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10.92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张心妍北京丰台二中摘要:北宋时期,文化繁盛,儒、道、释三家思想并存发展。
苏轼深受这三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年少登科的意气风发,也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凄苦。
在这大起大落中,苏轼始终保持着旷达积极的处事态度。
这种态度的形成与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息息相关。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三种思想对苏轼形成旷达和顺处世哲学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儒道释精神;旷达1 前言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诗、文、词、绘画、书法,可谓是全才、奇才。
然而他的一生却坎坷不平,仕途不顺,连遭贬谪。
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在历经苦难的洗礼之后愈加坚韧、淡然。
他少年时期深受儒家正统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历经宦海浮沉之后开始接受佛道两家思想。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言,“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
”[1]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交互影响下造就了苏轼独特的混合人生观以及别具一格的处世哲学。
王国维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的魅力不仅仅限于他卓越的艺术才能,还有他旷达乐观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对当今的人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对两个儿子课业要求十分严格。
母亲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小姐,从苏轼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识字并督促他阅读经史典籍。
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使苏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当时北宋政治以儒学为尊,受父母言传身教以及儒家正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苏轼从小立志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一代贤臣。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深深地印刻在苏轼心中,在今后的仕途中,他也一直秉持着这种积极入世的理想信念。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皇帝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被新党排挤。
苏轼为避免是非自请出京任职,想要在地方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苏轼的一些流传千古的作品大多出现在黄州。
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进行全面观照,从诗词来探讨其中的儒、佛、道思想。
标签:超越意识追求自由生命旷达超逸疏放自然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遭到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挫折——“乌台诗案”。
度过了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被貶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是以软禁犯人的身份踏上黄州的土地的。
从元丰三年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这座偏僻的小城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四年多时间只是茫茫宇宙时空中的一瞬,却在中国文化中崛起了一座高峰。
随着前后《赤壁赋》、《定风波》等一洗千古、彪炳千秋作品的产生,黄州从此进入中国文学的视野。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四十年,然其一生仕途坎坷,在新旧两党的斗争夹缝中备受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官流放。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
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作用的结果,使他的一生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沉沦,有强烈的超越意识,执着于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在艺术创作中构建了自由的人生境界。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让人感到的是轻松,没有丝毫的压抑感。
这与他被貶的心境是相矛盾的,与他独立不屈的性格是冲突的。
苏轼的超人之处是能在思想上冲破现状,超越自我,寻找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
而佛老哲学“清静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正好帮他解脱了来自社会、个人的压抑,让他获得了心里的平衡。
禅宗和老庄思想也成为这一时期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儒,佛,道三家思想,在苏轼一生的不同时期,尽管主次不同,却始终是并存的,而被贬黄州之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重要。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词人面对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复付之东流,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浅谈苏轼身上体现的三教统一摘要:苏轼一生充满坎坷与曲折,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会在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文化影响下,把做人与做事区分得非常清楚。
关键词:儒释道合一做人做事经世济时《林语堂·苏东坡传》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大概与他儒释道合一的文化有关。
传统中国哲学的思维特征,主要是理智的直观和经验式的把握对象,以及在把握自我生命价值的体认方式中创造生存意义的知识。
如儒家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道家的“心斋”、“坐忘”,以及禅宗的“顿悟”,都是主张人们首先要虚怀接纳万物,以寻求社会实践的种种经验,并进而否弃外在征取,反归内心,启明本心,超越有形,升入无我之境。
在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文化影响下,苏轼在现实生活中,把做人与做事区分得非常清楚。
一、在做人方面比较随意。
苏轼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
可苏轼依然过着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
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
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
’”尽管如此,他仍宽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他一生虽屡屡遭贬、经常遭人陷害,却从不记仇,更不记恨任何人。
像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不管李定等人如何对待苏轼,苏东坡从未恨过一个人,最多只是不喜爱而已。
在他看来,恨一个人代表自己的无能与懦弱。
在他的这种观点下,一些“坏人”试着改变自己“坏”的身份。
当然这也使他自己少受了一些苦,可谓是利人利己了。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啊,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有趣的一个大才子。
儒释道这三家思想呢,就像三个特别的朋友,在他的人生里搅和出了好多精彩的事儿。
咱先说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苏轼那骨子里就有着儒家的这种精神。
他从小读书,满脑子想的就是能在朝堂上大展身手,为国家做点实事儿。
就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啊,写的文章充满了对政治的抱负。
他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那些贤臣一样,能够辅佐君主,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
你看他到地方做官的时候,又是修水利,又是为百姓着想,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体里起的作用,让他对社会有责任感,想要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说说佛教。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
这佛教就像是他在困境中的心灵慰藉。
当他被贬到那些偏远的地方,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时候,佛教的思想就冒出来了。
佛教让他学会了看开,懂得了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
他会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和和尚们聊天,在寺庙里静思。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是他的心境却慢慢变得豁达。
他可能会想,哎呀,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佛教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那些烦恼的乌云。
道家思想呢,也在苏轼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由。
苏轼被贬之后,有了更多时间亲近大自然。
他写的那些诗词,好多都是关于山水美景的。
他在山水之间就像是一个洒脱的仙人。
他会去江上泛舟,感受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惬意。
他也会登山望远,觉得自己和这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道家的思想让他在官场的压力之外,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
他可以不拘泥于官场的那些规矩,在自然里放纵自己的情感,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这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轼的身上就这么融合着。
他没有完全偏向哪一家,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让这三家思想在自己的灵魂里对话。
有时候是儒家的积极,有时候是佛教的超脱,有时候是道家的自在。
这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那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苏轼。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吴永洪学号40151802018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基于他的雄厚的文艺功底,他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于前人的创作手法,而从他自身对文化历史的独立思考中又呈现出了儒释道精神魅力。
关键词:苏轼散文儒释道比较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争议和无可替代的,是一颗光芒永恒的明珠。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是这样概述苏轼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姿多彩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观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①在文学史上苏东坡的诗词独据一方,被人奉为经典。
人们一提起苏东坡往往在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他的诗词,然而,另一方面,在当时散文并未得到大众广泛青睐的时候,苏东坡却经常尝试写作散文用以记录自己的心境,由此,用真心写真情的散文使得留给后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辟的言语,优美的意境。
曾有人这样评价他:“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能毕究。
故虽大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麟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不(帝口)如长江大河,汪洋闳肆,变化万状。
则凡波澜于一吟一咏之间者,讵可以一二之学而窥其涯涘矣。
②”一、苏轼散文创作的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峨眉人,苏轼一生传奇,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浅论苏轼思想中儒释道特征的表现作者:吴丹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09年第09期摘要:作为宋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苏轼是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结合得较好的一位。
以儒为本,同时借释、道思想来完善主体人格、提高人生境界是苏轼生命哲学的理想范式,这一范式是苏轼在经历了诸多人世变迁之后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它对我们后世也有许多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思想儒释道特征表现宋朝实行的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大大促进了文化的高涨和繁荣,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界,亦出现儒释道三家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士大夫阶层亦呈现学者化的倾向,这就导致了宋代文人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士大夫们出入于儒释道三者之间,构建着适用于个体生存的哲学理念。
苏轼,作为宋代文人最杰出的代表,其思想即体现了对三家学说的兼收并蓄和博采众长。
一、儒家思想表现1.两次在朝:直言敢谏、勇于进言苏轼一生有两次在朝为官的时期,一次是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时,一次是元佑年间新法垮台,两次任职都与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密切相关。
王安石的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和措施激进,出现了很多问题。
苏轼三次上书皇帝,指责变革措施给百姓带来的不利,结果受到排挤被迫离京外任。
后来神宗皇帝病死,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等旧党,苏轼亦转被召回朝延担任起居舍人、翰林学士之职。
对司马光不分利弊、尽除新法的行为,苏轼感到不满,进言直谏,结果又受到旧党排挤,再次离京外任。
苏轼对变法的态度是取决于其是否真正有利于国家人民,有利的他就赞成,不利则坚决反对。
新法本就有利有弊,因此无论是王安石的力行措施还是司马光的全盘否定,他都不能认同。
即使是最后被贬官革职,苏轼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为民而进言直谏。
2.两次外任:为官一任、惠民一方苏轼两次离京后便是两次的外地任职生涯。
他任官一处,即惠民一方,总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为老百姓多做好事。
徐州发大水,身为长官的苏轼几周没有回家,每天住在城墙顶上的小棚内,监督修固外墙的工作,洪水退去后,苏轼为防后患,请求朝廷拨款兴建堤坝,在其努力下,奏事获得了批准。
从赤壁诗文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课本及读本中选入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诗文,就应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思想。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由于家庭的教育,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从小博览群书,使得苏轼接触到了各种思想。
青年时期的苏轼,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思想为异端。
苏轼一心想达则兼济天下,他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深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因此他写下了许多的政论文章,表现出了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的风度。
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意过多地触及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反对急进的措施。
这使苏轼既不能容于旧党,又不能容于新党。
先是自请外任,而后又遭到小人的陷害,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了身体和心灵的摧残,终于幸免一死,而被贬黄州。
也终于给我们留下了传颂千古、光照日月的赤壁诗文。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也是最伟大的诗人。
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被贬,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仕途的失意,命运的坎坷,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苏轼提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有相似之处,苏轼又喜欢与僧人往来,使苏轼的思想又受到了释家的的影响。
而这三种思想我们都可以从赤壁诗文中找到踪迹。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极力地歌颂周瑜,表现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这正是苏轼内心深处永远不可能磨去的建功立业的大志,哪怕是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那种儒家思想的治国安邦,报效朝庭的思想也没有从诗人的心里消亡。
苏轼与儒、释、道三家思想作者:高安琪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北宋诗文大家苏轼学识广博,才智卓绝,他广泛吸纳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博采诸家学说思想之机妙。
儒、道、释三家思想不仅对苏轼的性情塑造和人生体悟有重要影响,还在其文学观念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轼将三家思想的诸多方面转化入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苏轼;道家;文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1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04-0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文坛的一颗巨星,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天才,在诗、词、文等领域均堪称大家。
苏轼丰富的生活实践、政治经历、学术思想、艺术创作以及豁达的胸襟、独具魅力的人格都备受后人推崇。
宋人王十朋《百家注东坡先生诗序》记载:“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
……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
”①广博的学识,卓越的才智,使苏轼能够广泛吸纳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博采诸家学说思想之机妙。
苏轼一生与儒、释、道都有很深的渊源,他学贯“三家”,幼年时就由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
到比冠之年,更是博通经史。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论及苏轼所学时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谓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从中可见苏轼思想的发展演变。
早年,儒学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苏轼早期的论著大都以儒学为宗,以实用为务,事实上,他经世济民的理想一生都未放弃。
儒学是苏轼出仕从政的主导思想,他强调“圣人一于仁”(《书义》),“先王谨于礼”(《论语义》),提出以“礼、乐、刑政教化”“论道经邦”(《策略》二),怀有经世济民、致君尧舜的抱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主张治国济世“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作者:王婧博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年第04期【摘要】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一生中接受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三种思想通融的思维创作方式。
本文以邹同庆和王宗堂所校注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要蓝本及当今影响较大的其他注本,将苏轼一生词作中涉及儒道释三家思想的132首词作为研究与统计对象,深入到每一篇词作进行具体分析整合凝练,并以图表的独特形式展现对苏轼人生中各个阶段词作所体现出来的有关儒释道思想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对于词的创作脉络,从而映射出情感思想。
不仅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释家思想分别对苏轼词的影响进行整合分析,也深层次地探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作;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相互通融【中途分类号】苏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全才作家之一,在其生活中,苏轼凭借他独到的文学底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在诗词造诣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苏轼在北宋文坛上的地位可想而知,很多学者关注苏轼的文学作品,并且深入分析每一篇词作品,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道释三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将儒家的坚毅执着、道家的率真自然和释家的超脱虚无杂糅融合,形成三种思想通融的特殊思维创作方式。
一、儒道释三家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其思想轨迹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重视对事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济世安民,提出了许多切实为民的改革方案。
苏轼的词作也开始从处于尝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苏轼词作的高峰期,词作量比重远远大于诗,因此这一时期也是窥探苏轼思想最应重视的时期。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长春街小学徐惠一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广泛吸取,兼容并包。
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既充满矛盾,但经他消融调和之后,又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是苏轼思想的独特之处。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对三家都有吸收,又都有扬弃,他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三家思想中,从人生处世态度看,儒家是积极用世的,而释、道则归于虚无,是消极出世的。
这两方面是矛盾对立的,在一般人的思想中很难兼容,但苏轼却能加以消融和调和,找到他们之间的共通点,从而融为一体。
但三家思想在苏轼生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中,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从总体上看,苏轼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用世、经世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出佛、老思想的影响,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
从时间发展上看,则贬官黄州以前,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他关心现实政治,推崇和学习贾谊、陆贽那样的政治热情,反对空言,积极从政,重视对现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对现实政治提出许多改革的建议和实际的措施。
而贬官黄州以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
不过,虽然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又都是纵贯他的一生的。
他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
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深有爱好,至晚年也没有改变。
谪居惠州时,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给他炼成的外丹。
在信中说,他“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
”对佛家他也很早就有接触,年轻时即与蜀中的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往。
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辨说法,颇有感悟。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
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
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本文试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等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生存智慧。
一、儒家的积极用世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由于苏轼跟王安石在变法的看法上有出入,无奈请外任到杭州,徐州,密州。
在地方从政的苏轼更加为老百姓着想,当新法触及到老百姓利益的时候,诗人总会用诗歌来抨击时政。
如《山村五绝》(其三):“七十老翁自腰镰,惭愧春山竹笋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诗中写一个古稀老农腰镰爬山寻笋充饥,已经几个月没尝过盐的味道。
难道他也像孔子那样,是听了《韶》乐后陶醉其中而忘了食盐的味道吗?在这里,诗人是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农民生活举步维艰的真实现状。
究其原因?是当时政府实施的“盐法”制度造成的。
诗人虽不动声色,却早已用幽默的方式把他的忧民之心包孕其中。
在身贬黄州之时,苏轼依旧用“含笑的批评”评品政事。
如《布谷》诗:“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
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
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诗中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却因交不起地租遭地主毒打而遍体鳞伤,布谷鸟劝农民脱下破裤过河,殊不知农民有苦难言,怕遍体伤疤让人心寒。
在这首寓言诗里,作者用幽默讽刺了虐政对下层人们的戕害。
即便在流放岭南时期,苏轼还是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教材解析JIAO JIE XI 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也是他精神突围的主战场。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
名义上是担任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的低谷,但是,在黄州的这些日子里,他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进行了融会和批判,创作也进入了巅峰期。
如果没有黄州的那片山水,苏轼又怎么可能脱胎换骨,找到真正的自我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歌喉吟唱,从容前行。
竹杖和草鞋的轻便胜过骑马,这些小事有什么可怕的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山头的斜阳似乎在欢迎“我”,回首来时风雨潇潇的情景,回去吧,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在“乌台诗案”的第三个年头,他写下了这首词。
那时,他刚好要去沙湖买田,却突然遇雨。
看上去是平常无奇的一场雨,却让他进入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在苏轼的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过一百多次。
“归”不仅是作者的一种人生选择,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那么,苏轼究竟要归向何处呢?是入世、避世,还是出世呢?这就要从他的思想观念说起。
苏轼能自由地出入于儒释道之间,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没有丝毫的冲突,济世安民不影响他参禅悟道,畅游山水也不影响他治国理政,儒释道三种思想和谐共生。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一、儒家思想:入世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的父亲为他们兄弟二人取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
苏轼,“轼”是指车上的横木。
苏辙,“辙”是指车子留下的印迹。
兄弟二人的名字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和中庸的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作者:黄昱
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
内容摘要: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漸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使宋代士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
作为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散文也成为其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苏轼的散文出发探究苏轼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吸收与转换对于探讨苏轼以及宋代文人处事态度和当时的文学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三教思想散文
中国古代文人思想呈现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的对立与融合。
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鼓励文人尽己所能报效国家;佛教则教导文人随缘、淡然;道教追崇归隐和避世。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转化也让宋代士人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性格,与前此历代(特别是唐代)相比,其思想观念、处世心态与生存方式等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政治,而道家任自然、轻去就的思想和佛家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三教合一”化解了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
作为宋代文人的佼佼者,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豪放豁达的人生观展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出现过由苏轼及其父、弟创立的以儒为宗,通过融通三教、兼采诸子的蜀学体系。
前人对于苏轼三教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从苏轼的诗词入手。
本文拟从苏轼的散文出发,分析苏轼散文里所体现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苏轼的人生经历十分复杂,自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人生经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
苏轼前期仕途顺利,颇受皇帝重用,因而其诗文更多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包含忧国忧民的思想。
自乌台诗案后,苏轼在政治上屡遭打压,三度被贬,其诗文则更多体现佛教道教尊崇的归隐、无为,从积极进取转换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对人生风雨的豁达。
一.前期以儒教思想为主的仁政安民思想和排佛思想
苏轼早期的儒教思想受家乡崇儒风气和家学渊源影响。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四川眉州儒学风气历来兴盛,在苏轼为家乡所作的记文《眉州远景楼记》里有“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
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
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
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
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
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
”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颇有名望的儒学家。
在地方儒学传统和家学的教育下,苏轼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并以儒家经典所推崇的积极入世、忠君报国、仁政爱民为自己的目标。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礼部会试时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居第二名。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论述了古代圣明的君主以忠厚为本、慎于用刑的仁政思想。
虽然此文中有些典故不可考,但文中所体现的诸如“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故曰:忠厚之至也。
”等仁政爱民,赏罚分明的治国思想实则是苏轼儒教思想的体现。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监察告院。
此年元宵宋神宗为了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高兴,下旨在汴京订购浙灯四千多盏,在元宵收买时却压低收购价。
苏轼对朝廷皇帝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上书《谏买浙灯策》。
在这篇谏文里,苏轼先指责朝中官员没有做到为人臣子的本分“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指陈得失,无有所隐者。
”又批评宋神宗取悦长辈劳民伤财甚至“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痛陈贫苦制灯者是“卖灯之民,皆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
衣食之计,望此旬日。
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为君者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否则就会失去民心,苏轼在《谏买浙灯策》所提倡的就是仁政爱民的思想,这与儒教思想的核心“仁”、“仁政”如出一辙。
苏轼对儒教思想的吸收不仅体现在于对儒教积极处世态度吸收还体现为对儒教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的追求,在苏轼早期的政论、谏书中,以儒教思想为主的仁政安民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此外,苏轼早期思想也存在排斥佛教的部分。
在苏轼治平四年(1067)所写的《中和胜相院记》里苏轼十分直接的指出佛教思想是难以成功的、荒谬的,他认为当和尚对于社会家庭没有一点贡献,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
此文中的“佛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
”“虽名为不耕而食,然其劳苦卑辱,则过于农工远矣。
计其利害,非侥幸小民之所乐,今何其弃家毁服坏毛发者之多也!”“吾之于僧,慢侮不信如此。
”都是苏轼早期排佛思想的体现。
不难看出,苏轼早期的思想是完完全全的儒士思想,崇尚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因此早期苏轼不喜佛教。
苏轼真正转向佛教,是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
“乌台诗案”给他带来的伤害迫使他重新思考人生,并在另外的宗教信仰中找寻出路。
二.后期以佛道思想为主的豁达超越思想
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后,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了自我探求。
在阅读佛经、道家典籍与和尚道士交往的过程中,苏轼逐渐改变了早期对佛道教的看法,因此他在思想上呈现以佛道思想为主的豁达超越。
南宋汪应辰说:“东坡初年力辟禅学,其后读释氏书,见其汗漫而无极,……始悔其少作。
于是凡释氏之说,尽欲以智虑臆度,以文字解说。
”佛教追求的是超越生死和羁绊,认为人的死亡只是存在方式的一种改变,死亡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道家则推崇“无为”,顺应自然归隐。
佛道思想相结合呈现的就是一种超脱物外无拘无束的思想境界。
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在黄州所写的名篇《前赤壁赋》就是苏轼思想受佛道影响的集中体现。
文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呈现的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理是道教思想的核心,而超越生死存亡的“无我”境界又是佛教所推崇的。
在这里,禅和道双重宽慰让苏轼内心的痛苦得以解脱,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也就达到了道家所倡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此外,在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改汝州安置即将离开黄州时应安国寺僧首继连之邀所作的《安国寺记》中,苏轼还详细地回顾了居黄州期间的生活及思想变化。
苏轼从早期的排佛转变成“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这体现了苏轼经乌台诗案后转向佛老以寻求慰藉,思想开始向佛道倾斜的变化过程。
但苏轼的寻求佛老,与一般文人所指的以沉溺宗教思想境界回避现实困难,希冀成佛成仙不同,苏轼的转投佛老并非为了“出生死,超三乘”。
在他的《答毕仲举书》中,苏轼谈了自己对学习佛老的体会和看法。
苏轼寻求佛老其目的是“期于静而达”,是为了从佛老中汲取思想支持,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凡尘俗事的困扰中达到精神的超越,这也是宋朝大多数文人所追求的“仕隐”。
三.最終呈现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
在仕途通达时,苏轼表现出积极入世、忠君济民的儒家思想;在仕途处于逆境时,他又表现出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静达圆通”。
苏轼行儒教之道,却又从佛老中为自己找到精神支持。
苏轼对儒道佛三教思想兼收并蓄,批判继承,出神入化,从而构筑了诗人完美的文艺境界。
在他的《南华长老题名记》就有“是二法者,相反而相为用。
儒与释皆然。
”“乃为论儒释不谋而同者以为记”的文字。
苏轼在此文中肯定了佛教与儒教的同等地位,与以往的偏于一方不同,他的思想已经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
纵观苏轼一生的文章,从前期关注儒教仁政爱民到乌台诗案居于黄州转向佛老思想,直至最后实现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忘世”、佛家的“出世”交杂于一身,让苏轼的思想最终呈现儒教为主、佛老为辅的“外儒内禅”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不仅成就了苏轼的文章,更成为了苏轼独特人格魅力的重要显现。
参考文献
[1]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
[2]李之亮注译.唐宋名家文集·苏轼集[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3]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贾来生.苏轼三教思想探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第61-64页.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