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聊斋志异《武技》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20.15 KB
- 文档页数:2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字词1.词性活用现象: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原文:昔有道士云:“画皮者,邪魅也。
凡遇邪魅,以刀破其皮,则形神俱灭。
”一人闻之,遂往试之。
时值盛夏,酷热难耐。
此人行至一破败村庄,见一老妪抱一婴儿,状甚可怜。
问之,云:“吾儿昨夜被盗贼所掳,今朝不得归也。
”此人遂心生怜悯,欲助其找回婴儿。
夜深人静,此人潜入盗贼巢穴。
只见一屋内灯火通明,盗贼正在饮酒作乐。
此人寻至婴儿床前,正欲下手,忽见床前有一物,似人非人,面目狰狞。
此人惊恐,欲逃,却被盗贼发现。
盗贼怒喝:“何人敢来此!”此人无奈,只得应声:“我乃路见不平,特来救婴儿。
”盗贼闻言,哈哈大笑,道:“汝真是个蠢材,这婴儿乃画皮妖所变,你岂能救得?”此人闻言,心中一惊,遂想起道士所言:“画皮者,邪魅也。
凡遇邪魅,以刀破其皮,则形神俱灭。
”于是,他拔出腰间佩刀,挥刀向画皮妖砍去。
刀光闪过,画皮妖化作一股黑烟,消失不见。
婴儿恢复了原状,欢呼雀跃。
盗贼见状,吓得魂飞魄散,连忙逃走。
此人将婴儿送回老妪手中,老妪感激不尽。
自此,此人名声大噪,人们皆称他为“画皮英雄”。
译文:从前,有一位道士说:“画皮是一种邪恶的怪物。
只要遇到画皮,用刀破开它的皮,就能让它的精神和身体一起消失。
”有一个人听说了这句话,便决定去试验一下。
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难耐。
这个人走到一个破败的村庄,看到一个老妇人抱着一个婴儿,样子非常可怜。
他问老妇人,老妇人说:“我的孩子昨晚被强盗绑架了,今天早上还没能回家。
”这个人就心生怜悯,想要帮助她找回孩子。
深夜,这个人悄悄潜入强盗的巢穴。
只见一间屋子里灯火通明,强盗们正在喝酒取乐。
这个人找到婴儿的床前,正要动手,忽然看到床前有一样东西,看起来像人又不是人,面目狰狞。
这个人吓得惊恐万分,想要逃跑,却被强盗发现了。
强盗怒吼道:“是谁敢来此!”这个人无奈,只得应声:“我见义勇为,特来救这个孩子。
”强盗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个傻瓜,这个孩子是画皮妖变的,你怎么可能救得他?”这个人听后,心中一惊,想起了道士的话:“画皮是一种邪恶的怪物。
聊斋志异原文及其翻译《聊斋志异》简称《聊斋》,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下面是关于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聊斋志异·张诚》原文1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
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
”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
且曰:“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
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
虎竟衔诚去。
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
讷力斧之,中胯。
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
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3篇原文及翻译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聊斋志异3篇原文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及翻译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
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
”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
且曰:“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
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
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
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佟曰:“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
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
”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
董授之。
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
仆虽未闻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
”遂于衣底出短刀尺许,以削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
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
邀佟至家,坚留信宿。
叩以剑法,谢不知。
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
更既深,忽闻隔院纷拏②。
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
近壁凝听,但闻人作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搒掠③,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
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
”生皇然请教,佟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
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
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
”烛之已杳。
逡巡出,那么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菅遗灰焉。
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
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家后,不听床头人呜泣而止哉?” (选自《聊斋志异》)注:①跨蹇:骑驴②纷拏:喧闹③搒掠:用板子拷打1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适自海外归耳适:刚刚,才B.董骇极,亦请过手过手:交手C.盗坐名相索坐名:点名D.而卒食言卒:最终17.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 / 不如因善遇之B.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 / 我启户,为君警厮仆C.董乃自述所好 /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D.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 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18.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董生渴望遇异人学异术,途遇佟客,因其自海外归,又身怀利器,想其必为学武之人精通剑术,所以请至家中。
文言文专题训练------蒲松龄作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技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
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汝大A卤莽B惹他C何为D幸先以我名E告之F不然G股已H断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钵,指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
或以其飘枭可爱,戏呼之“细柳”云。
柳少慧,解文字。
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
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
阅人甚多,俱言未可,而年十九矣。
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
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
”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
既醮④,夫妇甚得。
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
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
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
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
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
母返身面壁,置不闻。
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
残秋向尽,休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
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
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
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
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
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
”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
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
”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
”女不听。
邻妪怂恿之,始纳焉。
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
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
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
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
④醮(jiào):嫁。
⑤谯诃:责备呵斥。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聊斋志异《武技》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译文: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
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
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
”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
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
武技蒲松龄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2)
2.试题分析:A 请以相授意为让我传授给你吧,在这里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木欣欣以向荣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课本中的篇目,在这里以也是连词,但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B 师所能者中所字为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失其所与用法及意义相同。
C 意气而进中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而青于蓝中而也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D 幸先以我名告之中之为代词,在这里表示她(指尼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为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A 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与原文不符,和尚并非是出于惩罚的目的而打败李超,更不是因为愤怒而离开。
B 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并不符合文意,从文中我们能看到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C表述基本将
1。
蒲松龄著作文言文翻译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蒲松龄著作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
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
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
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
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
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
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
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
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
②孺(rú)人:妻子。
③台阁:宰相。
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
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
⑥褊(biǎn)心:私心。
⑦穆如者:端庄的人。
此指妻子。
⑧夫人:此指贵夫人。
⑨觖(jué)望:不满意。
翻译:(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
妻子劝止他说:“你不要再这样干了。
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
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 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
(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
蒲松龄笑着问:“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
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
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练习: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松龄善其言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快乐②同“无”③只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
《聊斋志异·赵公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赵公,湖广武陵人,官宫詹,致仕归。
有少年伺门下,求司笔札。
公召入,见其人秀雅,诘其姓名,自言陆押官,不索佣值。
公留之,慧过凡仆。
往来笺奏,任意裁答,无不工妙。
主人与客弈,陆睨之,指点辄胜。
赵益优宠之。
诸僚仆见其得主人青目,戏索作筵。
押官许之,问:“僚属几何?”会别业主计者约三十余人,众悉告之数以难之。
押官曰:“此大易。
但客多,仓卒不能遽办,肆中可也。
”遂遍邀诸侣,赴临街店。
皆坐。
酒甫行,有按壶起者曰:“诸君姑勿酌,请问今日谁作东道主?宜先出资为质,始可放情饮啖;不然,一举数千,哄然都散,向何取偿也?”众目押官。
押官笑曰:“得无谓我无钱耶?我固有钱。
”乃起,向盆中捻湿面如拳,碎掐置几上,随掷遂化为鼠,窜动满案。
押官任捉一头裂之,啾然腹破,得小金;再捉,亦如之。
顷刻鼠尽,碎金满前,乃告众曰:“是不足供饮耶?”众异之,乃共恣饮。
既毕,会直三两余,众秤金,适符其数。
众索一枚怀归,白其异于主人。
主人命取金,搜之已亡。
反质肆主,则偿资悉化蒺藜。
仆白赵,赵诘之。
押官曰:“朋辈逼索酒食,囊空无资。
少年学作小剧,故试之耳。
”众复责偿。
押官曰:“某村麦穗中,再一簸扬,可得麦二石,足偿酒价有余也。
”因浼一人同去。
某村主计者将归,遂与偕往。
至则净麦数斛,已堆场中矣。
众以此益奇押官。
一日赵赴友筵,堂中有盆兰甚茂,爱之。
归犹赞叹之。
押官曰:“诚爱此兰,无难致者。
”赵犹未信。
凌晨至斋,忽闻异香蓬勃,则有兰花一盆,箭叶多寡,宛如所见。
因疑其窃,审之。
押官曰:“臣家所蓄,不下千百,何须窃焉?”赵不信。
适某友至,见兰惊曰:“何酷肖寒家物!”赵曰:“余适购之,亦不识所自来。
但君出门时,见兰花尚在否?”某曰:“我实不曾至斋,有无固不可知。
然何以至此?”赵视押官,押官曰:“此无难辨:公家盆破有补缀处,此盆无也。
”验之始信。
夜告主人曰向言某家花卉颇多今屈玉趾乘月往观但诸人皆不可从惟阿鸭无害。
——鸭,宫詹僮也。
聊斋志异《武技》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译文: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
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
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
”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
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
和尚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原文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
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
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表散皆己物也。
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
心大愤恨。
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
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
每见乡中称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
’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翻译有一个乡下人运了梨在街上卖,他的梨又甜又香,可是价钱卖得很贵。
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向他讨梨吃,却遭叱喝和责骂。
道士说:一车的梨子数百颗,我只想要乞讨一颗,对於你没有太大损害,你生气什麼?连旁观的人也劝卖梨的人挑一个坏梨给道士,可是乡下人怎也不肯。
旁边店铺里一个夥计,看见吵闹得太不像话,就掏钱买了一个梨给道士,道士谢了他,对围在那里的人说:我们出家人是不会吝啬的,这里有好梨,让我拿出来请大家吃。
有人就问:你既然有了梨,为甚麼自己不拿出来吃?道士说:我必须用这个梨核来做种!於是他捧住梨大口吃光了,把梨核捏在手里,从肩头取下一把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几寸深的洞,把核子埋了下去,盖上土,向街上的人讨水来浇。
聊斋志异故事的原文和译文《聊斋志异》中最短的一篇是《赤字》,共25个字:顺治乙未冬夜,天上赤字如火。
其文云:“白苕代靖否复议朝冶驰。
聊斋故事(一)原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译文: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
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
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
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
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聊斋故事(二)原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不终岁,薄产累尽。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古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服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译文: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
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
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
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
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已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
”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
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
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
武技之道,源远流长,古之圣贤,皆以此自励。
夫技者,心之所向,力之所至,身之所行也。
故欲精武技,必先养心,其次炼力,最后习身。
心者,技之魂也;力者,技之基也;身者,技之器也。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译文】武技之道,源远流长,古代的圣贤们,都以此来自我勉励。
所谓技艺,乃是心之所向往,力之所到达,身之所实践。
因此,想要精通武技,必须首先培养心性,其次锻炼力量,最后习练身体。
心性,是技艺的灵魂;力量,是技艺的基础;身体,是技艺的工具。
三者相互辅助,缺一不可。
【原文】养心之道,在于宁静致远,心无旁骛。
炼力之法,在于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习身之术,在于内外兼修,刚柔并济。
心静则神明,力厚则技精,身健则行远。
【译文】培养心性的方法,在于保持内心的宁静,心无杂念。
锻炼力量的方法,在于坚持不懈,逐步提升。
习练身体的技术,在于内外兼修,刚柔并济。
内心宁静则精神明亮,力量深厚则技艺精湛,身体强健则能行走得更远。
【原文】武技有五:拳、剑、枪、棍、术。
拳者,手也;剑者,心也;枪者,势也;棍者,力也;术者,变也。
拳以击,剑以刺,枪以扫,棍以打,术以变。
五者相生相克,用之得当,则能克敌制胜。
【译文】武技分为五种:拳法、剑法、枪法、棍法、术法。
拳法,讲究的是手部动作;剑法,讲究的是内心境界;枪法,讲究的是态势;棍法,讲究的是力量;术法,讲究的是变化。
拳法用以击打,剑法用以刺击,枪法用以扫荡,棍法用以打击,术法用以变化。
五种武技相互生成,相互克制,运用得当,便能战胜敌人。
【原文】习武之人,当以德为先,以武为辅。
德者,心之德也;武者,身之武也。
心德正,则武德存;身武强,则心德固。
二者兼备,方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武者。
学习武技的人,应当以德行为先,以武技为辅。
德行,是内心的德行;武技,是身体上的武技。
内心德行端正,则武技的德行也会存在;身体武技强大,则内心的德行也会稳固。
二者兼备,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武者。
【原文】武技之精,非一日之功。
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方能炉火纯青。
齐谐志异,明末清初,蒲松龄撰。
其书以谈鬼说狐,述奇闻异事,多所寓讽,为世所称。
余尝读之,颇感兴味。
今试译其全文如下:【原文】蒲生,淄川人也。
少孤,母遗一剑,曰:“此家传之宝,宜自爱。
”蒲生谨藏之,未尝轻出。
一日,有道士过门,见剑,惊叹曰:“此剑非世之剑,乃仙剑也。
吾有友李生,亦得此剑,今在山中修炼,吾将访之。
”蒲生喜,遂以剑赠道士。
道士去,蒲生思剑,惘然若失。
忽一日,见一白衣少年,自门外入,曰:“君之剑,吾得之矣。
”蒲生惊问其故,少年曰:“吾李生也,得剑后,久欲报君之德,今特来谢。
”蒲生大喜,遂留少年共饮。
饮罢,少年曰:“吾李生,本仙人也,因游人间,得剑于市,遂留此间。
今见君,知君有仙骨,故特来相谢。
吾当引君见吾师。
”蒲生从之。
既至,见一老者,鹤发童颜,仙风道骨。
老者见蒲生,微笑曰:“吾友李生,得剑后,曾来见过,今君亦得剑,可谓缘份也。
”蒲生再拜,谢曰:“弟子蒲生,无才无德,得遇仙师,实三生有幸。
”老者曰:“君虽无才无德,然天资聪颖,若能勤修苦练,亦可成仙。
”蒲生顿首,愿师之教。
自是,蒲生随老者修炼,日有长进。
一日,老者曰:“吾师在山中,吾当引君见之。
”遂引蒲生至一洞府,洞中香烟缭绕,仙乐飘飘。
既入洞府,见一老者,须眉皆白,神态威严。
老者见蒲生,微笑曰:“吾友李生,曾来见过,今君亦得剑,可谓缘份也。
”蒲生再拜,谢曰:“弟子蒲生,无才无德,得遇仙师,实三生有幸。
”老者曰:“君虽无才无德,然天资聪颖,若能勤修苦练,亦可成仙。
”蒲生顿首,愿师之教。
自此,蒲生在洞府修炼,日有长进。
一日,老者曰:“吾师已传道于君,吾当引君归去。
”遂引蒲生至洞口,洞外清风徐来,花香鸟语。
既出洞,见道士持剑而立,喜曰:“吾友李生,已得道成仙,吾亦当去矣。
”蒲生拜别,随道士归去。
归途中,道士曰:“君已得道,此后可自行修炼,不必再随吾。
”蒲生感激涕零,拜谢不已。
自此,蒲生在家修炼,终成仙人。
【译文】蒲松龄,是淄川人。
他年幼丧父,母亲留给他一把剑,说:“这是家传的宝物,你应该好好珍惜。
聊斋志异狐仙之怒文言文莱芜张虚一者,学使张道一之仲兄也,性豪放自纵。
闻邑中某宅为狐狸所居,敬怀刺往谒,冀一见之。
投刺隙中,移时扉自辟,仆大愕却走,张肃衣敬入,见堂中几榻宛然,而阒寂无人,揖而祝曰:“小生斋宿而来,仙人既不以门外见斥,何不竟赐光霁?”忽闻空中有人言曰:“劳君枉驾,可谓登然足音矣。
请坐赐教。
"即见两坐自移相向。
甫坐,即有镂漆朱盘贮双茗盏,悬目前。
各取对饮,吸呀有声,而终不见其人。
茶已,继之以酒。
细审官阀,曰:“弟姓胡,行四,日相公,从人所呼也。
”于是酬酢议论,意气颇洽。
鉴羞鹿脯,杂以芗蓼。
进酒行炙者,似小辈甚移。
酒后思茶,意才动,香茗已置几上。
凡有所思,应念即至。
张大悦,尽醉而归。
自是三数日必一往,胡亦时至张家,俱如主客往来礼。
一日,张问胡曰:“南城中巫媪,日托狐神渔利。
不知其家狐君识之否?”曰:“妄耳,实无狐。
”少间,张起漫溺,闻小语曰:“适所言南城狐巫,未知何如人。
小人欲从先生往观之,烦一言请于主人。
”张知为小狐,乃应曰:“诺。
”即席请于狐曰:“我欲得足下服役者一二辈,往探狐巫,敬请君命。
”狐固言不必,张言之再三,乃许之。
既而张出,马自至,如有控者。
既骑而行,狐相语于途,曰:“今后先生于道途间,觉有细沙散落衣襟上,便是吾辈从也。
“语次入城,至巫家。
巫见张生,笑逆曰:“贵人何忽降临?”张曰:“闻尔家狐子大灵应,果否?"巫正容曰:“若个躁蹬语,不宜贵人出得!何便言狐子?恐吾家花姊不欢!”言未已,空中发半砖来,中巫臂,踉蹦欲跌。
惊谓张曰:“官人何得抛击老身也?”张笑曰:“婆子盲也!几曾见自己额颅破,冤诬袖手者?”巫错愕不知所出。
正回惑间,又一石子落,中巫,颠蹶,秽泥乱坠,涂巫面如鬼。
惟哀号乞命。
张请恕之,乃止。
巫急起奔遁房中,阖户不敢出。
张呼与语曰:“尔狐如我狐否?”巫惟谢过。
张招之,且仰首望空中,戒勿伤巫,巫始惕惕而出。
张笑谕之,乃还。
自此独行于途,觉尘沙淅淅然,则呼狐语,辄应不讹。
聊斋志异《武技》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
原文: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
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
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
”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
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
和尚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
”和尚笑着让李超试一试武艺。
李超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
和尚又笑了,说:“可以了。
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
”李超痛快地答应了。
于是,两人双手交*,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
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
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他请教。
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
李超从此以武艺出名,走南闯北,浪迹江湖,竟一直没有遇到对手。
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
尼姑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
有喜欢玩耍的人,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
”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
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走进场中。
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
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
”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开始不作声,尼姑坚持追问,才告诉她是个和尚。
尼姑拱了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
”李超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
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
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
但只要两人意会就行了。
”李超答应了。
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
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姑突然停了下来。
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
李超认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再交手。
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
尼姑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
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段往事。
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双腿恐怕早就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