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730.00 KB
- 文档页数:22
为何将五四运动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摘要:1919年由学生掀起的五四运动,既是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新的文化运动。
但就五四运动是否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能否作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或者五四运动只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过度阶段,60年代就展开过讨论。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具有的历史特点。
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爆发过不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但是这些反抗斗争,或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或盲目排外,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5月4日下午,北京的十三所大中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政府的卖国。
他们发表宣言,散发传单,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收回青岛”、“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反对巴黎和约,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并举行了游行。
五四运动明确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私密外交,实行民族自觉”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的口号,将斗争目标指向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北洋军阀政府,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当时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利,使中国人民彻底打破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显示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华东师大编写的《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一书中,列举了学术界从以下四个侧面阐释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一,在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斗争中,许多人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第二,革命人民同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作了坚决的斗争,实现了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罢免了三个卖国贼,拒签和约;第三,运动中提出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战斗口号,是反帝反封建口号的具体化。
这种纲领性口号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对革命主要对象的认识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纲领;第四,在运动中形成了各阶级、各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学生运动,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主,群众、市民、商人和其他中下阶层参与,有示威、请愿、罢工、暴力反对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北方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中国人民的身上,加上欧洲巴黎和平会议的外交失败,《巴黎和平条约》的签署,引爆了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融合,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和干部队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5、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其斗争目标直接唱于帝国主义和北方军阀政府,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在五四运动中是空前的。
它全面发动群众、工商、学的联手,农民也部分参与,实际上开启了全国深入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第二,五四运动是解放思想的一场深刻的运动。
它使中国人民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决心和认识,促进了对全民族改革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促进了新思想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在之前,发生了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它们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是五四运动呢?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主要是:第一,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是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这表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它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即论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背景:一,日美加紧侵略,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此时侵略中国的最主要的国家是日本帝国主义。
二,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指出了解放新道路。
这新的解放道路就是十月革命所指引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国内背景:一,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大量掠夺搜刮,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社会动荡人民苦痛。
这一切说明,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它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并十分尖锐。
这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发展的光明之处,使历史就此改换方向。
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的屡次斗争,深化了民主共和观念。
经济方面,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此时,工人阶级罢工的次数增加,性质也发生变化。
工人阶级正日益走向成熟。
为何将五四运动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摘要:1919年由学生掀起的五四运动,既是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新的文化运动。
但就五四运动是否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能否作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或者五四运动只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过度阶段,60年代就展开过讨论。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具有的历史特点。
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爆发过不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但是这些反抗斗争,或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或盲目排外,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5月4日下午,北京的十三所大中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政府的卖国。
他们发表宣言,散发传单,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收回青岛”、“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反对巴黎和约,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并举行了游行。
五四运动明确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私密外交,实行民族自觉”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的口号,将斗争目标指向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北洋军阀政府,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当时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利,使中国人民彻底打破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显示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华东师大编写的《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一书中,列举了学术界从以下四个侧面阐释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一,在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斗争中,许多人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第二,革命人民同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作了坚决的斗争,实现了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罢免了三个卖国贼,拒签和约;第三,运动中提出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战斗口号,是反帝反封建口号的具体化。
这种纲领性口号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对革命主要对象的认识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纲领;第四,在运动中形成了各阶级、各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统一战线。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五四运动,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认识五四爱国运动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
本专题主要讨论的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包括农名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前期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均告失败,自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促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转折,也是划分新旧民主革命的标志事件。
本课主要讲五四运动至解放战争期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发展和胜利,承接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2、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
该学校学生素质较高,思维活跃。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本课相关内容,但是理解程度不深。
针对以上情况,我将通过讲述历史细节、展示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深化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史料让学生认识五四运动等史实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3、三维目标首先知识与能力:识记五四爱国运动的史实;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其次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不同人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开放性思维,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了解,感悟“五四精神”,认识五四精神对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
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综合分析,认识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教法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五四运动发展过程,难点是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认识五四爱国运动取得胜利的意义。
5、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6、教学过程首先我将花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导入。
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回顾上节课内容和五四青年节学校开展演讲比赛等素材。
然后提出问题:五四青年节和历史上哪件事件有关系?大家对五四爱国运动了不了解?从而以此导入新课标题:新民主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