明清时期,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依旧保存完好。
李家大院不仅是古镇中的建筑代表,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建筑风格与特色李家大院建筑独具一格,融合了中原建筑、白族建筑和藏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古镇风貌。
其建筑格局严谨、结构严密,布局合理,楼阁重叠,廊檐迭立,屋檐飞翘,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李家大院内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利用斗栱、悬山、斗拱等建筑构件,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气氛。
三、建筑内涵与文化价值李家大院的建筑内涵丰富,其建筑结构、雕刻艺术、文物珍品等皆为古镇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大量的匠心独运的木雕、石雕、泥塑等艺术品,充分展现了古镇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白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古镇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我的观点与理解作为建筑文化爱好者,我对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深深着迷。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代表了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而且其独具白族风情的装饰艺术更是展现了民族建筑的独特魅力。
李家大院作为古镇中的建筑代表,对于保存和传承古镇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保护。
五、总结李家大院作为云南沙溪古镇的重要建筑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古镇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者和载体。
我对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充满着敬畏之情,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
以上为我对云南沙溪古镇李家大院建筑的简要介绍和个人观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云南沙溪古镇李家大院建筑是我国南方传统建筑的典范,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我将和大家一起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文化价值和历史渊源。
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农村都加大了对村场硬底化的建设力度,很好地改变了农村昔日“晴天尘满天,雨天地泥泞”的恶劣环境,然而在进行硬底化建设过程中,部分村庄由于不注意保护古树名木,使许多很有价值的古树名木惨死在现代文明中,令人惋惜,引人深思。
古树名木经历过自然灾难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生存下来,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
它是一个地方人文思想的承传,更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的宝贵遗产。
最近笔者随有关部门及专家到我市各地农村进行调研时发现,我市部分农村在新村庄建设时对保护古树名木重视力度不够,或者是方法不对,造成一些具有很高价值的古树名木死亡,应引起重视。
历史因此倒算800年近年来,媒体对邦塘村的古建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引起了旅游界的浓厚兴趣。
然而,这些造工巧究的古建筑离现在无非只有百多年历史,而矗立在这些古建筑前面的几棵大树,其中一棵树龄却有900年,少的也有300岁高龄。
这些古树不但是当地的一笔财富,它对雷州半岛乃至更广泛地区几百年来的地理、气候、历史等变化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笔者发现这些具有极高价值的古树都在不同程度地枯死,其中一棵已经完全丧失生机。
一位同行的城乡建设管理人员痛心地介绍说,邦塘村人在这些大树旁兴建了一座文化楼,古树底下数百平方米的地面被铺上一层厚厚的水泥改作看台,文化楼周围的环境明显是好了,但旁边的几棵大树由于地面被水泥大笔者在多处村庄发现,一些所谓风景树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在遂溪县城月镇陈家村文化活动中心前面的一块空地上,该村群众在进行场地建设时将几棵相拥而生的野荔枝树善意地保留下来,而且还将树底下的地面铺上了水泥。
陈家村人对荔枝树的“好意”并没有给它们带来郁郁葱葱,反而使其中三棵野荔枝树很快枯死。
在遂溪县吴村一棵在半年前还长势旺盛的榕树,村民出于对它的一片爱心,或者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景观效果。
用水泥将它“圈养”起来,现在也已经枝枯叶落。
广府广府●代表性建筑:广州西关大屋、广东清代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开平碉楼、三水大旗头村、从化钱岗村、深圳大鹏所城,等等。
广州西关大屋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
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
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
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这里的西关大屋和竹筒屋等广州典型的传统建筑便应运而生了。
由于此类建筑以西关一带居多,故称为"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尚有保留价值的则只剩下10间左右,如十三甫正街15号的西关大屋等。
西关古老大屋建筑风格西关古老大屋是过去豪门富商在此营建的大型住宅。
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
其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
每厅为一进。
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
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
最后为厨房。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
庭院后部为书房。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
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
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碉楼不仅是江门人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的骄傲,甚至是全世界的骄傲民系简介:中原移民以及融入汉族中的越人和俚人发展成广府人,现今约有3800万人。
明代古村谭邦城座落在江西省南康市的谭邦村因有座明代古城而闻名。
凡到过此村的人们,无不为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震撼。
其中满含苍桑的古城墙,高大无比的古樟树,宽大厚朴的古祠堂,清澈见底的古水井,随处散落的古遗物,狭小绵长的古驿道,星罗棋布的古池塘…无不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经历过的辉煌和埋藏着的无尽往事。
明代古城谭邦古城名曰谭邦城,建成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
系由明武宗皇帝朱厚照敕建,南赣巡抚王阳明组织修建的一座城池。
谭邦城依照赣州城的格局修建,分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和小南门,方圆约0.5平方公里。
城墙用花岗岩石砌筑而成,城外除东面依山而建外,其余三面均建有大量池塘。
据说因谭邦城周边不象赣州城据有河流,因此建造大量池塘以代替河流卫护城池。
谭邦城的修建,源于谭氏先人谭乔彻帮助时任右佥都御使、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平定崇义桶岗洞等地民众起义,协助建立崇义县治,有功不仕而得到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嘉奖而建的。
相传明朝正德初年,赣南一带民众起义此起彼伏,明王朝为此苦恼不已,特命王阳明竭力剿除。
时在王阳明麾下的谭乔彻献计于王阳明,称愿做先锋潜入敌营,里应外合剿灭“匪众”。
王阳明依计而行,于正德十二年除夕夜晚一举攻下桶岗洞,解除了朝廷多年未能解决的心腹大患。
王阳明为此大喜,特奏报朝廷为谭乔彻请功,并于上京述职时带上谭乔彻面见皇帝。
武宗帝见谭乔彻仪表堂堂,非常高兴。
在一次校场比武时,要谭乔彻一展功夫。
谭乔彻施展十八般武艺,看得皇帝眼花瞭乱,然后又施展轻功,连在三条飞马肚下穿过,胜似一只飞虎,于是皇帝龙心大悦,即封谭乔彻为威武将军,并赐赠飞虎旗一面。
过后,皇帝又欲任命谭乔彻为官,谭婉然谢绝,只求赐其一座子孙城,以保护谭氏子孙永世平安。
皇帝见其只有爱民护民之心,毫无功名利禄之意,更加敬重其为人,于是又下御旨,敕其在家乡谭邦建造子孙城一座,再赐“威武克振”牌匾一块。
谭乔彻回到赣州后,在王阳明的组织指挥下,成功建造了谭邦城,使其功德与谭邦城成为了谭氏宗族的千古绝唱。
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李氏宗祠利川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县级市,地处湖北省西南隅,地跨东经108??{21′~109??{18′,北纬29??{42′~30??{39′,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之间,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云多雾大,日照较少,潮湿亦盛,风量较小。
由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高仰台李盖五庄园三组建筑组成的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利川市大水井乡,李氏宗祠和李亮清庄园东西相距200米,高仰台李盖五庄园相距较远,距李氏宗祠和李亮清庄园8公里。
大水井古建筑群南距利川市46公里(图一)。
李氏宗祠是此三组建筑中保存最为完整、营造手法最具南方木构建筑特点、最具研究价值的一组建筑。
一、建筑历史沿革元、明时期,大水井乡属龙潭安抚司黄土司辖地。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鄂西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设立施南府,辖六县,利川县即属施南府。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湖南巴陵人李廷龙、李廷凤兄弟二人入川经商。
李廷龙落户四川奉节大水井后,为黄土司管理钱粮,他与黄氏爱妾私通窃取黄氏家产,成为大水井一带的当权者。
此后在160余年的时间里,李氏家族在大水井一带共建立八处庄园,其中有三处保存较好,即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李盖五庄园。
1930年,川军贺国祥攻打李氏宗祠,因宗祠城堡坚固,三月未克,后截断李氏宗祠的水源――大水井(位于城堡外山坡下的一个自然泉水井),最终以“围祠断水”的方法打败李氏。
此后,李氏将大水井圈进城堡,该地此后名为“大水井”。
李氏宗祠的围墙始建于明代,为土司城堡。
其主体建筑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竣工,一直使用至1949年。
建国初期至1992年,该宗祠由粮站和水井村小学长期使用。
1992年大水井古建筑群(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高仰台李盖五庄园)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由利川市文化XX局接管,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成立大水井古建筑群保护管理所。
对李祖村的描述
李祖村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甘蔗街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以下是对李祖村的一些描述:
1. 地理位置:李祖村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的西部,距离福州市区约30公里。
它坐落在闽江支流旁,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2. 村史:李祖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据说,最早的村民是李氏家族,他们从外地迁徙而来,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氏家族成为了当地的望族,他们兴建了许多房屋和祠堂,形成了完整的村庄。
3. 建筑风格:李祖村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传统的福建民居特色。
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注重实用性和耐久性。
一些古老的房屋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展示了李氏家族的富裕和地位。
4. 传统文化:李祖村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舟文化。
每年端午节期间,村民们会自发组织龙舟比赛,以此来庆祝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此外,村里还保留着传统的歌舞、戏曲表演等文化活动。
5. 旅游资源:李祖村因其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丰富而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传统的福建民居风貌,感受浓厚的乡村气息。
此外,村里的龙舟比赛和传统文化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总之,李祖村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美丽村庄,它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活动,同时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
览。
古韵悠悠李家院作者:陈智勇高尚峰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5年第10期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潘市镇境内,有一个叫李家大院的古民居群。
李家大院占地60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最早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目前永州市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民居群。
匠心独具的营建智慧明弘治五年(1492),李家先祖李文敬由外地迁居龙溪。
他先是租住于当地一陶姓人家的房屋,以耕田为业,兼作木材生意。
由于勤奋吃苦、经营有方,生意日益兴隆,几年间便成了一方巨富。
拥有强大经济实力之后,明弘治十一年(1498),李文敬开始在龙溪择地修建属于自己的宅院。
此后,因家族人丁兴旺,李氏十三代子孙持续接力扩建屋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李家大院。
李家先祖在大院的选址与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筑与环境协调,巧妙利用地势,依山傍水,灵活布局,正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生态智慧。
大院背靠起伏连绵、如龙腾飞的象牙山,面临一片开阔的旷野田畴;龙溪水澄碧如玉带,九曲回肠,悠然流淌,自西而东,绕村而过,尔后延伸向田野,滋润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又东去注入湘江。
整个李家大院自然环境清幽秀美,山环水绕,有如图画。
由于大院所处地理位置和山环水抱的特殊形势,使当地气候呈现出“严冬期短而无酷寒,夏热期长却无酷暑”的特点,冬寒而不彻骨,夏暑而不燥心,十分宜人。
李家大院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李氏先祖善于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他们修筑了龙溪水坝,并在大院屋后的象牙山沿山之下腰边缘石壁,开凿构筑一条长370米蜿蜒曲折的石渠。
这条石渠沿线凿有很多闸口,关上闸口,即便是山洪暴发,也无害于宅院,洪水经石渠流至龙溪,排向村外田野;而在暑天,打开龙溪坝闸,则可将清泉引入石渠并流经宅院天井,既可供村妇洗涤物什,还能保证居室的凉爽气温,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
李家大院的装饰艺术亦美轮美奂,堪称建筑装潢艺术杰作。
全院1200多个花窗、门头和150多个柱础,无一不构图精美,造型典雅,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邦塘古民居与李光祖家庭
李保卫
邦塘村位于古城雷州西郊,古称石奇村。
该村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期,邦塘村李氏始祖李德重从鹿洲岛(即湛江东海开发区东山镇东头山)迁居此地,至今二十三世,历经五百多年。
邦塘村分南北两个自然村,同是李氏家族的后裔居住,现有3000多人。
邦塘古民居远近闻名,全村有一百余座古宅,堪称古民居博物馆。
古民居大部分集中在邦塘南村。
李光祖一家拥有古宅十多座,由四条巷道连成一体。
现保存较好的有“廉让间”、“中和”两条巷道。
邦塘村古民居的建筑形制如官府布局,威仪十足。
如李光祖的旧、新两座客厅“外翰第”、“居由轩”。
“居由轩”四面徊廓曲径,中间是一层大拜亭,正面石级整齐,各式各样山墙影壁、门窗、屏风一应俱全,不失大家气派。
中厅挂“学修堂”大牌子,这是主人的儿孙读书的地方。
客厅中挂着许多匾额,其中有出自清代大家翁方纲、陈乔森等手笔。
邦塘古民居最具特色的是李云龙的家宅。
全宅以“回字形布局”,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72间房子。
按清朝的例律,近于王公府第的规格。
这座民居各层都有一道大门,高3米,宽1米多,门前铺有坚固的石砖地板,进入大门,四面高墙深院,前庭是客厅,两层弧形的门口,门顶塑“建德第”、“师古”篆字,这是接见客人的地方。
是正宅,庭院宽深,正面是正厅,两边是厢房,下面是一堵高大的墙壁。
正厅中间是一个大神龛,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邦塘村金神阁。
神龛全部用金箔镶就,外面挂四盏大红宫灯。
神龛正面刻着“安富尊荣”四个大金字,显出一派富贵荣华的景象。
院子正面有一堵墙,上面雕塑着象征官府门第等级的浮雕,两边绿油花窗透出亮光,虽历经百年沧桑仍光亮如新。
山墙下正面是一幅五鹤图,鹤鸟神态各异,或飞、或站、或俯、或仰、或卧,象征“五福临门”之意。
山墙上正面雕塑“五福攸同”四个大字,其设计布局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邦塘古民居建筑按其主人的地位而定,如李云龙家宅,前檐是狮头琉璃瓦,是邦塘古民居中等级最高的。
这家深院的正宅和厢之间还有一道青龙门直通后院,其间还有一个只有0.5米宽的小门口,这是古时富家府第的钱库。
后院一排排瓦房,是佣人居住的地方。
邦塘古民居除“中和”和“廉让间”两条巷道外,君会公祠和翰林学士李晋熙的客厅“南坡别业”,以及知县李韶绎的家宅也各具特色。
居高俯瞰,邦塘古民居真不愧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邦塘村人物俊秀,英贤辈出。
在清朝中期至清朝末期,邦塘村曾有功名者一百四十多人。
任过六品以上的官吏有十多人,其中有六人任过五品官。
他们是李毓龙、李登龙、李元玙、李元炳、李晋熙、李韶绎等。
李韶绎是同治六年举人,是一位教衣家和书法家。
李晋熙是光绪十六年进士,钦点翰林学士,当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他坚守京城。
为此,光绪皇帝特赐其一枝花翎。
李光祖家庭是邦塘村的大家族之一。
李光祖有五个儿子。
长子文龙,官授修职佐郎、试用儒学训导(八品);次子见龙,官授琼州府
四子登龙,官授广西三旺河池州州同(五品);五子云龙,官授即用京府通判(六品)。
李云龙有三子,长子元玙,官授广西试用知州(五品);次子元炳,官授直隶州同(五品);三子元壁,官授文林郎中书科中书(七品);李光祖一家有功名者数十人,当时声名显赫三雷。
解放后,李光祖家庭走了一段下坡路,但经过几十年的沧桑洗礼,这个家庭的后代能顺世适时,在新的环境里发展起来。
现在李光祖家族有一百八十多人,有大学文化的近三十人,他们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邦塘村李光祖家庭还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文化家族。
有奖征联
雷州西湖,声屏报联合征联三等奖
笔落神驰,骚韵国风抒雅兴;
镜开声绕,贤踪湖影骋游怀。
首届“纪妙杯”征联二等奖
广厦巍峨,文似波澜书似海;
李君慷慨,情同江汉义同山。
第二届“纪妙杯”征联一等奖
李氏富千金,心内不忘桑梓事;士人开万卷,耳边常听圣贤音。
雷州市“祖国颂”征联一等奖
五秋生辰,喜听东方狮怒吼;
百年雪耻,欢呼南海燕归来。
雷州市文化馆春节征联优秀奖
建设新农村,描绘新图凭惠政;
飞奔寒玉宇,探求寒月仗嫦娥。
(征下联)雷州市文化馆春节征联一等奖
改革州年,大地春加添锦绣;
骈阗百族,中华运泰构和谐。
(征下联)
雷州市文化馆春节征联三等奖
虎啸东风,千家致富千秋福;(征上联)莺穿时雨,万象更新万里春。
雷州市文化馆春节征联二等奖
喜看雷州,绿水青山皆是画;
娱游湛海,翠楼丹阁总成诗。
(征下联)
雷州市文化馆春节征联三等奖
盛会京城,宏图手绘凭豪杰;
新年粤海,大任肩担赖栋梁。
雷州市“名城杯”征联二等奖
九级浮图,雨打风吹,同天耸峙;
二公懿范,星移斗转,与日光明。
雷州市首届“清官文化”征联优秀奖
干更能员,胸次常存君国志;
清官廉宦,眼中时察庶黎情。
雷州市“德泉益寿楼”征联
有乐有为,益寿延年凭大德;
无忧无虑,还童返老上高楼。
吴大经
林宗彦
寇相遗踪,古郡留千秋正气;
苏楼故地,斯民仰一代高贤。
(题真武堂寇苏二贤阁)雷鸣千里有声有色;海纳百川能聚能容。
(雷州乡土)
南渡吞潮,思怀汉代丝绸路;
鹰峰琢月,俯视雷州鱼米乡。
(雷阳春间)
寓人格,显神威,非金是石;
昔图腾,今名片,点石成金。
(雷州石狗)
绿草灵丹,千夫益寿思圣祖;
白沙沃土,五谷丰登慰神农。
(白沙医灵庙百草园)石径通禅界;
溪流洗俗尘。
(题石溪禅寺)
手栽赤土金银树;
汗写雷州山海经。
(耕山拓海致富)
淡饮三餐,老仆不追奢侈梦;
清风两袖,高官甘作苦行僧。
(清官陈瑸)
濠镜回归,九州疆域无洋界;
荷花烂漫,万代主权属汉邦。
(澳门回归)
让我非人弱;欺人岂我强。
(自律)
讲文明,仕礼岭峰呼树礼;
催奋进,擎雷山上响惊雷。
静思哲理心源澈
遍览贤书眼界宽。
(老干活动室)
李尊荣诗歌三首
花生
花生落地露无沾,敛影潜形不外扬。
聚地精华凝硕果,愿将脂泽润人间。
鹤水吟
望无边际接苍穹,越岭爬山势似龙。
流灌三雷红土绿,增收满垅百粮丰,
回思昔日锄头志,牢记当年铁臂功。
岁月无情春永驻,留声旧鹤影无踪。
雷州青年运河精神赋
锄头大战九洲江,铁臂钢肩运土忙。
筑坝围堤人造海,开河劈岭水穿山。
三年血汗凝粮库,几度功夫灭旱荒。
不负雷州儿女志,青年河水颂华章。
头痛医脚
人事处长李某,一星期日突发头痛症,急赴医务室看病。
恰值张医生值班,李处长心里不免一怔;然旁无他人,只得请张医生视诊。
张医生按例行公事询问一番之后,表情木然拿过处方单一张,写好后交给李处长,李处长一看处方单上赫然写着“脚气灵一支”,不禁勃然变色:“我是头痛,你何以开脚气灵”,不料医生徐徐说:“张冠可以李戴,头痛医脚又何足为怪”。
李处长默然。
据悉内情者揭示:张、李二人之子在今年招工考试中,张之子分
数高于李之子,本可录取银行或税务局,可是可通过内线关系,将张之子的名额“取而代之”,张之子被分至某工厂做机修工,故而有上述一幕闹剧。
(《雨花》1991年第3期)
名牌
某青年崇尚名牌,不幸死于车祸,数日尚不瞑目。
众人怪而不得其解。
外地其未婚妻适时赶到,见状,随伏于其耳小语道:“撞你车乃当今世界名牌——奥迪”。
语音未落,青年瞑目,且面目安详。
(《辽宁青年》1994年第5期)
花圈风波
某地一社会名流逝世,举行追悼大会,该地头头脑脑均悉数参加。
在追悼大厅里,某位显赫人士见自己所献的花圈放在较边侧,而靠中间的有两位送花圈的,论级别均比他低,心中大为不悦。
会后找到该地一把手,雷霆震怒,责问安放花圈根据什么标准,是有意让他出丑,还是另有什么动向。
一把手好言相劝,曰:“或许是治丧工作人员疏忽。
”可该显赫人士并不善罢甘休,声言此事非异个水落石出不可。
为平息事态,经研究宣布:三天后重新召开追悼会。
(《青年诗贤》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