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土流失成因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515.12 KB
- 文档页数:6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对策水土流失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土壤水分和土壤中的有机质、养分等被迅速流失的现象。
它不仅对农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还可能引发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水土保持成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探讨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水土保持的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1. 人类活动: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对土壤造成了破坏,破坏了土壤的物理结构和稳定性,使土壤更容易发生流失。
2. 土地利用方式: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得土地被大量开发,使得土壤裸露在大气中,雨水冲刷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和温度模式的改变,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分布不均匀,造成土壤干旱和水分蒸发加剧。
水土保持的对策:1. 植被恢复:通过大规模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地等植物来恢复土壤的植被覆盖率,防止降雨对土壤的冲刷,稳定土壤。
2. 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梯田、梯坎、护坡等工程措施,以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3. 合理施肥:合理使用农业化肥与有机肥,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的负面影响,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
4. 持续发展农业:推广农业耕作方式与方式,如保护耕地,并采取合理的轮作、间作和休闲,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
5. 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科学知识普及,引导民众采取正确的环境保护行动。
6. 政策与法律支持:建立健全的水土保持法律体系,并给予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支持,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水土流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对策,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合理施肥、持续发展农业、科学知识普及以及政策和法律支持等方面。
只有通过综合性的措施和政策的实施,才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环境城市水土流失形成、特点与防治对策姜爱林(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湖北武汉,430079)祝国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博士,陕西宝鸡,721000) 摘 要 文本针对城市的特殊环境背景,首先将城市作为一个特别的生态系统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然后对城市水土流失的一般性特点作了扼要阐述并分析其严重的危害性,最后提出了治理建议。
关键词 城市 水土流失 生态系统 危害 防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势头迅猛,大都市急剧膨胀,小城镇也日益扩大。
在这个进程中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城市水土流失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一、城市水土流失的形成城市水土流失的形成不是陆地表面土壤受到侵蚀,而是由于建筑、修路弃土,工矿企业的弃碴、固体废物以及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在外营力的作用下发生搬运、传输。
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几乎完全失去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里,我们可以对城市生态系统作这样的概括:凡拥有10万以上的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线网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居的区域就是城市生态系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在种类、数量及生物特性上总是存在一种适宜的比例,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对稳定,各生物群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即使因某种因素打破平衡,生态系统也能自动调节,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这种自动调节功能,使生物群落能够抵御一般自然因素的变化,在较长时段相对稳定地存在。
而且物种种类越丰富自我调节功能越强。
各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生生不息。
但是,由人类组建的城市生活系统则失去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修正功能,具有着特殊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物种是人,人类作为消费者(人类的工业生产等也被认为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存在,而作为消费者的人类不仅需要提供食物的生产者亦需要满足其生产生活需求的各种消费物资。
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引言水土流失是指土壤表层因风、水、冻融等自然作用及人类活动而逐步流失的现象,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土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但是却要养活全球22%的人口。
由于人口过多、人类活动频繁、水土资源管理不足等因素,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非常突出,给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为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天然因素:水土流失主要是由自然力量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如风蚀、水蚀、冻蚀、草地退化等。
•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滥用化肥等。
问题的危害•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会导致水质恶化、生物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受损: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贫瘠化、灌溉系统损坏等,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经济发展受限: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引发土地沙化、水源消失、水灾等问题,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防治对策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治理水土流失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可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生态基础。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1.加强土地管理:加强耕地保护,禁止盲目扩张农田、破坏草地等行为。
2.推进天然林保护: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大力推广林下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等,增加农民收入,切实维护生态平衡。
3.推进现代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科学、人性、生态、经济四个基本原则,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生产方式的科学化、规模化为重点。
4.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5.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推广土壤保肥、水保土、高效节水灌溉、高强度和种植隔离技术等高科技水土保持技术,加强科研和技术示范,搭建水土保持技术交流平台,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1.水土流失现状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位于伏牛山余脉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72.8m,总面积499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08km2。
历史上,这里山清水秀,林丰草茂,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部分山丘区土层变薄,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农业减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针对上述状况,许昌市坚持生态效益优先,人为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宜治则治,宜封则封,在突出水保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2011年全市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0km2,截止去年年底,许昌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870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2%。
2.水土流失成因2.1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因素:全市西部与北部山区峰峦交错,地势崎岖,由西部和北部的山丘、岗地向中东部平原呈阶梯式变化,西部山地山丘区地形复杂,遇暴雨后,径流沿地面汇集很快,流速极大,水势凶猛,为土壤侵蚀提供了客观条件。
降雨因素:由于地理气候的影响,全市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最大暴雨强度可达90mm/h以上,集中的强降雨过程,山区在暴雨形成的地面径流作用下,大量土壤被冲走,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植被因素: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恶劣等种种原因,山区植被覆盖率低,现有的水保林多为幼林、疏林。
植被稀疏,导致降雨直接打击地面,迅速汇流,引起土壤冲刷。
2.2人为因素耕作方式:顺坡耕种、撂荒、轮垦、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基本建设因素: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区开矿修路、厂区建设、基本建设规模加大,人们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增加,但保护生态环境和预防水土流失的意识淡薄,掠夺性开发较为普遍,人为破坏地表植被的现象严重,大量弃土矿渣和废料任意堆放,每到雨季,大量废弃物顺水而下,占压良田,淤塞河道,造成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摘要:本文以水土流失的防治为例,首先分析了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同时论述了水土流失防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重点对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水土流失;主要危害;影响因素;面临问题;防治措施1、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 水土流失影响土地质量,造成土地严重退化。
这种质与量的严重退化,使得土质下降,耕地面积大量萎缩。
受水土流失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由于肥沃的土地流失,直接导致土壤肥力明显降低。
直接对农业生产量造成经济损失,进而对人民的经济生活构成制约。
1.2 水土流失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如光缆的通信干线、电力线路、水利线路的建设,由于汛期雨水量的增加,易导致泥石流。
这是水土流失对基础设施建设构成的极大威胁与隐患。
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容易造成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并构成重大危害。
而处理这些重大灾害又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对经济稳定构成潜在危害。
1.3 水土流失影响水源并加剧干旱。
水土流失已经对含水量造成严重的损害。
含水量得到下降又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对植被与畜牧业构成了很大危害。
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1.4 水土流失影响农田与水库。
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为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危害农田;泥沙淤积对水库及塘坝等造成危害;对主要河流两岸防洪造成严峻的形势。
泥沙的淤积致使河床逐渐升高,因此造成过洪断面逐渐缩小。
2、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2.1 自然因素:我国不仅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
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易被侵蚀。
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自然因素或两者的综合作用,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和土壤粒子流失的现象。
这个问题给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逐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导致原本稳定的土地被破坏。
建筑工地、道路建设、城市扩张等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开垦和破坏,这使得土壤暴露在外界环境之中,容易受到雨水冲刷和风蚀的侵蚀。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导致了农业用地的减少和转变。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农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或工业园区,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增加了土地的脆弱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另外,城市化过程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也是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之一。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导致土壤长期失去植被覆盖,缺乏养分和保持水分的能力。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排污、生活污水等也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剧烈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针对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缓其发展。
首先,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规范土地利用。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保护农田和耕地,减少土地的开垦和破坏。
同时,加强土壤保护工作,推广有机农业和保持耕地水土的措施,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防止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推广节水措施,引导居民和企业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浪费。
另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增加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建设公园和绿地,增加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保水能力。
同时,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执法力度,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之,水土流失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境问题。
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加强土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才能有效减缓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对策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广袤土地上,水土流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它就像一个悄然侵蚀大地健康的“病魔”,给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
那么,究竟什么是水土流失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这一过程不仅导致土地的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过度开垦荒地用于农业种植,或者在陡坡上进行耕种,这些行为使得土地失去了原本的植被保护,容易受到雨水和风力的侵蚀。
其次,过度放牧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元凶”之一。
大量的牲畜在有限的草地上啃食植被,导致土地裸露,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再者,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森林作为大自然的“守护者”,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旦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此外,一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如修路、开矿等,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也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从农业方面来看,土地肥力下降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变差,产量减少,质量降低,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粮食安全。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湖泊的泥沙淤积,降低水利设施的蓄水和防洪能力,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同时,它还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许多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经济发展方面,水土流失地区往往生态环境脆弱,投资吸引力不足,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
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格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利用行为,对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其次,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比如采用梯田种植、间作套种等方式,既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又能减少水土流失。
城市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城市水土保持是指城市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保护和恢复城市地区水土资源,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给城市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对城市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问题分析1.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地面裸露,加上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和不完善,使得雨水流失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水土流失情况日益严重。
尤其是在强降雨季节,水土流失现象更加明显,给城市水土资源带来严重的损害。
2.土壤污染问题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加上生活垃圾的围填海造地行为,使得土壤中的污染物质浓度逐渐增加。
土壤的持久性的污染问题成为了城市水土保持监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
3.地质灾害频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和规划不够周密,导致城市地质灾害频发。
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灾害使得城市地区的水土资源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二、对策分析1.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城市水土保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宣传力度,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
城市规划部门应该严格执行水土保持规定,加强城市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2.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土壤污染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土壤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
政府需要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强土壤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力度。
3.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制地质环境的变化对城市水土保持构成了严重威胁,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制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加大对地质环境监测体制的投入,保证城市地质环境监测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4.建立城市水土保持长效机制要想解决城市水土保持监测中的问题,需要建立城市水土保持长效机制。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行为的引导和指导,树立水土保持优先发展的理念,推动城市水土保持事业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1 水土流失概述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坡度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行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
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 水土流失的类型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利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2。
1水力侵蚀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
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例如:黄河流域。
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
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
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5 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