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二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1页共11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
陶艺校本课程总结
塔山中学王溢
中国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这其中的陶器精品、名品不计其数。三彩文官俑、三彩武士俑、三彩天王俑、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三彩骑马女俑、唐三彩马……这无一不是各中精品。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而唐三彩在这一时期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
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____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第2页共11页 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____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而在这诸多的唐三彩珍品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唐三彩马与三彩陶骆驼载乐俑。
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唐太宗李世民取得____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第3页共11页 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作为中国艺术瑰宝,唐三彩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唐文化历史价值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为它的艺术____力所倾倒。唐三彩马具有巨大的投资保值潜能,因而长期受到国内外商家的____,并稳坐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宝座。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唐三彩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五类:一是奔马俑。如腾空奔马俑,____年西安出土,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唐代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马四蹄腾空一瞬间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极具动感的三彩马,其“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形象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奔马俑在出土彩绘陶器中屡有发现,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却极为罕见。据现有资料显示,国内馆藏三彩器中挂蓝釉腾空骑马俑仅此一件,国外尚未发现有类似的三彩马俑。二是提腿马俑。唐三彩提腿马俑通常是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这匹挂蓝釉三彩第4页共11页 马的构思非常精妙,三蹄踏于三角形底板之上,前腿直,后腿弓,右前腿略微抬起,腿部肌肉突显矫健。唐代匠师抓住了马的特点,塑造了一匹栩栩如生、异常健美的战马形象。三是马上人俑。马上人俑是唐三彩马中的重要品种。三彩马上人俑的坐骑一般都采用立姿,而马上人则多姿多彩,既有狩猎射箭者,又有打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汉人;既有男人,还有女人。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胡子,面容粗犷,肌肉发达,反映出强悍豪放之气。马上女俑则婀娜多姿,衣着华丽,发髻高耸,体态丰腴,飒爽英姿。四是马拉车俑。在三彩马俑中,马拉车俑较罕见。拉车马体形虽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马头高昂,双目圆睁,仰天长啸,同时马尾上翘,富有生气,使一件静态的作品突显动感。五是立马俑。立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品种,即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马,但三彩立马中也不乏精品。该马高40厘米,通体呈白色,伸颈低头,装饰工艺极为精湛,任何细部都处理得一丝不苟,比如梳理整齐的马鬃,杏叶形的饰片和鞍鞯上的绿边饰等,无一不是如此。唐代三彩马的装饰非常丰富,装饰手法变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见常新的感觉。其装饰手法主要有:彩带装饰法、点彩装饰法、贴花装饰法、绞胎装饰法、拉毛装饰法等。
除了数量较多的三彩马,三彩陶骆驼载乐俑也有它独特的风格。它通高58厘米,长43厘米,____年____西安墓葬出土,____省博物馆藏。此三彩乘驼乐俑,为唐随葬明器,骆驼全身白色,背上执一长方形毡子,毡子边缘蓝色,中间刻划菱形纹,分施赭、绿、蓝、白各第5页共11页 色相间的釉彩,背上驾成平台,平台上有七个男乐俑,各执笙、箫、琵琶、竖琴、托、拍板、排箫,皆作演奏状。乐队中间站一翩翩歌舞的长袖女俑左手空奉,右臂后摆。匠思巧运,造型新颖,形态逼真,令人仿佛耳闻悠扬悦耳的乐曲。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每天面对的是有着生命活力的学生,由于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因此,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教学活动往往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教师在备课中无法想像的新情况、新问题。带领学生从一个陌生的课室接触了陌生的老师、陌生的课程一直到熟悉的一个过程,留下了许多的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总体来说学生有所得而有所失。学到了新的一些知识与一些解决方法,失去了完整的其中一些拼图组件。
课程整体上总结了一些问题:
第一、从作品来说,要让学生掌握三维课程并创作作品,时间确实有点短。所以在作品方面有部分学生出现简单的趋向。这与学生适应材料的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预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要让学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好材料的工艺知识,并且调动好学生的创作心态。 第6页共11页 第二、课程开始时,一些工具使用注意事项没有很好的被学生接受与运用。这与学生适应课室环境有关,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工具与课室的一些物品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三、学生对劳技课责任感不够强。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自己学校在考试制度,在没有考试等一些硬性规定这门学科,他们容易对牢记课产生责任感下降趋势。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硬性的分数制度虽然是有提高他们责任感的手段,但并非长远之技。这点在课堂上应该设计某些内容或方式使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理解“理论来源实践,实践证明理论”。
第四、在学生遇到信心问题的类型比想象中的更多。例如。作品问题、自身在学校成绩问题、性格问题、爱好问题、等„„。这几个类型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竭力想出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预想最好能与课程内容想结合。既能解决学生信心的问题还能充分利用好学生学习的时间。并要继续收集与调查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日后遇到新问题做好准备。
第五、课程管理与时间的安排。
如果放任学生自学与操作时间太多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有些学生容易出现兴趣突然降低,感觉乏味。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是学生劳逸结合。适当的操作时间与理论授课时间互相错开。使学生感到时间的充实并不乏味。 第7页共11页 陶艺制作课时,除了展现一些比较成功的学生作品外,如果可以的话,还应展示一些失败的作品。
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总结(二)
浅谈陶艺欣赏与制作
-学陶艺体会
关于陶艺一直都很向往,许多次在电视上看到陶艺师傅制作陶艺就有一种想要试一试的冲动。看到大师们在那些可爱的瓷器上作画,随意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山水云云的美景,婀娜的美人,生意盎然的画面越于瓶、杯、盘、碟等之上。于是怀着小小的兴奋选择了陶艺制作与欣赏。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许多关于陶艺的知识,让我对陶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知道了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东汉时期,____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宋朝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第8页共11页 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影响。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类陶瓷中国地质大学机电学院7408208学生:刘延慧
艺术品璀璨生辉。
曾经有幸去了一次景德镇,再结合老师所讲,知道了景德镇陶瓷制造始于汉代,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经过瓷都人世代相承地探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素以“青如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著称而中外响誉中外。他们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世界瓷都的美称。自五代以来,景德镇瓷器就以其制作精美、品种齐全而名扬天下。南宋末年到元代的过渡时期,景德镇由于地处皖赣边区,战争侵扰甚少,社会经济相对安定,促进了其瓷业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元代中后期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下彩器和枢府釉、铜红釉、钴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瓷业发展的新局面。景德镇的瓷工们在自己世世代代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于是景德镇由原来与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
而在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____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第9页共11页 卦炉为典型器。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我国古代青瓷的烧造,历代都十分注重釉的色泽和质地之美。
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中国地质大学机电学院7408208学生:刘延慧
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____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在这里,还很想提一下我所了解到得钧窑瓷器,因为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可想而知,钧窑,在那个时代成就了怎样的辉煌。她以自己独特的“神、奇、妙、绝”闻名天下:
神,独特的“窑变”艺术,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绚丽缤纷、色彩斑斓、乳光交融、变幻无穷的神韵来,是人力不可为的纯天然形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
奇,似琴如铃的开片声,优雅骇俗,寓动于静。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釉质更加莹润欲滴。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的釉面上呈现出珍珠点、蟹爪痕、蚯蚓走泥纹的艺术效果。
妙,钧瓷极富艺术灵犀,她能给人无尽的遐想,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给你以新的发现、新的感受、灵动透活、别具神韵。诗云“钧瓷无双,窑变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