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拓展探究_地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99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地理课程知识拓展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课程知识拓展一、学好地理的重要性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到自然地理知识,还包括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内容。
学好地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综合素质:地理学科包含了自然、人文、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地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强实践能力:地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3.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我国地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4.助力中考:在中考中,地理是一门必考科目,学好地理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地理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图、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人文地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
3.经济地理:我国地理分区、区域地理特征、资源分布等。
4.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作、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
三、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2.认真观察地图,培养空间概念。
3.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综合素质。
4.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方法一:图文结合法将地理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与地图、图片等相结合,形成直观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我国地理分区时,可以查看相关地图,了解各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2.方法二: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在学习农业地理时,可以选取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分析其优势与不足。
3.方法三:比较学习法将地理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与差异。
例如,在学习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时,可以比较它们的地理位置、植被类型等。
五、中考备考技巧1.梳理知识点:对照教材,梳理地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历年真题练习:通过练习中考真题,了解考试题型和命题规律。
初中地理知识点拓展方法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知识点拓展方法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地理知识拓展的方法。
二、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地理知识1.吃透教材内容: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确保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联系实际: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3.注重地图教学: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观察、分析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整合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探究能力1.组织实地考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开展地理实验:地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创设地理情境: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地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讨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1.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实施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1.了解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特长,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2.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拓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对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拓展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进行探讨。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拓展的必要性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理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此,初中地理课程需要不断拓展,以满足社会对地理人才的需求。
2.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拓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增强对地理问题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拓展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拓展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拓展的具体方法1.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拓展将地理课程内容与当前的时事热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家大事,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引入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理观测、地图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增加地理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理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4.融入跨学科知识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5.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拓展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当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拓展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地理论文(5篇)学校地理论文(5篇)学校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1.被调查者基本状况调查对象中男性27人,女性17人,年龄在23~45岁之间,分别是来自四川省12个市州下属44所不同县级以下学校的地理老师,地域分布广,具有较强代表性。
被调查者学历结构为讨论生学历2人,本科30人,大专11人,中等师范1人。
专业结构为地理科学18人,汉语言文学14人,物理1人,化学1人,美术3人,计算机2人,历史1人,教育学2人,英语1人,其它1人。
表明学校地理老师学历水平较高。
任教科目结构:专职地理老师31人,兼职地理老师13人,兼任科目有:体育1人、数学4人、信息技术2人、生物1人、英语1人、历史1人、语文1人、美术1人、物理1人。
表明地理老师师资短缺,兼职较多。
入职以来参与连续教育培训状况:在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中学地理老师中,参加部级培训21人次,省级培训16人次,市级培训17人次,区级培训15人次,校级培训16人次,县级培训5人次。
被调查者均参与过不同级别的连续教育培训。
参加部级培训者占被调查者的47%,表明骨干老师参加培训等级较高,培训素养较好。
在参与此次培训的遴选方式中,96%的老师是受领导支配,仅4%的老师是主动争取。
由此看出,老师培训的个人乐观性不高。
除个人因素外,连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和教育管理的行政干预性较强可能是导致老师乐观性不高的缘由。
2.学校地理教学状况简析(1)教材使用状况:中国在2021年义务教育改革以来,发行多个版本的学校地理教材,各地依据需要自主选择。
在44所调查学校中,使用人教版教材21所(48%),北师大版3所(7%),使用中图版4所(9%),湘教版5所(11%),其它11所(25%)。
被调查者大多在教学中只参考了学校规定使用的教材,少数老师也参阅其它版本教材。
(2)学校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问卷设计了"你认为影响你的教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有28名老师认为地理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10名老师选择课时少,10名老师选择教学资源不足。
初中地理知识点拓展应用技巧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地理知识点的拓展应用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
通过分析地理学科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
初中地理知识点繁杂,学生往往难以掌握。
为了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家长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技巧和方法,将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地理知识点的拓展应用技巧。
二、地理学科特点分析1.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包括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等多个方面。
这使得地理学科具有广泛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内涵。
2.实践性和应用性:地理学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学习地理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动态性和发展性: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地理学科需要关注现实问题和未来趋势。
三、拓展应用技巧探讨1.图文结合:地理学科中有大量的地图、图表和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图文材料,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同时,将地理知识与实际地形、地貌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2.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地理特点、地理现象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发现地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深入剖析案例中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跨学科学习: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如数学、语文、历史等。
学生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6.注重时事:关注时事热点,分析时事问题中的地理因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地理知识点的拓展应用技巧多种多样,教师和家长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指导。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地理论文地理论文三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地理论文三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德育渗透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摘要】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
根据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部分初中的地理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实效不如人意。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插入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德育,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一些思想道德素质知识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德育;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分析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才智的培养,却忽视了品德的教育。
所以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还应该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
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浅谈初中地理老师应该如何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做好言传身教,从生活中小事做起韩愈《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句话用现代文来理解就是“教师,是指能够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并能解答疑难困惑的人”。
而这句话将“传道”放在了第一位,可见“传道”是为师者的首要目标。
古语还有云“为业师易,为人师难”,也能看出对为师者而言,“立德树人”也是最难以实现的一个目标。
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做好德育知识的传达首先自己就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起。
这就需要我们的初中地理老师能够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热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显而易见的是,这样持续下去,学生不仅能够在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师的帮助之下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够拥有美好的人格,这其实是学生人生中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挖掘地理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初中地理教材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主要认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1篇摘要: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初中地理教研现状的分析,探讨当前地理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我国初中地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研现状;问题;发展策略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还与历史、政治、经济等学科密切相关。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地理教研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分析初中地理教研现状,探讨当前地理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初中地理教研现状1. 教研氛围逐渐浓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初中地理教研活动日益频繁,教研氛围逐渐浓厚。
许多学校成立了地理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
2. 教研内容不断丰富在地理教研过程中,教师们不断丰富教研内容,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也日益明显,如地理与历史、地理与政治、地理与经济的交叉研究。
3. 教研成果逐步显现在地理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些优秀的地理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成果不断涌现,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初中地理教研中存在的问题1. 教研意识不强部分地理教师对教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教研活动是额外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理教研的深入开展。
2. 教研内容单一当前地理教研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对地理学科本质的研究。
此外,地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也相对较少。
3. 教研成果转化率低尽管地理教研成果不断涌现,但实际转化率较低。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13篇)大文斗范文网会员为你整理了“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13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篇1: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分享【摘要】近几年来,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
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几年上百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量算实地距、判断方位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
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教育1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
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
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
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
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
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
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
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
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2 让学生动起来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
初中地理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以及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发展等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球的自然现象、地貌变化、气候环境、资源分布等内容。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地理的知识,如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气候类型、水资源等。
本文将就初中地理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幔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物质,主要由硅、铁等元素组成。
地壳是我们生活在上面的地球表面,有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之分。
地球的构造决定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
例如,板块运动是地壳动态变化的表现,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与板块运动有关。
同时,地球的内部活动也影响了地表的地理环境,如地壳断裂形成的山脉、河流的形成与演变等。
二、地球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被分为数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彼此移动着。
板块运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我们常说的地震就是板块运动产生的。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边界靠拢型、边界远离型和边界平行型。
边界靠拢型是指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形成山脉、火山等地质现象。
边界远离型是指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形成海洋洋底扩张和地质活动减弱的地区。
边界平行型则是指两个板块相互平行滑动,可能会引发地震。
三、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一定区域长期的天气状态。
而气候类型则是根据一定区域气候的特点进行分类的。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年降水量大,一年四季温暖潮湿,植被丰富。
温带气候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适中,降水分布均匀,四季分明,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发展。
寒带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凉爽,降水较少,植被稀疏。
气候类型对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热带气候有利于热带雨林的生长,温带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寒带气候适合极地动植物的生存。
四、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资源。
初二地理小论文引言地理是一门关注地球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地理学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
在初二学习阶段,我们开始接触地理学,并逐渐深入了解各个地理概念和现象。
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初二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地球的结构和运动、气候与气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地球由固态地壳、液态地幔和固态地核组成。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地幔和地核则对地球的运动和地球内部的热量扮演重要角色。
其次,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现象非常重要。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此外,地球也有自转运动,这一运动使得地球上的日夜交替。
这些运动对于我们的时间观念和农业生产都有重大影响。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段时间内地理区域的平均天气状况。
了解气候变化和气象现象对于我们预测未来天气、选择适宜的种植作物、防止自然灾害等方面至关重要。
了解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洋暖流、地形等。
气象是研究天气状况的一门学科,通过观测和预测气象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安排我们的日常活动。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行为和措施。
地理学提供了我们理解环境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学习地球的生态系统和地球上的资源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资源消耗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影响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发展方式。
学习地理可以让我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结论初二地理学习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气候与气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环境,并为地球的未来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地理学习,积极参与其中,提高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拓展探究初中地理今年由会考又转为中考,这就要求考生了解重大事实热点,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笔者试图通过多年积累的素材帮助学生从一个侧面分析,探讨生活中的时政热点和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1、西部大开发:(1)早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旧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但侧重点在于边疆和偏远地区的荒地开发,矿山开发。
在人员安排上,主要是政府有组织地动员解放军部队,城镇知识青年,企业技术人员去献身边疆。
(2)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意义:①政治意义: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②经济意义:缩小东西部越来越大的经济差距,使地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西部的优势:土地广阔、能源、金属矿产、草场旅游等资源丰富。
(4)西部的劣势:荒漠面积大,绝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教育落后,人才匮乏,观念落后。
目前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资金和人才。
(5)西部的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藏、川、渝、滇、贵、蒙、桂12个省(市、自治区)及湖南的湘西和湖北的恩施两个地区。
2、黄河下游近年断流的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少、流量小。
②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
③黄河流域缺乏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在水管理上各自为政。
④流经的地区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
⑤下游严重渗漏。
⑥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①2000年8月19日、由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碑名的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②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
③当之无愧的“中华水塔”: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黄河总水量的49%来源于青海省,发源于玉树州曲麻县的各式各雅雪山;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源于青海省,发源于玉树州杂多县海拔5541米的宗木查雪山,长江总水量的25%来源于青海省,长江发源于6621米的各拉丹冬山。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当之无愧的。
④不可多得物种基因库: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江河源区和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资源丰富,物种繁多。
⑤生态环境亟待保护:三江源地区超载放牧,掠夺性利用草场,滥采乱挖黄金、冬虫夏草,盗猎野生动物,使大面积草场退化,畜牧业水平降低,植被破坏,牧草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防灾抗灾能力低下。
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和物种基因库,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和生存环境。
这是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所在。
4、对玉米秸杆的处理:大部分农民,在田中烧掉,这样既污染环境,又会破坏土壤结构。
①秸杆还田:秸杆作为生物资源,有机质和微生物元素含量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
②秸杆养殖:发展秸杆养殖是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并形成“过腹还田,改良土壤、农牧结合”的良性循环。
③秸杆气化:利用秸杆通过建立沼气池,来制取沼气,可用来做燃料,残渣还田,又可做肥料。
5、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总面积和速度居世界之首。
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滥砍乱伐,过度放牧,植被破坏。
突然暴雨就造成水土流失。
②你认为怎样治理水土流失:a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b 因地制宜,增加地面覆盖度,如:植树种草。
c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6、淡水危机:⑴原因:①淡水分布不平衡;②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对淡水的需求越来越大;③浪费淡水;
④淡水污染。
⑵解决途径: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节约用水;④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⑤扩大淡水来源,如海水淡化等。
7、“十五”计划中的四大标志性工程:①青藏铁路:指从青海西宁到西藏拉萨的铁路。
全长1693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45千米1979年建成通车。
“十五”期间将建成从格尔木到拉萨段1118千米的铁路,现已开工。
建成后,青藏铁路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a青藏铁路北段穿过柴达木盆地,南段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 目的:这个工程的重要目的是开发西藏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c 青藏铁路修建中的三大技术难题:多年冻土、缺氧和球保问题。
②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有东、西、中三条调水规划方案,目前东线方案已基本确定,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段
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大致与其平行的河道作为主线。
通过13级抽水台阶提水64米到东平湖,再采用遂道虹吸方式穿越黄河进入天津北大港水库。
主要解决黄淮地区、山东、冀东及天津的缺水问题。
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二期工程2010年完工,2030年全部建成。
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加高水位到北京大坎,沿京广线以西的伏牛山、太行山引水到北京玉渊潭,主要解决京、津、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全长1240多千米,工程分两期,至2010年完成第一期。
西线方案正在加紧规划,设想从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调水,主要解决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的缺水问题。
③西电东送:我国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占全部的72%,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39%。
西电东送就是把西北、西南丰富的能源化为电能,通过大容量、长距离、超高压输电线路,向东部沿海地区送电的工程。
包括北、中、南三大通道。
北通道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和黄河上游水电向华北和山东输送。
中通道是把三峡的水电和金沙江的水电向华北和东北输送。
南通道是把西南水电和滇、黔两省的坑口火电向广东输送。
④西气东输:西气东输是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送往能源短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程。
其方案为由新疆轮南出发,经甘肃武威、宁夏干塘、陕西靖边、山西长治、河南郑州、安徽淮南、江苏南京等七省市到上海,全长4200多千米,2003年建成投产。
为提供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规划的管线将新疆气区与陕甘宁气区相连接。
8、气候变暖:2001年4月,美国公开拒绝《京都协议书》,《京都协议书》是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协议书。
目的是从“人文因素”方面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近年来气候持续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环景恶化。
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的1/4,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此次按要求只要削减其排放量的7%,而美国公然拒绝,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抨击。
__________________初中地理知识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