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配棉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70.00 KB
- 文档页数:5
配棉总结1. 引言配棉是指根据纤维的性质、长度、强度等特点,将不同种类、不同长度的棉纤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纺纱原料的过程。
配棉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纺纱质量和成本。
在纺纱工艺中,正确的配棉操作能够获得较高的纱糙,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对配棉的工艺要点、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问题进行总结,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 配棉工艺要点2.1 了解纤维特性在进行配棉前,首先需要了解将要配棉的纤维的特性,包括纤维的长度、强度、成熟度等。
不同类型的纤维在纺纱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因此需要结合纤维特性进行配棉。
2.2 混合纤维比例确定在进行配棉时,需要根据产品的要求和纤维的特性,合理确定混合不同种类纤维的比例。
混合比例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纤维特性、产品要求以及成本因素。
2.3 纤维开松在配棉之前,需要对纤维进行开松处理,使纤维呈现松散状态。
开松后的纤维更容易混合均匀,提高配棉效果。
2.4 喂棉细度控制在配棉时,需要控制喂棉设备的进给速度,以控制棉纤维的喂入量。
喂棉细度的控制直接影响着配棉均匀度和成本控制。
2.5 配棉质量控制在进行配棉操作时,需要对配棉的质量进行监控和控制。
配棉质量的控制包括纤维比例的准确性、混合均匀度以及纤维长度等方面的控制。
3. 配棉注意事项除了以上的配棉工艺要点外,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在配棉操作中特别注意,以保证配棉的效果和纺纱产品的质量。
3.1 提前准备在进行配棉操作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确认纤维种类和规格、清洁设备、校准设备等。
提前准备能够保证配棉操作的顺利进行。
3.2 保持设备清洁配棉设备的清洁对于配棉质量至关重要。
残留纤维和污染物会影响棉纤维的混合效果和纺纱质量,因此需要定期清洁设备,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3 定期检查设备和工艺参数配棉设备和配棉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应定期检查,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和工艺问题,保证纺纱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引言配棉是纺织工业中的重要环节,是指根据商品特性和市场需求进行纤维比例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棉种和纤维比例可以调整织物的柔软度、保暖性以及透气性。
本文将介绍配棉的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配棉方案。
配棉原理配棉的目标是通过控制纤维比例来调整织物的性能,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纤维特性:不同的纤维具有不同的属性,如棉纤维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而聚酯纤维具有较好的弹性和耐磨性。
了解不同纤维的特性可以选择适当的纤维比例。
2.织物性能:织物的性能和纤维比例密切相关,比如增加棉纤维比例可以提高织物的柔软度和吸湿性。
3.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纤维比例。
例如,寒冷地区的消费者更注重保暖性,需要增加棉纤维的含量;而炎热地区的消费者更注重透气性,可以适当增加聚酯纤维的含量。
常见配棉方案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配棉方案,以满足不同织物性能的需求:常规配棉方案常规配棉方案是根据纤维特性和织物性能进行综合考虑,常用的配棉比例为:- 60%棉纤维 + 40%聚酯纤维:适用于一般服装材料,具有较好的柔软度和弹性,能够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 70%棉纤维 + 30%聚酯纤维:适用于夏季服装,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和吸湿性,适合炎热地区的消费者。
保暖性配棉方案保暖性配棉方案适用于寒冷地区或冬季服装,常用的配棉比例为: - 80%棉纤维 + 20%聚酯纤维:具有较好的保暖性和耐磨性,适合户外运动服装。
- 90%棉纤维 + 10%聚酯纤维:具有极高的保暖性能,适合极寒地区的消费者。
透气性配棉方案透气性配棉方案适用于炎热地区或夏季服装,常用的配棉比例为: - 40%棉纤维 + 60%聚酯纤维: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快干性,适合户外运动服装。
- 30%棉纤维 + 70%聚酯纤维:具有极高的透气性能,适合高温地区的消费者。
结论配棉是根据商品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纤维比例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配棉方案,可以调整织物的柔软度、保暖性以及透气性,提升织物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新型纺纱专题配棉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班级纺织工程1505姓名张晶媛学号10901155062017 年9月11 日一·基本知识1、配棉的目的(1)合理使用原棉、满足产品的实际需要(2)保持生产过程和成纱质量的相对稳定(3)降低原棉成本、节约用棉对针织用纱来说,纺织产品不抓好原棉的采购、检验及精心配棉,针织染色出现横档的问题将更为突出。
2、配棉所要掌握的原棉的质量指标轧工质量和含杂率,断裂比强度,长度及整齐度,马克隆值,危害性杂物(异纤含量),颜色级、反射率和黄度,回潮率3、分类排队法步骤及注意事项(1)对已检验的原棉分类排队;(2)分析上期成纱质量,配棉成份,确定本期配棉标准;(3)根据原棉品质、库存、当前生产等情况,确定本期配棉队数、主体成份,并相应地规定使用包数的上下限或确定一定值;(4)先以棉台容量为一队的总量,组成初步配棉方案;(5)计算混棉指标,预测成纱质量,若达不到要求再另选一方案。
将几个方案综合比较后,择优选择方案;(6)按接批原则处理断批棉,形成完整的配棉实施方案。
配棉时还要兼顾纱线的支数和分类:如精梳纱和普梳纱、单纱和股线、经纱和纬纱、针织用纱、本色纱和染色纱等来区别考虑。
首先要确定一队配棉的主体成分、队数和混用的百分比。
其次是考虑接批原棉的性质差异,一般抽调接替时采用分段增减、交叉替补的方法进行换批。
此外,还应掌握同一天内接批的原棉批数,一般不超过两批,以百分比计,不宜超过25%。
排队时,应事先算出某线密度纱在本期的用棉量,并求出每种成分的每天使用量,再算出每批原棉的使用天数,就可进行初排。
并根据规定范围进行调整,做成配棉排队表,以此表作为领料、发料和投产管理工作的依据。
4、预设原料概况纺织产品为针织色纺高档礼服,所纺纱线为针织用精梳棉色纺纱,纱支为60S,即9.7tex5、所纺纱线的特点及配棉理由(1)针织用纱:特点:条干好、杂质少、色泽好、柔软且有弹性,加捻较少,但要有足够的强力。
纺织实验报告引言:纺织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工艺和产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深入了解纺织工艺和纤维性能,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纺纱工艺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为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纺纱工艺的原理和应用;2. 探究不同纺纱工艺对纤维品质的影响;3. 提供对纺织工艺和纤维性能的实验数据和分析。
实验材料与设备:1. 棉纤维样品。
2. 纺纱机。
3. 摄像设备。
4. 测试仪器。
实验步骤:1. 准备棉纤维样品:将棉纤维样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2. 进行纺纱工艺实验:将混合后的棉纤维样品分别通过不同纺纱机进行纺纱,记录每种纺纱工艺的具体参数和条件。
3. 收集纺纱后的纱线样本:将纺纱后的纱线样本取出并进行标记。
4. 进行纤维性能测试:对纱线样本进行拉伸、强度、弹性等性能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5. 数据分析和比较:将不同纺纱工艺下得到的纱线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不同纺纱工艺下得到的纱线样本进行性能测试,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 纺纱工艺A:- 纱线平均直径:0.15mm;- 拉伸强度:200N;- 延展率:10%;- 耐磨性能:良好。
2. 纺纱工艺B:- 纱线平均直径:0.12mm;- 拉伸强度:180N;- 延展率:15%;- 耐磨性能:一般。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纺纱工艺A和纺纱工艺B在纤维平均直径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纺纱工艺A制得的纱线直径相对较大。
2. 纺纱工艺A的纱线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但延展率较低,相对脆弱。
3. 纺纱工艺B的纱线相对纺纱工艺A更具柔韧性和延展性,但耐磨性能较低。
结论:不同纺纱工艺对于棉纤维的品质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实验中,纺纱工艺A制得的纱线相对粗,但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
而纺纱工艺B制得的纱线更为细腻,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延展性,但相对脆弱。
根据纺织终产品的要求以及所处环境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纺纱工艺对于纺织品的品质和性能至关重要。
试纺报告一、试纺目的试纺是纺织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也是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工程技术训练的主要途径和实践活动。
通过试纺,一方面使学生在纺纱工艺设计、半制品测试检验、工艺调试技能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纺纱设备的性能和正确地使用设备。
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二、试纺任务1、从开清棉开始,经梳棉、并条、粗纱,直至纺成符合一定号数和质量要求的细纱(纺纱品种待定)。
2、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某一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试验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分析,找出最佳工艺条件,得出试验结论。
3、对所纺半制品按测试项目要求进行质量检验,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4、进行必要的工艺调整,直至半制品质量符合要求为止。
一、纺纱理论部分1.选机器:由于学校实验室机器有限只能从现有的机器中选择,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选择较为先进的机型同时考虑实验的成本等问题。
2.实验室现有机器为梳棉机FA201、并条机FA317、粗纱机EJ521、细纱机EJM1283.定量(定量分配、牵伸倍数的设计——算变换齿轮、牵伸牙的计算及捻度牙的计算)。
4.半制品的调节:在下文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5.测细纱质量指标:在下文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试纺计划:用普梳系统纺出18tex的细沙,原料是棉纤维,在学校现有的棉纤维中选择较为适合的棉纤维作为本次纺纱的原料。
由于纱线质量较好,再根据所纺纱线的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设计纺纱的工艺流程,应选原棉——配棉——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后加工清梳联 但由于实验室的条件有限棉卷—梳棉机——并条机(二道)——粗纱机——细纱机二、 纺纱工序工序及工艺调整过程1. 配棉:由于条件有限配棉只是从理论上学习了解,我直接使用公司选购的现成的棉卷。
2. 开清棉:细号纱的棉卷定量一般设计在360~420g/m 。
棉卷定量原则:质量高定量轻,但太轻易粘卷,所以应该有个度,片段检测长度为1m 。
配棉方案汇报工作任务:制定纯棉普梳32s纱(筒子纱,针织用纱)纱线品种代号:C 18.5 tex K(一)该纱线产品的品种特点和用途C 18.5 tex K为纯棉普梳细特纱,用途为针织用纱,主要用于汗衫、棉毛衫、内衣、染色要求高的产品。
1.棉纱的线密度细特纱一般用于高档产品,要求强力高、外观疵点少、条干均匀度好。
细特纱的直径小,横截面内包含的纤维根数较少,疵点容易显露,且截面内纤维根数分布不匀时,对棉纱条干均匀度影响较大。
因此,配棉时应选用色泽洁白、品级高、纤维细、长度长、杂质和有害疵点少的原棉,一般不混用再用棉。
2.精梳纱和普梳纱普梳纱选用含短绒较少的原棉对提高成纱强力有利,在纺细特纱时尤为显著。
3.针织用纱的要求:a) 纱线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延伸性b) 纱线应具有良好的柔软性c) 纱线应具有一定的捻度d) 纱线的线密度要均匀、纱疵少e) 纱线应具有良好的吸湿性f) 纱线要具有良好的光洁度和较小的摩擦系数因此,本生产任务对原棉的总体性能要求较高,要求减少成纱质量的波动。
(二)配棉特点1.该纱为纯棉普梳细特纱,按细特纱甲类配棉,为降低成本,选用了一定比例的331棉,比例为35%,线密度差异不大,可大大提高成纱质量。
2.因该纱属中高档产品,考虑产棉地区相对比较集中,因而选用队数为53.以长度为主体,配用原棉主要以手扯长度29mm为主。
配料要求与原料选择表 1配料要求与原料选择表 2(三)配棉表及结果分析分析意见:由以上方案配棉可满足生产要求。
其分析如下:1、平均等级=1*15%+2*50%+3*35%=2.22、平均长度=29*65%+31*35%= 29.73、平均公制支数=((24*5560+5*5555)*15%+(22*5430+7*5405)*25%+(17*5494+12*5370)*25%+29*5342*20%+29*5361*15%)/29=5423.08以上数值均满足表1和表2规定数值,故满足成纱要求。
新型纺纱
专题配棉
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班级纺织工程1505姓名张晶媛学号 06
2017 年9月11 日
一·基本知识
1、配棉的目的
(1)合理使用原棉、满足产品的实际需要
(2)保持生产过程和成纱质量的相对稳定
(3)降低原棉成本、节约用棉
对针织用纱来说,纺织产品不抓好原棉的采购、检验及精心配棉,针织染色出现横档的问题将更为突出。
2、配棉所要掌握的原棉的质量指标
轧工质量和含杂率,断裂比强度,长度及整齐度,马克隆值,危害性杂物(异纤含量),颜色级、反射率和黄度,回潮率
3、分类排队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对已检验的原棉分类排队;
(2)分析上期成纱质量,配棉成份,确定本期配棉标准;
(3)根据原棉品质、库存、当前生产等情况,确定本期配棉队数、主体成份,并相应地规定使用包数的上下限或确定一定值;
(4)先以棉台容量为一队的总量,组成初步配棉方案;
(5)计算混棉指标,预测成纱质量,若达不到要求再另选一方案。
将几个方案综合比较后,择优选择方案;
(6)按接批原则处理断批棉,形成完整的配棉实施方案。
配棉时还要兼顾纱线的支数和分类:如精梳纱和普梳纱、单纱和股线、经纱和纬纱、针织用纱、本色纱和染色纱等来区别考虑。
首先要确定一队配棉的主体成分、队数和混用的百分比。
其次是考虑接批原棉的性质差异,一般抽调接替时采用分段增减、交叉替补的方法进行换批。
此外,还应掌握同一天内接批的原棉批数,一般不超过两批,以百分比计,不宜超过25%。
排队时,应事先算出某线密度纱在本期的用棉量,并求出每种成分的每天使用量,再算出每批原棉的使用天数,就可进行初排。
并根据规定范围进行调整,做成配棉排队表,以此表作为领料、发料和投产管理工作的依据。
4、预设原料概况
纺织产品为针织色纺高档礼服,所纺纱线为针织用精梳棉色纺纱,纱支为60S,即
5、所纺纱线的特点及配棉理由
(1)针织用纱:特点:条干好、杂质少、色泽好、柔软且有弹性,加捻较少,但要有足够的强力。
纤维要求:纤维细长、成熟度好、纤维强力较高的原棉
(2)精梳纱:纤维要求:整齐度高、断裂比强度高、长度长、品级高、成熟度适中、含水率低的原棉
(3)色纺纱:特点:条干均匀,易于上色,织成的坯布经染色后不能出现色疵。
纤维要求:白棉,马克隆值一般在以上,含杂率低,黄度低
综合来看,所纺纱线对原棉的长度、整齐度、成熟度、强度、黄度、含杂率要求严格二·配棉依据和特点
配棉原则:配棉的原则讲究质量第一,全面安排,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瞻前顾后,细水长流,吃透两头,合理调配。
每批原棉技术指标差别不要过大,接批时控制范围如下:
控制内容混合棉中原棉性质
间差异
接批原棉性质差异混合棉平均性质差异
产地相同或接近地区变动≤25% (针织纱≤15%)
品级1~21级
长度2~4mm2mm~
含杂1%~2%含杂率1%以下疵
点数接近
含杂率%以下
细度~~20~
断裂长度1~2km接近不超过
三·配棉方案(一)
以长度为主体,排为5队,有2队需要接批
配棉方案(二)
以产地为主体,排为5队,有3队需要接批
四·问题及解决方案
1、两个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方案(一):(1)第5队接批原棉的主体长度差异超过了范围(2mm);混合棉平均主体长度差异超过了范围(20~)
(2)混合棉中原棉的细度差异超过了范围(~)。
但并未影响混合棉平均细度差异
解决方案:(1)第5队接批时,在前一批原棉接近用完前,先将后批原棉用上8%左右,当前一批原棉用完后再将后一批原棉增到12%
(2)尽量选取差异小的原棉,接批时采用交叉抵补的方法
方案(二):(1)第3队接批原棉的细度差异超过了范围(~)
(2)混合棉平均细度差异超过了范围(20~)
解决方案:(1)第3队接批时,在前一批原棉接近用完前,先将后批原棉用上12%左右,当前一批原棉用完后再将后一批原棉增到20%
(2)接批时采用交叉抵补的方式
2、普遍问题
如果接批的两批原棉中,某一项指标差异较大(接近范围边缘),其他指标吻合度极高(几乎一样),是否应继续采用还是更换为两批各个指标均有差异,但差异都在范围内浮动的接批原棉(暂时没有解决方案,希望在研讨课中得到答案)
五·总结
1、根据配棉排队实践和查阅相关文献,以产地为主体配棉要比以长度为主体配棉所得的混合棉平均性质差异小。
因为棉花是自然生长,所以产地会影响原棉的大部分指标,同一产地的原棉各项指标差异会较小。
2、如果某批原棉的库存充足,不进行接批是最理想的,混合棉平均性质差异会缩小。
3、若接批原棉某一性质差异较大,则需采用交叉抵补的方式来减小混合棉平均性质差异,但同一天调换唛头不宜超过2个,调换比例不宜超过25%。
4、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库存、季节、资源以及回花和再用棉的使用,经验是配棉工作必不可少的。
试纺可以有效调整配棉方案,以求达到最好效果。
5、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配棉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方向,建立精确合理的数据库会让配棉工作轻松有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六·参考文献
[1]陈顺民,章友鹤,周建迪,赵连英.色纺纱线生产与工艺技术创新——色纺纱线配棉与混棉(混色)相关技术的探析[J].现代纺织技术,2017,25(04):32-35.[2017-09-10].DOI:陈海民,李福才,闫承兰.棉花仪器化公检数据在纺织配棉中的应用[J].中国纤
检,2015,(07):54-56.[2017-09-10].DOI:艾晓茹.降低用棉单耗的生产体会[J].棉纺织技术,2015,43(01):32-36.[2017-09-10].
[4]戴卫国.低配棉紧密精梳棉纱的工艺研究和探讨[J].纺织报
告,2014,(12):65-67.[2017-09-10].
[5]郭光振.基于HVI公检数据的配棉技术和案例分析[J].棉纺织技
术,2014,42(04):10-12+16.[2017-09-10].
[6]吉宜军,邵国东,崔益怀.高马克隆值原棉在精梳涤棉混纺纱中的配用[J].棉纺织技
术,2013,41(10):34-37.[2017-09-10].
[7]王志鸿.浅谈纺织配棉技术[J].中国纤检,2012,(11):86-87.[2017-09-10].DOI:石洋,张得昆,徐玫.基于HVI检验数据的配棉方法[J].西安工程大学学
报,2011,25(04):470-473.[2017-09-10].DOI:徐跃红,严培嘉.大容量棉花检测指标体系下配棉技术探讨[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0,13(02):32-35.[2017-09-10].
[10]邱兆宝,何秀珍,闫承兰.原棉技术品级评价模型在配棉中的应用研究[J].棉纺织技
术,2009,37(10):14-17.[2017-09-10].
[11]杨道中,马本新.低品级棉与高品级棉合理搭配纺制纱的实践[J].棉纺织技
术,2008,(05):36-39.[2017-09-10].
[12]李珺.掌握原棉性能精心合理配棉[J].纺织器材,2008,(01):74-76.[2017-09-10].
[13]丁志荣.改进的方案组合配棉方法研究[J].纺织学
报,2005,(03):38-40.[2017-09-10].DOI:张圣忠,刘必英.长绒棉含量与成纱质量的关系[J].棉纺织技术,2002,(06):38-39.[2017-09-10].
[15]王云,刘让同,王立斌.计算机配棉技术及其管理系统的发展[J].棉纺织技
术,2001,(10):602-604.[2017-09-10].
[16]熊伟,李荣,张冶.原棉混配与织物外观质量的关系[J].棉纺织技
术,2001,(08):471-473.[2017-09-10].
[17]熊伟,张冶,谭绍海.不同收获期原棉的物理性能及纺纱效果分析[J].棉纺织技
术,2001,(01):26-29.[201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