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刑事抗诉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刑事检察工作中困难和问题
刑事检察工作是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中,这项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困难和问题:
1. 案件复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刑事案件越来越复杂,涉及的领域和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这给检察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 证据审查困难:在刑事案件中,证据的审查和认定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证据的审查和认定往往存在困难,如证据灭失、证据矛盾等。
3. 诉讼效率低下:刑事案件的诉讼周期往往较长,这给当事人和司法机关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诉讼效率低下可能导致案件积压、司法资源浪费等问题。
4. 法律适用不统一: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和司法解释的不统一,同一类型的案件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判决结果,这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5. 公诉质量不高:公诉是刑事检察工作的核心,但是一些检察官在公诉中存在不足,如证据收集不全、公诉理由不充分等,这影响了公诉的质量和效果。
6. 监督机制不完善:刑事检察工作中的监督机制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如监督手段单一、监督效果不明显等。
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可能导致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培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协作配合等,以提高刑事检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谈谈刑事审判监督中存在的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刑事审判监督是国家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保证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的重要方面。
多年来,刑事审判监督一直是检察机关感到难以开展的工作,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那么,当前刑事审判监督中存在那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笔者就此略陈管见。
一、当前刑事审判监督中存在的问题1、案件抗诉率及抗诉成功率低。
抗诉是检察机关履行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检察机关的抗诉工作不尽人意。
不仅抗诉率低,而且抗诉成功率也很低。
对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绝大部分维持原判,驳回抗诉,予以改判的甚少。
抗诉工作的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抗诉意识差,有些检察机关对应该提起抗诉的案件未能提起抗诉;二是抗诉质量差,把某些明显不该抗诉的或可抗可不抗的案件提起抗诉;三是某些法院执法公正性差,对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案件,不是严格执法,秉公办理,而是系统保护主义作祟,上级法院袒护下级法院,对理应改判的也不予改判;四是对法律理解的统一性差。
检法两家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等等。
上述因素严重影响了抗诉工作的开展。
2、刑事自诉案件是刑事审判监督中是死角。
刑事自诉案件是指自诉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用书状或口头,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审理的,告诉才处理的和其他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
检察机关履行的审判监督职能,包括对刑事自诉案件的监督,但由于刑事诉讼法未对检察机关监督刑事自诉案件的审判活动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长期以来,刑事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独家审理,缺乏监督,以至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有些案件承办人应该回避而不提出回避,影响客观公正审理;有些案件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有些案件久拖不决,违反关于办案期限的规定等。
实践证明,检察机关对刑事自诉案件如不依法监督,势必影响刑事自诉案件的审理质量,影响法律的严肃公正性。
当前刑事抗诉工作不力的原因及建议-根据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是检察机关最主要的法律职能,而刑事抗诉是法律监督之一审判监督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法律设置此项权力目的在于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刑事抗诉工作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成为所有法律监督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笔者试通过对刑事抗诉工作不力原因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刑事抗诉工作不力的原因1、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缺陷。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公、检、法三家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因此,在司法构造中,公、检、法三家同为国家专政机关,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因此,相互配合要远远多于相互制约。
同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刑事诉讼程序流水线上,公、检、法三家呈现接力棒式的司法构造,前一个主体很难对后一个主体的司法行为进行监督,公安机关很难对检察行为进行监督,同样,检察机关很难对审判行为进行监督。
2、审判体制上的缺陷。
人民法院组织法明确规定,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为监督关系,这种关系应当理解为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的关系,已嬗变成领导关系。
下级人民法院在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时,往往要向上级人民法院请示,待上级人民法院回复之后方才进行判决,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剥夺了被告人的上诉权和检察机关的抗诉权。
即使有被告人上诉或者检察机关抗诉的,上级人民法院也不会轻意改变自己原先所作出的决定。
同时,由于法院系统内部有改判率和错案追究责任制的影响,上级人民法院也往往会对上诉案件或者抗诉案件的改判与否权衡再三,充分考虑本系统的内部利益而一般不予以改判。
因此,抗诉的成功率太低,导致检察机关一般不愿抗诉。
3、检察机关自身的因素。
在某些地方,上级检察机关规定,下级检察机关认为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而提请上级检察机关抗诉的,如果上级检察机关认为提起抗诉的理由不充分而撤回抗诉的,将在年终考核中扣除下级检察机关一定的考核分值。
刑事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刑事检察工作是司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依法审查、指导侦查,提起公诉,参加公诉,代表国家进行刑事审判活动,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共利益。
然而,当前刑事检察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证据不足在很多刑事案件中,检察机关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导致无法成立公诉或者庭审中证据不足而败诉的情况。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侦查工作不到位,没有对案件进行充分深入的侦查,导致证据不足;二是检察机关对证据的核查审查不够严谨,导致庭审中证据不足而败诉。
二、办案效率低在一些地方,刑事案件的办理效率低下,导致案件拖延,给当事人、家属和社会带来困扰。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检察机关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办案流程繁琐,效率低下;二是人员配置不足,导致案件积压;三是审查起诉工作效率不高,导致案件拖延。
三、审查起诉标准不一在审查起诉工作中,不同地区的检察机关对于刑事案件的审查标准存在差异,有的地方对于同一类案件的审查标准不一,导致司法公正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审查起诉工作的标准没有明确定义,导致不同地区机关对于同一类案件的审查标准不一。
四、执法司法不分在一些地方,检察机关存在执法司法不分的问题,即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中过多地介入执法活动,与侦查机关之间出现关系不清的情况。
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检察机关失去客观中立的立场,导致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偏袒一方,不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刑事检察工作:一、加强侦查工作检察机关应当主动介入刑事案件侦查工作,积极指导侦查机关开展工作,确保证据充分,侦查工作到位,为公诉提供充分的证据基础。
二、提高办案效率检察机关应当加强内部组织管理,优化办案流程,提高办案效率,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做到及时办案,避免案件拖延给当事人带来困扰。
三、明确审查起诉标准各级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细化审查起诉标准,做到标准明确,一致适用,提高检察工作的公正性和统一性。
我国当前刑事诉讼审判程序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完善建议目前我国刑事诉讼审判程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审判过程不透明、保护被告权益不足、证据采信机制不完善以及审判效率低下等。
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首先,我国刑事诉讼审判程序中存在审判过程不透明的问题。
审判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但目前我国的刑事审判程序缺乏整体公开,公众对案件的审理过程知之甚少。
这种不透明的程序容易给人一种司法不公的感觉,对司法的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
造成审判过程不透明的原因主要是司法系统在政治、经济利益等方面存在的干扰,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审判公开的规定和执行力不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司法独立,限制政治干预,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审判过程的公开透明。
其次,保护被告权益不足也是当前刑事诉讼审判程序中的问题之一、被告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系列权益,如知情权、辩护权以及自由权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被告的权益保护不够充分,存在一些问题,如取证权受限、辩护权难以实现等。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审判机关的权力过大,对被告权益的保障不够重视,导致部分被告在审判过程中难以行使自己的权益。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审判机关对被告权益的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对被告权益的规定,确保其能够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权益。
另外,刑事诉讼审判程序中的证据采信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问题。
审判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需要有确凿的证据作支撑,但现实情况中,侦查机关获取的证据可能不完全真实或存在问题,例如强制取证、刑讯逼供等。
此外,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中,保护知识产权的具体规则还较为模糊。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证据采信的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对侦查机关的监督,确保侦查过程的合法性,增加对证据的审查力度,提高证据采信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最后,审判效率低下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审判程序中的一个问题。
审判效率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刑事案件的及时审理和公正判决。
审判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审判资源分配不均衡、审判程序繁琐等。
刑事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刑事检察工作作为司法机关中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对刑事犯罪案件进行审查、起诉和监督执行等工作,起着保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司法良好形象的重要作用。
然而,刑事检察工作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刑事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办案效率低下刑事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办案效率低下。
在一些案件审查起诉过程中,审查时间长、办案周期长,往往导致了案件积压,影响了积极性和公信力。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司法资源有限:刑事检察机关担负着大量的工作任务,但是相对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相对不足。
人员不足和工作负担过重,导致办案效率低下。
2.侦查质量不高:刑事检察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侦查工作的质量。
然而,一些基层警务人员的素质和侦查水平不高,对案件的取证和调查工作存在欠缺,导致案件审查起诉工作的难度增大,效率降低。
3.案件复杂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形式越来越复杂,案件的量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案件的复杂性导致案件审查起诉时间长,难以及时办结。
二、办案质量不高刑事检察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办案质量不高。
办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司法形象。
造成办案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一些刑事检察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存在问题,对案件审查起诉的法律适用存在困难,导致办案质量不高。
2.犯罪证据获取困难:刑事案件涉及到对犯罪事实的证明,但是一些案件存在犯罪证据获取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技术手段导致犯罪手法越来越隐蔽,取证难度增加;另一方面,证据链条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也是办案质量的关键。
3.刑事案件过度重视量刑:一些刑事检察人员在办案过程中过度追求重刑,而忽视了对案件事实的查明和证据的充分收集,导致办案质量不高,容易出现冤假错案的问题。
三、司法公正性不足刑事检察工作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司法公正性不足。
基层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开展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基层检察院刑事抗诉由于对刑事抗诉工作重视不够,积极性较差,监督制度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影响,造成基层检察院抗诉工作难开展,如不及时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了刑事抗诉工作的正常开展,削弱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能,因此必须及时寻找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刑事抗诉;难开展;原因分析;对策检察机关对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或裁定提出抗诉,对于纠正法院量刑不当,保证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当前基层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仍然存在抗诉难、抗诉案件少、抗诉改判率低的问题,此种情况如不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刑事抗诉工作的正常开展,削弱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能。
本文结合钦州市钦北区检察院实际,简要分析了当前基层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难于开展的原因和对策。
一、近五年来钦北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案件抗诉的现状2007—2011年,钦北区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共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案件为823件1114人,提出抗诉的刑事案件3件3人,被市院支持抗诉2件2人,经二审法院依法改判的2件2人,抗诉率仅为0.27%。
而2007、2010、2011年,每年的受理起诉案件数为200件左右,而提抗件数为零。
从上述数字不难看出,检察机关的抗诉率低已经制约了检察业务正常开展,同检察事业的正常发展不相适应。
二、制约基层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难于开展的原因分析(一)部分基层办案人员缺乏牢固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主要表现为少数基层办案人员未能正确处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抗议工作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倾向。
实体与程序并重,是刑事审判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许多基层办案人员却没有这种正确的监督理念,往往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通病,没有对人民法院在程序方面的判决或裁定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导致抗诉质量不高,抗诉案件少。
以笔者所在院为例,2007—2011年没有抗诉案件对程序方面提出抗诉,抗诉的案件2件全部是实体方面的抗诉。
当前刑事抗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范仲瑾来源:《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03期内容摘要:刑事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主要手段,行使抗诉权可以防止错案发生,有利于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分析当前刑事抗诉工作开展不力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内容摘要:刑事抗诉问题对策刑事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主要手段。
对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和裁定提出抗诉,能够准确、及时、合法地惩罚犯罪,防止错案件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抗诉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抗诉工作的开展。
一、刑事抗诉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近两年来禹州市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工作展开了调查:2005年至2006年,共提出刑事抗诉案件7件,仅占判决总数的0.9%,抗诉后被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的有3件,抗诉后有罪判决率42.8%。
虽然我们近两年的抗诉工作在省、市院名列前茅,但通过数字可以看出,抗诉案件数量较少,法院改判率较低。
上述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基层检察院抗诉权受限《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三百五十九条、第三百六十一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对提出抗诉的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第二审法庭”、“对抗诉案件,与第二审人民法院相对应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调取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案卷材料”,也就是说下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但是否提起抗诉,还应当求得上级院的支持,有权因为抗诉程序一旦提起,是上级检察院派员出席二审法庭。
基层检察院并无实质抗诉权,司法实践中由于对案件的认识不统一,导致上下级检察院在对案件是否抗诉产生分歧意见时,由上级院决定是否抗诉,而基层检察院又无相应的救济措施,从而对基层院抗诉工作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也使一部分有抗诉价值的抗源流失,挫伤了基层院的抗诉积极性。
浅析当前刑事抗诉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陈洁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4期
摘要刑事抗诉工作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刑事抗诉工作因为种种因素一直受到制约,查找和破解制约检察机关刑事抗诉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是检察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事关检察事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文旨在从一名基层检察人员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简要的分析了当前抗诉率低下的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法律监督抗诉检察事业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149-01
一、我院刑事抗诉工作的现状
就本院近年来开展刑事抗诉工作的数据来看,2008年12月26日至2009年12月25日本院共受理刑事案件231件292人,共提起抗诉2件2人,被市院支持抗诉2件2人,经二审法院依法改判的1件1人,抗诉率仅为0.68%,抗诉成功率为0.34%。
2008年以前,每年的受理案件数为200件左右,而提抗件数为零。
从全市范围看,各基层院近年来的抗诉情况与我院相当,不难看出,检察机关的抗诉职能几乎形同虚设,抗诉率低下已经制约了检察业务正常开展,同检察事业的正常发展不相适应。
二、制约刑事抗诉发展的因素
第一,主观方面的原因,检察机关缺乏敢于监督的勇气。
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区检察院和法院是对口兄弟单位,尤其是检察院的公诉科和法院的刑庭更是联系密切,交集颇多,工作中担心行使抗诉权会影响检法关系,在处理同法院关系上,重配合、轻监督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承办案件的检察人员,对抗诉权的行使比较消极,认为是否抗诉应该由领导决定,领导不提出来抗诉,自己也就不会去主动找麻烦,只要法院判决有罪,往往不过多的审查具体刑期。
再次,检察人员自身监督能力不强,部分案件在审查起诉工作不够认真细致,案件起诉质量不高,导致监督工作的被动。
第二,客观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法院系统内部纵向的案件请示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刑事抗诉职能的发挥。
司法实践中,下级法院的审判人员对一些敏感的案件,事先大都会请示上级法院,通过内部请示、汇报、讨论等方式,在与上级法院达成默契之后再下判决。
这样,检察机关即使提起抗诉,成功率也微乎其微,因为上级法院大多不愿否定自己在听取案件汇报时给出的指导意见,这样就极大地削弱了检察机关刑事抗诉职能,打击了检察机关抗诉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检察
机关与法院横向的案件沟通制度,影响了刑事抗诉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了保证办案质量,检察院、法院每当遇到疑难、复杂的刑事案件,在定罪量刑上把握不准时,往往会进行沟通,征求对方对案件的意见和看法。
这样一来,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案件质量,但却极大的制约了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发挥。
第三,法律本身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刑法条文中大量出现的“情节较轻”、“情节严重”、“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等规定,界定比较模糊,容易造成检、法两家理解上的不同,从而导致对同一案件
得出不同的处理结论。
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在较大程度上也制约着抗诉
权的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法律赋予审判人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增大了刑事抗诉的难度。
从理
论上讲,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导致审判人员过度以自己的刑罚价值观或个人意志来定罪量刑。
因为对审判人员而言,只要是在量刑幅度内判罚,就难以否定其合法性,检察人员也难以界定和把握是否应当抗诉,增大了刑事抗诉的难度。
三、解决抗诉率低下的对策
第一,从思想上转变执法观念,敢于抗诉。
终以科学的抗诉工作观念全面指导刑事抗诉工作,做到抗诉观念“三个结合”、“四个防止”。
“三个结合”即:一是刑事政策和依法抗诉有机结合,认
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二是抗诉质量与数量的有机结合,通过高质量的个案积累数量,又善于从案件中总结提炼经验,来提高个案的质量;三是审判监督与检法协作有机结合,坚决摒弃“重
协作、轻监督”的工作思路。
“四个防止”即:一是防止因强调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放弃监督;二是防止因办案人员少、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而放弃监督;三是防止因强调快速办理案件、提高工作效率而放弃监督;四是防止因强调司法协调和加强检法沟通而放弃监督。
第二,上级检察机关要加大对抗诉工作的重视力度,形成自上而下的抗诉氛围,帮助基层院消除畏难情绪,最大限度的发挥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职能,逐步将抗诉工作引向正确的轨道。
建议上级院将抗诉工作纳入考核重点,并适当提高抗诉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修改考核标准,在考核工作中不以二审法院是否改判作为检验抗诉质量的唯一标准,而是将上级院支持、发回重审
等考核标准引入抗诉质量考评机制,进行综合评价,以充分调动基层检察机关开展刑事抗诉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明确抗诉重点,吃准案件“抗点”,将有罪判无罪、量刑畸轻畸重、因徇私枉法和违反诉讼程序造成错误的案件以及各类错误裁判的重大案件、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作为刑事抗诉重点,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符合抗诉条件的,要坚决依法提出抗诉。
对于检法两家对事实认定和证据采信争议较大的案件,必须努力找准“抗点”,并以准确、合法、合理的抗诉理由赢得二审法院的认同。
第四,建立健全抗诉工作机制,形成抗诉工作合力,为了提高二审改判率,确保抗诉案件的质量,应当建立健全抗诉工作机制,力求做到检察机关内部上下协调,达成共识。
一是加强对刑事判决书、裁定书的审查,采取案件承办人、部门负责人、主管检察长三级负责程序;二是把好案件提抗关,对于基层院提抗的案件要求各基层院向法院提出刑事抗诉前,要事先将案件情况与市院沟
通,共同分析研究法院裁判中的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和审判程序是否合法等問题,探讨案件的可抗性,准确把握抗诉条件,争取上级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