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4 题型2 赏析句子
- 格式:doc
- 大小:348.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释】左绵,地名,代指绵州。
杜甫此诗写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专题04 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考点解读★★根据所炼的词性而言,往往炼动词、叠词、形容词、拟声词、副词比较多,根据所炼之字在诗句中的位置来看,五言诗句以第三个字居多(如《题扬州禅智寺》中“青苔满阶砌”一句中“满"),七言诗句以炼第五字居多(如《戏答元珍》中“残雪压枝犹有”中“”字)。
★★技巧点拨★★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3、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
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
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来山峰的密集、重叠。
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202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附:答题示例)古诗词鉴赏考查角度:1、鉴赏形象。
(人象、物象、景象)2、鉴赏语言。
(炼字、炼句、风格)3、鉴赏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词鉴赏方略:1、备考的重点是“读懂”诗。
(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的,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及时代背景理解,要善于读诗题)。
①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知人论世。
②借助题目、注释、背景,理解写作意图。
③借助诗歌的分类,从内容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④借助诗歌鉴赏试题题干,分析鉴赏设题角度及题干所提示的信息,准确把握鉴赏中心话题。
2、在大致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把握命题方向(严格按照题干指令,明确考查点,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
3、强化规范答题。
答案是基于对诗句的准确理解,并且也是唯一的——主观题必须客观化答。
(答案强调阐释、分析,结论的形式要有理有据。
答题思路:指——析——结)解题思路与规范答题示例一、鉴赏形象。
(人象、景象、物象)人物形象A、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诗化的作者”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诗歌形象景物形象A、意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偏重写景的诗歌)事物形象A、事物形象(主要是咏物诗)1、赏析人物形象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步骤:明特点——析例句——明意义(感情)(1)形象概括:特征+身份(特征如:不慕权贵、忧国忧民、寄情山水等。
身份如:英雄、游子、思妇、隐者等)(2)形象的特征(加入表达技巧,可以翻译诗意,结合诗句分析)(3)形象的意义(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志向、品格等,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
)答题示例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词鉴赏详解及经典考题分析1、诗词特点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节奏性。
2、诗歌内容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注意。
如于谦的《石灰吟》等。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咏怀诗: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
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3、诗人风格关于诗人的创作风格很有必要了解并掌握,因为它有助于学生迅速弄清熟悉的诗人所写的这首自己不熟悉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里列举一些诗人的创作风格。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一、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二、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三、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安西馆中思长安唐•岑参家在日出处,朝来喜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
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
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
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
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
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________诗;从内容看,可做本诗诗眼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诗歌主旨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①杜甫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
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
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
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题型二赏析句子(2016·浙江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其一)[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这首诗中的画线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这两句诗情景交融,通过描写石马的残破、铜驼的哭泣,描写了陵园、废殿的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
1分该生不明赏析句子题的答题思路。
只是描绘了诗句的画面,既没有点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也没有表明诗句抒发的诗人的情感。
(短板一:不明赏析句子题的答题思路)学生乙运用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衰败凄凉的景象,抒发了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2分该生不会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
该生明确此类题的答题思路,修辞、画面特点概括准确,但对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抒发了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的分析不准确。
(短板二:不会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本诗是关于北宋亡国的感悟诗,作者通过石马、铜驼、旧京女等意象,表达了一种沧桑悲凉的心境。
大意如下:一提起东都汴梁的事来,人们便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本题有以下突破口: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
本题的突破口是对偶与拟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用了对偶(对仗)的修辞;“泣”赋予铜驼人的情感,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
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
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
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的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融。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1分)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分)一、解答赏析句子题的“3步骤”(针对“短板一”)步骤1:确定赏析角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
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
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
如涉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步骤2:结合诗句分析分析就是把你赏析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步骤3:点明表达效果一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二、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角度”(针对“短板二”)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2.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
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
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三、2类赏析句子题的突破技巧1.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这类题,有的题干中明确要求赏析写景艺术,有的虽无要求,但所给句子是个写景句。
对于这类题,赏析时注意:(1)赏析角度写景艺术的赏析角度较窄,从表达方式角度看,主要是描写艺术,兼及一些与写景有关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常见的角度有:①描写角度与层次: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②感官角度: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等入手。
③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与细节描写。
④其他手法,如反衬、融情于景,一些修辞手法等。
(2)效果分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写景艺术的阐释。
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动”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
二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分析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主要是在诗歌中的效果。
写景的艺术效果无非是以下几点:①对景物自身的效果,如使景物生动形象;②造境,营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围,扩大了什么意境等;③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为抒发什么情感做铺垫。
2.赏析句子的抒情艺术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对抒情艺术(手法)的赏析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赏析的对象有时是全篇,但更多的是一两个句子(或某联、或上阕、或下阕),题干一般带有“请赏析××××的抒情艺术(手法)”或“××××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等要求。
答这类题,一般是由“所用的抒情艺术(手法)+所要抒发的情感”构成,关键是对所用抒情艺术(手法)的准确判断。
而抒情艺术无非两种,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怀)、用典抒情等。
从近年考查的手法来看,抒情艺术(手法)更多的是结合句子的内容及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判断,如句子本身是人物描写,则要从描写的手法(语言、动作、细节等)入手;如句子内容是议论说理,则可能是以理写情。
总之,一定要读懂内容,切实从诗歌自身内容与关系上判断,而不是先入为主或者只想着那几个最常用的抒情手法。
[专项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赏析“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关注两点:①诗句使用的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等。
②相关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及表达效果等。
【答案】这两句对仗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
(3分)作者描绘如此明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祐之千里独行的宽慰。
(3分)[或:运用了①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
“晚山”对“秋水”,“翠”对“明”。
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3分)②以景结情。
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3分)]【诗歌鉴赏】本词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使人不觉哀伤。
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
本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词的后两句以景结情,回答了前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枕上偶成陆游放臣不复望修门【注】,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形胜宁终弃,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注】修门:楚国郢都城门的名称,这里借指南宋都城临安。
2.这首诗首联中“身寄江头黄叶村”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首先应分析首联的内容,首联交代了诗人被贬之后的住处及季节(秋季);其次应分析首联与其他诗句的联系,尾联中的“云际雁”“南来”与首联中的季节(秋季)相呼应;最后分析首联与诗歌思想情感的联系,首联营造了凄苦孤愁的氛围,而全诗都是在表达这种情感。
【答案】①点出了诗人被贬官后的寄身之处;②“黄叶”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云际雁”埋下伏笔;③为全诗奠定了凄苦孤愁的情感基调。
(每点2分)【诗歌鉴赏】首联中第一句“放臣不复望修门”,起句突兀,表达愤然不平之情。
既然“不复望修门”,那么此身何以寄托?这不寻常的起句,如高山落石,势不可遏,所以接着便顶上一句:那江畔遍地黄叶的村庄便是我的托身之所。
“黄叶村”,既点出寄身之处,也于景色之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埋下伏笔。
颔联说长时间没有酒喝如同渴之思水一样。
又闻疏雨声声,听来犹如把壶沥酒,故曰“喜闻”。
不过,尽管沉沉白昼,无酒消愁,但在睡梦之中还是尽可驰骋奇想的,可是一梦醒来,依旧是昏灯一盏,愁绪满怀。
此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深秋雨夜的情景,在梦中可以驰骋想象,夙愿得展;但醒来之后,依旧只有昏黄的孤灯为伴,这里写出了诗人心头的孤寂和愁闷,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颈联的意思是,像黄河、潼关那样的形胜之地,难道就忍心这么永远地放弃了吗?要知道周汉两代都是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统一海内的。
朝廷对周、汉立国的规模不是应该细加思索吗?颈联便是颔联“愁”字的延伸,妙在不再说“愁”,而是拓开一层,提出自己对时局的主张,立意颇为高远。
尾联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云际雁”,大雁尚且能够北归,自己何时才能看到收复中原、北伐成功呢?这里在人不如雁的强烈对比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