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第四讲美感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5
美学中的美感摘要:美感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是一种审美心理。
本文按照李泽厚的《美学四讲》将审美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与劳动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世界上有很多美的东西,有的是未经人工打磨的自然事物,也有的是经过人工精心制作的物品;有的是声音,也有的是图画:有的是古诗,也有的是词曲......美的现象极多,却各不相同。
那么,什么是美?至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一般是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来解释,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o膳也。
美�c善同意。
”认为羊大则美或羊人则美。
什么是美学?关于这一词的概念也是众说风云,我们暂且认为美学即审美学。
艺术和美学有什么关系?美学必须研究艺术,因为艺术品集中地体现审美属性(自然属性、物质材料、组合规律)。
我认为美、美学或者艺术等,都是围绕人这个中心展开,即使一个事物或艺术很美,如果没有人去欣赏,或者没有人理解,那么它虽然是美的,也没有意义。
各种现实事物、自然风景、艺术品、文学作品等作为审美对象,都需要人主观的审美意识去判定。
根据李泽厚的《美学四讲》,他从美感过程和结构出发,将审美心理分为准备阶段、实现阶段、成果阶段。
首先,准备阶段从审美态度开始,著名的审美态度有布洛的“距离说”、耶洛姆・斯多尔尼兹和维瓦斯为代表的“无关功利的注意说”和维吉尔・奥尔德里奇为代表的“视觉幻想说”,其中最著名的是“距离说”,当审美态度遇到具体的的对象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象上,从而经过发展进入到审美注意,审美注意把审美态度具体化了,但植物学家观察植物,公安人员勘察犯罪现场,并不是审美注意,审美注意是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对审美对象的充分感受,不需要逻辑思考、概念意义等。
其次,当审美注意具体化到审美感知,那就开始进了美感实现阶段,实现阶段首先是审美知觉,即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而审美知觉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运动的结果,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理解是基础,想象是关键,情感是归宿。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
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
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
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
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
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
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他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第四讲一、什么是美感狭义上的美感: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主要观点:美感的探索途径可以简单的划分为从客观入手以及从主观方面进行思考两条线索。
我们先看看从主观方面寻找答案的这条线索。
1、移情说:由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确立。
所谓的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塔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
中国最早的移情故事: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了‟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了‟”。
移情作用侧重于主体心理功能和体验,把主体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
虽抓住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体性特征,但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能动作用的同时,忘记了客体的外部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实践作用的分析。
2、心理距离说:这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美感观念。
他主张审美应当保持一种自觉的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这是审美活动的显著特征。
距离使艺术具有了“基准”的性质。
布洛举了一个海上大雾的例子,他说:设想海上起了大雾,这对于大多教人都是一种极为伤脑筋的事情。
除了身体上感到的烦闷以及诸如因担心延误日程而对未来感到忧虑外,它还常常引起一种奇特的焦急之情,对难以预料的危险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