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材分析】以热爱祖国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这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主要写作特色。
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年轻的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依然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掌握“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忍痛离开、思念祖国以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章重点词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资料链接】波兰的三次被瓜分:19世纪,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三次瓜分波兰,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一读课文、生字表,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完成看拼音写词。
xiāo bāng yǒng chàng yōu lǜlà zhú bā línà hǎn ( ) ( ) ( ) ( ) ( ) ( )2、二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3、三读课文,尝试“课题扩展”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课堂助学1、导入: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4段。
第一段为第一自然希,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第二自然段,写肖邦带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
第三段为第三、四自然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第四段为第五六自然段,写肖邦弥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在异乡与世长辞。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
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抓住这一主线,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的效果。
二、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张家港晨阳学校卢敏娟教材分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抒发了肖邦浓浓的爱国情怀。
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的爱。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学情分析:对于这类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多朗读,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中来,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紧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老师成功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压迫被欺凌的深渊。
肖邦看着自己的祖国被瓜分,祖国的人民任人欺凌,他的内心怎样?生:悲愤欲绝,满怀悲愤……板书:悲愤2、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肖邦内心的悲愤之情呢?3、听朗读,看视频。
4、回答(1)第1小节,年轻而富有才华……谈谈你的感受。
生:从“不得不”我感受到肖邦是被迫离开祖国的。
被迫离国(2)师:我们来看这一段资料:幻灯1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可以说波兰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肖邦,成就了肖邦,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可就在这时,幻灯2读: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
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是啊,肖邦是多么的悲愤啊。
幻灯3读: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3)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肖邦内心的悲愤?第3小节,肖邦得知这一消息……读了这段文字,你看到了文字背后怎样的情景?生:血流成河,横尸遍野……波兰人民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我想这其中就有肖邦的朋友和同学。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说课稿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篇课文。
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祖国被列强瓜分的时候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不在国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他在弥留之际请求自己的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二、说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情感目标: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被迫无奈离开祖国时的伤心之情及在他乡努力创作音乐的精神。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原因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重、难点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肖邦离开时的感人情景、在国外创作之精神和对祖国波兰的眷恋之情。
难点:读中体会波兰人名的痛苦及肖邦的无奈。
研讨在祖国波兰被瓜分的时候作为肖邦应不应该离开祖国。
四、教法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在本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读、学、议”的教学模式,所谓读:自由读、带着问题去读,“学”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通过具体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过程有关的设计意图1、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主要让学生尽快地了解第一节课所了解的问题,并且快速地进入本课的中心)2、读课文第二段。
(设计意图)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了概括——分析——概括的教学流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在学生默读和指名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大部分同学都能用“送别”两个字进行概括。
然后再一次精读这一段话,并能根据内容用“送别”进行造句。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讲了19世纪初,音乐家肖邦的故乡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身在异国他乡的肖邦不忘亡国之恨,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复发,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
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抓住这个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的效果。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场面描写是本课在写作手法上的训练点。
在描写送别场面时,课文按照了一定的顺序,兼顾到了个人与群体,做到了点面结合,不但如此,环境的烘托、气氛的营造也在整个场面描写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八个生字,注意“黎”字右上角的写法。
通过查字典知道“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中带点字以及整个词语的意思。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感受肖邦的爱国之情。
3.在理解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分析写作思路的方法,协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学习重难点】1.品味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感受肖邦的爱国之情。
2.在理解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分析思路的方法,协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课时安排】二课时【资料链接】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
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
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
《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肖邦离开祖国去了法国巴黎。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知识点整理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3、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乔羽、舒伯特。
4、悲愤欲绝:欲,将要。
绝,死亡。
与世长辞:辞,告别。
5、表现爱国情怀的成语:赤胆忠心、忧国忧民、碧血丹心、精忠报国、以身许国
6、表现忘我工作、学习的成语: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争分夺秒
7、爱国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8、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习题解答】
习题3答案:1.悲愤欲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绝,气息中止、死亡。
2.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人世。
辞,告别。
习题4答案:1.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2.“弥留之际”指病危将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感。
把我心脏带回祖国课后反思在过去的几周里,我参加了一次名为《把我心脏带回祖国》的课程。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启发性的学习经历,让我对祖国的发展和自己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篇反思中,我将分享我在课程中学到的重点内容和我对祖国的思考。
1. 祖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如今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
课程中,我们对祖国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讨。
首先,我认识到我们国家面临着许多机遇。
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外交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这些机遇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也为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所面临的挑战。
课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这些挑战对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峻的压力。
同时,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
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创新发展,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2. 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课程中,我们强调了每个人对祖国发展的责任和作用。
我们作为中国公民,应该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
课程中,我们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外,我们还要树立担当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参与公益事业,承担起社会责任。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构建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
最后,我们要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祖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与解读该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探讨海外华人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来体验具体情感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之情。
3.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1)通过海外华人的形象图片和视频,介绍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点。
(2)问学生:你有没有出过国?在国外期间是否有身为中国人的感觉?或者身份认同上的矛盾和困惑?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阅读文学作品(1)指导学生阅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主旨。
(2)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语言表现,如修辞手法、比喻和隐喻等。
3.分析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表现,让学生思考这些手法是如何帮助作者表达情感和主旨的。
(3)讨论身份认同的问题,探究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总结和展示(1)要求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等方式,总结和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和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2)鼓励学生创作相关表现形式,如画画、拍摄短片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阅读文学作品,了解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2)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促进学生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探究身份认同问题,唤起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讨论。
(2)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手段实现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和表达,使思考和表达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四、教学评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情况:1.提供相关作业或者题目,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2.口头表达或展示,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通过口头、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表达出来。
3.通过课堂问答的形式,检测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和身份认同问题的理解。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教材分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深怀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忘我工作,最终客死异国他乡的故事,展示了艺术家特有的爱国方式。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4.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2.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从多方面突出表现主题的表达方法,体会总分结构的语段、篇章中结句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电脑课件、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六、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理解生字词。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脉络,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教具的准备电脑课件,课前预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2.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二、自读课文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课文简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即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成了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第二部分(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第三部分(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第四部分(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确定突出肖邦的特点是爱国。
作为音乐家,才华横溢也是他的特点,但作者切入点是爱国。
围绕中心,作者选取了这些事例: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彻夜工作时对祖国的思念;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
肖邦的爱国之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
从“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回首”——“悲愤欲绝”——“日夜思念”“彻夜地作曲、弹琴”——“紧紧握着”“喃喃”……从被迫离开到十八年的异乡漂流,从日夜牵挂到最后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肖邦的一颗心始终如一地牵挂着祖国的命运,他将自己的音乐化为战马,化为呐喊,鼓舞着波兰青年投身革命,为祖国而战。
学习课文,一是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是学习作者抓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从“满怀悲愤”“不得不”,可以看出肖邦多么想留在自己的祖国啊,可是不行,他不得不走,一是他不肯向沙俄低头,二是他的父母师友让他出国深造,不能让这位音乐天才在国难里埋没。
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一生,以至于肖邦临死前,这样想: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②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和抗争。
“悲痛欲绝”,是“悲痛得要死了”的意思。
可是他不能死,他要起来为祖国做点事。
他是一名音乐家,手中的笔、手中的琴就是他战斗的武器,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
一个为祖国命运担忧到“悲愤欲绝”的人,他的生前和死后,却不能回到祖国去,他只能对自己的姐姐,喃喃自语: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③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一把黑不溜秋的泥土成为了这场送别推向高潮的重要道具,埃斯内尔太了解肖邦了,这份礼物既能慰藉肖邦异国漂泊的寂寞之心,又能告诫肖邦时刻不忘祖国。
肖邦的邦的激动与郑重,全都付在这份特殊的礼物上。
(2)对词语的理解
欺凌:欺压;凌辱。
弥漫:形容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
弥留:多指病重将死。
悲愤欲绝:形容悲痛、愤怒到了极点,痛苦到不想活了。
欲:将要。
绝:指气息中止。
与世长辞: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