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 托尔斯泰(茨威格)
- 格式:docx
- 大小:22.08 KB
- 文档页数:4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 导语: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豪,他长像平平,却有⼀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他那深邃⽽丰富的内⼼世界。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欢迎各位阅读与借鉴。
茨威格《列夫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 他⽣就⼀副多⽑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难以看清他的内⼼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的黝⿊脸膛,⼀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指的眉⽑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绺绺灰⽩的鬈发像泡沫⼀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开朗琪罗画的摩西⼀样,托尔斯泰给⼈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浪的⼤胡⼦。
⼈们⽆不试图⽤⾃⼰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魔法变出⼀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世界的路标。
这样⼀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可否认的是,这个出⾝于名门望族的男⼦长相粗劣,⽣就⼀张⽥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寓居低矮的陋屋,⽽天才灵魂的⼯作间,⽐起吉尔吉斯⼈搭建的⽪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屋粗制滥造,出⾃⼀个农村⽊匠之⼿,⽽⼩是由古希腊的能⼯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窗上⽅的横梁──⼩眼睛上⽅的额头,倒像是⽤⼑胡乱劈成的树柴。
⽪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仿佛被拳头打塌了的样⼦。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
凹陷的脸颊中间⽣着两⽚厚厚的嘴唇。
留给⼈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点奋发向上的灵⽓,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理⽯穹顶⼀样缓缓隆起的⾮凡器宇。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
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传记《罗曼罗兰》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小说集《感觉的混乱》使他颇享国际声誉。
高尔基称他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
2、写作背景:列夫·托尔斯泰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上驰骋了近60年,因其作品真是而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的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的镜子”。
茨威格出于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敬仰而为他写下了这部传记。
3、相关资料: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写成《忏悔录》。
1889年至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对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
二、字音、字形髭()长髯()黝黑脸膛()倒竖()一绺绺()鬈发()滔滔白浪畏缩粗劣粗制滥造()藏污纳垢()乱蓬蓬()粗鄙滞()愚钝()禁锢()酒肆()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美髯公()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矮小敦实()尴尬()锃亮()粲然笑意()黯然失色广袤无垠()烁烁发光()赤裸裸直戳要害()犀利()三、解词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地时候,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人群中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四、简答题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a、。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发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人物形象
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中描绘了托尔斯泰平凡粗鄙的外貌和犀利深刻的灵魂。
他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描绘托尔斯泰矮小的身材和犀利的眼神,反衬出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让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的独特气质。
从历史方面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看不惯资本主义的人,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最终脱离了它们,并融入劳动人民中去。
然而,当他进入劳动人民中后,他很快发现这里并不属于他,但已经没有了退路。
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
总的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外表粗鄙但内心犀利的人物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文章。
这篇文章为
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托尔斯泰形象,展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文章首先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从面容到身形,无不散发着平凡的气息。
茨威格用细腻的笔触,将托尔斯泰的粗鄙、平庸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外表下,隐藏着托尔斯泰独特的品格和非凡的智慧。
茨威格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写托尔斯泰那双“犀利”的眼睛,展现
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这种对比,使得托尔斯泰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传达出茨威格对这位伟大文豪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文章中,茨威格还通过托尔斯泰与来访者的交往,展现了他的善良、真诚和谦虚。
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托尔斯泰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文豪的生活和人格魅力。
此外,文章的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准确地表达了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这种情感贯穿全文,使得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传记文章。
它通过细腻的
描绘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托尔斯泰形象。
同时,文章的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篇文章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托尔斯泰这位伟大文豪的生活和人格魅力,也让我们对传记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深入解读《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理解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的评价和观点。
教学重点:1. 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和观点。
教学难点:1. 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特点。
2. 理解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和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文学名著》中《列夫·托尔斯泰》一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的资料,茨威格的其他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激发学生对托尔斯泰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了解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和观点。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阅读教材后的感受和收获。
2. 学生针对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和观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和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深入解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分析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和观点。
2. 学生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创作特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特点,如现实主义、心理描写等。
2. 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认识。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笔记整理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笔记整理茨威格(Romain Rolland)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作家、文艺评论家和哲学家,他与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之间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
茨威格不仅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还曾经全心致力于整理托尔斯泰的笔记和著作,这种关系不仅仅表现在学术的角度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本文将从茨威格整理托尔斯泰笔记的角度出发,对这段历史进行探讨。
一、茨威格与列夫·托尔斯泰在20世纪初,茨威格开始对托尔斯泰进行深入研究,并尝试整理和出版托尔斯泰的长年笔记和日记。
他深受托尔斯泰的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启发,对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茨威格曾经表示,他认为托尔斯泰是“道德的伟大劳动者”,是“精神生活的上帝之子”。
他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研究是毫无疑问的。
二、整理托尔斯泰笔记的意义对于茨威格来说,整理托尔斯泰的笔记并非仅仅是一项学术工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托尔斯泰在其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包括日记、笔记、私人信件等,这些文字记录了他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茨威格深信,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整理托尔斯泰的笔记,不仅是对托尔斯泰思想的传承和继承,更是对人类精神文化宝库的珍爱和传承。
三、茨威格的整理工作茨威格在整理托尔斯泰的笔记过程中尽心尽力,他不仅着力于对托尔斯泰既存的文字进行整理和编辑,还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哲学观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
尤其是他对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个人信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到托尔斯泰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精神脉络。
他在整理工作中的尽心尽力,也反映了他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敬意。
四、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影响通过茨威格的整理工作,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观念得以传承和发扬。
茨威格的整理工作,使得托尔斯泰的精神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播,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素材,也为后人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成就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设计: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他以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抚慰了青年的灵魂。
而本文是奥地利作家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章的一节,作者用入木三分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副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大文豪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文字的背后得到情感的升华。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此来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文中所运用的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神奇的夸张、细致的描述手法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而又生动,这又可以给学生的习作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他们创设一个更高的可以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
教学重点: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1、作者以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示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
3、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托尔斯泰外貌的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俄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犀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列宁曾称他的作品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学生回答)。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学习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去认识这位大作家。
(展示课件1)展示课题
二明确教学目标:(展示课件2)
三、资料助读:(展示课件3)
1、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
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
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四、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磁带)或者选学生读(要求:听或读准字音,了解文章大意)
2、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书下注解中有,给学时勾画)(展示课件6、7、8、9)
黝黑、锃亮、髭、髯、鬈、可憎、甲胄、粲然、盎然、炽热、侏儒、禁锢、尴尬、黯然失色、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
3、学生默读课文,以四人一组合作的形式理出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全文共分两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
(展示课件13)
4、再要求学生一段一段地读,总结并且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合作,可以直接以文章中的语句作为答案,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点的能力)
(1)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2)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进一步刻画面部特征,重点描写面容表情——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4)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来看。
(5)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身体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
(展示课件14)课件总结展示明确
(6)思考、讨论: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
(展示课件17)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你们已经对文章中第一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家也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文中的第二部分就侧重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走进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5、要求学生集体诵读文章的第二部分:(以四大组的形式完成这几段内容的概括)
明确:(6)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7)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8)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9)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展示课件15)
6、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默读画记,明确)(展示课件19)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文章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够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回去后再好好地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我们下一节课再好好探究。
六、作业布置:1、抄写课后生字词,背诵文下注解。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七、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重点字词:
黝黑、锃亮、髭、髯、鬈、可憎、甲胄、粲然、盎然、炽热、侏儒、禁锢、尴尬、黯然失色、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
本文结构:(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全文共分两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