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2.16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赵国公孙信。
公孙信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聪明智慧、有才干的人,被誉为“战国之龙”。
在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
公孙信是赵国的宰相,他为人忠诚、正直,以国家利益为重,深受君主和百姓的喜爱。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才华和清廉,引来了其他国家的嫉妒和忌惮。
公孙信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形势的险恶,他时刻警惕着可能会遭受暗算和杀害。
为了能够保护自己的安全,他发明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就是“马革裹尸”。
所谓“马革裹尸”,即用一匹马的皮革裹住自己的尸体,以此来迷惑敌人。
公孙信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将自身潜入马革之中,伪装成一具尸体,让敌人误以为他已经死去,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和手段来应对,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公孙信的“马革裹尸”不仅是一种机智的策略,更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尽管公孙信深知生死劫难,但他不愿意通过背叛忠诚来保全自己。
相反,他依然坚守着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和原则。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公孙信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信仰。
这个故事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深刻的启示:在危机时刻,保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和人民付出。
公孙信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保住国家和大众的利益。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牺牲精神,保卫了赵国的安全和繁荣。
总结起来,马革裹尸这个典故生动地展示了公孙信的智慧、勇气和高尚品质。
他不仅在保护自己方面有了极高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付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机,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和勇气,坚守原则,坚守信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革裹尸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位名将马援用自己的战袍将战死的好友卫青的尸体包裹起来,将其送回故乡安葬的典故。
据说,马革裹尸的典故发生在公元前203年,当时,在刚刚平定了楚汉战争后,卫青病逝在海外平定南越叛乱的路途中。
消息传回后,马援深感悲伤,但卫青的尸体远在太行山山谷之中。
为了将好友的尸体带回汉朝安葬,马援决定亲自去太行山谷寻找。
然而,当他找到卫青的尸体时,已经过了很久,遗体已经腐烂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棺材,马援只好割下自己的战袍,将卫青的尸体包裹起来,再将其背负回国。
最终,马援成功将卫青的尸体带回故乡,进行了隆重的葬礼。
这个故事表达了马援对卫青的深厚友情和对战友的忠诚。
这个典故被后人广泛传颂,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忠义、兄弟情谊的象征之一。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这个成语的来源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将叫做马援,他曾经多次出征,抗击匈奴和其他外族入侵,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奉命平定了交阯之乱,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就在他远征南方归来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说他的侄子在屯田时因粮食被暴雨淋湿而怨恨,擅自打开官仓救济灾民,结果许多灾民因感染病而死亡。
这个消息让马援十分心痛,他立刻前去质问侄子。
侄子承认了罪行,并说:“叔父虽然善于用兵打仗,但并不懂得治理百姓。
”马援听了之后非常生气,便命令左右把侄子捆绑起来,送到牢狱里去了。
不久之后,马援本人也因为此事而病逝。
在临终前,他嘱咐家人说:“我身为大将,不能为国除忧,反而因病致残,实在是对不起国家和人民。
如果我死了,不要用棺椁盛殓我,就把我裹在马皮里扔到野外吧。
”马援的这个遗愿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那些为国家牺牲的将士们的敬意。
后来,人们用“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壮士,表达了对他们英勇献身精神的敬仰和纪念。
马革裹尸什么意思成语典故①马革裹尸[成语解释]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典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译文:男子汉就是要战死沙场,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安葬。
[近义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反义词]临阵脱逃[常用程度]生僻[感情色彩]中性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成语结构]紧缩式[产生年代]古代扩展资料:近义词:赴汤蹈火[成语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
沸水敢蹚,烈火敢踏。
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典故出处]清·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近义词]出生入死[反义词]贪生怕死[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比喻奋不顾身[成语结构]联合式②马革就是马皮的意思,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将军总是向往马革裹尸的生活,他们认为那才称得上英雄。
③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回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④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⑤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反义词《临阵脱逃》。
二、马革裏尸的意思?应该是马革裹尸,这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含褒义。
例句:战端一开,我辈儿郎何须埋骨桑梓地,惟愿马革裹尸还。
马革即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马革裹尸什么意思成语典故 3马革裹尸是东汉时期马援说的。
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他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
马革裹尸的典故是东汉初名将马援的故事。
马革裹尸的典故概括
马革裹尸的典故讲的是一位老农家的女儿被误杀,父亲便将女儿的尸体裹在马上,准备把她葬身陵墓时,马突然停了下来,令父亲万分意外。
以下是本文的具体内容: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农家叫唐氏。
一次,他家的女儿唐素被一个陌生人误杀。
父亲为了将女儿遗体运回家乡,便将尸体裹在马上,准备把她葬身陵墓。
当父亲在把女儿葬身陵墓的路上时,忽然马站了下来,令他万分意外。
他连忙检查,发现尸体那里被紧紧裹住,仿佛生前女儿想要去看望母亲一般,因此,马才会拒绝前行。
父亲非常激动,便将尸体解开,搁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哭泣,他深知女儿的死是他的责任,内心深处充满后悔、痛苦和悲伤。
他恳求女儿原谅他,可是女儿仍然安静地躺在地上,看起来就像是在沉睡中。
父亲无法接受这一切,便将女儿拥抱在怀里,但尸体却依然是冰冷的。
父亲耐心地把尸体放回马上,并留下深深的眼泪,重新缚好马,走向陵墓,放下了女儿。
然而,父亲仍然无法抹去心中的痛楚,他只能把悲伤和思念藏起来,就像他把女儿的尸体裹在马上一样。
从此,这个典故流传至今,被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心里,它提醒我们:爱是永恒的,即使死亡也不能改变,愿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学会珍惜。
- 1 -。
马革裹尸的小故事
“马革裹尸”是一个成语,比喻为了维护正义、捍卫真理而不惜献出生命。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历史上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国君,他是齐国的国君之一。
有一次,齐国受到邻国鲁国的侵扰,孟尝君派遣了使者去鲁国交涉。
但是鲁国的国君并不愿意接见使者,反而用粗鲁的方式对待他们。
这一事件激怒了孟尝君,他决定亲自率军讨伐鲁国。
但在出征之前,他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
他把自己最喜欢的马裹上了尸体,示意要不惜一切代价报仇雪恨。
这个举动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孟尝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鲁国,并且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古代英勇忠诚的象征。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为了正义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和行为。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马革裹尸的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马革裹尸: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马援的简介: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马援一生东征西讨,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
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
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
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孟翼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
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盂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
原来,那时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
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
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马革裹尸典故_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马革裹尸是一个汉语词语,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那么你知道马革裹尸的典故是什么吗?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马革裹尸典故,希望大家喜欢!马革裹尸典故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解析[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
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
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反义] 临阵逃脱[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英译] die on the battlefield马革裹尸造句一、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二、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三、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四、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五、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六、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七、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八、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九、我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忍辱偷生。
十、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十一、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十二、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十三、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十四、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马革裹尸典故的由来
马革裹尸一词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是东汉初年的名将,他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率兵平定了边境动乱,威震南方,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公元44年,马援打了胜仗返京洛阳,受到各方亲朋好友的祝贺。
扩展资料
其中,有位谋士名叫孟翼,也向马援送上几句恭维之话。
马援听后,责备孟翼随波逐流,一味的'说夸奖他的话。
孟翼听了十分尴尬,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又拿自己和汉武帝时期的伏波将军路博德比较,希望孟翼能教导自己如何长久保持下去。
马援立志做个好男儿战死在边疆荒野,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
孟翼听后,深感马援豪迈爱国,赞叹他的大将风范。
一个月后,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马援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了成语马革裹尸,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主要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马革裹尸_250字马革裹尸是一个源自历史的成语,它指的是在战场上为了保护尸体不被侮辱而用马皮包裹尸体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那就是战国时期发生在魏国的事情。
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国公子惠连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杀害,他的父亲魏文侯派人前去把公子的尸体运回来。
可是敌军派出的特使要求魏国交出他们的大臣以换取公子的尸体。
魏国的大臣们都不同意,为保护公子的尸体他们全都辞职了。
魏文侯只好命令将马皮披在公子的尸体上,将其运回。
这种举措感动了人们,也让敌人感到敬畏,于是他们没有侮辱公子的尸体。
从此,"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就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忠诚的尊重,对尊严的珍视。
这个成语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臣的忠诚和爱国情怀是无私的,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即使面对敌人的胁迫也能坚守原则。
他们坚信正义,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国家的尊严。
马革裹尸成语故事也启发我们要坚守正义,珍爱尊严。
面对一切恶势力,我们要挺身而出,坚决不让邪恶得逞。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秉持可贵的品质和价值观,为了正义不懈努力。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也告诫我们要懂得付出。
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为了更高的价值观和理想做出牺牲。
我们应该理解这背后的含义,为了真理、正义甚至是对亲人、国家的责任,我们要懂得这种无私的付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智慧。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更是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价值观的传承。
它告诉我们忠诚、正义、牺牲以及珍爱尊严这些美好品质,让我们在一切处境中都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让我们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更美好的社会和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一: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篇二:成语故事_马革裹尸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
形容战死沙场,无棺盛殓。
一般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在战场上。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是当时一员名将,他骁勇善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
后来又曾多次率军抵抗外患,平定边疆。
有一次,马援凯旋回朝,快到京城洛阳时,便见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群。
其中有个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马援表示恭贺,但无非是些此番得胜还朝,皇上定有封赏,从此高官厚禄、衣食不愁的恭维话。
马援沉下脸来对他说:“我很希望先生能诚心地指教我,先生怎么也和一般人一样,尽说些恭维我的话呢?”
孟冀听了,感到有些惭愧,“嘿嘿”地笑了两声。
马援接着说:“以前武帝的时候,有个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汉朝开拓了七个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给他几百户的封地。
现在我的功劳比路博德的功劳小得多,也被拜为伏波将军,得到了一个大县的封地,赏大于功,受之有愧啊!这样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我呢?”
孟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多。
”马援说:“现在,北方边境还不安定,匈奴和乌桓不时要来侵扰我国边疆,我将带兵前去抗击敌寇。
男子汉应该为国捐躯,战死在边疆,即使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度过一生呢?”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十分敬佩,赞叹说:“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篇三:(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开启青少年智慧的中国军事故事_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