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变色龙》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五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2、水平目标: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3、情感目标:理解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2、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二、明确目标(一)、了解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二)、学习使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三)、进一步理解和学习使用对比实行讽刺的写作方法。
三、简介作者和背景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2、背景简介《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
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
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字词注音逮住( )逮捕( )盛满( )旺盛( )畜生( )畜牧( )无赖( )戳穿( )坯子( )醋栗( )乞丐( )魁梧( )五、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概括内容明确: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6 变色龙》【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变色龙》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变色龙的描写,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
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在教材中,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讽刺文学的理解和分析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讽刺文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讽刺手法。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变色龙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合作讨论等方面进行。
【导语】奥楚蔑洛夫是怎样处理这个事件的?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他是如何发挥其变⾊龙的本⾊的?为⼤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变⾊龙》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教学⽬标 1、知识⽬标:了解“变⾊龙”的表⾯意思和象征意义; 2、能⼒⽬标:通过⼈物对话来把握⼈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3、情感⽬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物对话来把握⼈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导⼊新课 同学们,说起⼈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蜴中的⼀种叫变⾊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的改变⽽改变⽪肤颜⾊。
俄国短篇⼩说⼤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篇讽刺⼩说就叫《变⾊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
今天我们就⼀起⾛进⼩说,去了解那⾥发⽣的故事。
⼆、明确⽬标 (⼀)、了解沙皇专制统治的⿊暗腐败。
(⼆)、学习运⽤精彩的对话刻画⼈物,理解细节描写对⼈物刻画的作⽤。
(三)、进⼀步理解和学习运⽤对⽐进⾏讽刺的写作⽅法。
三、简介作者和背景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于⼩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莫斯科⼤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学创作。
他的短篇⼩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揭露⼩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暗的现实。
2、背景简介 《变⾊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批欺下媚上的⾛狗,为其镇压⼈民服务。
他也制定了⼀些掩⼈⽿⽬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层⾯纱。
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
《变⾊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变色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社会背景。
2.了解文章标题“变色龙”的表面意思,整体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从文题入手初步把握人物的特征,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它的名字叫蜥蜴。
蜥蜴俗称变色龙,它逃避天敌的绝招是——保护色。
变色龙能够随着环境的颜色和温度的改变而不断地改变自身皮肤的颜色。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了一篇短篇讽刺小说,名字也叫“变色龙”。
《变色龙》的主要人物名叫奥楚蔑洛夫,他和动物变色龙一样也有善变的技能。
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奥楚蔑洛夫在万变当中却有不变。
他有哪些“变’?这些“变”中哪个是不变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
二、自学导引: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填空。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作家,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是19世纪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家。
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
剧本有《》《》《三姊妹》《樱桃园》等。
背景:《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
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
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
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
的勾当。
《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2、自主预习,完成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盛满()一颠()旗帜()胚子()醋栗( )
畜生()咳嗽()奥楚蔑( )洛夫恐吓()
赔偿()中看()戳()戮()筛( )子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聪明、灵活。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自顾自,任意地。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
无缘无故:没有原因。
荒谬:有荒唐错误、非常不近情理之意。
三、整体感知
1、选取日常生活片断进行艺术概括,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
请弄清“案子”发生的地点、事件,“案子”双方的身份及主要人物。
地点:。
案情:。
案子双方的身份:“原告”:;“被告”:。
事件:主要人物:
主人公对“狗咬人”的案子有次判定;有次变色。
奥楚蔑洛夫是穿着大衣出场的,文中有次写到军大衣。
断案子当然要用到法律,文中有次提到法律。
狗咬人了,就必有人围观,文中次写到围观群众。
2、小说紧扣哪个字展开情节?文中“变色龙”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变色龙?
四、合作探究:
1、理清情节思路:划分层次,了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课文中完成)
2、理解社会背景(案件发生的环境):
1)、“四下里一片沉静,……商店和饭馆的门……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
这一处的环境描写给人的感受是。
压抑的社会环境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写照,这里的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一片沉静”、“一个人也没有”写社会环境的。
“门无精打采地敞着”,用手法暗示;把商店、饭馆的门比喻成“”,形象写出了的萧条景象。
“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语意双关,明指,暗指,语含讽刺意味。
2)、“没收来的醋栗”暗示了,老百姓的自由和财产得不到保障的时代背景。
这里刻画了当时沙俄的的社会环境:。
3、整体感知人物:默读课文,将表格中的内容圈点在书上(对狗的称呼用“”、对赫留金的态度用“”),填写下面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