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之《物态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第一节温度1、温度: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意: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
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C”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以便准确读数。
同时要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璧;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指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第三章物态变化§3.1 温度一、温度⑴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I .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 11.体温计:35℃~42℃、0.1 ℃;III.寒暑表:-35℃~50℃、1℃.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⑴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⑵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⑶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五、体温计1.量程:35℃~42℃;分度值:0.1℃.2.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
(否则只升不降)☆典型例题图11.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36℃;图2中的示数为二9℃。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A.小红:37.6℃ ;B :小刚:36.9℃ ;C :小明:38.2℃ ;D :小华:36.5℃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过程放热常见实例:◆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九.常见的自然现象◆云:白天气温较高,地表水大量蒸发,因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这时候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一部分液化成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液化以及凝华)◆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液化)◆雹: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
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大冰块,当这样的大冰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就降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凝固)◆霜: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凝华)◆雪:当云中的小水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再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
(凝华)◆雾:空气中如果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雾(液化)。
◆雨: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的时候,就要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当中随着温度升高,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熔化)十.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1、冬天嘴呼出的“白气”的形成—液化2、雾的形成—液化3、露的形成—液化4、霜的形成—凝华5、用久日光灯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6、冰镇啤酒瓶“冒汗”—液化7、用久的电灯的灯丝变细—升华 8、天空中云的形成—液化和凝华9、舞台上干冰形成的白雾—先升华后液化 10、冰棒冒“白气”—液化11、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先汽化后液化12、冰棒纸上结的“霜”—凝华 13、碘变成紫色的气体—升华14、卫生球变小了—升华 15、夏天衣服被晒干—汽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1. 物质的物态变化1.1 什么是物态变化?物质的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1.2 固态、液态和气态1.固态:物质在低温下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对稳定并具有规律排列。
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较小,几乎不具备流动性。
2.液态:物质在适中的温度下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分子之间较固态物质更为松散,但仍有一定的相互吸引力。
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固定的,根据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3.气态:物质在高温下或低压下具有高度流动性,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几乎没有相互吸引力。
气态物质的体积可适应容器的形状,并且具有较大的体积。
1.3 物质的凝固、汽化和熔化1.凝固:液态物质通过降温逐渐转变为固态物质的过程。
凝固点是液态物质转变为固态物质的温度。
2.汽化:液态物质通过加热逐渐转变为气态物质的过程。
饱和蒸气压是液态物质转变为气态物质的压力。
3.熔化:固态物质通过加热逐渐转变为液态物质的过程。
熔点是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物质的温度。
2. 物质存在的形式和能量转化2.1 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固态:如冰、木材等。
•液态:如水、酒精等。
•气态:如氧气、氢气等。
2.2 能量转化与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的物态变化过程中会伴随能量的转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凝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当液态物质在凝固过程中转变为固态物质时,会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2.汽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当液态物质在汽化过程中转变为气态物质时,会吸收一定的汽化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3.熔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当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转变为液态物质时,会吸收一定的熔化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3. 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物态变化的过程受到以下条件的影响:1.温度: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以促使物质的物态发生转变。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讲解一提到物理,很多同学们都觉得它很枯燥,繁琐。
为了扩展大家的物理知识小编准备了这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讲解以供参考。
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这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讲解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学好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一、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5.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6.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5.吸热与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就来聊聊初二物理的物态变化那些事儿!你知道吗,水有时候会变成冰,有时候又会变成水蒸气,这神奇不神奇啊?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
先来说说熔化吧。
你想想啊,大冬天的冰棱子在太阳照射下慢慢化成水,这就是熔化呀!这过程就好像是冰宝宝被太阳公公温暖的怀抱给“融化”啦。
然后是凝固呢。
把水放到冰箱冷冻室里,过一阵子就变成冰块啦,这就是凝固嘛!就好比水被施了魔法,一下子定格成了固体。
汽化也很有意思哦。
夏天把水洒在地上,一会儿就不见了,水都跑到哪里去啦?哈哈,变成水蒸气飞啦,这就是汽化呀!感觉就像是水忽然长了翅膀飞走了。
还有液化呢。
秋天早上,你会看到小草上有小水珠,这其实就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呀!就好像水蒸气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水珠在玩耍。
升华和凝华也超酷的哟!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也就是升华啦。
晚上灯泡周围黑黑的,那可是钨丝升华后又凝华在灯泡上的呢!是不是很神奇呀!
总之啊,物态变化真的是超级有趣,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物态变化就是这么神奇,这么让人着迷!。
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一节 温度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见下图)常见量程分度值 原理 所用液体特殊构造使用注意事项实验室用 -20℃~110℃ 温度计寒暑表-30℃~50℃体温计35℃~42℃1℃1℃0.1℃液体的 热胀冷缩水银或煤油酒精水银玻璃泡上 方有缩口使用时不能甩(其他见下)① 使用之前用力甩 ② 可离开人体读数● 温度计的使用:首先要看清 量程 ,然后看清它的 分度值 、零刻度线(分清零上零下)。
如果使用温度计时超过它的量程,后果:① 玻璃泡胀破;② 测不出温度。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1) 温度计的玻璃泡 完全浸没于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 容器壁 或 容器底 。
(2)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 稍等一会 ,待 示数稳定 后再读数。
(3) 读数时温度计的 液泡应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 读数时视线不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的后果(见右上图) ●摄氏度:“℃”表示摄氏温度。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沸水的温度是 100℃。
0℃和 100℃之间有 100 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1 摄氏度。
某地气 温-3℃读做:零下 3 摄氏度或负 3 摄氏度 3. 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①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弯曲的缩 口。
(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分度值是: 0.1℃②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一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体 温计在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人体)。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1. 物质的三态: 固态 、 气态 、 液态 。
2.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物质从 固态 变成 液态 的过程叫做熔化,从 液态 变成 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②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物态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学习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3.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4.正确识别现实生活中的几种物态变化现象;5.利用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规律解决问题。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温度1、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1)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要点诠释:1、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
2、体温计使用时不“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要点二、熔化和凝固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2、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3、熔点凝固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4、晶体熔化(或凝固)的条件:(1)达到熔点(或凝固点)(2)继续吸热(或放热)。
要点诠释: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
2、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要点三、汽化和液化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放热。
2、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高低(2)液体表面积大小(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4、沸腾:(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5、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要点诠释:1、液体沸腾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不变。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不同物质蒸发快慢不同,如:酒精蒸发比水蒸发快。
要点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3、特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要点诠释:1、六种物态变化:2、升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凝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中间都没有经过液态。
【典型例题】类型一、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1)如左图所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是;(填写正确答案选项即可)(2)若正确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如右图所示,此时温度是。
【答案】(1)B;(2)52℃【解析】(1)A碰到了容器的壁.C碰到了容器底.D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B中温度计放置是正确的;(2)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2℃,示数为52℃。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正确读数。
由液柱的位置能读出温度值,由温度值能标出液柱位置。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甲是测量冰的温度,其中正确的图是,此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冰的温度是℃。
【答案】C;:-3(或零下3)类型二、物态变化的判断2.(2015•顺义区二模)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汽化过程的是()A.秋日清晨,小草上霜的形成B.细雨过后,山涧中雾的形成C.寒冷冬天,地面上冰的形成D.炎热夏日,泼洒的水迅速干了【思路点拨】明确物体的始末状态,结合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的生成物是气态的,是由液态形成的,据此进行判断。
【答案】D【解析】A、秋日清晨,小草上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不合题意;B、细雨过后,山涧中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不合题意;C、寒冷冬天,地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不合题意;D、炎热夏日,泼洒的水迅速干了是汽化现象,符合题意;故选D。
【总结升华】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确定物体初始状态,和末态,再根据定义做出判断。
举一反三:【变式】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
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A.先凝固,后升华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固,后蒸发 D.先凝华,后升华类型三、综合应用3.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纸锅能将水烧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低B.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水会凝固,是因为水的凝固点为0℃C.夏天在地上洒水能降温,是利用了水的升华吸热D.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能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水的凝固放热【答案】D【解析】用纸锅烧开水时,水的温度最高能达到100℃,纸锅的温度大约与水的温度相等,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可以用纸锅烧开水,A错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如果水要凝固需要两个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放在0℃房间里,不能放热,水不会结冰,B错误;在路面上洒水是利用了蒸发吸热的道理,C错误;冬天气温低,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就是利用凝固时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致太低,菜不致冻坏,D正确。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纸锅烧开水的原理、冰水混合物的特点、蒸发吸热、和水凝固放热的知识点,对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要有所认识和了解。
4.(2016•河南模拟)小梦在一个杯子中放一把金属勺,如图所示.再把热水瓶中略低于100℃的开水倒入杯中,过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
当杯中水的温度降为25℃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
据此现象,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该金属的熔点低于25℃ B.该金属的沸点低于25℃C.该金属的凝固点低于100℃ D.该金属可用来制作餐具【思路点拨】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答案】C【解析】金属勺熔化了,说明热水瓶中开水的温度高于金属的熔点,使金属勺从开水中吸热而熔化;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5℃)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说明室温(25℃)等于金属的凝固点,使金属凝固,故C正确;AB错误;该金属不能用来做餐具,故D错误。
故选C。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知道晶体温度高于熔点时处于液态,低于凝固点时处于固态。
举一反三:【变式】(2014秋•宁化县校级月考)在制糖工业中,常用沸腾的方法除去糖汁中的水分(糖汁中的水汽化变成水蒸气跑掉)。
为了使糖在沸腾时不变质,沸腾的温度要低于100℃(温度过高,糖会变焦,不但不甜,而且对人体还是有害的)。
为此,在运用沸腾法去除糖汁水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的办法是()A.用文火(小火焰)慢慢加热B.使糖汁液面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C.用猛火加热,减少加热时间D.使糖汁液面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类型四、实验探究5.下表是小明分别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实验的部分数据。
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表二中第3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是℃。
(2)由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可发现冰熔化和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都是。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3)小明发现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的小水珠。
(填物态变化名称)(4)小明得出水沸腾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但他发现,把酒精灯移走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答案】(1)96℃;(2)保持不变;(3)液化;(4)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解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水平线段,此时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熔化过程吸收热量,图象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加温度呈上升趋势。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不变的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
(3)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4)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当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继续沸腾。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熔化和沸腾的实验,在实验中能获取信息,通过表一、表二综合分析两组数据,给试题带来一些难度,对于初学的同学来讲,不太容易接受,该题有一定难度。
举一反三:【变式】某小组进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在加热的过程中酒精灯熄灭,经检查发现酒精没了,他们添加酒精后继续加热完成实验,且在熄灯的过程中一位同学始终记录水的温度变化,根据实验记录数据作如图所示的图象。
由此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测得水的沸点℃。
(2)实验中酒精灯熄灭后对应的图象是段。
(3)反映水在吸热过程中的一段是段。
【答案】(1)100;(2)AB;(3)OA(或BC、CD、BD)6.某校初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了以下两种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的快慢和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快慢有关。
针对猜想一,同学们设计的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如下:在玻璃板上,同时用酒精和水涂一个同样大的圆斑,观察发现酒精圆斑先干了。
请你认真思考下列几个问题,并回答:(1)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2)实验中“涂同样大的圆斑”其目的是:;(3)设计出研究猜想二的实验方案:。
【答案】(1)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或回答:猜想一正确;酒精比水蒸发快等均可)(2)控制变量;(3)让两个表面积相同的同种液体在同种条件下,比较不同空气流动快慢时的蒸发情况【解析】在有了猜想后,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只要学生回答出在控制对两个表面积相同的同种液体条件下,比较不同空气流动快慢时的蒸发情况均可。
【总结升华】此实验是考查影响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其中采用了重要的物理方法即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