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放飞希望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12 MB
- 文档页数:16
放飞希望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除了对风筝制作技巧的掌握之外,强调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赏析。
本课以大量的图片欣赏为主线,把风筝的基本知识,包括风筝的起源、南北风筝的风格、绘制工艺等逐一渗透到课程的内容中,力求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的了解赏析,对风筝的制作实践,使学生进入一个具体的民俗情境之中。
在“看”“学”“做”的过程中体味学习传统风筝中“扎”“糊”“绘”的工艺要素,真正形成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认识,体验这些民间美术、民俗制品背后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提高学生关注民俗文化,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并能从中汲取美的元素,利用和创造这些元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一、教学路径看——欣赏、了解、发现风筝中的艺术、文化、民俗,以及不同地域的风筝样式与风格变化,进而深入体验风筝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
学——学习风筝的基本制作原理和传统扎制的工艺技术。
做——进行风筝的简单制作,根据课程的设计,课时的安排,可进行无骨风筝制作或是八卦、王字、蝌蚪、菱形等简单风筝的制作与装饰。
二、课时建议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欣赏、了解风筝的不同造型,风筝中装饰性的“绘制”部分所展现的内容要素;第二课时,主要为风筝制作实践、创造体验等。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风筝的历史及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
技能目标:了解风筝制作的方法并制作一个简单的风筝。
情感目标:体验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并获得放飞的愉悦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各地风筝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各类风筝的图片,实物风筝,与风筝制作相关的竹骨、皮纸、棉线、70克A4复印纸、画笔等。
四、教学的内容要点1. 风筝的发展历史。
风筝,古时称为“鹞”或“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
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做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木鸢),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第8课一目了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含公共标志和信息图表两大内容。
教材则立足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图形符号切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公共标志的含义、特点及设计要素,探究图表的作用、构成要素、设计方法,其内容适合初二年级学生进行尝试与体验,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创意设计则从学生身边事物入手,深入感受标志、图表对生活的影响。
利用图形符号开展有目的的校园综合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严于计划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提升基本的美术素养。
1. 教学路径看:21 世纪是读图时代,因为标志、图表是最常用的视觉语言,更多的介入信息交流,成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形式。
与文字符号相比,标志、图表更简洁、生动、直观。
标志、图表是需要设计的,因为这些视觉符号具有准确性、可读性、艺术性等信息特征和视觉特征,因此很多的标志、图表都由艺术家参与设计。
学:公共标志的设计包含图形、色彩、文字等要素。
而图表的设计、制作同样包含很多知识,既有理性的数据统计分析,又有感性的视觉审美,整个学习过程是艺术与科学的交融、科学与生活的沟通,图表设计可以是平面设计与立体制作相结合,利用多种材料(如扣子、贝壳等)和多种方式(如剪、贴等),设计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图表,以优美的作品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做:感受生活,了解图形符号传递信息的方式,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视角出发,构思、设计创意独特的校园环境标志、班级课程表、日历等,提升校园文化。
创新:应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制班级标志,充分利用身边的易得材料合作完成校园文化系列作品,发挥各自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 课时建议本课设计为2 课时。
第一课时为公共标志赏析及设计方法,第二课时为图表设计。
根据小组成员名单,合理分工,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提升合作学习能力,树立现代设计意识,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与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公共标志、图表,认识和了解图形符号的分类及各自的特征、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