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三种境界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咱来说说这执行力的三种境界,那可真是个有趣的事儿。
第一种境界啊,就像是被人赶着的小毛驴。
你看那小毛驴,本来在那慢悠悠地晃悠呢,主人在后面拿着鞭子,“啪” 的一下抽在地上,小毛驴就吓得赶紧往前走。
这就好比那些人,领导在后面盯着呢,天天催着,就像鞭子一样,他们才动一动。
他们干活的时候,那眼神啊,有点迷茫,就像小毛驴不知道为啥要走那么快似的。
我有个同事就是这样,领导一布置任务,他就愁眉苦脸,一边干活一边嘟囔:“哎呀,这活儿咋这么多,领导真是的。
” 他干起活儿来,没什么热情,就是为了应付,能交差就行,就像小毛驴为了不挨鞭子,胡乱走几步。
这种执行力啊,虽然也能把事儿办了,可没什么质量,就像小毛驴走得歪歪扭扭的。
第二种境界呢,就像是拉磨的驴,不过这驴是个有目标的驴。
它知道自己围着磨转是为了磨面,虽然这活儿枯燥,但它心里有个念想。
这就像那些人,知道自己为啥要做这些事儿,有自己的目标。
他们干活的时候,眼睛里有光,那光虽然不是特别亮,但好歹有。
比如说,有个朋友在公司里做项目,他知道这个项目做好了对自己有好处,能升职加薪呢。
他就每天认真规划,这儿该怎么做,那儿该怎么调整。
他和同事交流的时候,还会说:“咱们得好好干,把这个项目搞漂亮了,以后都有好日子过。
” 他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就有主动性,不用人在后面抽鞭子,自己就使劲儿。
不过呢,这种境界有时候也会出问题,就像拉磨的驴,要是磨盘坏了,或者没粮食了,它可能就不知道该咋办了,容易迷茫。
第三种境界,那可不得了,就像千里马。
这千里马啊,它不是为了那点草料跑的,也不是为了主人的鞭子跑的,它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大草原跑。
有这种执行力的人,他们做事儿是因为热爱,是因为心中有一团火。
他们就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像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那是不停地尝试啊。
他在实验室里,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那些实验器材,不管失败多少次都不放弃。
他心里想着:“我一定要让这世界亮起来。
” 他那种执行力,是来自灵魂深处的。
强化档案工作者的三种精神和三种境界作者:王永霞来源:《黑河教育》2010年第10期新的时代,赋予档案工作者新的发展空间,要求档案工作者开创新的服务领域。
勤于思考、变通思维、大胆实践是时代与发展的必须要求。
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素质是档案事业所必需具备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档案工作者必须强化“三种”精神和“三种”境界,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一、强化档案工作者的“三种”精神1.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事业保持活力的源泉。
档案工作长期单调而枯燥的工作方式,传统而落后的工作方法,使得许多档案工作者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部分档案人员把档案定位于传统的管管查查的资料上,没有把档案看成是信息资源,没有形成主动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和超前服务理念,在深度、广度上没有拓宽原有档案的利用价值,很难适应档案事业的需求。
创新是一种超越,要创新就要敢于扬弃陈旧的价值观,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形成新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
档案工作者要日日思变,天天求新,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有超前的思维、广阔的视野,要认真分析当前档案工作的现状,加强和改进薄弱环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驾驭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
在具体工作中,档案工作者要突破过去的传统观念,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要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中,在实干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档案工作者是创新的主体,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改变档案工作局面的关键所在。
2.服务精神。
档案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凡是有社会活动、生产活动的地方都会形成档案,并都要利用档案。
档案既为现实服务,也为历史服务;既为当前服务,也为长远服务。
所以,档案事业能不能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要,而且取决于它能不能很好地为社会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只有坚持档案工作的服务宗旨,不断提高档案服务水平,全心全意地为利用者服务,才能使档案这项事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档案工作者应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服务精神,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和手段,精益求精地把好每一个环节,努力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和三个层次执行力的三种境界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其所具备的执行力应有三种境界,分别是“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把事情做圆满”。
每一种境界都需要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以及见识、经验等来支撑,而且要求越来越高,相对应的就是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如果中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境界不高或不好,直接结果就是劳命伤财耽误时间,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阻碍,甚至危机。
首先,做正确的事情。
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首要达到的境界。
做正确的事情,就是要求在开始做时,工作的方向导向就把握得很到位,做出来的工作规划计划没有偏差和失误,否则就会造成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后面做得再正确也是徒劳,反而损害更大。
举个简单比方:本来要去北京,结果我等却往广州方向前往,这是南辕北辙;其实经费有限制,我等却谋划头等舱机票,这是异想天开;近期正遇高铁瘫痪,我等按之前惯例执意选择高铁出行,这叫自以为是,都属于没有做正确的事情。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做正确的事情就需要认真研究分析公司领导者的战略构想和意图,把握其中的重点和要点,并根据现实条件和状况,结合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拟定出可行性方案和计划。
其次,把事情做正确。
这是中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第二个境界,也是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阶段。
把事情做正确,就是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组织实施,逐一实现各个阶段性任务和目标。
举个简单比方:要去北京到中央电视台上节目,我等也拟定出可行性出行计划,可是一出门就有人走失找不见、到了北京只会人家听不懂的宁波话、迷路却找不见也买不到北京地图、路上分开打几辆的士人员又走散、不断有人要找厕所耽误很多时间、背包被偷没了通讯工具、开销出现超支……结果就是没把事做好,错过节目录制时间,无功而返。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把事情做正确需要在既定的工作规划基础上,进行人员的组织分工、必需的训练和宣导、必备资源的整合和备选、阶段性回顾和总结、因地制宜进行优化调整、必要的评估和奖惩等。
做事情的三种境界做事情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用手做事情;第二境界:用脑做事情;第三境界:用心做事情。
做事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做事情的境界。
对待工作同样有三种境界:为薪水而工作,为喜欢的职业而工作,为内心的使命感而工作。
先进性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有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凝聚人心的导向功能。
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险阻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物质力量、精神力量交互作用的激励功能。
精神整合、动员群众的价值功能。
党性修养的三种境界“学问思辨”是党性修养的第一境界“学问思辨”是根本方法。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谓广博地学习,详审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析,忠诚地实行。
知行合一”是党性修养的第二境界“知行合一”是目标追求。
“学问思辨”属知之方面 ,“笃行”属行的方面。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处事待人,都必须“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孔子提出,“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慎独”是党性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是最高境界。
“慎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意思是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给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第二重境界:战胜自我,继续追求。
第三重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宋代禅宗巨匠青本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禅中彻悟,看山依然山,看水依然是水。
宋代禅宗修行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重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工作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重境界,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迷茫:寻找生命价值、寻找事业的迷茫。
第二重境界可以归结为执着:找到了某种值得投入生命热情的事业或者价值,愿意为此贡献余生。
第三重境界可以归结为开悟:在苦苦探索、执着追寻之后突然开悟,发现原来一切都这么简单,答案就在身边,就像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冥思苦想时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像王阳明在竹子前面“格物致知”了几度春秋之后突然领悟到心乃一切之本。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涉世之初,我们思想单纯、见识短浅,很容易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表面上好就是好,不懂得背后的蕴藏,看到哭就是哭,不知道哭背后的情感。
年龄渐长,我们开始在人生的路上四处碰壁、常常灰心,最后对人对事产生无尽怀疑,觉得人人都暗藏玄机、包藏祸心,于是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
再往后,到了第三重境界,我们发现一切人皆有良知,一切事皆有因缘,看透了其实很简单,所以就有了看山还是山的明澈。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这才是做人与处世的正道。
上面两个故事都充满禅意,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体悟。
其实,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着有关做人做事的不同境界,而不同的境界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与人生。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人搬砖头,第一个人搬砖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搬砖,觉得自己除了搬砖别无他长,于是他就搬了一辈子砖头;第二个人搬砖的时候想的是将来如何能成为一个工头,好让别人来搬砖,最后他成了一个包工头;第三个人搬砖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未来如何能成为一个建筑师,盖出自己喜欢的房子,结果这个人成了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感悟工作的三种境界感悟工作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做知识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宋朝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边路”;其次种境界是宋朝柳咏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惟独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终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解干扰,不为临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进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冲突。
这是能取得胜利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惟独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其次、第三境界。
其次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碰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擅长等待。
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会惯通。
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制造性的独特的贡献。
这是功到事成。
这是用血汗灌溉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其实在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做人我们要超凡脱俗,做事我们要一丝不苟。
我们从踏入社会、走上岗位起,都想成就一番事业。
本职工作是事业的源泉,假如一个人坚守在一个岗位上,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这应当算是具有了一种精神;假如在一定的岗位上只做了一些自己应当做和应当完成的本职工作,这大概只给事业打了一个基础,不能就此而夸夸其谈其已经有了事业。
固然,事业有大有小,我们在做事时做事的时候,要跳出事物看问题本质。
当我们要开头一项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心定,心定了才干静下心来考虑问题。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在打算一件事的时候要经过思量,匆匆做出的打算往往会在执行的时候懊悔当时的匆匆。
12级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考试2试卷总分:100分通过分数:60分考试时长:90分钟客观题(每小题:1分)1,有类人在决策的过程中果断性很弱,感情流露也很少,说话比较啰嗦,问了许多细节仍然不做决定。
这种类型的人具有以下哪种人际沟通风格:A. 分析型B. 和蔼型C. 表达型D. 支配型正确答案:A2,老李是一家企业的副总,他总是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吹毛求疵”,不断对产品进行完善,这反映了他的哪种职业意识?A. 创新意识B. 问题意识C. 解决意识D. 营销意识正确答案:B3,工作的三种境界不包含:A. 投入B. 奋发C. 忘我D. 牺牲正确答案:B4,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A. 尽职尽责B. 诚实守信C. 办事公道D. 奉献社会正确答案:A5,中层执行者的职责和心态应该包括哪些:(1)强烈的责任感(2)担任内部教练,使执行成为团队所有成员的习惯(3)绩效至上,注重结果(4)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积极主动处理问题A. (1)(2)(3)B. (2)(3)(4)C. (1)(3)(4)D. (1)(2)(3)(4)正确答案:D6,作为一名部门主管,对下属下达命令时,应该注意到的是:A. 下达命令时,要正确地传达,而不要经常变更命令;不要下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原由的命令;不要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而下命令B. 下达命令时,主管应该让部下正确了解他的意图,并让部下容易接受及愿意去执行,不要陷于“命令→服从”的固有认知C. 一旦决定让部下负责某一项工作,就应尽可能的给他更大的自主权,让他可以根据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创造力D. 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D7,有效的执行目标的特征不包括:A. 远超出团队生产能力B. 可执行C. 激励人心D. 具体明确正确答案:A8,在职场交往中,要避免向别人询问、传播他人的私事。
你认为这种说法: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9,在工作中,为了免受不道德行为的侵犯,我们应该适当使用“擦边球”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职业角色需求的满足对应的三种工作境界有心理学家认为,三种职业角色需求的满足对应着三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
第一种境界是赚钱谋生的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工作者来说,工作只是完成任务换取报酬的手段,工作者谈不上喜欢这份职业,内心也没有主动愿意去做的意愿。
假如能够不工作也有同样的福利、待遇的话,那么肯定不会继续做——因为工作带给他的只有压抑和痛苦,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
请注意,这里的境界并非客观的状态而是主观的感受,也就是说并非所有赚钱谋生的人都是这种工作态度,有很多人也是出于生计做某种职业,但却做得尽情、投入和热爱。
第二种境界是事业的境界。
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和成就,重视外界评价、声望或者权力。
这个职业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可做可不做的负担,而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的反映、成功的载体。
他会主动地投入时间到工作中,即便外界毫无要求。
他渴望通过工作建立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将职业成就视为个人人生的成就。
将职业看作事业的人,因为其成就主要来源于外界的认可,所以倘若未能得到渴望的权力、成就或者声望,那对其职业生涯会是巨大的打击。
第三种境界是使命。
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说:“所谓的使命,就是你奉命要做之事。
奉谁或什么之命呢?就是你自己,这个命令发自你内心深处。
”那些持有使命取向的人很难将职业与生活中的其他部分区分开来,他们工作的目的不是来自外界的金钱收益或权力地位,而是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意义感。
它最重要的特点是,在做这件事情时,你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深处的热情和强大的力量,持有使命取向的人经常感到他们的工作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陶行知先生的《自勉并勉同志》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其很好地阐释了使命的概念,青年人要认清自己的禀赋,确定自己人生的“大事”。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的三种境界作者:孙傲伊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9期[摘 ; ; ; ; ; 要] ;高校教师从教授学生知识和道理,到引导他们向善向美,再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最后将生命和追求都奉献于教师职业,需要一定的过程。
可以将高校教师的职业分为三种境界:职业境界、事业境界、志业境界。
不同境界下的教师在教书育人、个人提升、社会贡献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表现与作用。
高校作为教育环境,对教师进行不同境界的培养也决定了高校自身的教育成果与社会作用。
[关 ; ;键 ; 词] ;高校教师;教育成果;社会作用[中图分类号] ;G645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214-02冯友兰曾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境界,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指人和动物的共通之处,行为完全出自本能,而后三种境界则具有觉性,属于人的境界[1]。
那么在教师职业道路上,也可以类似的分为三个境界,分别是职业境界——功利境界、事业境界——道德境界、志业境界——天地境界。
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引导人从童年开始追求美德,使之充满热情并抱有坚定信念地去成为一个完善的公民,既懂得如何去行使正义,又懂得如何去服从正义[2]。
作为高校教师,从教授学生知识和道理,到引导他们向善向美,再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最后将生命和追求都奉献于教师职业,这需要一定的过程。
作为社会的一种分工,作为一种专业和事业,作为一条神圣的道路,每一名教师都会经历不同的境界。
而不同境界下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同的,对社会的贡献更加不同。
一、职业境界——功利境界教师职业的第一层境界是职业境界,也可认为是功利境界。
教师是以传授知识为手段,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影响学生的身心,把其培养成合格社会成员的一种职业。
在社会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通过传授知识获得报酬,也可以认为,教师通过培养下一代来体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传授知识仅是一种劳动,教师用劳动换取报酬,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工作的三种境界:和你的工作好好恋爱
每个人都要生活,并且渴望生活得更好。
工作是实现生活水平提高的手段之一,不同的人对待不同工作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大致有三种工作态度,它们分别代表一种工作境界。
第一种人始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他们常常会表达对工作的不满,累和烦是他们描述自己工作最常用的两个字。
尽管他们不一定会经常辞职跳槽,但是“不想干了”会经常从他们口中冒出来。
他们渴望假期,渴望假期用不结束,但是工资不能少。
第二种人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得很顺从,并且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可以很好的解决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对于工作假期和加班等也都顺其自然的接受。
第三种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甚至觉得工作的时候比放假在家还要让自己充实。
每到假期,他们会在休息休闲几天后渴望早点上班。
他们讨厌那些漫长的假期。
如果不让他们工作,那比任何事情都让他们无法接受。
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能够为了合理的价值目标去奋斗。
在职场中,三种人群的比例大概为2:6:2. 第二种人占据的比例最大,他们构成了职场的主力军。
第一种人基本上是流动性的,他们一生的工作可能就是在换工作。
第三种人有些变态,但容易取得成功。
其实工作就和情人一样。
第一种人就像是包办婚姻,对对方很不满意,但是迫于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和对方同床共枕。
他们经常双枕也难眠,同床也
异梦,抱怨伴侣的各种不是。
已婚的家庭生活一塌糊涂,未婚的朝三暮四。
过情人节的时候,他们在苦恼该和谁一起过。
第二种人属于已婚多年的,夫妻双方缺乏激情。
他们对于伴侣更多的是责任而非爱情,或许他们经历过激情澎湃的热恋,但那只属于过去,现在他们的感情是平淡如水的,相安无事,举案齐眉。
情人节一份习惯性的礼物,一顿意料之中的晚餐。
第三种人永远处在热恋状态,但是比较专一。
他们会对伴侣保持激情,并时营造浪漫的气氛,让生活更美好。
在他们心目中,情人是世界上最好的,那些微不足道的缺点也正是情人的可爱之处,他们懂得如何与情人和谐相处,并且点燃对方的激情。
在情人节的时候,他们会花心思挑选礼物,在浪漫的节日更加浪漫。
作为一个职场人士,我们不一定是第三种变态的人,但请远离第一种。
抱怨是最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请从情人节开始,爱上你的工作,与你的工作好好谈恋爱,向着第三种人努力。
因为他离成功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