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340.00 KB
- 文档页数:17
1.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成功人士在受邀参加母校的一次毕业典礼时说:“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要告诉大家,因为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获得“新经验”,而是记住‘老教训’。
比如,早餐要吃好,要叠被子,有需要时要求助,要及时付账单……”的确,比起新经验,这些老的教导、训诫对我们的人生应该更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同学们,你们刚刚经历了自己的成人礼,即将走向人生的新里程,你对“新经验”与“老教训”有怎样的思考和认知?请你联系现实人生,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 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子竞技就是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活动。
IG电子竞技俱乐部获得2018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总冠军,高中生小明观看决赛直播,激动万分。
小明的母亲很担心——IG 夺冠固然值得庆贺,但会不会成为小明沉迷游戏的借口?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给小明的母亲写封信,解答她的疑惑或给她提出引导小明的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根据要求作文。
“念想儿”,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纪念物。
对很多老北京来说,曾经的冬储大白菜是一种念想儿,现在一到冬天也会买上几棵,回味的是小时候的记忆和味道;对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高中生来说,一张毕业照是种念想儿,凝聚了美好的友谊和青葱岁月的记忆……念想儿,承载着一段回忆,一份深情。
请以“念想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
4.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坚持,通常意味着忍耐、执着和自信。
《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改变,通常意味着敏锐、勇敢和变通。
坚持和改变都需要经历艰辛,也都可以获得成功。
请以“坚持与改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高中语文语言表达题的特点分析近几年来,高考语言表达题主要有下列三个特点:坚持考查实用的语言能力:一是语言表达的话题来自于现实生活,所给的语言材料也是来自现实,而极少书卷气;二是着重考查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如扩写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等。
例: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改写为:(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改写为:这样的话题,这样的语言材料,每一名高中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改写要求,其中包含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平等意识,更是时时处处都能遇到。
其考查实用的语言能力的特点,恐怕是不用多说的了。
至于本题如何解答,在分项陈述中已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2.试题呈开放性所谓开放性,简单地说就是相当一部分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考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生活积累和思维能力,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来,只要符合题目要求,都是正确答案。
3.考点呈综合化试题的出发点是考语言表达能力,但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表达与认识能力密不可分,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密不可分,语言表达的形式也往往是多种兼用的,因此考点呈综合化是必然的。
二、应试对策基本对策是建立四个意识。
1.话题意识这里所说的“话题”,不是“话题作文”的“话题”,而是指它的本义,即“谈话的中心”。
压缩、扩写、改写、仿写等,都要围绕话题说相应的话。
强调话题,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主要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例:用“听众”做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各种非理性的欲望,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那是指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心底欲望的人,方才可以让各种欲望在音乐中得到净化。
答:听众这是一道“变换句式”的试题。
怎样变换?原句的主要内容是说具备怎样的条件人才能在音乐中“净化”自己的“欲望”。
任务驱动型叙事体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方位揭秘一、起源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教育部命题专家谈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二、关于定义任务型高考作文就是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
任务型作文就是下达一个指令性任务,让考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来作文。
三、关于特点: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型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
“最好角度”是什么?往往见仁见智,致使阅卷者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指令性任务,就为阅卷树立了一个标准,避免阅卷的随意性。
精选材料内容,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也是我们的初衷之一。
做这种作文题,无非是要细读材料、细读题目的要求,完成其指令、任务。
这种作文通常叫“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
这个提法有三个关键词,“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我们在评判一个作文题目是否与当今全国卷精神合拍时,应该从这三个关键词入手。
“叙事体”,这是相对于以往的一些以名言名句、诗词漫画等而言的作文材料呈现形式,基本就是描叙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热点人事。
“新材料”强调的是五性(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和五特征(事件有过程、有发展、有多方人员参与、有争议性、十八九岁青年学生有表达欲望),这是作文题材料内容的要求。
至于“任务驱动,这不是全新的要素,每次作文都会有任务要求,只不过我们要以2015全国卷为参考,去强化对“任务驱动”的研究与落实。
最后,“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符合“一点四面”(立德树人、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总原则。
概括地说它有这样几个特点:特点1.指令性指令性就是作文的写作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写作的针对性更强。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初三作文辅导记叙的要素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
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才能完整、具体。
初中《语文》第一册《一面》一文,记叙了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表现了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爱护。
的六要素是: 时间:一九三二年秋天的一天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我”—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
起因:等着接班,到书店躲雨。
经过:与鲁迅先生会面、交谈及“我”买书的过程。
结果:接受了鲁迅先生的赠书,永远牢记鲁迅的精神。
此文六要素交代得明明白白,不仅使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而且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时代、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更能够准确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六个要素当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与结果应交代得简洁明确,而对事情经过的叙述,则应尽可能细致具体、生动。
《一面》中,出于作者不同的心情和观察条件,三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这三次描写各有不同,又特点突出,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与性格。
文中写“我”想买书又钱不够时,写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和心情,极为细腻生动地刻画出“我”的急切、窘迫、羞愧、感激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以上我们谈到了写记叙文时交代六要素的必要性,那么,是不是任何一篇都要对六要素逐一交代呢,这要视的具体情况而定。
初中第二册《我的老师》一文,记叙了作者记忆中女教师蔡芸芝的平凡琐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温柔、热情、公正、慈爱的年青女教师形象。
文中没有记述某一完整事件,而是通过多件小事或事情的片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类就不必对每件小事都交代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等,免得使内容繁琐、芜杂。
{例文,{不寻常的考试,评析,此文中故事的结局是作者在舞蹈学校招生考试中的失败。
对于这一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作者都介绍得很简略,而把重点放在描述考试前一晚发生的事情的经过上:考前练功的劳累;雨中道路的泥泞;抱小孩妇女的艰难;作者的思想斗争;及至帮助那妇女时摔倒扭伤了脚。
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23年趋势解析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2023年趋势解析2023年的高考已由远及近,终于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声音的回响让静心聆听者明白脚步的来处和去处。
静心地等待过后,体验到的是会心的一笑和笑过后的颔首顿悟。
那会心的一笑已绽放在昨天晴朗的天空下,如今考虑正紧锁在我们的眉间,刻画着明年的嫣然。
来处,已明白如话;去处,已玄机再现。
一、2023年高考作文回望2023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的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那么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纵观2023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
而2023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
另外半壁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
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以人为本,表达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开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根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才能,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
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表达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表达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
1.试题特点和总体评价
试题特点和总体评价是评价一份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
试题特
点包括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覆盖面、试题的区分度、试题的命
题方式等。
总体评价则是对试题整体质量的评价,包括试题的合理性、准确性、实用性等方面的评价。
首先,试题特点方面,一份优质的试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层次,既包括容易的试题能够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包
括较难的试题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展能力。
试题的
覆盖面要广,能够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能偏废某
一部分知识。
试题的区分度要合理,即能够有效区分学生的不同水平,既不能全是简单题导致区分度低,也不能全是难题导致区分度
过高。
试题的命题方式要多样化,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
其次,总体评价方面,一份优质的试题应该在合理性上做到符
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考察内容全面,难易适中。
在准确性上,
试题应该准确无误,没有歧义,答案明确。
在实用性上,试题应该
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能够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学生的学习实
际相符合。
综上所述,一份优质的试题应该具有多样的特点,包括难易适中、覆盖面广、区分度合理、命题方式多样化等,并且在合理性、准确性、实用性等方面得到良好的总体评价。
这样的试题才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2024年高考语文甲卷作文“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详细解析及范文3篇【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
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一)试题特点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选择了“相处”“相遇”这样一个高中生的常见话题,聚焦于人际交往中的沟通与表达问题,希望借此引导考生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或真情实感。
材料是一个观点的陈述,没有设限定性的情境任务,这给考生的写作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空间。
这篇作文题目设计新颖,要求考生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要求。
整体难度适中,落笔前需认真审题,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论述方向,避免偏题。
(二)材料解析交流的重要性:“学习与他人相处”是作文预设的一个前提、要求。
材料首先指出了交流在人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交流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思想以及价值观的交换,是建立和理解人际关系的基础。
避免冲突和不交流:“不愿表达自己的看法”是现象、问题。
虽然不交流可以在短期内避免一些直接的冲突,但实际上不去交流是在回避问题,而导致冲突的问题一直都存在。
长此以往,可能会因为缺乏交流导致更大的误解和产生更大的隔阂。
交流促进坦诚相待:“坦诚交流”是解决办法。
材料进一步指出,通过交流,人们可以更坦诚地面对彼此,增进理解与信任。
而这种坦诚相待是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坦诚交流促成心灵上的相遇:“真正的相遇”是成长中所追求的目标,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心灵上的相遇可以促进人们的共同成长,促成情感上的共鸣。
考生需要针对整个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辩,可以将其中的前提、现象、解决办法作为立论的基础,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炼观点。
写作文不懂该怎么写采纳鼓励谢谢亲1、尽可能多的写每天都写,如果可能话,每天写几次;你写得多了,也就写得好了;学如何写作和其他的学问道理是一样的,熟能生巧;写写你自己,写写博客,向出版社投稿;只要写,全情投入的写,练得越多,你的写作水平就会提升得越快。
2、随时随地记下你的灵感随身带一本小笔记本(纳博科夫身上装满了小卡片),当你对你的构思小说,文章,或是小说里的人物有什么灵感的时候,马上记下来;当你听到别人谈话的只言片语所有顿悟时,看到一段散文诗或是一句歌词让你很感动时,都可以马上把他们记下来;灵感总是转瞬即逝的,你及时的记录下来,可以成为你写作的素材;我的习惯是,为我的博客要写的文章列一个清单,不断的补充它。
3、拥有专门的写作时间每天找一段没有任何打扰的时间作为专门的写作时间,让这成为习惯;对我而言,清晨的时间是最佳的,午饭,傍晚,或者深夜的那段时间也可以;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把写作当作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去做;每天至少写半个小时,当然有一个小时更好;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一个全职的作家,你需要写更多的小时,请你不要担心,这只会让你写得更好。
4、随便涂鸦直面整张的白纸,整版的白屏,难以已经开始,确实血腥;你可以想要:我还是看一看邮件或是小憩一会了吧!同学们,千万别这样;马上已经开始写下,马上写字,你写下什么没关系,只是使我听见你敲打键盘的声音吧;但,只要你已经开始写下,什么都无所谓了;像是我的话,我讨厌先敲打上我的名字和文章的标题,这必须不难吧,然后再慢慢的进行情节,全身心地带入进来。
关键就是:只是随便写点,随便涂鸦,但马上已经开始写下。
5、集中精神写作是一件一心一意的事情,在嘈杂的环境或是同时干别的事情,是不可能写的好;写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需要一点点柔和的背景音乐;那怕是最低要求,你需要在全屏(没有其他软件得干扰)的条件下,使用writeroom,darkroom,writer这些写作软件,不受打扰的写作;关掉邮箱,关掉电话和手机,关掉电视,清理掉书桌上无用的东西;清除与写作无关的一切杂念,现在就是写作的时间,好像把自己放进一个盒子里一样,没有任何打扰地进入写作状态。
高考作文透析(上)《考试大纲》对“写作”测试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下面我们就结合话题作文的特点,逐一深入地对高考作文考点作一透析:一、基础等级要求(一)符合题意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
一道高考作文题可以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三个部分。
但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标题作文”就可能没有材料,“材料作文”也可能要你自拟题目,“话题作文”虽然给出了话题,但也提倡考生自拟题目。
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哪一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高考作文的致命伤。
因为任何一篇作文,即使符合评分标准的其他要求,只要不切合高考作文题的题意,都不可能得高分,甚至得分很低。
近几年的话题作文只给出材料或话题作为内容范围,由考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在这种情况下,符合题意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符合题意是作文的首要问题,“符合”的含义是恰当、适当。
现在的高考作文题从内容的选材到思想的定位,都比较宽泛,要求也相对灵活,但一定要“符合题意”。
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大前提,你就不能写“假如”不成立,“记忆不可以移植”,大前提没有了,何谈移植呢?所以要先承认前提条件,然后或记叙、或议论,都可以。
“题意”就是题目的宗旨、中心、观点、思想。
抓住题意就抓住了灵魂、抓住了“神”,不然就会无的放矢。
所谓“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符合题意”,主要是理解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
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
专题八|创新题型(含应用文写作)——万变其形,不离其宗语言文字运用创新题一直是高考试卷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而“准确、鲜明、生动”这个考点的命题恰恰是以创新为特征的。
创新题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上与时代同步,所选取的材料多是时代的热点、焦点;二是形式新,是以你平时未练过的形式出现的,如编者按、留言、感言、推介语、宣传语、辩词等;三是综合性,有时很难分清考查的是哪一方面;四是类似应用文,与应用文有相通之处,甚至就是应用文的变形。
做创新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内容有多鲜活,形式如何新颖别致,追根溯源考查的能力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综合性,不同的题型也有其不同的具体特征。
为备战新一轮复习,突破语言难点,我们对近年来考过的新题型进行了梳理解读,进而点拨技巧,揭示规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拟写前言前言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文体。
写在书籍、文章前面介绍写作意图、基本内容等的文字是前言;出一期专刊时,介绍该专刊的内容、意义的文字是前言;组织一次活动时,介绍该活动的举办目的、倡导他人参加的文字也是前言。
拟写前言时应注意以下3点: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开篇就要点明主题,避免空洞无物。
考试中要求拟写前言往往都会有明确的字数限制,所以写前言时要开门见山。
如[例1]的答案开头就应从春写起,扣住“四季花卉”这个主题。
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前言往往有明确的写作目的,针对性极强,如[例1]拟写前言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因而写作重点应是“四季花卉”摄影作品的精美。
3.语言表达,因体而异不同文体的前言,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同。
所以,在写前言时,要针对不同的文体选用不同的语言,这样才能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如果是说明性的前言,那么语言要平实客观;如果是描写性的前言,那么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果是议论性的前言,那么语言要旗帜鲜明。
如[例1]要求写的前言属于描写性的前言,想要把“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写得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就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
作文题目体现什么特点小学In primary school, essay topics often reflec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tage of education.在小学,作文题目经常体现这一教育阶段的独特特点。
One characteristic is the focus on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一个特点是注重个人经历和反思,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受。
Another common theme in essay topics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moral values and life lessons.小学生作文题目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是道德价值观和生活经验。
Essay topics often emphasize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allowing students to explore their creative potential.作文题目通常强调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能够探索他们的创造潜力。
Furthermore, primary school essay topics frequently involve topics related to nature,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issue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此外,小学作文题目经常涉及与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有关的主题,鼓励学生思考周围的世界。
In conclusion, essay topics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designed to foster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personal growth, reflecting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tage of education.总之,小学生作文题目旨在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个人成长,体现了这一教育阶段的独特特点。
2023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猜题及范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是杨绛女士写在钱钟书《围城》扉页的一句话。
每天,我们吸入与呼出,进门与出门,阅读与表达……“入”与“出”成为生命的常态。
请以“入与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
【分析】写作关系型话题作文,最要注意的是找到两个概念可以构成某种关系的情境,只有在一个共有情境下才能讨论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正是基于此,命题者才会给你一些提示,告诉我们可以将这里的“入与出”理解成“吸入与呼出,进门与出门,阅读与表达”等等。
当然,这些提示语,只是个“提示语”而已,当我们明白其作用后,就可以不去管它了。
有的同学说,我不理解杨绛的那番话,我说没关系,那不过是展示“入与出”的一种状况而已。
需要我们做的却是,确定一个写作方向,然后思考其关系。
两者的关系当然可以有多种,提示语提示的似乎都是对立的关系,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在两者之间寻求统一。
例如,入世与出世,儒家与道家,当然是两个差别很大的价值观,但是,许多传统文人“外儒内道”,就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所谓“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即是如此。
【范文】出入之道,由心而生出入之道,道不远人,由心而生。
当心灵束缚于牢笼,我们自然而然地渴望出世的淡泊宁静。
当心灵太过于安逸而麻痹,我们又会追慕入世圣贤的风采。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苦在出与入之间苦苦挣扎摇摆,而不听从心灵的选择,随心出入呢?出入之间,或许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
“入”是一份儒家的治世情怀,随心而入,我们才能义无反顾地投入这滚滚红尘,走过再多坎坷荆棘,也可以追慕着心中的圣洁理想,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谋臣策士,家国三寸簧舌里;金戈铁马,江山万里血泪中。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在时光的缝隙中挣扎,却为了心中的执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曾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